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野战军之最:东野最壮,西野最苦,华野最早露头,中野最曲折

 昵称tfKn5 2023-01-01 发布于甘肃

四大野战军之最:东野最壮,西野最苦,华野最早露头,中野最曲折!

文章图片1

我军几大野战军到底包不包括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历来都有争议,传统意义上认为共有四大野战军:西野、中野、华野和东野,即后来的第一、二、三、四野战军。

如果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也算上,就有五大野战军了。华北军区部队算不算第五野战军先不说,华北军区确实是五大战略区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华北军区由聂荣臻元帅的晋察冀军区和刘邓的晋冀鲁豫军区合并而成,实力相当强悍。

三大战役打完之后,渡江战役没有开打之前,各大野战军根据中央的统一规定进行更名,彭德怀的西野更名为一野,刘邓的中野更名为二野,陈粟的华野更名为三野,林总的东野更名为四野——名字是改了,但部队还是那支部队。

不过,总体感觉上,第一、二、三、四野的名头似乎不如西野、中野、华野和东野来得那么响亮,虽然本质没变。这可能是因为一旦数字化之后容易让人脸盲,二是原来的地域特性很明显,好记,一提起来就想起那些经典战役。到一、二、三、四野时代,最困难、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战役基本都已经打完了,四支大军摧枯拉朽、风卷残云,战役的难度比之前大幅度降低,所以,就部队的传奇性来看,好像还是早些时候回忆起来更有味道。

和一、二、三、四野几乎同时成立不一样,西野、中野、华野和东野可不是同时成立的,同时,他们各自经历也几乎完全不同,都有自己的辉煌和低谷,也有自己的巅峰和艰难。

文章图片2

彭德怀、贺龙和陈赓

彭老总的西野很多情况下都处在困难之中,兵力从来没有占过优势,但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中,西野从来没有处于战略劣势,有胡宗南这样的“天子第一门生”,有刘戡和钟松这样的世之名将,最后也仍然丢了大西北,成就了彭大将军的赫赫有名。

林罗的东野有过早期为在东北站稳脚跟而苦苦挣扎,也有和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的拉锯,更有在四平街和陈明仁对垒时的被动,当然,更有重炮轰鸣拿下锦州,一战解放全东北的大胜,然后就是南线大追歼,林罗刘的大名,耀眼得很。

刘邓的中野脱胎于抗战时战斗力最强的八路军129师,解放战争还没有正式开打,先在长治和邯郸打了敌军一个满脸花,不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刘邓大军战损极大,在淮海战役前全军只有十万出头,不过,随后部队光速壮大起来,歼灭敌人的数量相当惊人。

陈粟的华野是一支真正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但在解放战争的初期,却是几大野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战绩超过林罗刘的东野。华野也有低谷,不过,陈粟的调整能力很强,特别是在和中野的战略合作中,成为歼敌人数最多的部队。

上述四大野战军各有特点,很难说谁更厉害,谁作用更大,谁作用更突出。论部队人数,东野最多,论解放国土的面积,是西野最大,论战略作用,刘邓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最突出,而论部队的复杂程度,却又是华野高居第一。

文章图片3

赵寿山、张宗逊、彭德怀和甘泗淇

一野的前身西野,是四大野战军中最苦的部队,艰苦卓绝程度远超别的野战军。

西野成立的缘起最为特殊,解放战争打了一年之后,敌军全面进攻遭遇重创,损兵折将,只好对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两大进攻点东在山东,西在陕北。因为当时敌人分析,在东部陈毅和粟裕所部力量最强,而在西部陕北延安是我军的中心,把这两大重点区域荡平,战争自然就结束了。

敌军在陕北地区的最高指挥官是有着“天子第一门生”之称的胡宗南,他是黄埔一期毕业,是新生代中的名将——既是黄埔系,又是宁波人,两大优势占尽,所以,在黄埔学生中,带兵最多的就是胡宗南,权力最大的也是胡宗南——他是战略大区最高长官,和他地位最接近的杜聿明不论在职务、军衔还是在实权上,都比他差一块。

胡宗南在陕甘宁地区的常驻精锐有二十多万,但这远不是他的巅峰兵力,再加上更靠西靠北的马家军的部队,数十万敌军虎视眈眈。比起来,彭老总的西野人数实在少得可怜。

其实,西野的领导人本来应该是贺龙,这里本来就是他的“地盘”,部队基本都是他和关向应以及周士第等人带出来的八路军120师的部队,因此,他长期担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不过,在胡宗南大军压境,党中央处在极度危险之中的时候,贺龙不在延安,于是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站了出来。

彭德怀当时的军职有很多,除了解放军副总司令,还是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在贺龙不在延安的情况下,彭德怀主动提出组建西北野战兵团,暂时领导这支部队,等贺老总回来后再把部队交给他。

于是,1947年3月20日,西北野战兵团成立,彭德怀为司令员。7月30日,改称西北野战军。在这个时候,西野上下加起来,全军2.6万余人!

