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城夏路

 zqbxi 2023-01-01 发布于江西

1.据传夏禹筑中原通往边境各地主要陆路交通要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而方城境内的夏路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方城道的夏路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北通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同时,西汉时期开始形成方城境内的丝绸古道也在其中。这样在方城县境内形成两条通往南阳的古道。一条是俗称“官道”有官方记载的道路。一条是俗称“商道”,古丝绸之路经过的道路。这两条路在方城境内围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两条通往南阳的古夏道,俗称“官道”和“商道”示意图

《南阳百科辞典》记载的“方城道”之“夏路”,即自今方城县梅林铺入境,经博望、灵龟铺、罗渠铺、赵河、廓封、西十里铺、县治故城、东十里铺、招抚岗、扳倒井、独树、唐店、砚山铺北出进入叶县保安、魏岗铺直达叶县旧县镇。《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所载“裕州:总铺在州大门外西。沙淤铺、招抚冈铺、扳倒井铺、龙泉铺、新店铺、砚山铺俱在州东北,通舞、叶二县;东廓封铺、西廓封铺、赵河店铺、罗渠铺俱在州西南,通南阳府。”根据两处记载,古今除地名变化外,这条“官道”路线基本一致。这条路也是宛城到古方城最近的一条路线,基本呈一直线。沿这条古道北可以直通中原,南可以直到荆襄。所以自古以来,方城一直是兵家必征之地。

方城西南一段废弃的古道

而另一条俗称的“商道”,据传是因古丝稠之路开始兴起。路线为从博望向北经四棵树、柳河、拐河、在黄石山东交于大关口(缯关)。因方城境内在西汉以前是全国闻名的丝织品出产地,有古缯国、缯关等历史遗迹,说明当时丝织业十分发达。张骞出使西域把丝织品推销到世界各地,因而带动了方城一带丝织业的发展,当时大批商队来往于这条路上把收来的丝稠送到博望,因而博望成了丝稠之路上的一个集散地,随后成批的丝稠通过宛城、镇平、西峡进入秦岭的商於古道送到了长安。张骞也因出使西域有功而被封候于丝稠的集散地博望。

这期文章就沿这两条古道进行探索发现,感受历史之脉膊,惊叹时事之沧桑,听闻沿途之故事,观看今日之巨变!

我是智慧一粒沙,喜欢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留言评论、共同探索历史真相!

2.从裕州总铺(大口北)向西过赭水桥(三里河桥)后路转向西南过一村庄曰:十里铺。因距离裕州总铺十里故曰十里铺。古人商运主要靠肩挑,车推,一般每天行走二十里,故每走十里有一铺,可供歇脚、吃饭。每隔二十里有一店,可供晚上住宿吃饭。

十里铺村东的方城高铁站

现今的“官道”已被方城高铁站拦断。高铁站东边已找不到古道仼何痕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村中古道的现状

听十里铺村支书李怀林介绍:在民国以前,这条路上车水马龙,来往商队络意不绝,十里铺路两边饭店林立。双层的石牌房高耸入云,甚是雄伟壮观。民国后这条路被废,这里逐渐驱于平静,但牌房,老建筑尚存,文革时砸“四旧”把牌房和老建筑全部砸了。

残存在草丛中的青石块

残存在草丛中的青石片

抽空骑电车到十里铺村中一探究竟。偶遇一七十多岁老人,问起十里铺的历史,老人滔滔不绝地说:这东边进庄口北侧的高地,就是当时的驿站,驿站上面有岗楼,如果北边有战事紧急时就从驿站的岗楼上点燃狼烟,下一个岗楼看见也点依次点燃一直传到南阳,这西南的青河口就是下一个驿站。驿站往西是饭店,大的饭店有三个:挨着驿站有一个,那边广场有一个,广场西边还有一个。

古驿站的位置

老人叹了口气说,可惜往日的繁华已不见,只留下这断头路,被农户开荒的开荒,抢占的抢占。

古饭店的位置大致在这里

这十里铺西桥也有传说,据说这桥是唐姓地主捐款修缮的,桥宽十多米,桥面全是青石板,发大水从没冲坏过,后来来了两个蛮子,从桥下挖走了一对金鸭子,从那以后桥被冲垮了。青石板也被人们抬走垒墙了。

现在的十里铺西河已破败不堪

我问道:这条路去赵河是不是最近?沿途还有什么古迹留存?老人答道:“沿着这条路走到青河口,沿二龙山下廓封街后就到赵河店,的确最近。沿途除唐家坟的有对石狮子外,没啥古迹了。”

西出十里铺的古道现状

于是我骑着电车沿着古道往西南行走,这古道不是被开荒就是野草丛生,电车也在颠簸中行进,窄的地方就推着电车行走。

这段最难走的古道

到青河口交到一水泥公路,古道通向何方我无从知晓,天色已晚,骑车回程。走在这荒草连天的古道上,突然想起了李叔同的那首送别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古道交到青河口

不知道是今人对古人的送别,还是今人对古人的对话,无限感慨之余做诗一首以慰心情。

考察十里铺有感:

裕州城西第一铺,十里长亭十里路。方宛古道一明珠,千年繁华已落暮。昔日悲欢笑语地,如今荒草已煙没。亭外幸有高铁驻,再创辉煌新征途。

3.上次从十里铺古道出西南到达清河口,发现路直冲清河,河道陡峭,古道应该不是直着过河。由于天色已晚在河东口大致看了一下就匆忙回去了。

古道到这里直冲青河

抽空再探清河口,摸索古人怎样越过清河?沿古道左拐顺着走了一个圆弧形的路就到了河边,这里地势缓慢变低,河道变宽,水流变浅变缓。

左拐后地势缓慢下垂

看来古道在修之初是经过勘察的,因为古人挑担,推车,特别是进行货运,坡度太大车子上下坡极易翻车或上不去坡,所以一般选平缓地带修路。

古道从这里越过青河

越过清河就到达清河西口,和清河东口隔河相望。为了弄明白清河口的地貌特征,过桥后沿河岸上行,发现越向上河道越窄,河岸越深。

东、西河口两岸

原来西河口并不是平地,而是西北高,东南低,呈坡状分布。西北最高处离河床有十几米,而到东南方则下降到二三米,而且河道到这里围着西口村绕了个半圆。清河直流下来的水经过转弯处窄长的水道阻拦后水速变缓,形成一个天然的壶口,形成河口效应。看来这就是清河口名字的由来!

站在青河西口的位置截图

用风水学理论讲,此水法叫玉带水,从左方而来绕山半圈,如腰带一样把村庄围了起来。有山无水休寻地,看对面明堂有岸,实乃风水绝妙之地!

从河神庙处地势开始下降

我的兴趣陡增,骑电车在西口村转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可贵之处。到村路口处遇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问其古道的位置,他说沿着桥上来坡一条直路就是,现在都走沿着河岸修的新水泥路,那条古路早就废了。看来古道是走的直线,一般不拐弯,如果拐弯就是遇到山或河需要绕过去!

我又问道:这里风水这么好,村里出过什么大人物没?老人迟疑了一下说:也没什么大人物,就清朝乾隆年间出了个四品御前侍卫。我追问道:这附近有什么古迹没有?他答道:就西边古道旁韩家坟前有对石狮子。

出东河口村的一段古道

沿着被废弃的古道向前约三百米就看到了路北地里的那对石狮子,看样子风化怪严重,有一只狮头已掉了一大块,历经二百多年的沧桑实属不易!

韩家坟

一对石狮后是一对华表,看样子像是近代重新立的,不像原物。毕竟是守卫乾隆皇帝的御前侍卫,那是沾了“皇”气的光。这庄严威武的石狮,高挺的华表无不透露着墓主人的尊贵和最高的荣誉!看坟地气场仍在,已福泽多代人!

近观石狮已风化严重

一对华表像是新立,不是原物

围着韩家坟转了一圈,坟地约有一亩来地,立很多碑。老碑只有一个,已看不清字迹。

只有这一个老碑

上网查了一下,果然发现有此墓主任的记载:韩表,字子超,号佑。乾隆辛酉科武举,曾任御前侍卫、荆紫关守备、特赠居庸关总兵衔。

网上查到的韩表资料

纵观此坟地,从东边来一条细脉隆起,到这里藏伏,往西是又是平地,此乃气脉所在,打开手机定位,发现此地正在清河上下两口的中心位置,如一个人拿着一把弓在骑马射箭,此主武将,水法精妙无比!

