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兆韦氏(唐朝士族家族之一)

 高山仙人掌 2023-01-01 发布于上海

来源

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汉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傅,又升任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韦玄成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子孙繁衍繁盛,在西安的士族中声名显赫。其族姓源于黄帝姬姓后裔大彭氏,产生于商代末期,定型于战国末期。其家族诞生于西汉中叶,至曹魏时期成为关陇士族之一员。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京兆韦氏逐渐摆脱区域性的限制而质变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士族家族。

关陇地区在汉魏以来,一直是汉族传统文化只渊薮所在,特别是自晋末丧乱以来,许多文人志士多避难于此,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数亦较少,为维护其长期统治不论是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依靠占人口多数的汉族,他们都必须而且首先要在文化上与关陇地区的地主阶级取得认同,必须同他们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所谓的关中四姓。“关中四姓”是韦裴柳薛,是唐代中期关中地区的主要士族领袖,在关中地区拥有很大的名望。主要是京兆韦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这四姓被习惯成为“关中四姓”。关中四姓是中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士族代表,关中四姓的发展也是整个关中地区士族发展的方向标。

永嘉之乱之后,大量京兆韦氏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留居关中,也有不少韦氏族人为避乱南下,开始向南播迁。西晋末年永嘉丧乱之初,已有来自京兆韦氏者参与东晋政权《晋书》卷七十《应詹传》载,有京兆韦泓者,先因丧乱客流洛阳,依托应詹。后随应詹投奔晋元帝,由应詹向元帝举荐,韦泓遂被辟为少府卿。《梁书》卷十二《韦敏传》:'散族弟爱。爱字孝友,……高祖父广,晋后军将军,北平太守。苻坚灭后,京兆韦广房支遂南北分途。至晋末宋初为止,江左境内的京兆韦氏先后有韦泓,韦玄子孙,韦罴,韦肃,韦轨,韦惠度等房支。以韦教,韦爱结于萧衍为契机,京兆韦氏在江左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逐渐成为萧梁名臣。《梁书》卷十二《韦椒传附韦爱传》,萧衍临雍州时,正逢韦爱母卒,萧衍'闻之,亲往临吊'。随着京兆韦氏族人的不断南下,京兆韦氏逐渐发展成为江左区域的名门望族。

进入隋唐,韦氏家族政治、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表现为:有唐一代韦氏家族成员拜相者共计二十位,势冠全唐;家族仕宦率极高,尤其是高品级官吏的仕宦人数急剧增加;家族成为皇室通婚之重要对象,共有近三十位成员与皇室成员进行婚姻来往;家族广泛与山东、江南、关陇地区的一流士族联姻,此举密切其与各地士族的交往,扩大家族影响,韦匡伯、韦嗣立家族可谓典型。导致家族繁盛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凭藉门荫与科举,双轨并进,占据宦途要津,保持家族政治地位之不坠。二是充分利用家族固有影响,通过婚姻关系,扩充其政治关系和影响。此二者,如鸟之双翼,共保韦氏家族在唐代的富贵。由于受到科举取士制的影响,韦氏家族文化的文学性逐渐加强。其成员在诵习经书的同时,文学修养亦日渐提高。此外,从其交往的情况看,有唐一世但凡知名的文学家皆与韦氏成员有过诗文交往。而且,从唐代文人的接受角度看,韦氏家族成员的作品亦多为雅俗两界所称赏。最后,就具体创作情况言,韦氏共有诗文总数千余首(篇),留有姓名的文学家近百人,为后世所激赏的作品数十篇,并产生两位著名的诗词名家,即韦应物和韦庄。有唐一代,韦氏家族在文学创作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于当时享有盛誉。韦应物、韦庄、韦绚、韦瓘等是韦氏家族诗(文)名较著的成员。

韦应物

是唐代文学研究的热点,成果颇多,通过对韦应物诗的深入分析,着重探讨韦应物的族内交往诗和悼亡诗中所透射出来的家族情怀和家族意识。韦庄是晚唐时期韦氏的重要人物,通过对其文学活动进行研究,着力发掘晚唐五代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其相关文学活动的文学史意义。整体来看,韦氏家族在唐代不仅具有较高的家族地位,而且其家族文化也异常繁荣,其家族文学活动更是对唐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房支