文章图片4

彭德怀、朱德、彭雪枫、萧克和邓小平

西野全军2.6万人,而胡宗南就有武装到牙齿的20多万人,这还不算极其凶狠野蛮的马家军的力量,彭德怀就是率领这么点人踏上了转战陕北、保卫延安的道路。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别的野战军动不动就有几十万?林罗的东北大军在刚开始集结的时候就达到11万,刘邓大军就算从大别山出来后战损极大,到淮海战役前也还有十五六万人,更不要说兵强马壮的陈粟华野部队,野战军再加军区部队不下五六十万人。为什么堂堂的彭大将军,却只有两三万人马,而且,就算后来得到大发展时,也很难超过十万人。

一直到1949年春,西野改称一野时,也不过15万人,而同期林罗刘的东野大军的数量已经高达百万之众!为何有这么大的差距?

其实,不是彭德怀不想多要兵,实在是养活不起啊!西北太穷了,西野太苦了!

西北是全国最贫穷和苦难的地区,一家七八口人只有一件衣服的情况不是电视剧编的,是真事儿。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的一份资料里说,一个陕北老农,他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七里地的另一个村子!

从多年前刘志丹开始在陕北建设苏区开始,陕北老百姓的拥军做得非常好,但实在太穷了,物质上实在没有多余的可以支援部队。因此,彭德怀的西野大军一方面和胡宗南和马家军做斗争,更要和饥饿做斗争,很多时候,彭总发动战斗的重要目的就是从敌军手里抢吃的。

其实看看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以及朱德总司令这些高级领导人吃什么,我们就理解西野的苦了:从领袖人物到普通一兵,从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到李讷这样只有几岁的娃娃,长期以黑豆充饥!毛主席为什么在最危险的时期甘愿留在陕北?为什么不东渡黄河?为什么不让王震或是陈赓他们多带些兵来保卫党中央?

因为陕北苦啊,陈赓他们带兵来了,拿什么给他们吃?所以,毛主席自愿留在陕北牵制胡宗南和刘勘的大军。

西野的苦,陈毅最有发言权。陈毅的华野是著名的“五多”:兵多、炮多、钱多、粮食多、老百姓支援多,真正财大气粗。但陈毅到了陕北之后十分感慨,自己华野太奢侈了,一门山炮配发300枚炮弹,甚至困难时期也至少有150枚炮弹;再看看西野,同样一门山炮,只有5-15枚炮弹可用!

西野之苦,可以想象——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在这种兵力对比下,彭德怀却用“蘑菇战术”和胡儿子(胡宗南)周旋,一直到收复延安和解放大西北。为什么用“蘑菇战术”,自己的条件太差了,与敌太悬殊了,不“磨”行吗?

文章图片5

邓小平和刘伯承

二野的前身中野:作战区域先是太行山,后是鲁西南,然后千里跃进大别山,逐鹿中原,转战几千里,不管是在作战区域上,还是战略任务上,都是最复杂的野战军。

说中野曾是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军,恐怕很多军迷朋友不认可,为什么呢?

有人会觉得从战绩和经典战役上看,在解放战争中,除了初期的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外,中野没有单独打过什么影响力巨大的战役,上党和邯郸两战,对手也不能算是超一流。后来那些影响力较大的战役多是和陈粟的华野一起打的,而且往往以华野为主。

另外,很多人认为中野没有很典型的硬仗,这和刘伯承的作战风格有关系。刘帅是我军少有的军事理论家,作战从来以巧为主,不使蛮力。所以中野的攻坚战就很少,除了羊山集生擒敌军名将宋瑞珂之外,少有硬仗。陈谢和陈唐合作时,看到陈士榘和唐亮的华野部队攻坚能力,真是叹为观止。

因此,说中野的战斗力强,有人不同意。

但事实上,在全国几大战略区中,刘邓大军战斗力曾排第一。

从历史沿革看,中野的前身是八路军129师,129师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中最能打的一支,这应该没什么疑义。师长刘伯承是军神,副师长徐向前也是战神级的人物,政委邓小平是全军政委中最会打仗的之一,129师有八路军之矛的美誉,不是吹出来的。

再往前看,八路军129师,又是从哪来的?是红四方面军,在红军三大主力中,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之强是出了名的,总指挥徐向前也正是在红四方面军才成就了他的红军战神威名!

