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伯河|| 《夏侯胜研究三题》(夏侯胜,西汉东平郡宁阳侯国<今宁阳县>人)

 钜平秀才 2023-01-01 发布于山东

夏侯胜研究三题

作者:魏伯河老师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国学研究所  山东济南 250031)

编者按

魏伯河1953—),山东宁阳人,曾任宁阳一中语文教师、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离岗后受聘于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原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任党委宣传部长、国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传承,侧重于《文心雕龙》和齐鲁文化研究。对宁阳历史文化亦有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曾主编《泰安区域文化通览·宁阳卷》,点校整理清代各版《宁阳县志》,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本公众号将选择若干篇陆续发布,以飨读者。此次推出其论文《夏侯胜研究三题》。

      夏侯胜为西汉东平郡宁阳侯国(今宁阳县)人,今文尚书“大夏侯学”创始人;他与“小夏侯学”创始人夏侯建为本家近属兄弟。他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知识分子,绝非利禄之徒。

——题记


夏侯胜(西汉中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著名经学家,为西汉今文尚书“大夏侯学”的创始人。关于其人,颇有悬而未决或存在争议的问题。今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夏侯胜是哪里人?

夏侯胜是哪里人,有几种说法。一说为曲阜人,一说为东平人,一说为宁阳人。

据《汉书》卷七十五本传:“(夏侯始昌)鲁人也。……族子胜亦以儒显名。夏侯胜字长公。初,鲁共王分鲁西宁乡以封子节侯,别属大河,大河后更名东平,故胜为东平人。”①其中结论性语句为“故胜为东平人”。似乎夏侯一族为东平人无疑。后世东平人士力争其为东平人氏,所据即是此语。然而这是仅就其郡望而言,并非其具体的出生居住地。

关于“鲁共王”,颜师古注:“共读如恭。恭王名余,景帝之子也。”可知鲁共王又称鲁恭王,名刘余,是汉景帝的儿子,被分封于鲁。后来汉武帝行“推恩令”,其子刘恬被分封于鲁国西部宁乡(即后来的宁阳)一带,称“宁阳节侯”②。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介绍夏侯始昌(生卒年不详)为“鲁人”,而在介绍其族子夏侯胜时,却插入关于鲁共王分封其子刘恬的一段记载。原因何在?显然是用以说明夏侯胜虽为始昌同族,但与夏侯始昌时尚无宁阳侯国、其地属鲁、被称为鲁人有所不同,由于分封后的侯国不能继续隶属于原来的王国,必须改属别郡,故宁阳侯国属于大河郡(后来的东平郡)管辖,所以按照古人以郡望称述的习惯,称夏侯胜为东平人。

因为《汉书》本传称夏侯始昌为“鲁人”,所以据此认定夏侯胜及夏侯建(生卒年不详)也是曲阜人;因为宁阳当时归东平郡管辖,所以认定夏侯胜及夏侯建都是东平人。这些说法虽不是毫无道理,但都不准确。夏侯胜的籍贯,按封国说,是从鲁王国分割出来的宁阳侯国;按郡望说,则可称为大河(东平)郡。这样才是比较准确的。而今曲阜、东平、宁阳都是平行的县级单位(其中曲阜为县级市),互相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我们今天来认定夏侯胜以及夏侯建的家乡,只能是宁阳县,而与曲阜、东平则只有历史渊源,而无现实瓜葛了。

————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456页。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456页。

二、夏侯建是夏侯胜什么人?

关于夏侯胜与夏侯建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说法,一为叔侄,二为兄弟,三为父子。以叔侄说较为流行。出现这样的纷乱,缘于《汉书》本身记载的混乱。本传里说:胜从父子建”,《儒林传》里则称为“胜传从兄子建”。颜师古(581-645)在《汉书》本传注云:“从父昆弟之子名建,字长卿。”昆弟者,兄弟也,但究竟是父辈的昆弟还是同辈的昆弟,语焉不明,更添混乱,还不如不注。

“从(读zong,四声)父”,是伯父、叔父的通称。若依本传,夏侯建为夏侯胜“从父子”,两人应该是叔伯(或堂叔伯)兄弟。而依《儒林传》,夏侯建为夏侯胜“从兄子”,两人则是叔侄(叔伯或堂叔伯兄弟家的儿子,即夏侯建为夏侯胜的本家侄子)。“从父昆弟之子”,则不知所云。

我认为,由于《汉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班固在其父班彪整理史料的基础上,在其妹班昭协助下完成的,出现错讹是难免的。但涉及人物家族关系这样的问题,显然应该以记载详细的本传为准。即:夏侯胜与夏侯建是叔伯或堂叔伯兄弟,而不是叔侄关系。至于二人年龄的差别,与辈分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两夏侯为同辈兄弟关系,还有一点可为旁证。夏侯胜的字是“长(音zhǎng)公”,夏侯建的字则是“长(音zhǎng)卿”。如果二人不是同辈,按照古人命名取字的规矩和习惯,夏侯建是不应再以“长”字打头取字的,否则便有犯上之嫌。