  • 西眷,曹魏詹事、安城侯韦胄长子韦潜的后代,号西眷 
  • 东眷,曹魏詹事、安城侯韦胄幼子韦穆的后代,号东眷 

西眷房支

  • 平齐公房:北周侍中韦瑱被封为平齐县伯,死后追封为公,其后代因此号平齐公房 

东眷房支

  • 逍遥公房:北朝隐士韦敻,北魏、北周两朝皇帝十次征召他做官,均不听命,因此号称逍遥公,其后代因此号为逍遥公房 
  • 郧公房:隋朝尚书令韦孝宽被封为郧国公,其后代因此号为郧公房 
  • 大雍州房:北周雍州刺史韦义远因与其胞弟韦晖亲相继担任雍州刺史,其后代因此号为大雍州房 
  • 小雍州房:北周雍州刺史韦晖亲因与其胞兄韦义远相继担任雍州刺史,其后代因此号为小雍州房 
  • 阆公房:北魏咸阳太守韦阆在关中大乱时,只有他的辖区平安保全,魏明元帝拓跋嗣称希望自己的臣子都和韦阆一样,成为一时美谈,韦阆后代因此号为阆公房 
  • 彭城公房:北魏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韦泓胄的长子韦澄死后被追赠为彭城县开国公,韦泓胄的后代因此号为彭城公房 
  • 鹛城公房:北周车骑大将军韦元礼被封为鹛城公,其后代因此号为鹛城公房 
  • 驸马房:韦延宾六世孙韦皇后掌权时,其家族中多人迎娶公主,韦延宾的后代因此号为驸马房。据《朝野佥载》记载,驸马房是隋朝京兆韦衮家奴韦桃符的后代,韦桃符常从韦衮征战,后被韦衮赐姓韦,韦桃符的家族后被称为“黄犊子韦”    ,不过该说法以及韦桃符之名均不见于两唐书和驸马房墓志,因此存疑。
  • 小逍遥公房:韦华随刘裕过长江,定居襄阳郡,因而称襄阳韦氏,韦华十世孙韦嗣立被封为逍遥公,家族因此改号小逍遥公房 

家族起源

西汉初年,韦孟被任命为楚元王刘交的太傅,韦孟在楚王刘戊时期多次规谏,却不起效果,韦孟因此辞官,举家迁至山东邹鲁一带。韦孟的玄孙韦贤不仅精通《礼》、《尚书》,并传习《鲁诗》,产生了韦氏《鲁诗》一派,奠定了家族的经学传统。韦贤后被征召为博士、给事中,为汉昭帝傅,又出任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鸿胪。汉昭帝驾崩后,韦贤与霍光等共同尊立汉宣帝继位,赐爵关内侯,任长信少府,本始三年(前71年),韦贤升任丞相,封扶阳侯,食邑七百户。韦贤有四子,除第三子韦舜留居邹鲁守家族坟墓外,其余诸子均迁至长安平陵,韦贤第四子韦玄成后继承扶阳侯爵位,先后任太常、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永光二年(前42年)任丞相,徙居长安杜陵。韦玄成之侄韦赏又因任汉哀帝定陶王时期的太傅,被提拔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封关内侯,宗族中担任二千石一级官吏的有十余人。京兆韦氏在西汉父子丞相,四世封侯,已成为关内著名大族。

世系

(广西宾阳韦氏总堂示例)

韦孟

(公元前228-前156)战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西汉楚国元、夷、戊三王傅(相)、文学家。去位后,迁徙鲁国邹县(今山东邹县)私淑里孟贤庄野鸭塘。

(缺三代)

韦贤:(前148-前60)西汉·鲁国邹县人。宣帝朝丞相。地节三年(前67年)辞职后定居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子:韦方山、韦弘、韦舜、韦玄成。

