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重启!杭州,久违了

 不二BPANDA 2023-01-01 发布于浙江

2022年的最后一晚

杭州的烟火气似乎回来了几分

武林夜市重新灯火通明

湖滨银泰也迎回了

跨年的年轻人们

在杭城第一波疫情高峰的考验中,我们倏忽走过了2022年的末尾,一头撞进了2023。

定睛一看,我们的城市发生了变化,又仿佛都没变。很多人经历了“阳过”,走出房门,成为第一批重启生活的“阳康”。也有很多“未阳”人仍在经历一年中最忐忑的时光。

在2022年的最后24小时,我们采访了与这座城市最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快递员、夜宵摊主、120急诊医生、网约司机......他们身上,有过去三年里我们大多数人的影子,彷徨忧虑,踏实沉稳,淳朴善良,大方美丽,坚韧不屈。生活不易,也照样变成自己的那道光。

万物更新,旧疾当愈。再见,被疫情“偷”走的三年。

久违了!2023,那些许下的愿望,要去的地方,想见的人......

2022年12月31日01:17

王师傅,小吃摊摊主

「阳康后,我收入比平时翻了两倍」

客运中心往北,意法鞋城、四季青服装大市场旁,王师傅卖完最后一份水饺,就打算收摊回家。

“今天加起来大概有1300元。”王师傅的眼睛笑成了一弯月牙,他对今天的收益十分满意。这是王师傅“阳康”后重新开摊的第4天,营业额差不多比平时翻了两倍。

“前几天生病的人多,路上都没人了,我也休息了好几天。”王师傅用手指了指服装城,“这几天人多起来了,我的生意也好。”

王师傅是河南商丘人,今年是来到杭州的第一年。每天中午12点,他和妻子准时起床准备食材,下午5点出摊,一直营业到凌晨1点多。王师傅负责烧烤,妻子负责在小车后煮饺子和馄饨,凭借专注、辛劳,积累了一批回头客,除去成本,一个月有一万多元纯利润。

再干一周,王师傅计划回老家过年。王师傅透露了几个年后小目标:带家人来杭州西湖玩一趟、单日营业额能上一次2000元、租一间小门面。

“算了算了,不吹牛了,踏踏实实干活,少花钱多攒钱最实在。”说着,王师傅的眼睛又弯成了一道月牙。

04:03

李楠,120跟车医生

「只希望急救车的接警数,能回到过去」

李楠(化名)是杭州某市级医院神经内科的年轻医生,今年10月,她被挑选成为杭州市急救中心的轮转跟车医生。这场高强度挑战,为期四个月。

她和搭班的司机与担架工在办公室待命。不出意外,警情很快到来。“我很清楚,现在能躺在办公室铺位上小憩下是不可能的奢望。”

凌晨4点的报警,是一位89岁的老人发热,急需救助。救护车在空无一人的街头警灯大作,一路左拐右转,她和同事小跑上楼,经过简单检查,老人身体基本情况还可以。

救治转运发热病人,是前两个礼拜120接手最多的警情。不过这几天,数量上有了回落,老人以及重症的数量相对增加。尤其是李楠所在的区域,老小区多,一晚上的报警里十有八九都是老人相关。

“刚接手工作那会,还算轻松。但现在,白班出车起码八到九趟,夜里则是六到七趟。”李楠想起前几天值夜班,十四个小时里整整出车了十七次。

新年的第一天是李楠轮休。“我想好好睡个懒觉。如果一定要说新年愿望,希望120的出车次数能恢复到原先的水平,我们终究会顺利挺过这一波高峰。”

08:00

小赵小李,快递夫妻

「开始新生活还没满月,杭州就给了份新年礼」

昌化路一家快递驿站门口,25岁的小赵手脚麻利,将几十件快递码好,跨上三轮车,“我去送其他货了啊!”

“好,路上慢点——”妻子小李一边整理一边应着,话没说完小赵已遛了。

夫妻俩是河南人,刚带3岁娃来杭从事快递业。驿站十个平方,里头还有个七八平米的隔间,是一家三口的临时住处。

最近,一家三口也先后中招了。不过毕竟年纪尚轻,恢复也挺快,尤其是小赵,半天就退烧。旁边一位拿快递的大伯很是羡慕,“到底小伙子啊,噶快就好!”