文章图片6

李达、邓小平、刘伯承和蔡树藩

中野的转折点在于跃进大别山,因为要执行这个战略任务,中野(当时还不叫中野,叫晋冀鲁豫)一分为三:最精锐的队伍被刘邓带去邯郸,准备南下;次等精锐的队伍被陈赓和谢富治带往豫西;县武装大队和民兵级的武装留给徐向前,徐帅就是带着这样一支二三流的队伍在山西打出了超一流的成绩。

不提陈赓、谢富治和徐向前,单说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这支大军先是从他们奋斗了近十年的太行山区向东南45度角开进,鏖战鲁西南,然后几乎是垂直南下,越过黄泛区和大大小小数十条河流,长途奔袭一千里,直奔武汉西北的大别山——这一切插得又稳又准又狠,正中敌军心脏部位(南京和武汉之间),一下子就把敌军的战略防御系统扯得七零八落。

跃进大别山的任务完成了,整个中国的战争走向得到极大改观,从此解放战争的大幕拉开,不过,刘邓大军也因此造成巨大的战损。这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是无后方作战。这和华野的“七月分兵”不同,华野“七月分兵”之后所谓的外线作战其实不能算是纯粹的无后方作战,毕竟离得不远,华北、华东都在大幅度支援。而刘邓大军则不同,大别山是真正的无后方,这样的后果是很恐怖的:打仗的伤兵没有老百姓帮着处理、没有广大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没有解放区的大爷大娘支前、敌人的动向也没有当地人帮着通风报信……最终的后果就是队伍越打越少,战损率高达一半以上。

其次,在大别山的敌军正是战斗力很强而极其凶顽狡诈的桂军,我军从红军时期就和桂军打交道,吃过不少亏,彭德怀、陈毅、林总和刘邓都吃过桂军的亏。

还有,红军长征走后,敌军在苏区实行残酷的保甲法,康泽的这一毒辣措施不仅在中央苏区,在鄂豫皖也造成严密的反动网络,使老百姓根本不敢对我军有任何形式的援助。

完全可以这样说,在解放战争中,为了最终的胜利,牺牲最大的是中野,战略任务改变最大的是中野,作战区域跨度最大的也是中野。

文章图片7

粟裕和陈毅

三野的前身华野:来源最广泛、成分最复杂的野战军,也是最先打出来的野战军。

一野、二野和四野的历史沿革和“血脉”比较清楚,而且也相对并不复杂。

一野前身是西野,西野前身是西北野战兵团和贺龙的晋绥野战部队,再往前到了抗日战争,是以晋西北为主要作战区域的八路军120师,正副师长是贺龙和萧克;再追溯到红军时期,是红二方面军——主要是贺龙的红2军团和萧克的红6军团——应该说,一野的“来龙去脉”是相当清楚的。

二野的构成也不太复杂,二野前身是晋冀鲁豫部队,再往前是抗战中是八路军129师,再早一些就是前文提到的红军中曾经非常强大的红四方面军。

四野即东野,构成比一野和二野略微复杂一些:当初和林总一起到东北的11万人中,最大的两支力量一支是罗荣桓、陈光和萧华等人的山东军区八路军部队,约6万人,另外一支是黄克诚从华中带去的新四军3万多人。山东八路军前身是八路军115师,即红军时期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华中新四军前身是在南方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而这11万东北部队在短短三年就成长为百万大军,后来新加入的战士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东北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二是敌军俘虏中的新解放战士。

四大野战军中,成分最复杂、来源最广泛的是华东野战军,即第三野战军。

华野在1947年初成立的时候,由两部分合并而成:陈毅的山东野战军,以及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是罗荣桓等人留下的山东军区的部队,前身是八路军115师的部分主力,再往前追溯就是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这支部队甚至还能再往前追溯,一直到创建中央苏区的红1军团和红3军团,甚至能上溯到井冈山上朱毛的红4军和彭德怀的红5军!

至于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就是当年威震大江南北的新四军主力,新四军哪里来的?就是当年主力红军长征西去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想想其来源的广泛程度吧,来自八个省!