韦玄成:(?-前36)西汉·鲁国邹县人。元帝朝宰相、文学家。子:韦宽、韦育、韦沉、韦实、韦康。

韦实:西汉·鲁国邹县人。京兆官。子:韦培源。

韦培源:西汉·京兆人。京兆官。子:韦之纪。

韦之纪:西汉·京兆人。子:韦克用。

韦克用:西汉·京兆人。年弱冠病故,妻彦氏遗腹3月生韦立本。

韦立本:东汉·京兆人。子:韦明圣。

韦明圣:东汉·京兆人。子:韦三绝。

韦三绝:东汉·京兆人。江都司马。子:韦冕、韦。

韦:东汉·京兆人。江都司马。定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子:韦书麟。

韦书麟:东汉·京兆人。子:韦叔武。

韦叔武:东汉·金陵人。子:韦良骥。

韦良骥:东汉·金陵人。子:韦树人。

韦树人:东汉·金陵人。移居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子:韦昭。

韦昭:(公元204-273年)三国·吴·金陵人。中书郎、博士祭酒、文学家。子:韦作育。

韦作育:西晋·云阳人。子:韦文藻。

韦文藻:西晋·云阳人。富翁。子:韦国珍、韦国玉。

韦国珍:东晋·云阳人。子:韦友曾、韦友闵。

韦友曾:东晋·云阳人。子:韦联珠。

韦联珠:东晋·云阳人。子:韦中和。

韦中和:东晋·云阳人。有亿中之财。迁返京兆杜陵。子:韦睿。

韦睿:南北朝·云阳人。名将。子:韦其宇、韦其昌。

韦其宇:南北朝·京兆人。子:韦粲。

韦粲:南北朝·京兆人。散骑常侍。子:韦金唐。

韦金唐:南北朝·京兆人。子:韦鸣琦。

韦鸣琦:南北朝·京兆人。子:韦建、韦承、韦叨。

韦叨:南北朝·京兆人。年弱冠病故。妻潘氏奉公婆百岁齐眉,抚孤子韦献长大成人。

韦献:南北朝·京兆人。豫州刺史。子:韦之岑、韦铭书。

韦之岑:隋·京兆人。子:韦元通。

韦元通:唐·京兆人。子:韦大文。

韦大文:唐·京兆人。子:韦计高。

韦计高:唐·京兆人。子:韦冲。

韦冲:唐·京兆人。南宁州总管。子:韦锡候、韦挺。

韦锡候:唐·京兆人。子:韦宏文。

韦宏文:唐·京兆人。

(缺一代)

韦康:唐·京兆人。子:韦璠。

韦璠:唐·京兆人。子:韦伯符。

韦伯符:唐·京兆人。子:韦仁基、韦仁寿。

韦仁寿:唐·京兆人。南宁州都督。子:韦安石、韦固。

韦安石:唐·京兆人。武则天、李显朝宰相。子:韦斌、韦陡。

韦陡:唐·京兆人。御史大夫。子:韦文凯。

韦文凯:唐·京兆人。戊州刺史。子:韦贯之、韦廉泉。

韦贯之:唐·京兆人。宪宗朝宰相。子:韦澳、韦潾。

韦澳:唐·京兆人。检校户部尚书。子:韦佩。

韦佩:唐·京兆人。子:韦养和。

韦养和:唐·京兆人。南阳太守。子:韦坚。

韦坚:唐·京兆人。水陆转运使。子:韦谅。

韦谅:唐·京兆人。子:韦曾。

韦曾:唐·京兆人。子:韦瑱。

韦瑱:五代十国·京兆人。瓜州刺史。见暴主迭起,后世必用武,故集《孙子兵法》与历代开国军师之奇策为《韬略集》秘传后代。子:韦之奇、韦平章。

韦平章:五代十国·京兆人。阳城令。父逝,携亲旋京东东路(今山东省)邹县私淑里孟贤庄野鸭堂。子:韦神机。

韦神机:北宋·京兆人。随父徙邹县后,再迁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古罗乡太平庄演乐堂。子:韦山涛。

韦山涛:北宋·益都县人。年15随狄青平西。皇祐五年(1053年)携韦景岱、韦景明、韦景宗、韦景福、韦景文、韦景武6子,领铁骑军,又随枢密院副使狄青到广南西路(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州(今宾阳县),在狄帅指挥下,与诸军于昆仑关打败大成国仁惠皇帝侬智高后留桂。

韦景岱:皇祐五年(1053年),朝廷派大将狄青南征广源州农智高,韦景岱随征'有功’,被任命为木兰州安抚司,设州署于都彝。至公元1919凤山县最后一任土司韦述勋止,韦景岱这一世系世袭土司866年,是中国历史上土司制度中世袭时间最长的支脉之一。