身体好转后,小赵也很快返岗。“快递这行其实还挺重要的,特别这种时候大家订的东西,有些也蛮急迫的,我们能早送到的也尽量早些。”他讲得挺诚恳。

前天,杭州刚出台了新政策,2023年1月份前10天,快递外卖行业人员每天可以领到60元补贴。对于这份杭州送出的“新年礼物”,夫妻俩也挺受用。“刚来就有福利,真的心里蛮舒服。”

无论当下如何,属于小夫妻俩的杭州新生活才刚刚起步。“年轻就是资本!”小赵说这话显得很自豪,只要肯干,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09:59

李保良,杭报每日送配送员

「儿子们能有所成长,就是新年最大愿望」

李保良捏着一沓旧报纸赶回家,饭桌上的番薯粥正冒着热气。他是杭州日报每日送下沙站点的配送员。

照理说,这个时间他肯定不在家。家里热水器坏了,总算在今年最后一天约上维修。

催配送的电话却一直没停。李保良在家最多只能停留1个小时。

这是他“阳康”复工的第四天。他最内疚的事,还是把病毒传染给了两个儿子。9岁的李玉龙和6岁的李玉航随后开始发烧,小儿子体温一度上了40摄氏度。“我急疯了,到处求人讨来一盒清开灵,好在没几天他又重新生龙活虎。”

俩儿子早上先看了会书,随后洗菜。大儿子熟练地起油锅,丢进切好的肉丝、豆腐条和豆芽,炒两个配粥吃的小菜。

菜烧好,李保良也到了家。一刻没停下,安装师傅后脚也到。

装修师傅动作不紧不慢,李保良还因为安装支架和费用问题和对方争执了一会。等热水器最终安装完毕,只剩20分钟不到的时间。

俩儿子开始催促老爸把粥吃掉。他端起来,有点冷了,大口吞下,不忘表扬孩子炒菜进步。

他快速收拾好碗筷,穿上外套再次出门,“我希望儿子们能够新年多多努力,我也没有别的愿望了。虽然成绩不大好,但开朗,有体育特长,很懂事,能规划好自己的生活,我很安心。”

他的旧电动车,很快消失在太阳照耀下的雾气里。

12:30

赵丽娟,麻辣烫老板娘

「等大家顺利'渡劫',生意肯定'麻辣烫'」

“我们都'阳过’了,我和我大女儿。”中午12点半,胭脂巷黑哥麻辣烫没有了平时的热闹,20多平方米的店里,只零星坐着三四个人,34岁的老板娘赵丽娟一边收拾着碗碟,一边说道。

一家四口,赵丽娟的丈夫和小女儿成了“幸运儿”,一直阴着,这让赵丽娟没想明白:“天天在一块的人,咋做到的?”

话说回来,赵丽娟休养的那个星期,丈夫就得独自撑起自家的店。也就是在那个星期,店里的客流肉眼可见地少了——附近上班的人少了,唯有旁边工地上的师傅们,成了支撑营业额的中流砥柱。

“哎哟,这阵子,我们这行当,都像是在渡劫哦。”赵丽娟的用词虽然“狠”,但脸上却是带笑的。

“你说得对。”正在店里吃饭的一位中年客人将筷子往餐盘上一搁,接过话茬,“你看牢,不用过多久的,生意肯定会好起来的,比原先还要好。”

赵丽娟咯咯地笑了起来:“那要借你吉言了……”

元旦到了,春节也就是眼面前的事,赵丽娟和丈夫商量着,今年该回一趟安徽蚌埠老家了。“来杭州10年了,最近4年除了给小女儿办户口,都没回去过。”说着,赵丽娟抬头往店外望了一眼,眸子里倏地闪过一道光,“今年无论如何得一家四口齐齐整整地回去一趟,再不回去,家里人都要不认得我们了。”

