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库视角】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题报告获省领导、建设厅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上帝也有烦恼 2022-12-31 发布于湖北

近日,省政府领导、建设厅主要领导对我中心《建设研究》2022年第3期刊发的《进一步发挥新型城镇化助推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支持丽水打造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的思考与建议》作出批示肯定。第一篇报告作者为我中心童彤、吴怡、翁大伟、朱静。

图片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山区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山区又是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短板所在,因此,推动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事关全省大局。本期《建设研究》以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题,从市域和县域视角出发刊发两份研究报告,以期为山区26县探寻一条具有浙江特色、山区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助力形成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在山区地区的标志性成果。


县域城镇化研究报告摘编:

进一步发挥新型城镇化助推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新形势下推进山区26县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一)山区26县城镇化是应对三重压力的有效措施。在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经济压力下,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文章通过分析测算发现,提升山区26县城镇化率,对实现“山区26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平均之比稳步提升,山区26县等5项投资快于面上投资增长”等目标大有助益。
(二)山区26县城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与省内其它地区相比,26县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短板和潜力所在。加快山区26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创新活力,对进一步挖掘县域经济增长潜力、促进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等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

(三)山区26县城镇化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主要路径。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山区26县更加凸显。解决发展中积累的问题,亟需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功能和作用,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的需要,以低碳、绿色、智慧、生态、宜居为发展方向,开拓山区城镇化新形态新布局,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探索山区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

图片

26县走访调研

二、山区26县城镇化特征及存在问题


根据统计测算,2020年我省26县的平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7%,对标2025年26县总体达到65%的城镇化目标,“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大约为“十三五”期间的3倍增速。城镇化对“四化”协同乏力是制约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报告基于实地调研云和、遂昌、衢江、开化等县城基础上,发现山区26县普遍存在制约发展的五大关键性问题,一是土地资源稀缺与利用率低下并存,二是基础设施薄弱与建设成本高昂并存,三是建设阶段错位与更新发展诉求并存,四是人口持续流出与低水平城乡均衡并存,五是风貌品质不佳与资金平衡约束并存

三、对策建议


(一)政策窗口需适度打开,解决26县“动力从哪里来”。

谋划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浙江省补短板强弱项县域试点工作,并在试点选择上向26县倾斜,为其跨越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结合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加快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等在26县的布局,争取政策、金融支持等方面保障向26县倾斜。

(二)坡地政策需差异供给,解决26县“地从哪里来”。

向低丘缓坡拓展发展空间仍是26县缓解人地矛盾的必然选择。建议省级有关部门在严格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管理的同时,将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试点向26县倾斜。合理划定26县城镇开发边界,并结合山地发展的不确定性,允许以两年为周期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管理状况评估调整。优化“飞地政策”,支持26县享受“飞地”空间规划指标。

图片

遂昌天工之城效果图

(三)撤村并镇需继续加快,解决26县“人从哪里来”。

下山脱贫、移民搬迁仍是山区县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催化剂”。建议省级部门加紧探索研究大搬快聚富民安居运行机制,建立涵盖多元化资金筹措、多渠道人力开发、多途径下山安置等多方面政策保障,重点强化中长期规划制定和目标考核激励。加紧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可持续的人口素质提升机制,构建农业转移劳动力向产业转移的绿色通道。

(四)数字生态需持续西进,解决26县“发展向何去”。

立足26县生态资源优势,强化数字变革引领,加快全省数字新基建总体架构覆盖26县优势区域,推动5G精品网络、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数据中心等向浙西南建设进程,让数字经济成为26县建设“重要窗口”的重要成果。坚持数字赋能生态建设,全力支持26县在旅游康养、生物医药、功能食品等领域的布局,设立省26县数字生态专项资金,培育山区数字经济产业,着力打造“网红经济”“流量经济”。
图片

市域城镇化研究报告摘编:

支持丽水打造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的思考与建议
一、打造山区新型城镇化“丽水样板”的现实意义


当前,浙江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时期,丽水正处于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和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的起步期。打造山区新型城镇化“丽水样板”与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丽水自身加快发展的要求内在契合,具有两点现实意义。

(一)丽水新型城镇化发展仍将大有可为

近年来,丽水认真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涌现“小县大城”云和模式、“天工之城”遂昌模式等一批山区新型城镇化特色经验,常住人口加速流入,2020年其城镇化率突破60%,迈入城镇化发展成熟阶段初期。但是,其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仍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山区城市对比也仍具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对比省内发达地区城市,丽水中心城市能级尚且不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未来一个时期,推动丽水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其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进程中能出成效、易出成效的关键领域,仍将大有可为。

图片

浙江省各设区市中心城市首位度情况分析比较

 (二)丽水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有所作为

2020年我省城镇化率超70%,城镇化发展已进入成熟稳定发展阶段,加快丽水等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我省新时期进一步提升全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希望所系。在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推动丽水新型城镇化发展,既是我省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省加快在山区地区形成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标志性成果并为全国提供经验示范的重要举措,必须有所作为。

二、打造山区新型城镇化“丽水样板”的战略设想


要想打造山区新型城镇化“丽水样板”,可重点把握“三个坚持”的战略考虑和锚定“一式三化”及“三个城市”的目标定位,加快形成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山区地区的标志性成果并为全国提供经验示范。
在战略考虑上,报告提出一是坚持站在全省大局谋划“丽水样板”,二是坚持立足丽水实际谋划“丽水样板”,三是坚持把握丽水优势谋划“丽水样板”。

在目标定位上,报告提出一是加快实现“一式三化”样板目标,即加快山区跨越式发展、现代化发展、绿色化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二是全面建设“三个城市”样板定位,即确立“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市”的战略定位,明确“融合型向心发展示范市”和“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的功能定位。

三、山区新型城镇化“丽水样板”构建的五“集”特色路径


报告提出可引导丽水在空间、人口、产业、城乡和品质五个方面发力,形成山区新型城镇化“丽水样板”构建的五大特色路径,即:突出城镇格局“集约”,为样板构建塑造空间突出城镇人口“集中”,为样板构建凝聚主体突出特色产业“集聚”,为样板构建谋求动力突出城乡发展“集成”,为样板构建融合城乡;突出城市功能“集合”,为样板构建锻造品质

图片

丽水市区
四、若干建议


(一)支持丽水探索开展市域范围的跨县域异地搬迁

建议省级层面支持丽水开展跨县域异地搬迁,将丽水跨县域搬迁的主体对象纳入奖补范畴,同步指导丽水做好跨县域搬迁安置群体的生活和就业保障工作。

(二)支持丽水率先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

建议省级层面支持丽水率先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重点支持丽水创建“人地挂钩”政策改革试点,推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与常住人口增长规模相匹配。

(三)支持丽水完善促进市域一体化的财政出资机制

建议省级层面支持丽水优化市本级和下辖县(市、区)的财政权责关系,建立市域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市级主导、市县共担”的财政出资制度,继续深化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一体化改革和市级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

(四)支持丽水加快创建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

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对丽水创建绿色生态类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支持力度,加快建成市域共享共建的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支持丽水同步谋划创建省级新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逐步推进功能区与行政区相统一。
图片

县域研究报告执笔人:童彤、吴怡、翁大伟、朱静(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

市域研究报告执笔人:程振波、丁懿腾
市域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汤欢、王辰、程振波、丁懿腾、方康恒、王莹(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叶苏贤、叶羽奕(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辑排版:城镇化研究室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及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