名人

西汉

韦玄成(?-前36年),字少翁,西汉时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南)人。韦贤第四子,位至丞相。少好学,明于诗、论语。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徙为太子太傅。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御史大夫薛君免,为御史大夫。于丞相乞骸骨免,而为丞相,因封故邑为扶阳侯,而后失之列侯;复自游宦而起,至丞相。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封侯,封于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迁此。父子俱为丞相,世间美之。因此,邹鲁为之谚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谥工候。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见《前汉书》本传)有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南朝齐

韦睿(442-520年),字怀文,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齐末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时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被誉为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

隋唐

这份权势的得来,主要是靠当时曾破吐蕃48万大众,军功彪炳的一代名将韦皋。据《唐书》记载,韦皋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送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战功。

韦孝宽(509年-580年),名叔裕,字孝宽,陕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战略家。早年在北魏多次参与战事有功而升迁,后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镇守东西外交界的军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高欢率大军进攻包围玉璧,韦孝宽军力为劣势,但运用地形和战术守城,高欢运用各种战术攻城皆不克,东魏军围城五十余日,兵力损失惨重,最后退兵,高欢回师后病死。玉璧之战为东、西魏实力消长的关键战之一,原本较弱小的西魏,经此战后粉碎东魏想要灭亡西魏的企图。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韦孝宽的建议,成功打败北齐,统一北方。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韦节,隋炀帝时任御史职,曾出使西域,归后著有《西蕃记》一书。

韦衮,隋代京兆长安人。隋文帝开皇年间,以屡立战功升任左卫中郎将。

韦桃符,隋代京兆长安人。初为韦衮仆人。桃符除侍候韦衮外,并从其习武,胆大勇敢,又有谋略。韦衮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随,每战都出生入死护韦衮,在敌阵中横冲直闯,无人能敌,人称飞虎将。韦衮视桃符为亲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释去奴隶身份,成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带赐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桃符成家立业后,感恩韦衮,宰杀黄公牛奉献给韦衮,并向故主人求得赐姓。他的儿女由此姓韦。韦桃符后成为杜陵富豪,后代至唐中宗时还出了韦皇后,宰相韦温及诸驸马,显赫无比。

韦总,唐太宗韦贵妃之祖父,官至北周骠骑大将军。

韦园成,北周太傅韦孝宽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之长子,韦贵妃韦珪之父。官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

韦匡伯(573-617),是韦总的次子,韦园成之弟。韦尼子之父,贵妃韦珪的叔父。在隋朝时为尚衣奉御、舒国公。

韦圆照,韦总的第三子、韦氏姐妹的叔父。尚隋丰宁公主杨静徽驸马都尉。

韦思言,韦匡伯长字,韦尼子长兄。

韦思齐,韦匡伯次字,韦尼子次兄。

韦思仁,韦匡伯三字,韦尼子三兄。

韦贵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泽,京兆杜陵县人。仅次于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她是北周太傅韦孝宽的曾孙女,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的孙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韦圆成的女儿。先嫁隋朝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二人之女就是定襄县主(阿史那忠的夫人)。李珉死后,韦贵妃再嫁李世民,生十王子李慎(纪王),650年,立为纪国太妃,死后陪葬昭陵。

韦尼子(607-656年),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太宗昭容(正二品),可能初嫁王玄应,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其曾祖父为韦孝宽,祖父为韦总。她的父亲韦匡伯是韦总的次子,即为贵妃韦珪的叔父。韦尼子是韦贵妃的堂妹。死后追封正一品。

韦挺,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唐高祖平京师,署陇西公府祭酒。贞观朝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阳县男,贬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韦挺,小时与隐太子建成关系不错。后因事与杜淹、王珪都流放越巂。太宗进入东宫后,征拜他为主爵郎中。贞观初年,王珪几次举荐他,于是迁为尚书右丞。拜御史大夫等。太宗将韦挺女儿许配给了齐王李祐为妃子。韦经常与房玄龄、王珪、魏征、戴胄等一起当顾问,参议政事。不久改授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兼魏王府事。当时李泰受宠,太子承乾过失较多,太宗稍有废立的想法。中书侍郎杜正伦以漏泄宫中禁语被贬。当时,韦挺也参预了李泰的一些事。太宗对他说:“我已贬了杜正伦,不忍心将爱卿置于法律下”。于是原谅了他。不久迁为太常卿。