韩表墓地水法示意图

古道出韩家坟往西南笔直通往廓封街,可是现在已成了麦田,只露出一边路梗。

此段古道已成为麦田

这时夕阳西下,此情此景,想起了马致远的那首诗《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条古道上走过多少迁客骚人,达官贵族,商队驼马!厚重的历史,古道的沧桑巨变令人叹惜。

4.出清河西口,古道笔直沿东北---西南走向,可惜这段古道也已废弃,只留下一些横梗和大片的荒地。

廓封街东北的一段废弃古道

天色已晚,夜幕降临。沿着古道的方向前行就到达廓封街。

廓封街东边进村的古道

廓封街东边沿着古道修了条4米宽的水泥路。进到村里看这条路笔直,华灯初上,长长的大街空无一人,显得异常的静谧。显然现在虽名字叫“街”,但已伦落为普通的村庄!

黄昏中的廓封街

古时人少,大多数街道是一条筒子街,绵延数里,不象现在一个街上有很多街道。现在的廓封街长大约有一里多。据清康熙年间学者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之方舆汇编记载:裕州驿地一所,铺六处。赭阳驿南距博望六十里,北距保安六十里,昔在旧州治西,废,今改置州治后,并赭阳所 俱知县兼管。铺舍:总铺在州治前,西南廓封铺、赵河铺 、北招抚冈铺、扳倒井铺、龙泉店铺。这说明在清康熙年间,廓封街叫廓封铺,成为裕州驿站上的西南重镇。那时裕州治所管辖叶县、舞阳。而现今的博望则属南阳管辖。

出廓封街古路又稍向西南缓拐

我想昔日的廓封街这时候一定是彩灯高挂,人头济济,车水马龙。吃饭住店的有公差,马夫,商贩等各色人,路两边客店酒馆林立,小二在门前招乎着忙得不亦乐乎。可如今却成为一个偏远地方的村庄无人再记起!我走在无人的“街道”只能跟古人对话!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民族,也许今人更应该了解这条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古道!

沿杨树林方向就是原来的古道

终于穿过廓封街,遇到一位正在浇地的老人,问起廓封街的情况,老人说:这里离方城、赵河、袁店、券桥都是18里。许南路改道前这里是个街,现在叫街但已不是街了。记得以前街上有几口杀猪锅,杀的猪肉都运到各地去卖。这路两边都是老房子,后来全都扒了建起了民房。就街东头有个火神庙还是老样式。我问起廓封名字的来历,他也说不上来。

黄昏时的火神庙

火神庙一般是在城里的标配,这说明古时廓封街的繁华程度。天已暗了下来,我告别老人回程。再次穿过廓封街感受到的是历史沉寂后的宁静。

黄昏中的廓封街头

但有一个疑问一直绕在心头:这地方为什么叫廓封?望文生义,廓封的字面意思是扩大封地。查百度,除了廓封村外只有一首诗用到了这两个字:柳宗元的《唐铙歌鼓吹曲·战武牢》

战武牢,动河朔。

逆之助,图掎角。

怒鷇麛,抗乔岳。

翘萌牙,傲霜雹。

王谋内定,申掌握。

铺施芟夷,二主缚。

惮华戎,廓封略。

命之瞢,毕以斮。

归有德,唯先觉。

5.研究“夏道”我们总结一个规律:古道一般取的直线,不拐大弯,需要拐弯的地方一般就在途经的店或铺处。一次较大的拐弯处位于博望古城,但博望老街绵延二公里,走的缓弧形,所以从博望老街走路很容易迷方向,觉得从东往西走,走的直路,但不知不觉出博望时却往西南方走。

博望老街古道方向示意图

但古道在清河口东岸的走向却非常的诡异,突然由东向西北转向近150度。转到河口东村后再通往十里铺。前面既无山,又无任何阻挡为什么要转这么大的弯?我想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古道在设计之初是走的直线,现经十里铺的道路是后人重新修的。

清河口东岸的古道突然转湾处

那么有两个问题需要解答:一是原来的古道走向哪里?二是为什么要修过十里铺通到现在方城县城方向的路?回答这两个问题就需要从方城县的“前世今生”说起!

清河口道路示意图(箭头为假设的夏路方向)

原来的古道走向哪里呢?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路线:沿清河口直线方向往东经田庄--丁庄--张兰木庄--张百合庄--程庄到古缯国遗址,从潘河过河后经刘庄、张庄一带到垭口公园,沿南水北调干渠附近北上。

假设的古夏路示意图

除了古道取直的理由外,第二个理由是这条道只过一条潘河,而不用过三里河,对古人来说趟水过河是很麻烦的事,能过一条河为啥非走两条河?第三个理由是这条道正好经过古缯国遗址,古缯国是夏商周一直存在的古老国家,夏路又是夏禹修筑,这条路正好从古缯国遗址中间穿过。古人修建城堡一般是沿河而建,最好是半边环水,可以御敌,古缯国遗址正是在潘河的环绕之中傍水而建。

古缯国遗址图(红线为古道过潘河的大体位置)

对八里桥下的潘河河道研究发现,虽然潘河和三里河在这里汇流,但由于水流方向不同,水势互为抵消,又由于河口效应,水流转弯时水势变缓,在东南方水面变宽变浅适合渡水而过。

八里桥下水流冲击下形成宽阔的河床

潘河的河岸很陡峭,形同墙壁,说明河岸的形成年代较晚,河水冲刷过的河岸没有被风化而倒塌。现在的地貌应该和过去不同。古时候河道没这么宽,河岸也没这么陡。适合涉水而过

潘河的河岸

看西岸冲刷更严重,现已建成了水泥堤岸进行保护。而东南处河岸变低,河道宽平有一缺口处大概就是古夏路之处。

古夏路的东口

从东口看西边的古缯国遗址

登上东岸,是大片的麦田,还留一条上地的小路,这大概就是古道的走向。

潘河东岸的田间小路也许就是古时候的夏路

那么为什么要修过十里铺通到现在县城的路呢?这与方城县城的崛起有关。现方城县城的位置最早叫赭阳城,因处于赭水(三里河)之北故曰赭阳城。在南朝齐萧道成时期置县,县治在赭阳城,因处在原方城的南边故曰“南方城”。而北魏时期置县,县治在独树一带,故曰“北方城”,而到隋唐之后,方城县的治所一直在今方城县城。随着赭阳城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古缯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需要把原来的夏路进行改道,所以就形成从清河口转了一个湾后向东北直通现在县城的新的“夏路”。

6.晚走廓封街,关于“廓封”名字的来历留下以下疑问:

1、如果按扩大封地理解,这又是古代哪个国家扩大的封地?2、如果按姓氏命名,这里的村民是否姓封?3、如果地理位置命名,“封”通“丰”和其西北边丰山是否有联系?4和位于其南边的中封村是否有关联?带着这些疑问再次探访廓封街。

廓封街东头

在廓封街中心看到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在树下纳凉,就停下来交谈。问其廓封街的来历,俱摇头不知,其中一个吱吱吱唔唔地说:据说是姓郭和姓风的最先住这里。另一个打断他说:那个guo带个广字头,feng是开封的封,根本就没这两个姓,那是瞎编的!我问这里姓氏迁移情况,一个答道:这庄上最先有四大姓氏是老户,其他全是逃荒要饭,做买卖的漂来户。以前这里繁华,有店铺有洋行有驿站,因这里离赵河、方城都是十八里,以前人笨,都是徒步走路,到这里天黑了,南来北往的都要在这里住店,我祖上就是开木匠铺的,他祖上是开牛肉锅的。以前这里起会,十乡八堡都来,那真是挤拥不动,一说廓封街在这周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我问丰山离这里多远?与这里有什么关系?一个答道:丰山在这里西北十来多里地,没听说有啥联系。看起来排除了以姓氏和丰山位置的命名。这周围除了方城的古缯国又没有其他的封国。那么其与古缯国有什么联系吗?回家后我拿起了方城县地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八里桥古缯国遗址

发现在方城境内只有两处村庄名带“封字”:廓封和中封。查看字条:封(拼音:fē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2],其古字形像在土堆上种树。封的本义是种树。古代诸侯受命建国后,即在所封疆土的边界上培土种树,故引申为边疆、边界。

而另一处带封字村庄位于方城县和社旗县交界处叫“封村”。顺着封村往北在现古庄店境内有一处郭庄的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郭”引申为城郭。这四个村庄连起来正好是一个方形的外城,而廓封、中封、封村是通往南阳、唐河、泌阳三个方向的古缯国的边界!所以说古缯国是南下北上的咽喉所在一点不假。

设想的古缯国外城及古夏路示意图(红线为外城,绿线为古道大致走向)

为什么会有“三封一郭”呢?因为在西周晚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古缯国需要防御楚国的入侵,而“三封”处于国家的边界,所以叫封。而北边的郭庄只是出城的城边,再往北还属缯国管辖,所以叫郭。

所有的疑问烟销云散,原来廓封是国家大路的边界的意思,中封是是中间道路边界的意思,封庄应该叫东封,是东边道路边界的意思。缯国扼守三大主路,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在夏商周一直存续,直到被强楚所灭!

