分享

2023高三名校作文素材:风骨、气度(优质标题+精选素材)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2-31 发布于山东

作文题目




【2023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 长沙市一中月考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风骨”的意思指顽强的风度、气质;写字、作画或作文的风格有个性、有力量。

“风骨”最初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来形容人物,大约始于汉末。此后“风骨”二字含义不断深化,到魏晋时期,一度达到高峰。人们认为,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了现实社会,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精神,表达出壮志未酬的幽怨;魏晋时期的名士,各个才高八斗,性格独特,具有别样的人格魅力。就如专家刘强教授的观点:“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但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人才辈出,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

魏晋名士的风骨会深深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质标题




(来自南雅中学  李璐琳  马青老师)

时移世易,风骨犹存

不忍捐风骨

慷慨“风骨”,遗世独立

风骨观世界,剑胆化风流

以风骨精神前行

以个性造就生命力度

仰望风骨,砥砺前行

把握时代脉搏,淬炼今人风骨

风骨为酒曲,时代酿醇香

树心中风骨,书笔下风华

承魏晋风骨,成今人亮节

数魏晋风骨,书今朝风流

传风骨 奏华章

声若蝉鸣  立如修竹

平凡中也能有风骨




精选素材




名言金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   (解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

壮志何慷慨,志欲威八方。——阮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猛虎行》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日本诗人大沼枕山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

士无气节,则国势奄奄以就尽。——洪应明《菜根谭》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一生无媚骨,至死不饶罪。——陈毅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

读其(《世说新语》)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明代学者胡应麟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施耐庵《水浒传》

委曲求全的苟活不是真正的生。——鲁迅:《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以玉比人,乃是当时的风尚。那么,魏晋名士为什么如此看重玉?或者说,玉的品质是什么?纯洁而高贵。——易中天

所以,那些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位,不跟权贵和暴发户同流合污的士大夫就叫清流。他们的声誉叫清望,品格叫清标,言论叫清议,就连扬起的尘土也叫清尘。——易中天


人物事例


1.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2.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师,是灿烂文化星河中的巨星,但鲜为人知的是,陈寅恪曾与鲁迅有过一段时期的交往。

1902年春,年仅13岁的陈寅恪随其兄陈衡恪一起到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当时在弘文学院的寄宿生中就有年长陈寅恪9岁的鲁迅。鲁迅于南京水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被派往日本留学。陈衡恪也是矿路学堂毕业的,是鲁迅的同学,且有一定的交情。陈寅恪和鲁迅的交往从此开始,两个人同居一室,朝夕相处,过从甚密。二人关系融洽直至深厚的程度,可从鲁迅的日记中得到印证:“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二集,《炭画》各一册。”

令人费解的是,在陈寅恪的文字中,却从没有提到过他与鲁迅的交往。在日后的生活中,陈寅恪也极少向人提及他与鲁迅的交往。这是为什么呢?

陈寅恪晚年时,披露了内中的隐情。因为后来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民族魂”“新文化运动旗手”。所以陈寅恪担心自己言及与鲁迅的交往,会被人们误认为是鲁迅所批评的“无聊之徒,谬托知己”者,“把死尸也当成沽名获利工具”的小人。

从这一点上,我们更可以看出陈寅恪的精神风骨。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3.鲁迅

毛泽东: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毛泽东称颂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认为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这两句诗,也正是这种强者辩证法的体现。

对于孺子,鲁迅是爱护备至,充满牺牲的精神。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他决不是空言者,他为青年做的许多事,就是明证。

对于强暴者,对于压迫者,他敢于挺身而出,进行斗争。在女师大学潮中,他仗义执言,和名流学者评理,和权力者对抗,在被无理免职之后,他又敢于控告顶头上司,终于取胜。

4.纳兰容若

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本来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作为皇帝身边的宠臣,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5.潘岳望尘而拜

西晋的大文学家潘岳(潘安),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且才华横溢。他写过一篇志趣高雅的《闲居赋》,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但实际上,他是个谄媚小人,趋炎附势,马屁拍得非常出格,甚至权贵贾谧马车过后,望尘而拜。