韦弘机,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浙州刺史。弘机仕贞观时为左千牛胄曹参军,使西突厥,册拜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显庆中,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脩学官,画孔子、七十二子、汉晋名儒象,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有犯,治之,毋奏”。迁司农卿。任司农卿兼将作监,为唐高宗建造了上阳,宿羽,高山等离宫。上阳宫位于洛阳,四面彼临洛水,谷水,皇家禁苑和宫城,其正门正殿皆东向,临洛水作横亘一里长的长廊,并作虹桥跨洛水与西上阳宫相连。宿羽宫和高山宫亦辉煌壮丽,承高临深,有眺望之美。因宫室过于壮丽,被指责为诱导皇帝弃俭从奢,获罪丢官。但其在建筑艺术上的贡献却不应被埋没。如临洛水作长廊是园林建筑艺术手法的发展,宿羽,高山宫则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地形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

韦庆嗣,韦正矩之父。官至彭城郡公。

韦正矩(?-663年),或作韦政举,唐朝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韦庆嗣的儿子,属于韦氏的东眷房。驸马长孙诠被杀后,在东阳公主的推荐下尚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史称韦正矩“遇主不以礼”,龙朔三年(663年)三月,使新城公主暴薨,唐高宗将韦正矩杀死,流放他一族,按皇后的礼节把新城公主陪葬昭陵。不过,之后唐高宗又允许韦正矩与公主合葬,韦正矩的墓碑存至宋代。

韦思安,雍州(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驸马,出身雍州韦氏,即后来的京兆韦氏,官至岚州(今山西岚县)刺史,尚唐太宗第十三女晋安公主,与公主陪葬昭陵。

韦肇,唐代京兆人。韦贯之之父。穆宗朝官至吏部侍郎。

韦绶,唐代京兆人。韦肇之子,韦贯之兄。以散骑常侍致仕,德宗朝翰林学士。有《郡治楼望黄山》一首传于世。郡斋北望春光好,平楚无云秋望宽。清气爽时尘外见,碧飞飞处静中看。争高千仞山皆让,并秀三峰色也寒。莫怪寓名同岳号,暂图瞻眺近长安。(参看《石门岩志》)

韦贯之,名纯,唐代京兆人。韦绶之弟,宪宗朝宰相。避宪宗讳以字行。武元衡与韦贯之同年举进士。德宗贞元初登贤良科,授校书郎。武拜门下侍郎,韦罢长安尉,赴选,元衡以为万年丞。过堂日,元衡谢曰:“某与先辈同年及第,元衡遭逢,滥居此地。使先辈未离尘土,元衡之罪也”。贯之呜咽流涕而退。后数月,除补阙。是年,元衡帅西川。顺宗永贞时累迁尚书右丞,宪宗时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贯之同日宣制(出《续定命录》)。迁中书侍郎,罢为吏部侍郎,穆宗朝为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二,赠右仆射,谥曰贞,后更谥曰文。

韦温,字宏育,唐代京兆人。韦皇后从兄。年十一举两经及第。以书判拔萃补校书郎,累迁尚书右丞,出为陕虢观察使。武宗立,召拜吏部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谥曰孝。

韦皇后(?-710年)名果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中宗李显后(宣懿皇后),其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韦温掌握实权。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庙道观。景龙四年(710年)毒死中宗,立温王重茂为帝,临朝称制。不久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拥其父相王旦复位。被杀于宫中,并被追贬为庶人。

韦凑,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十一年任杭州刺史。开元中太原尹。

韦见素(697-762),字会微,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韦凑子。第进士,袭父爵,景龙中,授相王府参军。天宝五载(746年),为江西、山南、黔中、岭南道黜陟使,有威望。擢累谏议大夫,迁吏部侍郎。天宝十三载,杨国忠用为宰相。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兼左相,封豳国公。天宝十四载,再三奏请迁禄山为平章事,调其来京。后安禄山反,从玄宗入蜀,至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被杀,韦见素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头破血流。有人喊道:“勿伤韦相公”。才免于一死。九月初,自蜀中奉命与房琯、崔涣送传国玺及册命,来至灵武,肃宗出城恭迎。因附杨国忠,被肃宗冷落。后拜尚书右仆射,罢知政事,授太子太保,加开府仪同三司。宝应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有子韦谔。