7.出廓封街往西南,古道一条直线通向二龙山,从二龙山顶北约300米处的山腰上通过。这段路其中一段在鸭河二支渠旁,另一段已成农田。

廓封街西口望二龙山

二龙山就是一圆形的土堆,看上去根本就不是一座山,我不禁连连疑问:二龙山两边地势低平,古道为什么非要走二龙山这段上坡路?从山北边走不是更平坦?难道是我堪查的路线错误还是夏禹测量失误?

二排杨树的方向即为原古道方向

带着疑问我走访了二龙山庄的几位村民,他们都说这古道确实从这里走,而且由来已久不会错误。其中一个村民说起这二龙山的历史那是滔滔不绝:文革后期,杜春堂当方城县委书记时,在二龙山顶--现在道观的位置,开办了方城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方共大。学习江西搞半工半读的模式。从1976年开始招生,1983建年停办。当时县委县政府各局都在这设立机构。后来搬走后房子被村民扒了,就剩个水塔不敢扒。

方共大的唯一见证--水塔

我问道:咱这里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没?他指着南方说距这里一里地有个“十万沟”,传说是杨广修的运河,从白河通到方城东的十里庙,现在鸭河二支渠就走在下面。

二龙山十万沟西段

二龙山十万沟东段

告别村民赶到十万沟,果然这里工程浩大,沟深十几米,甚是壮观。查看有关资料,据《宋史》记载,宋太宗赵光义978年(太平兴国三年)正月,京西南路转运使程能上疏,建议在今南阳新店镇夏响铺筑堰,引白河水入石塘、沙河汇入蔡河,通京师汴梁,以通湘潭之漕。朝廷批准后,征调唐、邓、汝、颖、许、蔡、陈、郑等地十余万丁夫和州兵,两度开挖白河至沙河的运河,历博望、罗渠、河柘,凡百余里,达方城垭口。由于地势渐高,水虽到达,难通漕运,又赶上河水暴涨,石堰被冲,遂使此工程搁浅。原来那村民传说有误,这才是十万沟真正的来历,因征集十万人修渠,故称“十万沟”!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这二龙山的来历:二龙山原名少柘山。《山海经》云: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这是大家熟知的精卫填海的故事。因为二龙山在十万沟没开挖之前是一片大池塘,开挖渠漕的土太多就把这片池塘填平并堆集成山。因北宋是个重文的朝代,当时就有文人引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起名少柘山。而当地的居民根据二次挖渠拢起的山而叫“二拢山”。后人因同音喊成了二龙山。随后几百年,随着虚土夯实,风雨侵蚀,人工拢起的山越来越低。而山下的古道最初是平坦的,因二龙山都是虚土,随着山体不断下滑,路逐渐被拔高,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上坡路。

至此一切疑团烟销云散,神秘的二龙山终被解秘!

8.沿二龙山往西,直达兴旺庄,兴旺庄是万岗村的一个自然庄。古道穿村庄而过,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二龙山向西的古道直通兴旺庄

网上有关野馍店的传说如下:相传汉武帝刘秀之姐在炼真宫修真之时,各个下属领地必须进贡。当时野馍店还不叫野馍店具体叫什么史料不详。野馍店也需要进贡,但是不知道进贡什么。野馍店人淳朴、最终用大铁锅蒸出一个锅那么大的一个馒头进贡给了湖阳公主。湖阳公主吃惯了山珍海味、珍馐佳肴,馒头更不用说了。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大的馒头,经询问官员才得知少拓山(今二龙山)下野馍店驿站进贡。得知之后湖阳公主道:“此馒头如此野气,不如就叫野馍店吧”。

兴旺庄东头

我对这个民间传说一直持否定态度。觉得就是瞎编的故事而已。为了证实这个故事的真的真实性,我曾在廓封街问过几位老人,都没听过这个故事。其中一个说:野馍店其实叫野枆店,很早时那一带空无人烟,野枆子横生,现在你看看那一带也不长排场树,尽是乱七八糟的枆子树。另一个老人接着说:我听说是野馍店原来叫野猫店。古时候过往的行人走到那里时,听见野猫子乱叫,就吓得赶紧加快脚步赶往廓封街住店。时间久了都把那地方叫野猫店。

兴旺庄中间

另一个接下来又讲了个关于野馍店的笑话故事:传说野馍店出了个在外地当官的,有一天一个本村老乡在那里犯事被抓了,当官的又不好意思当面损私枉法放了他,就发配他到二龙山下的野馍店。不知道的还以为把他发配到了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熟不知是变相把他送回家了!

路边的万岗村委大院

看起来关于野馍店的独撰传奇甚多,又有理有据,有趣味性,真假难辨!那么就去问问兴旺庄人怎么说吧!穿过无人的村庄,在村西头路边遇到一位正在浇地的村民,问起兴旺庄的来历,他说这里本来就叫兴旺庄,县志中有记载。五六十年代时改名叫野馍店,现在又恢复到原名叫兴旺庄。

兴旺庄西的古道

我问道:那为啥改名叫野馍店v呢?他答道:这里是原来的老大路,建国初期路边有两个饭店,那时人穷,那有什么菜,都是整碗面条吃个馍,为了抢生意,吸引更多的过路人吃饭,这店里的馍蒸得大点。有一天一个当官的从这里里路过,留在饭店吃饭。因没见过这么大的馍,看到就说:“你们这是野馍店啊!馍蒸这么大”。所以流传开了,附近人都叫野馍店。他指了指村子的方向说:那两家饭店就在那边那棵高树那里,后来许南公路改道后就不开了。

原来如此!真相如简单,年代又不久远,但流传出去的版本却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传奇就是可读性和趣味性的民间故事,或者叫讲瞎话儿,这些故事也是广大群众智慧的结晶吧!

9.古夏路出兴旺庄直通小赵河,这一段全是下坡路。自张彭庄往西路段被二支渠截断,现已经成为水沟,无法通行。

张彭庄至二支支渠已成为水沟用来灌溉农田

二支渠以西的水沟即为古夏路

无奈只有绕道到小赵河边,看古道的走向,果然古道在小赵河一平缓处直线过河。

小赵河东段古道大体沿着田间小路的走向

古道从红箭头方向向西越过小赵河

看来要勘探下一段古道非得去桐树店看,因为这边没有路,不能沿着古道走!向一老乡打探去桐树店的路,老乡说去桐树店非得走杨楼,到杨楼西头后向北拐,就那一条路。

桐树店的地理位置

查看桐树店的位置,赵河绕村而过,三面环河,而东边还有道小赵河拦着,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孤岛!古道被废后这里成为一个偏僻的地方。从杨楼往北越过小赵河,才终于找到桐树店,这时夕阳西下,勘查古道,在这里已经成为麦田,人们正在灌溉播种。

这整块麦田就是原来的古道

弃车沿着麦田梗徒步西行,终于到达河边,发现古道入河口成为排水沟,已看不到路的痕迹,常年的流水冲出了很深的沟壑。

冲出的沟壑已看不出是古道的痕迹

古道入河口处杂草丛生,深不见底

入河口处杂草丛生,深不见底,四周看,到处丛林密布,找不到下河的路。正好一老乡路过,问起桐树店的来历,老乡说,老许南公路从这里路过时,一棵桐树下有一个饭店,所以就叫桐树店。公路被废后这里没有出村的路,杨楼那边的路也是刚修没多久。没办法就找推土机在南边推出一条土路通到赵河,但赵河一涨水这村就出不去了。

桐树店通往赵河的土路

我顺着土路下到赵河东岸,往北走约300米,看到了两边用水泥加固的河沟,这就是古道穿过赵河的位置,遥望对岸,这里地势相对低平,显然在那个不能架桥的年代,涉水通过,这里的确是最好的选择!遥想当年的赵河水到这里缓缓流淌,河床平坦,水下全是鹅卵石,古人脱光脚,挑着行李缓缓而过。可如今河道成了荒草湖泊,只有几只鸟儿停下找水喝!