6.元稹

生性放荡,疾恶如仇,因此官场失意,屡受打击。几经周折之后,元稹变得投机取巧,阿谀奉承,官至宰相,但终因“素无检操”被挤出朝庭。 

7.培根

他的升迁被视为柏拉图“哲学王”梦想的实现。但是,同时他的品行一直受到人们的抨击。他想要娶一位寡妇哈顿夫人,当然看上的是她丰厚的财产,但很不幸地败给了一个鳏夫。后来培根直到45岁才结婚,为了钱娶了省长的女儿。出卖朋友是他一贯的伎俩。他从来也不偿还债务,并曾经因此而被捕。如果借给他钱的朋友跟他要债,他会利用各种场合编造谎言诽谤朋友。做到检察总长后,对国王拍尽马屁,并因此而获得升迁。此后做了很多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1620年,培根被关进了伦敦塔。到了晚年以后穷困潦倒,一直住在格雷律师学院的内庭里。在他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说:“我是英国这50年中最公正的法官。但在这200年中,对我的判决是最公正的判决。” 

培根无疑是英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之一,但是他的人格却为人所不齿。 


经典散文

魏晋,就是这样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

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泥路高低不平,木车颠簸着,酒坛摇晃着,他的双手则抖抖索索地握着缰绳。突然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真地没路了?他哑着嗓子自问,眼泪已夺眶而出。终于,声声抽泣变成了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另外那条路走着走着也到尽头了,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

……

嵇康完全不理会种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使他心醉神迷的人生境界。这个人生境界的基本内容,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嵇康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长期隐居在河南焦作的山阳,后来到了洛阳城外,竟然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他给别人打铁不收钱,如果有人以酒肴作为酬劳他就会非常高兴,在铁匠铺里拉着别人开怀痛饮。

现在,这棵岩岩孤松,这座巍峨玉山正在打铁,强劲的肌肉,愉悦的吆喝,炉火熊熊,锤声铿锵。

正这么叮叮当当地打铁呢,忽然看到一支华贵的车队从洛阳城里驶来。为首的是当时朝廷宠信的一个贵公子叫钟会。……钟会的这次来访十分排场,照《魏氏春秋》的记述,是“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钟会把拜访的排场搞得这么大,可能是出于对嵇康的尊敬,也可能是为了向嵇康显示一点什么,但嵇康一看却非常抵拒。这种突如其来的喧闹,严重地侵犯了他努力营造的安适境界,他扫了一眼钟会,连招呼也不打,便与向秀一起埋头打铁了。他抡锤,向秀拉风箱,旁若无人。

这一下可把钟会推到了尴尬的境地。出发前他向宾从们夸过海口,现在宾从们都疑惑地把目光投向他,他只能悻悻地注视着嵇康和向秀,看他们不紧不慢地干活。看了很久,嵇康仍然没有交谈的意思,他向宾从扬了扬手,上车驱马,回去了。

刚走了几步,嵇康却开口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一惊,立即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问句和答句都简洁而巧妙,但钟会心中实在不是味道。鞭声数响,庞大的车马队回洛阳去了。

嵇康连头也没有抬,只有向秀怔怔地看了一会儿车队后扬天的尘土,眼光中泛起一丝担忧。

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从大狱押到刑场。

……突然,嵇康听到,前面有喧闹声,而且闹声越来越响。原来,有三千名太学生正拥挤在刑场边上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的导师。显然,太学生们想以这样一个请愿向朝廷提示嵇康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但这些年轻人不知道,他们这种聚集三千人的行为已构成一种政治示威,司马昭怎么会退让呢?

嵇康望了望黑压压的年轻学子,有点感动。孤傲了一辈子的他,因仅有的几个朋友而死的他,把诚恳的目光投向四周。一个官员冲过人群来到刑场高台上宣布:宫廷旨意,维护原判。 

刑场上一片山呼海啸。

身材伟岸的嵇康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便对身旁的官员说:“行刑的时间还没到,我弹一个曲子吧。”不等官员回答,便对在旁送行的哥哥嵇喜说:“哥哥,请把我的琴取来。”

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于今绝矣!”

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

弹毕,从容赴死。

这是公元 262 年夏天,嵇康三十九岁。       

——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类题链接




【2015浙江卷】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biǎn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