韦坚,字子金,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为唐代大臣,由秘书丞历任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位渭南县北)、曾任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742年(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擢升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时运进长安的江淮粮食财帛均经渭水(亦称渭河),但渭水曲折淤浅,不便漕运,韦坚主持征调民工,在汉漕渠和隋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壅渭修建兴城堰,引渭水入渠。向东作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渠道,在华阴县永丰仓附近复与渭水汇合,渠成后每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又在禁苑之东筑望春楼,下凿广运潭以通漕运,使每年至江淮载货之船舶在潭中集中,借以取得皇帝之欢心。后升兼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又兼御史中丞。后为李林甫所谄,被长期流放岭南(今广东省广州市)遭害。

韦谔,韦见素子。通议大夫行尚书吏部郎中彭城郡开国公,授给事中。

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偃(公元8世纪),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传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放牧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千二百余匹。唐张彦远谓:“居闲尝以越笺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韦偃得曹霸画马之神,得韩干画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杜甫曾赋诗对其画备加赞赏,元鲜于枢诗云:“韦偃画马如画松。”所画笔力劲健,骏尾可数,如颜鲁公书法。亦善山水、松石、人物。所画山水风格高超,属王维一派;所写松石更佳,咫尺千寻,骈柯攒影,烟霞翳薄,风雨飕飗,轮囷尽偃盖之形,宛转极蟠龙之状,千枝万叶,非经岁不成;画山水,山以墨斡,水以笔擦,云烟变幻,远岸长陂,丛林灌木,笔力有余,而景象不穷;人物则高僧奇士,禽兽则牛羊群驴,无一不尽其能。画迹有《双骑图》《牧放人马图》《三马图》《散马图》《沙牛图》《松下高僧图》等2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百马图》卷,李公麟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韦皋(746-806),字城武,唐代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韦皋始仕为建陵挽郎。张镒节度凤翔,署营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陇州刺史。置奉义军,拜节度使。帝自梁洋还,召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贞元元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诗三首,以文翰之美,冠于一时。南诏得其手笔,刻石以荣其国。贞元十七年(801年)尝撰并行书金铜普贤菩萨像记。卒年六十一。谥曰忠武。《唐书本传、金石录、云笈七签》

韦敻,唐代杜陵人。唐宪宗元和年间任杭州刺史。

韦绶,唐穆宗以绶精粹辩博,有先儒之风,可作秩宗。官至穆宗朝吏部尚书。

韦元礼,万年人。唐武宗会昌年间任杭州刺史。

韦景骏,京兆人。韦弘机之孙,景龙中年任肥乡令。

韦述,京兆人。韦景骏之子,唐朝史学家,位列唐玄宗时期十八学士的第八位。韦述小时就将家二千卷书阅尽,“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中进士时年纪还小,身材还不高。考功郎宋之问说:“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韦述对曰:“性好著书”。宋之问说:“本求异才,果得迁、固”。开元时,诏秘书监马怀素编次图书。怀素乃奏用韦述、元行冲、齐浣、王珣、吴兢等二十六人,同于秘阁详录四部书,五年始成《唐书》一百卷。张说引他任集贤院直学士,累迁尚书工部侍郎。韦述在书府四十年,任史职二十年。补遗续缺,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简记详。萧颖士将他比作谯周、陈寿之流。安史之乱时,流亡至渝州卒。韦述好谱学,撰有《开元谱》二十卷,著有《两京新记》。

韦妃,唐肃宗妃.。

韦贤妃,唐德宗贤妃。

韦贵妃,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的贵妃,唐武宗之母,后被追尊为宣懿皇后。

韦处仁,唐穆宗李恒女义丰公主驸马。

韦庄(约836-910年左右),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唐末五代后蜀诗人。唐末进士,唐初宰相韦见素之后,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后蜀宰相,谥文靖。著《秦妇吟》长诗,有名于世。