赵河东岸河床边的古道口

古道穿过赵河示意图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匆忙间加快脚步回程。回望桐树店已被黑幕笼罩,落霞的余光最后撒在这里,使这片孤岛显得更加孤单,迷惘!

夜暮中的桐树店更加孤单,迷惘!

晚归的老农结束一天的劳作,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望东方圆月升起,给大地披上了银白的铠甲!

黄昏归途中

我边走边想:人生何尝不像这孤岛桐树店?在辉煌时不骄不躁,在沉寂时淡然面对!

10.“夏路”在赵河东岸是桐树店,西岸是赵河铺,即现在赵河镇的东北队村。据载:这赵河“上源为大河,下流即赵河,发源郦山麓,数源并发,腾涌若沸,故名之腾沸水。南流经小堵乡,谓之堵水,也作赭水。屈经赵河镇东,为赵河上游曰大河,宋唐州知州赵尚宽修复召信臣故迹名赵渠,赵河之名盖出于此。”

赵河街东公路桥

因为现在的赵河街已不是古道之所在,所以必须到街北约800米的东北队村去寻找。沿赵河第一小学向北直走就交到原来的古道。沿古道向东一路走去发现这里和普通的村落一样,已找不到任何的历史的痕迹!

现在的赵河铺古道

看到三四位老人在路边乘凉,过去寻问这里是否还有古迹?其中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赵河的老街,也是老古道之所在。以前这里店铺林立,还有铺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政府,驿站,钱庄,布庄,饭庄,旅店。四周有关帝庙,火神庙,祖始庙,山陕庙,姥姆庙。每逢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后来老房子都扒了建成了民房,五八年破“四旧”把关帝庙,祖始庙,姥姆庙,山陕庙全都砸了,只有火神庙当时是兽医站占着,因为是公家单位没有砸。后来有人在关帝庙旧址又盖起了一个小关帝庙。

老人在讲述赵河的历史

重建的关帝庙

老人接着说,五八年砸关帝庙时我也在现场看热闹,关公的神像有一丈多高,坐那个大圈椅就有二米多宽,人们先用绳子把神像拉倒,砸的时候天上突然就打了个响雷,都说关公显灵了!要说现在的古迹除了火神庙留下的两间青瓦房,还有关帝庙后有口老水井。因为前几年有人跳井淹死了,现在用柴草档了起来。

现存的老石井

现在值得一看的就是火神庙,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十乡八堡的香客齐聚,香火很盛,里面有神像48座甚是壮观!外面能看到门前的石狮子,石麒麟,石碑。现在估计大门关着,等到初一、十五你再来进去看看。

火神庙

我问起赵河街的来历,几位老人齐指着坐在一旁的一位老说:他岁数大知道的多。我转身一看有位盲人大爷正坐在一旁听我们说。

盲人大爷说古经

盲人大爷说:要说这赵河街得先讲罗渠铺。没有赵河街前就有了罗渠铺。这罗渠铺也叫骡驹铺,传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骑了一头骡子路过那里,但这骡子就快要生小马驹了,走到一棵桑树下就不走了。后面王莽追兵马上赶到,刘秀坐在树下叹道:“骡子不生小马驹就好了”!谁知刚说完骡子就继续往前走了,从此骡子再也不会生马驹了。这地方从此就叫骡驹铺,那棵桑树现在还在路边已活二千多年了!

罗渠铺的汉桑树

到三国时赵河街属博望县管辖,我小时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唯独没读过《红楼梦》,毛主席读过说好我也不知道好在哪里!那时博望县也叫博望屯,东到罗渠铺,西到夏响铺长达四十五里。四周山岗尽是野草树木,东边又有赵河当护城河,那是易守难攻,适合屯粮屯兵!魏国大将夏侯惇驻守在那里。刘备火烧博望烧毁了夏候惇的粮仓,夏侯惇狼狈向东北逃跑,刘备就命人把罗汉山那边的水坝打开,来了个水淹博望,把夏侯惇打得落花流水逃到许昌去了。

现在的赵河古道段

我惊奇地问,只知道火烧博望,没听过水淹博望啊!再说赵河离博望二十多里,中间还隔几道岗,赵河的水再大也淹不了博望呀?盲人大爷比划着拐棍说,现在的河道和那时候不一样!那时候赵河水能一直通到博望。北边大王庄,前滩一带就是水通往博望的入口,大王庄盖房子挖根角挖到下面全是沙,那就是原来的河道。南边栗园原来也有条河流入赵河,就是从北边大王庄那边流过来的。

说到这里我心里忽然闪出一个念头: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召信臣为治理赵河泛滥而修建的“召渠”?

盲人大爷接着说,这赵河街的由来是在宋朝以后,那时赵河归唐州管辖,唐州知府赵尚宽修了赵渠,所以赵渠以下河段才称赵河。我问赵渠在哪里?大爷说早就没有了,方正就在这赵河街周围。查看史料,清人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河南六”“南阳府” 唐县”“召渠”条云:在县西。亦曰召堰。汉召信臣障水溉田,民赖其利 宋嘉二年赵尚宽修 召信臣故迹,浚渠溉田,为利甚溥,人亦谓之赵渠。

那么我们做一个大胆的推断:如果大爷说的大王庄一带的古河道为召信臣为治理赵河泛滥而修的“召渠”,那么经过水淹博望后洪水退去,渠被淤沙积满不复使用。而到宋朝时赵尚宽就疏通了召渠,并新修两条向南的支渠,一条叫罗渠,一条叫赵渠,用以灌溉以下的田地。

推理的河渠示意图

那么召信臣为什么要引赵河水入小清河呢?《钦定古今图书 方舆汇之山川河流》记载:青河在府城北五十里,出柳河山东南,流径隐山东南,入赵河。研究发现,现在的小清河即是古时之青河。小清河起源于北石寨,上游水量不大,从北向南经博望的灵归铺,董庄,下洼,向庄,过隐山往东南流到红泥湾镇,高庙乡,桐河乡至唐河县城北注入唐河。河道长经过的村庄乡镇的多,把汹涌的赵河水引入小清河不但解决了赵河的泛滥,而且给下游特别是唐河的灌溉带来了便利。这也许就是赵尚宽要修复大王庄一带的“召渠”的目的!

大王庄一带的引水示意图

大爷继续说,赵河街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建有寨墙,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门外有护城河。到了民国开始衰败,一个是许南公路不从这里走了,行人减少,二是因为民国二十五,就是我出生的那年1936年,我也是听前辈人讲的,赵河街上过刀开,被占了一个多月。东西城门紧闭,不准任何人出入。啥叫刀开?就是土匪强盗,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城里的商铺哪敢开门做生意?但街里的人也要吃饭啊,就有人就把南门砸开了。南门是个小门,那边很偏僻荒凉,外面的卖菜的,摆摊的就在南城根摆成一排偷偷地卖,时间久了就成了集市,这就是现在这赵河新街的由来。

真的是高人在民间!盲人大爷了解的历史地理知识使我很是敬佩。赵河历经一千多年的风云变化,全在他的记忆之中。我不禁感叹,做诗一首曰《赵河风云录》:

滚滚赵河水,流止丰山迴。

赵渠今何在?赵河铺里走。

风云千年录,全凭一盲叟!