文章图片8

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和叶挺

其实和别的几大野战军一样,华野也经历了不少分分合合,华野成立前,陈毅和粟裕都经历了各自的低谷:陈毅在泗县以多打少遭遇失败,陷入其军事生涯最低落的时期;而粟裕虽然经历了苏中的七战七捷,但两淮还是丢了,解放区全部丢失,一时非常被动。

两淮有多重要?在毛泽东主席的设想中,曾计划把党中央从延安迁至两淮!

就是在这种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合二为一,华中军区和山东军区也合二为一,威震天下的华野从此诞生。从这一天起,华野就是一支谁也不敢小视的力量,那时以陈毅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的华东野战军拥兵27.5万人,还不包括11纵和12纵;而以陈毅为司令员、张云逸为副司令员的山东军区人数更多,高达36.6万人,两者相加,超过60万人!

华野不仅人数多,在解放战争爆发的第一年里,华野的战绩最好,尽管东北已经异军突起,刘邓大军也有耀眼的成绩,但排在第一的却是陈粟的华野。在1947年夏的小河村会议上,那时正好解放战争打响一周年(从李先念和王震中原突围算起),周恩来给全国各大战区的战绩排了个队:华野第一,刘邓第二,东北第三。

可以这样说,在各大野战军,最先打出来的,就是华野。

对华野来说,似乎有一个规律:合兵则赢,分兵则败。在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合军之后,好戏连台,从早期的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再到稍后的莱芜战役,直到虎口拔牙的孟良崮战役;等到华野“七月分兵”之后,南麻和临朐两大败绩,无论是陈粟的外线兵团,还是许谭的内线兵团,都打得相当吃力。

四大野战军中,华野的歼敌能力排名第一,注意是歼敌能力不是歼敌数量。因为在三大战役之后,敌军质量和战力严重下降,水平比大决战前要菜很多,所以就没有可比性,毕竟相持时期和兵败如山倒,打起来完全是两个感觉。可以看看华野的地理位置,就在南京的眼皮底下,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敌军五大王牌军有三个都在华东战场,你说华野的歼敌有没有说服力?

在最经典的淮海战役中,一战歼敌55.5万,华野就占了四分之三,所以华野之强,不是盖的!

文章图片9

林总和刘亚楼

四野的前身是东野,这是四大野战军最壮的,没有任何疑问!渡江战役之后,林总一身兼四野司令员和中南军区司令员,麾下兵力超过150万,世所罕见!

林总和罗帅进入东北的时候,东北没有我军的一兵一卒,完全是一张白纸。

有人说不对呀,不是还有东北抗联吗?

这里要搞清楚一个时间轴,东北抗联在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由于敌我实力太过悬殊,早已退到苏联。到我军11万人入关的时候,那里真的已经成为白纸了。

所以,我军在东北的起点最低,既没有一个兵,也没有一寸地盘。但一张白纸好作画,这话正好用在林罗刘身上:东北黑土地,沃野千里,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再加上多年来基本没有战乱,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在此长期经营,已经建成了一定工业基础,这些条件都是别的解放区所不具备的。

再从我军派到东北的各种精英人物看,军事上有林总、陈光、萧劲光和程子华,政工上有罗荣桓、谭政和萧华,后勤上有李聚奎、周纯全、吕正操,经济上能人更多,有李富春、陈云、高岗……甚至超重量级的张闻天,在东北只是合江省省委书记!

七大的13位政治局委员中,派往东北的有4人之多:彭真(曾任东北局书记)、陈云、高岗和张闻天。

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林总和刘亚楼抓军事,罗荣桓抓政工和兵源,陈云、高岗和李富春抓经济,吕正操、李聚奎和周纯全抓后勤。解放区建立起来了,土改轰轰烈烈搞起来了,翻身农民的参军热情空前高涨,除此之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支前民工……

说东北地区的条件得天独厚一点也不错,这正是林罗刘的东北部队能够用了短短三年就从11万裂变为百万大军的外部客观条件!