还有,我们知道,夏侯建虽曾师事夏侯胜,但又曾转益多师,左右采获。在学术上尤其是治学方法上与夏侯胜是大有区别的,二人并曾有互相攻讦的历史记录。据本传记载:胜非之曰:'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亦非胜'为学疏略,难以应敌’。建卒自颛门名经。”这应该是相当尖锐的学术争论。二人分庭抗礼的结果,是分别形成了大、小夏侯两个学派。两人如果是叔侄(更不要说是父子),夏侯建未必能这样“当仁不让”;即便他能“当仁不让”,也肯定会受到夏侯胜以长辈身份进行的压制,或来自别人的嘲笑攻击。但我们却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记载。

最后,通过本传对夏侯胜和夏侯建后人的介绍也可推论出他们的关系:“胜子兼为左曹

————

《汉书》卷七十五,第3159页。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第3604页。

 对颜师古此注,宋人王楙《野客丛书》亦曾指出其谬。该书卷五“夏侯传注”条云:“《夏侯胜传》末曰:'胜从父子建,字长卿。’师古注:'从父昆弟之子名建,字长卿。’从父之子,言昆弟可也;言昆弟之子,何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5页。

 《汉书》卷七十五,第3159页。

太中大夫,孙尧至长信少府、司农、鸿胪,曾孙蕃郡守、州牧、长乐少府。胜同产弟子赏为梁内史,梁内史子定国为豫章太守。而建子千秋亦为少府、太子少傅。”我们看到,在夏侯胜后代的介绍中,介绍了他的儿子夏侯兼、孙子夏侯尧、曾孙夏侯蕃以及他的嫡亲侄子夏侯赏、侄孙夏侯定国;在介绍夏侯建时介绍了他的儿子夏侯千秋。可见在叙述者心目中,夏侯建与夏侯胜是并列的两个分支,二人不是叔侄关系,更不是父子关系,而只能是同族兄弟关系。

至于夏侯胜与夏侯始昌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说法。《汉书》本传称夏侯胜为夏侯始昌的族子”。有人据此认为两人为嫡亲叔侄甚至父子,都是不可靠的。《朱子语类·礼》:“据礼,兄弟之子当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足见两人虽是本家,但关系至少在四服之外了。夏侯胜应该是因为其“少孤,好学”,受到夏侯始昌青睐,授以学业。

三、夏侯胜是利禄之徒吗?

夏侯胜本传有这样一节:初,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既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

令夏侯胜始料不及的是,他的这番话不仅留下了“易如拾芥”的成语,还被后人一再诟病,并对他的人格提出了质疑。

这一诟病历代不绝于耳。最典型的如宋代徐钧(生卒年不详,约宋度宗咸淳末前后在世)咏诗嘲之曰:“精推洪范罚常阴,一语知几耸在廷。却道取青如拾芥,是贪利禄始明经。”

但是,在我看来,把夏侯胜认定为利禄之徒,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论断。

夏侯胜对学生的说法固然指出了明经与做官的关系,而明经便可以做官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夏侯胜作为老师,勉励学生把精力用在读书明经上,而不要耽于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以为是没有错的。“经术既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青紫,乃汉时公卿服饰的颜色,这里代指功名富贵。显然,夏侯胜此语的含义中,经术是远高于富贵的。明经之后,想要做官是很容易的事;当然也可以不去做官,继续研究经术,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这段话的落脚点,显然是“学经不明,不如归耕”,意思是说与其做徒有虚名的学者,不能经世致用,还不如去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农民。在这一语境里,“明经术”是“取青紫”的必要条件,但“取青紫”却并不是“明经术”的唯一目的。这样的话,当然只有在汉武帝“独

——————

《汉书》卷七十五,第3159页。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1页。

《汉书》卷七十五,第3159页。

《全宋诗》第68册,卷三五八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827页。

尊儒术”之后的时代里才有意义。但如果根据这段话判定夏侯胜是“利禄之徒”,不是无意的误读,便是有意的曲解。

“知其言更要观其行”。根据夏侯胜的处世态度和人生经历,也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知识分子,而绝非利禄之徒。他担任过光禄大夫、长信少府、太子太傅、谏议大夫等重要职务,一直到九十岁死于任上,一生沉浮于庙堂之中,但“为人生性质朴,简易无威仪”,既不趾高气扬,也不谨小慎微。尤其在他认为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不仅不在乎自己的官爵地位,连生命也在所不惜。最著名的如那场“庙乐之争”。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下诏要为武帝(刘彻,前156-前87)改庙乐,令群臣廷议。群臣都说应该按诏书的意思办。夏侯胜却指陈武帝的诸多过失,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可见在夏侯胜看来,能否“德泽于民”,要比是否开疆拓土重要得多。在受到朝臣压力之后,他仍毫不妥协:“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旨。议已出口,虽死不悔!”①何其正气凛然!他因此受到弹劾,被下狱治罪,几乎丢了脑袋。但出狱后不改初衷,仍以耿介立身处世。这岂是一个利禄之徒所为?

————

①《汉书》卷七五,第3156页。

(2009年8月完稿,刊发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年第1期

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