骡驹留传奇,博望东驻守。

赵河连青河,召公渠为首。

水淹博望城,吓走魏夏候。

尚宽掌唐州,赵渠始得修。

明清设铺店,寨城云中抖。

民国遭匪徒,繁华从此流。

南门夜市起,新街亦成熟。

古迹寻不见,毁于破“四旧”。

历史如长河,流去不回头。

逝者如斯夫,天地一沙鸥!

11.灵归铺位于赵河铺和博望古城中间,距离赵河铺和博望古城都是十里,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驿铺。在古代,“驿”和“铺”都是为官差、信使等提供食宿,更换马匹的服务站。宋朝驿传制度中称邮递驿站为“铺”。元朝时规定:州、县凡十里为一铺,,重要的事情(政情、军情等)派遣专人骑马匹传递,一般的事情则由铺中小吏传送。明、清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制度。也就是说,驿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铺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分局。

古道穿过灵龟铺村

灵归铺,古名灵龟铺,吏属博望镇,许宛古驿道穿村而过。村子中间有条小河,叫灵龟河。因而得名灵龟铺。自古以来流传下来一个传说:古时的一场罕见的暴雨连续下了三天三夜,造成灵龟河河水猛涨。第四天的早晨,有早起的村民清楚地看到“有条巨大的乌龙(传说中的恶龙)突然堵住了河上的一座石桥桥孔,刹那间,河水漫过河堤,冲向沿岸的民房,眼看就要洪水泛滥房倒屋塌,村里的百姓吓得哭爹叫娘。此时,一只巨大神龟从天而降,勇猛地与乌龙展开激战。半个时辰之后,试图堵着洪水的乌龙被灵龟彻底打败,乌龙仓皇而逃,桥眼通了,河水也慢慢退去,村内的百姓免了灭顶之灾。事后,为感激神龟的救命之恩,人们把村子更名为灵龟铺村,这条河取名为灵龟铺河。

现在的灵龟铺河

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什么恶龙、神龟全是无稽之谈。如果桥的桥眼堵上水会把桥冲垮或者漫过水桥。而且古人居住并不会紧邻河床,村庄一般会离河床一段距离,这样涨水的时候淹不到。但从这个故事之中看出这里曾被水淹过,而且水量特别大。纵观现在龙龟河两边的地形,东西两边高中间低,北高南低,这样的地势,一般的水还真淹不到。那么这场大水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还要从这灵龟河的河源头找答案。

现在的灵龟铺桥

灵龟铺河即现在的小清河,发源于乌云山下的北石寨村,并不是一条大河,但河流甚长,往南经隐山东南转向流至红泥湾、高庙后和桐河汇流后注入唐河。清康熙年间编制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之南阳府志》记载:白跳河 在府城北五十里,出罗汉山,径隐山西南,流至新店北,西折流入水。那么这条发源于罗汉山的白跳河在哪里呢?现在已无踪迹。查看地图现今有两个地方叫白条河:一处位于博望李楼东,一处位于新店赵岗西。这两处和描述的白跳河位置相符,看起来现在的白条河就是古时的白跳河。现在的白条河发源于柳河乡石门村一带,而与历史记载不符!如果这白跳河源于罗汉山,那么传说中的刘备把罗汉山的水口闸起来进行水淹博望就有了充足施实条件。

两处白条河的位置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之南阳府志》还记载:青河在府城北五十里,出柳河山东南,流径隐山东南,入赵河。这与现在的小清河位置基本一致。综合起来分析,古时白跳河发源于罗汉山,因其是跳过青河而入白河故名白跳河。传说中的灵龟河涨水事件,正是水淹博望之事。因白跳河在灵龟铺的北边汇入青河,造成水势大增,大水漫延,幸亏此地东南有一岗地地势较高,形同一只乌龟,水淹不到。人们都逃到那里避难才保住性命。后人牵强附会说是一只神龟出现保住了全村人的性命而名为灵龟铺。现在那高岗上还有一坐灵龟庙。

东南方形如龟盖的高岗

看起来一切的传说都有渊源,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找到故事传说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文化才是真谛。

12.博望古城向东三里,有村名叫水饭店。传说中的“夏路”从村南头经过。关于水饭店名字的由来有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

水饭店村的古道现状

传说一:王莽撵刘秀时,撵至博望东部时,刘秀人困马乏,饥渴难耐。看见路边有一低矮窝棚,似有人居住,遂下马欲讨点水饭充饥,但进棚一看,只有零乱稻草中放着几个破罐、破碗,脏乱不堪令人作呕。刘秀垂头丧气地正欲离去,突然发现瓦罐中有水在晃动。于是饥不择食、渴不顾脏,急忙抱起瓦罐一阵狂饮,倒也解了刘秀腹中之渴。眼见得天气尚早,疲惫至极的刘秀干脆倒卧于稻草之中,进入梦乡。

一觉醒来,虽然不渴,但觉得饥肠辘辘,看看又无任何可吃之物,只好抱起瓦罐把水倒入碗中充饥,但越喝越饿,就自言自语地说:“这要是一碗浆面条多好”!话音刚落,一碗凉水瞬间变成了热气腾腾的浆面条,刘秀顾不得多想,狼吞虎咽地把浆面条吃了下去。但一碗面条只是吃个半饱。于是他又往空碗里倒了些水,一眨眼功夫,又变成了一碗浆面条。两大碗浆面条吃完后,刘秀怕王莽追兵赶来,就急忙走出窝棚,骑马上路。但刚走出不远,就闻传来马蹄声。荒野中又无处躲藏,吓得他从马上摔了下来,连滚带爬落入路边沟里。此时,战马受惊,一溜烟奔向远方。沟中的刘秀眼见追兵将至,又无遮挡之物,就躲入一棵长势旺盛的马齿菜下。而追兵一心追赶战马,刘秀因此躲过一劫。

刘秀登基之后,有天突然想起救他于危难之际的窝棚及马齿菜,就命人前去探访。不久使臣回报:窝棚处盖起了数十间房子,有人在此居住,成了小小的村庄,令他藏身的马齿菜是当地的一种野菜,几乎遍地都是。刘秀闻听就下了一道圣旨,钦封小村为“水饭店”,并封马齿菜“永生不死”。

位于古道旁的水饭店村委会

传说二:三国时夏侯惇驻守博望,被诸葛亮一把火烧了粮草,无奈领兵向许昌方向撤退。行军三里,将士们人困马乏,又无粮草,斗志全无。夏侯淳看到这里野菜茂盛,可以充饥,就命令将士们下马提水做饭。做饭的伙夫问道:粮草全无,怎么做饭?夏侯淳道:你只管去河里取水把锅支起来,粮草马上就到!然后命令将士们去路边的野地里挖野菜充当粮草。不一会,一锅锅的野菜汤就做好了,解决了将士们的饥饿问题。后来有流民到这里居住成为村子,因夏侯淳在这里取水做饭而名为水饭店。

现位于古道旁的粮所仓库

关于这两个传说,我觉得第一个荒诞不经。第二个的合理成份大。当然不管是刘秀还是夏候惇都是传说,只是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而已,不必深究!但说明水饭店的确是古道上一个古老的村落。而传说中夏侯淳取水做饭的河位于村东头,名叫白条河。

白条河上残存的古石桥

白条河发源于柳河乡石门一带,南流经于楼,何庄,至水饭店地势抬高,水流变浅变缓,适于渡过。现在水饭店河床边还残存一古代青石桥。桥体全部用青石修砌而成,西边还留有两个桥孔,而东边桥孔已经倒蹋,路面的青石板,青石条散落的到处都是。

废弃的古河道

根据桥孔的大小可以判断,这条河水流量不大,桥高只有一米多,桥长有七八米的样子,采用方形多孔建筑模式,全部用大的青石板堆砌,古朴大方,结实耐用。由于河道已向东改道,现成为一座废桥。

古桥下的散落的青石条青石板

水饭店周围的土地肥祆,是小麦的主产区。建国后,政府在这里设立粮管所,建设粮仓储备粮食。目前还在发挥着作用。走到水饭店,使我们记起那句: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何地吃饭问题永远是人民生活中的大事!