韦妃,唐肃宗妃。

祠堂楹联

山东邹县韦氏祠堂楹联(此联乃山涛公第36代孙,柳江百朋小山村又郎屯韦作尧,在解放前,韦瑞霖任柳江县长时柳江韦氏酝酿筹建《韦氏祠堂》时,搜集族史资料时得到此联,作尧便背熟,复经山涛公之34代孙百朋二中退休教师韦神喜记录考究浅解。清乾隆年间,宜山韦汉丞拔贡进京弯到山东邹县查访祖源于韦氏祠堂抄录楹联。):

上联:“由汉代以至明时,七老尚书、九堂御史、汉唐六宰辅、邹鲁五儒宗、近代继高官、三公孙而三父子,鸿名垂宇宙,古今相业孰重三?我体先人好传家,为子孙计。”

下联:“自兖州而迁京兆,三朝文将,百粤将军。叔侄八祠林,弟兄十进士,大臣兼国丈,二伯爵而二王侯,礼学表忠良,姓氏普天唯不二,尔曹后裔宜法祖,读圣贤书。”

上联解释:从汉代到明代,

“七老尚书”

,家有七位当过尚书(唐代韦斌任过户部尚书,韦陟任过吏部尚书,东汉何内怀县人韦山涛任过吏部尚书,韦温礼部尚书,唐朝韦巨源任礼部尚书,隋朝韦世康任吏部尚书,唐朝韦承庆任礼部尚书,合成“七老尚书”)。

“九堂御史”

,有九人当过御史(韦孟、韦贤、韦玄成、韦安石、韦斌、韦陟六个丞相加上韦孝宽大司空,韦凌云都察院、韦渠牟谏议大夫,合成“九堂御史”)。

“汉唐六宰辅”

,汉唐两代有六人当过宰相(实际上不止此数,光唐代就有16个姓韦当宰相)。

“邹鲁五儒宗”

,邹鲁(山东郡名)有韦孟、韦贤、韦玄成、韦实、韦培元五个学问家被众称为“邹鲁五儒宗”。

“三公孙”

,韦孟光汉楚元王刘交的太傅(相)又傅交子刘夷,再傅交孙刘成,做三代太傅,历相三世。

“三父子”

,指唐代韦思谦及其二子韦承庆、韦嗣立父子三人都为相。

“古今相业孰重三

,古今当宰相的有谁做了三代王的宰相呢?韦孟的四世孙韦贤、贤子韦玄成都当过宰相。他们的大名传遍天下,我们要体惜先祖的伟大业绩,作为传家至宝来教育我们的子孙。这是上联的内容。

下联解释:从兖州(山东府名)而迁京兆(今陕西西安),

“三朝文将”

,汉、三国、唐三个朝代都涌现文将。

“百粤将军”

,宋代韦大猷(韦山涛)封百粤将军。

“叔侄八祠林”

,韦孟之64代孙韦索、65代孙韦庄、韦霭兄弟八人是翰林院学士、进翰林院当官(翰林院门扁题:“词林”,叔侄八词指的是他们)。

“弟兄十进士”

,韦固等同榜的十人录取进士。

“大臣兼国丈”

,唐中宗的韦后之父、韦玄贞封上洛郡王、太师、雍州牧益州大都督。即当官又是皇上的岳父——国丈,这是“大臣兼国丈”。

“二伯爵而二王侯”

,韦皋陇州剌史,封南康忠武王、韦安石唐中宗时宰相、封上洛郡王,这是“二王”。韦贤、韦玄成封扶阳节侯是“二侯”,合为“二王侯”。礼学(《礼》的学问,韦贤尤为精通)门第,得表彰为忠良之家。韦氏真是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大家族。尔曹(你们)后裔(后代)应当效法祖先,努力攻读圣贤的书(现在是高科技的书籍)。

学术研究史

早期

研究主要集中以社会、政治为重点。

王伊同:《五朝门第》,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关京兆韦氏作品。

毛汉光:台湾学者,《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第一篇《中古核心区核心集团之转移》,《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三篇《中古家族之变动》、第四篇《中古士族性质演变》、第八篇《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第九篇《唐代大士族的进士第》以及《唐代统治阶层的社会变动》等论著也对京兆韦氏有精彩论述。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

大陆新时期

个案分析:

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和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注》对韦应物的研究奠定基础。傅漩琼《唐代文学丛考》中《韦应物系年考证》和《唐才子传校笺》,又对京兆韦氏之重要人物韦应物的生平履迹和交友行踪有所考订。刘金城《韦庄词校注》和聂安福《韦庄集笺注》的出版,又将人们对该家族另位知名文学家—韦庄的研究推进一步。

韦氏家族的系统研究与评价:

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一书的第五章《唐代关中文学群体的构成》中,对包括京兆韦氏在内的关中著族的文学创作予以详细阐释,并将京兆韦氏列单节加以研究。其另一著作《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第四章《唐代文学士族的地域构成》,又特设“关中士族群体”一节,又大篇幅论及京兆韦氏的文学文化活动,将京兆韦氏置放于大的文化场景中加以宏观观照并把京兆韦氏与关中、山东、江南等文化区的著族文学进行比较。

吕卓民在《长安韦杜家族》从韦氏家族的兴起、鼎盛和衰落三个方面着手,对韦氏自汉至唐的发展概况做了详细介绍,惜其未对韦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和家族变化发展的内外原因进行深入论述。

杨东晨《韦姓史话》也对唐代韦氏加以介绍,细分源起、流布、盛事、文化、名人等部分,读来有趣,但学术性差。

研究论文

以韦氏家族为对象的论文截至目前仍为数不多,在这当中主要涉及韦氏家族的起源及发展历史、迁徙、文学作品的整理、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业绩、相关考证、个别韦氏成员的文学创作成就和作品等方面。

墓志资料的发掘和整理:

张蕴:《西安南郊毕原出土的韦氏墓志初考—平齐公房和郧公房成员》(《文博》1999年第6期)《关于西安南郊毕原出土的韦氏墓志初考一逍遥公房和李夫人墓志》(《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据考古出土的碑志石刻对唐代韦氏家族的房支加以梳理。

周伟洲:《新出土的四方北朝韦氏墓志考释》针对近年出土的韦戚夫妇、韦彪夫妇等四方北朝墓志加以考释和疏证。

牟发松:《新出四方北朝韦氏墓志校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又重新对周伟洲文进行校正,并附墓志拓片图版,这些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韦姓人物在南北朝时的活动情况较有意义。

陈尊样:《唐韦几墓志考》(《文博》1994年第4期)。

宋英:《唐韦情墓志考述》(《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3期)。

焦杰:《韦待价西征土蕃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刘呆运:《唐长安南郊韦慎名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

王家佑:《大足韦君靖碑与韦君靖史实考辨》(《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周腊生:《唐代状元韦灌生平事迹辨正》(《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马骥:《新发现的唐韦应物夫妇及子韦庆复夫妇墓志简考》(《文汇报》2007年11月4日)。

陈尚君:《韦应物一家墓志的学术价值》(《文汇报》2007年11月4日)

李浩:《韦应物家族墓志补论》(见《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增订版))。相继问世,韦氏家族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对韦氏家族这一群体加以关注:

杨东晨:《论韦姓宗族的形成与迁布》(《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对夏商以来韦姓因国得氏及春秋以降韦氏宗族的迁移进行具体说明,从而为我们解读京兆韦氏房支族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琳:《南朝时期侨居雍州的河东柳氏与京兆韦氏发展比较》(《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则探讨了作为雍州豪宗大姓的河东柳氏和京兆韦氏的发展轨迹,并指出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差异。

荣新江:《韦述及其两京新记》(《文献》2004年第2期)对韦述的生平事迹,《两京新记》的撰著年代、体例、内容和影响加以详细研究。

马微:《韦后的女性意识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分析》(《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认为韦后许多措施,包括改易制度、大造符瑞舆论、参与大祭等,皆透露出女性意识。

韦氏家族文学研究:

韦应物与韦庄是韦氏家族人物中最受学界关注的作家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到2006年间,大陆地区对这两位作家的研究论文就有近450篇,其中包括硕士学位论文6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

对有作品存世的绝大部分韦姓文学家却仅有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如张侃《韦孟韦玄成诗之雅颂余风与赋化倾向》(《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钟来茵《论“下笔如有神”是杜甫赠韦见素的诗》(《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张志烈《杜甫与韦僵》(《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2期);方坚铭《韦昭度之死与吴融的诗歌创作》(《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浅水《韦灌的行辈在李德裕之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