赵丽娟的丈夫正好从店外抱着一大包新鲜蔬菜进来,听见妻子的话,他没说什么,嘿嘿一笑,顾自转进后厨……

14:00

金爱文,黄龙洞公益红娘

「春暖花开缘分到,幸福一定来敲门」

2022年最后一天,黄龙洞知名红娘金大姐接了十多个电话,全部是求相亲——“不要把我们女儿忘记呀”“周末好不好帮我安排见面”……

不过这阵子,金大姐“暂停营业”了,因为杭城正在面临第一波疫情高峰的考验。

昨天下午,她就在自己的小店“圆缘阁”里换新挂历。

一个钟头里,现场就来了四位家长,都带着孩子一起。又到一年春节近,大家想到资源广名气大的金大姐,要临时抱佛脚了。

金大姐一一婉拒,“你阳过了,好透了没呢?你阳康了,可能人家还阳着呢,对不对?还是先等一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

金大姐扎牢N95口罩,又悄悄说,“其实我也还没阳呢。金大姐很怕死的哦,能够晚一点阳就晚一点嘛。”

不过,虽说婉拒了,大姐还在悄悄替大家用功——她的小方桌上依旧是几本本子,根据相貌谈吐、工作、性格,在本子上大致先给男女配对,等到合适的时机,再通知约见。

金大姐说,请各位单身小伙、姑娘们稍安勿躁,“等这一波高峰过去,过年了肯定会给大家安排上。春暖花开缘分到,幸福一定来敲门,大家再健健康康来相亲!”

20:15

王姐,炒货店店员

「最近晚上都没客人,结果今天连着来了」

夜色已深,武林路上一家沿街炒货铺里,34岁的王姐还在柜前忙。“其实最近晚上这个点,也不太会有人了,基本都是白天来买。”她笑了笑,语气平静。

三十多岁的年纪就喊一声王姐,纯粹是因为“资历”。从18岁开始,她就跟着家人做炒货。16年摸爬滚打,起码也到了行家里手的级别。炒货成色好坏,一看便知。

这段时间的疫情高峰期,王姐还成了店里的“天选”,症状只不过是两三天的喉咙不适。

原本每年秋冬都是炒货店的旺季。但今年情况特殊,生意肯定也不能和以前比。“今年也不会去想这些东西了,这个时候健康第一,大家都一样的。” 王姐也挺淡定。

不过今晚,王姐有点“失算”了。晚上8点15分开始,10分钟内店里接连来了5拨顾客。王姐熟练地拣货、上称,脸上笑容也明显灿烂了不少,“大概是跨年,大家也想磕磕瓜子了。”

对于明年,她还是蛮有信心,“网上都说春天总会来的,希望明年的运势能跟这炒货一样,越炒越旺!”

2023年1月1日 01:00

邓师傅,网约车司机

「以为年前赚不到啥钱,没想到大家好得挺快」

“平台这两天有活动,能比平时多赚点。”12月31日下午,网约车司机邓师傅照例开启接单模式。

邓师傅是新杭州人,原本在湖北老家干运输行业,后来因为一些变故,老本行不做了,还欠下一笔外债。

就在半个月前,邓师傅有些担忧,身边“阳”了的人越来越多,路上的车都看不到几辆,订单量骤减。“行情不好,最差的一天就跑了100来块钱,我以为年前赚不到什么钱了。”

很快,他也“阳”了。也是在他恢复的那几天,同行们有了新发现:杭州第一批感染的市民正逐步“阳康”,商场附近的年味有点浓了。

12月的最后一周,“阳康”的邓师傅开车出门了,“没想到大家好得挺快的,这几天每天都有五六百,打算再干半个月,回家陪老婆孩子。”

过去这一年,靠着开网约车的辛苦钱,邓师傅还了外债,也给家人稍微改善了生活。说话的底气都足了。

一看时间,倏忽间已经跳到了2023年1月1日将近1点。2022年最后一天,邓师傅不知不觉共跑了200多公里,收入500多元。

电台里放着跨年歌曲,城市边缘的路灯渐次后退。他就这样跑啊跑,跑进新一年……

新年的第一推微信

祝愿大家新年快乐、皆得所愿!

记者 钟玮 李维和 王艳颖 谢珂

编辑 钟玮 谢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