13.许宛古道的“夏路”在博望古城拐了一个小弯,由东西方向转为东北、西南方向。出博望古城经冯庄就到了梅林铺。这一段古道现在已经遗弃成为田间小路。

博望古城南古道的走向示意图

梅林铺曾是古道上的一座重要驿铺。这里是成语望梅止渴的发生地。据《世说新语·假谲》记载: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人曰:魏武多智,非妄论也!

现梅林铺东北的古道已成为田间小路

在博望一带流传的梅林铺的来历是:三国时期,曹操率十万大军南征途中,行至博望坡一带时,人困马乏,众将士口渴难奈,疲惫不堪。然而,附近又找不到水喝,顿时士气锐减。见此情景,熟通兵法又知当地情况的曹操挥手一指,告诉众将士:“前方不远就有梅林”。所谓的“梅林”是指当地生长的“梅子”树林,这种果子吃起来酸甜爽口。将士们一听,顿时口内生津,来了精神,一口气走了十数里,果见一大片梅林,将士争相食之,倾刻间解了口中之渴。从此这里因魏武帝曹操命名而为梅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民国以前这里一直是许宛古道上的重要驿铺,所以名为梅林铺,民国后设梅林乡,治所就在梅林铺。

现在的梅林村内的古道状况

为勘察梅林古道现状,驱车导航至梅林村小学。遇一老乡寻问古道及古迹情况,老乡道:古道就是这学校门前的这条路,是原来的老官道。古迹嘛,在六七十年代还留有雕梁画栋的老房屋,墙上、屋外、院内都垒砌着雕琢精美汉画的石板、石条、石墩等。后来到八十年代农户修房盖屋,把原来的老房子都扒了。只有村东头河上的古石桥还保留着。

位于梅林铺东头古道旁的梅林小学

出梅林铺东北里许就到了梅林铺古桥。只见这是一座独孔拱桥,桥孔是青石条砌成。桥孔西侧为青石垒筑,而东侧为土堆,乱石,建筑废料堆起,很显然这座桥原来不是一个单拱桥,其他石拱已被破坏,后人为了修路把原石拱的位置用土,乱石,建筑废料填平,在上面修了一条水泥路。

现在的梅林铺桥

走下河去,发现河道里到处都是废弃或毁坏的青石条和石碑,有的已埋于地下只露一角,看起来这座桥曾被冲毁过。被冲下去的石条、石碑随着岁月的流逝埋于地下。

河道里残存的青石条和石碑

遇一老乡正在放羊,聊起这座桥,老乡曰:这座桥原来保存很完整,桥上还有石栏杆,石狮子,桥面全是青石铺成。在八十年代时,博望老街的张骞桥被冲毁,老街人为了修桥就过来把这座桥拆了,用车子把上面的青石板及栏杆,还有桥拱上的条石拉走了。就剩这个拱没有拆保存到现在。

拱桥的另一侧

而这条河名为狼牙河,发源于广阳镇袁庄村孟家洼及北关庄村八座庵一带。沿着长冈的方向南流,而长冈落于博望镇的将军庙,狼牙河继续南流至梅林铺。传说这条河古时有鬼怪之事发生,时常干发水,不下雨就有洪水从上游流下来,叫人防不胜防!所以又名“鬼脚河”,意为有鬼怪在这里洗脚,引起人们的注意,千万别在这里停留。这条河汛期水量较大,流域面积较广,所以发生桥被冲洿的事件也很正常。这也算是这条古道上除博望古城的张骞桥外,唯一保存至今的古桥。

梅林铺桥的细节构造

观罢古桥,沿古道南行,发现这个村空心化严重,大片是废弃破旧的宅院。行止梅林村委会门口问一老乡这古道的去处?老乡道:过梅林铺往南就是十五里堡,就进入了南阳县,这路不能走车。看来这里就是方城县的最西南端。我激情澎湃不禁写词一首《破阵子·梅林》:

魏武指间轻挥,成就梅林美名。

千年间熙熙攘攘,谈笑里南来北往。

醉一场何妨?御马古道河桥,

流水石条影倒。青石玉栏飞浦里,

狼牙河畔声声啸。莫道人易老!

14.在古代,桑麻丝绸是人类做衣服的主要原料。棉花只是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而且因没丝绸质感好而不被重视。所以在古代丝绸生意兴隆,各地都有锦货铺经营丝绸锦帛生意。张骞出使西域把丝绸介绍到了国外,随着丝绸贸易的日益频繁,需要大量的原料补充外贸,方城作为丝绸的重要产地,也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繁华起来。而博望古城作为丝绸交换的第一个聚散地而兴起。

博望古城位置堪测图

重走“夏路”,领略方城古文化的深厚内涵。博望古城承载了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需要挖掘。本人虽为土生土长的博望人,但对博望的历史只是耳闻,看来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更多。正逢国庆假期,回到老家的博望古城走了一圈。

重建的博望三元宫

在博望古城东一公里处坐落着一座道观——三元宫,俗称张骞庙。记得我在博望镇中求学时,这里就是耕地,后来才建的庙,所以一直以为这就是一座“假道观”。但今日之行改变了我的认知!进入大门口正好遇到一位道长,就攀谈起来。

三元宫门口的张骞封候处石碑

我问道:我记得这地方原来没有古庙吧?

他答道:这不是原址,三元宫的原址在现在博望镇中。五三年博望乡政府建在了三元宫,后来乡政府搬到了新街,之后那里就成了博望镇中,建乡政府和学校时把老庙全部扒了。这庙是九六年重新选址新建的。这里收集了三元宫很多老石碑。

三元宫保存的光绪年间的石碑

我感慨道:记得九零年博望镇中建教学楼,挖地基挖出来很多石条石础!这三元宫应该很古老吧?

他接着道:是的,这院里就有一个,就是那时挖地基挖出来的,后来搬到这里了。三元宫初建在唐朝天宝年间,历经一千多年了,传说南宋时丘处机曾在这里修练过。轧花厂那里就是历代道士的坟地,坟场很大,俗称“道士坟”。

建博望镇中教学楼挖出的石础

这时道长的孙子放学了,只好告别道长到三元宫内参观。进入院内的第一道正殿是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第二道正殿为三元殿,供奉天、地、水三官。第三道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东偏殿为老母殿和文昌殿。西偏殿为关爷殿和张骞祠。这个布局把三清殿置于后堂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因三清地位最高,一般的庙放在第一道正殿。

张骞祠及三座正殿

观罢三元宫驱车西行至博望桥。博望桥坐落在白条河上,桥西头立有“汉故博望候封邑”的石碑,碑的背面刻的是方城县政府一九八八年重修博望桥纪念碑,碑文如下:博望西汉时置为县,元朔六年封张骞为博望候,东汉末刘表使刘备拒夏侯淳于此,南朝宋县废。博望故城自西汉建县,迄今两千余年遗存,古代文物犹多,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于公元一九六三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附属文物博望桥因风雨剥蚀,年久失修,几将颓圮。国家文物局、省、地、县、镇党委政府暨主管部门对修复博望桥甚为重视,拨专款进行修葺。又承蒙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学者热诚指导,各界人士大力相助,于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动工复修,为弘扬博望侯张骞业绩,镌刻出使西域造像于桥栏板之上。一九八八年元月告竣,特立石以为纪。

方城县人民政府   撰文:刘玉生    桥板造像:张一平   碑阳点丹:向天良   碑阴点丹:李华山执笔:阮文广   承修:南阳蒲山石雕艺术厂    公元一九八八年五月一日

重修博望桥纪念碑

碑文概括地点述了博望古城的历史,但对这座博望古桥的修建年代及修建历史没有作任何的记录,真乃一大遗憾!

博望桥的桥面及桥体

但观整座古桥,桥面的条石板已被磨得凸凹不平,岁迹班班,尽显仓桑!桥体全部用青石砌筑而成,三孔桥拱如三个城墙大门一般挺立。桥宽约五米,桥长约二十米,桥高约八米。桥侧石墩刻有石雕画像。其中间刻有一幅《斗牛图》的石雕,两头牛的牛角互相架在一起,各不相让,用力顶向对方。这幅雕像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桥基全部用大块的石碑叠加而成。

桥侧石墩上雕刻的《斗牛图》

我正在揣摩这幅斗牛图雕刻在桥上的含义,看到一位大叔也走到了桥下,于是向他打招呼问:这座桥是张骞建的吗?

讲述博望历史的大叔

大叔摇头道:不是张骞建的,是张骞走后才建的。

我不解地问:我咋听说这就叫“张骞桥”,说是张骞来这里后发现河水暴涨,行人过河难,为了解决出行困难,张骞组织城里的百姓修的。

大叔道:那是胡编乱造的。真实情况是张骞被封到博望后,准备材料修建侯府,侯府还没修好,他这侯爷的官帽就掉了,所以带着家眷回老家去了。他走后城里的百姓就把建侯府用的材料修成了这座桥。汉朝修的没错,但不是张骞修的。

博望桥的桥拱及边沿雕刻

大叔接着说:这桥原来是有碑文记载的,后来石碑被偷跑了。从西汉修建这座桥,直到唐朝时桥被大水冲坏了,在唐朝广德年间又重修了这座桥。

我问道:那唐朝之后就没被冲坏过吗?我看那个碑上记载八七年不是重修了吗?

大叔道:没有,上面的桥栏板虽被毁坏过,但也是铁车(牛马车边沿包有铁皮)碰坏的。但现在的桥体就是唐朝时修建的。这条河平时水量不大,但有时一下暴雨水量就大了,五三年下暴雨水都漫到了桥面,从栏杆那里往外流水,桥都没事。八七年发大水是把桥西头冲个大沟,但桥没事,修的是桥西头冲的那个决口。

我指着桥墩上用的石滚道:我看这石滚有青石,红石,材料咋不一样?

大叔道:这些石滚是修方城县城时留下的。修县城时有高人出主意说是收石滚,方圆百十里都拉着石滚去卖,结果一个石滚卖不几个钱,在路上人们听说了这件事,气得把石滚都扔在河里了,这条路是官道,路两边的河里扔的到处是石滚。唐朝广德年间修桥就把这些石滚用上了。

远观博望古桥

原来如此!一切的疑惑烟销云散。看来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刚才我还望着那幅《斗牛图》疑惑不解,现在突然明白了这幅图的含义。牛在古代是一种镇水神兽。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铸铜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后来历代治水者都效仿大禹,铸牛镇水。唐代为了治理黄河水患曾铸四头大铁牛投于黄河之中。古人为何要用牛镇水?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牛不仅体型大,且与十二地支中的丑对应,而丑的五行属性为土,土能克水,故常用牛镇水。那么不难理解,桥上那幅斗牛图正是镇水之符!

博望古城内的一步三眼井

我看这位大叔对博望古城历史甚是了解,就问道:那一步三眼井又是何来历?

大叔道:这博望古城里的井原来很多,后来都填平了。三囯时,这博望县管辖四十五里博望屯,东至罗渠铺,南至夏晌铺。夏侯淳在这里驻守。为啥叫夏晌铺?那就是因为夏侯淳在那里征收过晌银。后来刘备攻打博望,把夏侯淳赶走了,于是刘备就带兵驻守博望。有一天,刘备出去巡查,发现有官兵民争抢水吃,回去后寻问军师诸葛亮该如何办?诸葛亮命人取来一块石板,在上面凿了三个孔盖在井口,官兵民各用一个孔打水,解决了这个问题。因在一步之内有三个井孔而叫“一步三眼井”。

博望白马寺

我又问道:博望白马寺在哪里?是座古寺吗?火烧博望到底是咋回事?

大叔道:白马寺在博望古城外西北角,现在的寺院不是原来的位置,原来的位置现在是个乱葬岗,埋了很多坟。这白马寺比三元宫还要古老,也是唐朝建的,后来废了。传说火烧博望是诸葛亮用的计,头一年让人在博望城外用弹弓把掺有草仔的泥块射入城内,等第二年秋天,城内草木枯黄时趁风一把火把城烧了,夏侯淳连夜北逃,差一点被烧死。

我反问道:不是说烧过形成的硝土只分布在古城西边吗?

他答道:胡扯,这周围都有,只是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东边到博望镇中,西边到古树都有硝土。但这硝土并不全是火烧博望形成的,有的是店铺失火,古时烧锅做饭留下的炭灰。只不过是西边的硝土厚点。这古城墙就在这桥西岸,现在都被水涮没了。原来这河道可没这么宽。

白马寺外的白马雕像

告别大叔,驱车赶往三眼井和白马寺。三眼井就在路边,旁边立有关于此井的介绍,井沿被磨得光滑圆润,但往井下观看已经干涸。成为一道景观而无实用价值。白马寺全部是现代建筑,无任何古迹古碑。

博望古城西门桥

最后驱车到达博望古城西的博望坡。现在的博望坡已成为平地,地势略微凸起,已看不出是道坡。路边立博望坡的石碑,碑文如下: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糜竺孙乾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示之拒夏侯淳、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録自陈《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淳、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淳不听,使李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裹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

録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七年》题额:陈伯信    书丹:陈文起    执笔:阮文广

博望坡古战场石碑

看这款石碑只是引史,而且没有落款日期。和博望桥张骞封邑碑是同一个人执笔,看起来也是八十年代立的碑。从陈寿三国志记载上分析:博望坡之战是刘备受到刘表的排斥,命令他从新野发兵去攻打驻守在博望城里的夏侯淳。刘备久攻不下,就用火烧毁了自己的营帐,佯装逃跑。夏侯淳不知是计,追了上去,被埋伏的军队打败。而资治通鉴记载的好像和三国志记载的不是一回事,从资治通鉴记载分析:刘表使刘备向北打到了叶邑(今天的旧县镇),曹操派夏侯淳,于禁迎击。这里没有提到博望,发生地在叶邑,所以觉得理不清头绪。综合比较,三国志的描述比较清晰。而且陈寿在蜀汉做过官,其记录比较接近真实历史!综合分析,刘备、诸葛亮根本就没驻扎过博望,博望一直是夏侯淳在驻守。也许一步三眼井的发明是夏侯淳而不是诸葛亮,后人为了彰显诸葛亮的智慧,把夏侯淳换成了诸葛亮!

火烧博望坡时留下的古柘树

博望坡碑西20米有一棵三国古柘刺树。传说是火烧博望时留下的,现树已枯萎。我记得九二年时参观这棵树时是一半活着,枝叶茂盛,另一半已经腐枯。这棵古树也成为博望城古老的见证!

观罢博望古城,不禁感叹星云之变化,古今之变迁。遂作词一首《西江月·博望怀古》

古道穿城而过,两汉商贾云座。

张骞封侯名定夺,侯府石桥下落。

治理眼井干涸,难辨夏侯诸葛。

刘备火烧博望坡,威名震惊三国。

15.在方城县境内,有一条和“官道”交错的古道,俗称“商道”。因官道是官府开辟并进行管理,十里设一铺,二十里设一店。店和铺均设有驿站,负责书信传送。而商道无人开辟,无人管理,只是商人的驼马队伍走的多了而形成的道路。商道按分布范围又分为“西线”“东线”。

红线内官道,蓝线内商道

纵观整个商道,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分布在官道的两翼。“西线”从博望古城出发,围绕乌云山、历山、七峰山、牛心山、黄石山,通叶邑故城(今旧县)。依次跨过了白条河、柳河、泥河、赵河、澧河、贾河。“东线”从龙泉店(今独树镇)出发向东,沿杨楼,小史店,围大乘山绕了一周,经泌阳、社旗交于宛城。依次跨过贾河、甘江河、沙河、桂河、饶良河、陌坡河。

古人远矣,山河依旧。现在的人沿路走,但古人却沿河走。那是因为古人定居离不开水源,这些河流两岸就成为人类的居住地。而古代家家种桑,户户养蚕,商人就沿着这些河流收买蚕丝或制品,并源源不断地把这些商品送到洛阳或长安,所以方城就成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

历山后古商道位置图

官道由店铺驿站的供给吃住,那么这么长的商道又跋山涉水靠什么供给呢?靠的就是古时的寺庙道观!丝绸之路商贸的开辟,把丝绸运往西域,但伴随的是佛教的东进,大批的佛教徒随着商人的驼队进入中土。东都洛阳白马寺在唐朝时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在南阳的宗教文化中,有着佛道合一的思想。现在桐柏县的太白顶白云寺中同时供奉有祖始和释迦牟尼卧佛,传说是在祖始遇到困难时,佛教传到这里并解救了道教祖始,从此以后佛道合一,既是寺又是庙,所以叫寺庙。

桐柏山太白顶白云寺

在方城县的寺庙历史中,庙改寺,寺改庙,甚至寺庙被废弃时有发生。现在有的地方以寺为名,但人们从未见过或听说过有寺庙。这是因为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中,统治阶级对宗教的政策不同导致“灭佛灭道”而形成的。

北周宇文邕灭佛图

庙的形成比较早,最先是供奉先人而修建,无人值守。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徒随商队进入方城境内,并沿商道依次寄居在先人修建的庙里,以为商队提供食宿为生,而商队为了得到更好的食宿,就支持这些佛教徒改庙为寺并扩大规模,互惠互利。所以形成了一个规律:商道每隔十里左右就会有一个寺,为的是给商人提供食宿。

现存古商道旁的维摩寺

在商道的西线,博望古城西北角有白马寺,每隔十里依次有:四棵树大庙(已毁),广德寺(村庄名)、柳河龙泉寺(已废)、维摩寺、玉皇庙、拐河关帝庙、铁佛寺、府君庙。东线独树龙泉寺(已废)、杨楼金山寺、小史店香山寺、茅庵寺等。

所以在方城县境内的这些寺庙其实承载着商人沿途吃饭住宿的重要便命。这些寺庙的佛教徒或道士披着宗教的外衣,其实就是在沿途开店经商而已!

16.维摩寺位于赵河上游东畔,方城“丝绸之路”的古道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赵河在这里围着维摩寺绕了一圈后流向东南流去,而古维摩寺正位于地势的最高处,背靠赵河岸边。现属方城县四里店镇管辖。关于维摩寺的地形地貌特点明代裕州知州沈云从在《游维摩寺》中这样描述:石磴千盘鸟道斜,西来山势尽嵯岈。松涛瀑泻遥疑雨,桃坞岚生半是霞。俗客可容参四果,游仙只欲采三芭。灵岩别处空搔首,缥缈笙歌子晋家。

沈云从,原名之龙,字景日,由柞溪(今龙翔街道)迁居青镇(今乌镇)。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官河南裕州(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知州。沈云从到任后,发现裕州这个地方山峻而险,赋额一万二千,但荒者十之三。他不怕辛苦,遍历山谷,凡石田不毛者,均勘察并绘图,如实上报朝廷。看起来沈云丛游维摩寺是为绘制地图,为群众减赋税,看到这里的美丽景色而写下的诗篇。

维摩寺的位置

关于维摩寺的来历与唐代大诗人王维和当时的方城县令韦明府有关。王维和韦明府是好朋友,王维因此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送方城韦明府》

遥思葭菼际,寥落楚人行。

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

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

若见州从事,无嫌手板迎。

正在建设中的维摩寺大殿

相传维摩寺始建于隋末大业年间,是当地一位王姓善人为报答观音送子之恩而捐资修建的,因陋就简,用泥石和茅草修筑,人称“泥茅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吸引了不少僧人前来驻锡,成为当时伏牛山中的一座名寺。

据史料记载,维摩寺首次重建是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监工实施的。唐建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尊崇佛教,敕令全国各地重修寺院、道观等宗教设施,钦定尉迟敬德为监修寺庙的钦差大臣,对全国寺庙重建进行监督,“泥茅寺”被御赐为“维摩院”,也在重建之列。朝廷拨重金重修,寺庙被扩建为八殿两堂模式,各殿内的佛像都进行了重塑,其规模可与洛阳的白马寺媲美,成为唐时享誉天下的著名寺院。 

唐代又一次重修是王维主持的。王维全家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佛经《维摩诘所说经》是维摩诘居士宣讲如来心法的一部重要经典,王维的名和字就取于此,其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由此可见,王维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王维一生遍访名僧大德,“以玄谈为乐”,颇有所证悟。公元745年,王维迁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尝至南阳郡,遇菏泽宗创始人神会大师。当时神会大师敕配南阳龙兴寺主持,王维专程拜谒神会大师,以修道解脱之事相询,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不假方便,直指心性妙圆,王维听后叹言:“大奇!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

公元750年,王维母亲去世,回家奔丧,丁忧期间,去方城县会好友韦明府,时神会大师被邀方城维摩院讲经布道,王维和神会大师相见,二人“语经数日”,反复参究,深膺其旨。神会大师托王维作《六祖慧能禅师碑铭》,成为后来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当时维摩院从唐初重建已逾百年,呈破败之象,王维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便与好友韦明府一起上奏朝廷,言词恳切,皇帝敕拨万两白银,对维摩院进行全面重修。信众纷纷出钱出力,王维监工,韦明府坐镇指挥。寺院修建之后,雕梁画柱,古朴典雅,别具一格。门前雄狮护持,周围亭台楼阁拔地而起,寺景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王维亲赴洛阳白马寺请神会法师题写寺名,从此“维摩院”更名为“维摩寺”,僧侣超过400人,达到鼎盛时期。特别是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寺中的香客超过万人。由于这里四月初八是维摩院方圆数百里民众拜佛的日子,寺庙专门在对面修筑了戏楼,唱大戏,对响器,热闹非凡,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破败的维摩寺寺门

维摩寺经历代屡毁屡建,加之清代末期寺僧管理不善,只剩下占地1350平方米包括大雄殿、天王殿、观音殿、药王殿、三义殿、禅堂、斋堂等在内的一座古寺。近代维摩寺遭受重创有两次:一是1949年以后,提倡破除迷信,寺庙被镇粮所和小学分别占用;二是文革期间破四旧又使寺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维摩寺小学

关于这个传说我有两个疑点:一是从我国的佛寺史看,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时在洛阳建的白马寺,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佛寺才大兴。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供奉佛和菩萨的道场,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而王善人建的“泥茅寺”更象是一座庙,因为寺一般是由僧人修建进行修行的场所,而王善人不是为了修行而只是为了膜拜。所以个人觉得维摩寺前身就是当地人拜神的一座庙,因为从地形上看,维摩寺处于村庄最高处,原始的土著人沿河居住,把自己祖先的神庙建在附近的高处。随年代更迭,有些神庙无人管理被废弃,随着丝稠之路进入中原的和尚则在这些神庙里生活,并逐渐把庙变成了寺院。王善人只是捐助了这个寺庙而已,其名称肯定不会叫“泥茅寺”,应该叫观音庙更有可能。因为送子观音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其形象最初为男性力士,在南北朝时改为女身。但在民间的送子观音却叫送子娘娘,指的是赵公明的妹妹“三宵”。所以本人认为维摩寺的前身应该是一座观音庙而已,而不是佛教的寺院。随着佛教徒在这里“驻锡”而把庙改成寺院。

维摩寺废弃的粮所

二是关于维摩寺名称的由来有点夸大其词。佛教寺院的起名是有一定的原因。例如白马寺是因白马驼经而得名,寒山寺是因位于寒山而得名,少林寺是因坐落在少室山五乳峰下的丛林之中而得名,那么维摩寺则是因为后人为了纪念王维(字摩诘)修建了这座寺而改的名。所以在王维来到此地之前,根本不可能叫什么“维摩院”,很可能以当地的山水地势而命名。堪查此地,赵河在此绕了一圈,而赵河上游原名大河,所以很可能之前名叫大河寺。

传说中王维的衣冠冢

在维摩寺北二里地处,有一个村庄叫王坟,村边有一坟墓传说是王维的衣冠冢。据一村民介绍,王维死后,寺里的住持就找了一块风水宝地把王维穿过的衣服,用品器俱让人埋了,那地方有风水先生看过说是龙地,坟上有棵冬青树已有一搂粗,生长甚是旺盛。盗墓贼曾盗过那坟,因为有村民看见旁边有盗洞。

废弃的粮所大院

千年名刹维摩寺只留下一个名字,一段故事,一座坟墓。走到这里只能看到破落的村庄和迂回的赵河水,感受着诗佛王维的千年孤独,万佛的朝拜!寂寞的维摩寺,在夕阳的余辉下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诉说着一个自己也说不清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