文章图片10

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和林总

如前文所述,东北部队来源有三:一是原来各地临时支援的兵力(主要是罗荣桓从山东带来的6万八路军,和黄克诚从华中带来的3万新四军),二是新参军的翻身农民,三是新解放战士,包括俘虏兵,也有少部分伪满时期的军警。

罗荣桓在山东时期就是扩充兵源的高手,在他之前,我军在山东换了好几茬领导,就是搞不好,后来罗荣桓去了,用了几年时间,终于统一了山东地区的党政军领导,使山东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中质量最好的一个。到抗日战争临近结束时,罗荣桓率部发动大反击,山东是全国各大战略区中唯一一个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反攻的!那时,山东军区已经有近30万兵力,质量也是全国之冠,看看军史就很清楚:东北野战军的一大半、华东野战军的三分之一,都是由山东军区提供的。

罗荣桓在东北最大的扩军方案就是充分利用翻身农民的参军热情,把他们编入二线兵团,由有经验的老兵训练,训练成熟了,思想上也变成坚定的解放军战士了,再补充入一线兵团,真正做到了“招之能来,来即能战”。罗荣桓的兵源扩充能力全军第一,不到半年就为一线补充了几十个团的力量。

同期的东北敌军首脑陈诚,靠抓壮丁强拉了50多万人马,当知道了罗荣桓的厉害之后,他长叹一声,知道自己在东北的日子不长了。

当然,林罗刘在东北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早期他们也经历过被杜聿明和孙立人等人一路追着逃过松花江的被动,也有过差点被逼放弃南满的窘境,更有在占领大半个城区的情况下敌援到达,不得不饮恨四平街的遗憾……

不过,林总毕竟是军事天才,东北的胜利天平是一点一点扳过来的,只不过,所有的结果都体现在辽沈战役,辽沈战役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正是因为辽沈战役一战解放东北全境,因此毛泽东主席才豪迈地宣称:我们的胜利不用再等5年了(从中原突围算起),只需一年,就能从根本上打倒敌人了!

东野(四野)和其它野战军的配合是相当多的,先是在渡江战役中派出先遣兵团策应二野和三野牵制武汉白崇禧集团,然后又和二野配合,堵住宋希濂集团东逃的要道,继而和二野陈赓配合进行南线大追歼和解放广州……

这个时候,林总同时担任四野司令员和中南军区司令员,麾下兵力超过150万人,这是个极其惊人的数字,超过其他任何一个野战军将领,东野之壮,可见一斑。

文章图片11

陈光、林总、周昆和聂荣臻

如果把华北军区部队算成五大野战军之一的话,为华北军区总结一个“最”字,应该是华北最难!

华北算不算五大野战军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算。至少华北是五大战略区之一,这个应该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其实,华北军区也有最字,那就是最难。

这个难字,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要论各个抗日根据地面临的难度,都很大,都很难,但华北军区肯定是最难的。那时还不叫华北军区,只有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就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聂荣臻元帅。

华北(晋察冀)为什么最难?因为华北日军的力量最为凶顽,从日军占领东北之后就开始向华北渗透,整个抗日战争其实华北遭遇的扫荡最严重,三光政策是从华北开始的,百团大战是在华北打的,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司令的八路军主要作战区域就是在华北。

在这样的敌我实力对比中,聂荣臻硬是在五台山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开辟出一片根据地,这种魄力和毅力极其罕见。

到了解放战争,华北虽然由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合并为华北军区,但斗争难度并没有降低,晋冀鲁豫的部队由徐向前率领,主攻山西战场,其实是一个独立的战略区,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本来我方实力就居劣势的情况下,和敌军最能打的虎将傅作义对阵好几年,你说难不难?

再说,解放战争正式开打之前,晋察冀军区复员了十万老兵,这对我方的战斗力不能不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聂荣臻、萧克以及二杨一直在坚持,傅作义再能打,等最终敌军大厦崩塌的时候也只能坐到谈判桌前。在林罗刘再加聂荣臻的百万大军面前,傅作义西丢郭景云,东丢陈长捷,瞬间崩溃!

所以,要评价聂老总在华北的日子,一个字:难;如果换两个字就看出他的可贵了:坚持!

文章图片12

十大元帅标准像

从以作战区域命名到以数字序号命名,各大野战军都经历了很复杂的变迁,而一、二、三、四野存在的时间也不算长,长的一年半多一点,短的只有一年多,然后都并入了各军区中。

一野存在时间为一年零三个月,番号撤销后,部队并入西北军区。

二野存在时间最短,只有一年零一个月,部队并入西南军区。

三野时间最长,一年零七个月,共19个月,部队并入华东军区。

四野是一年零三个月,部队并入中南军区。

不过,从1955年的授衔情况看,和各大野战军的人数或规模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一野,即西北野战军,共走出一名元帅,即彭老总。不过,考虑到部队最初是贺老总带出来的,一野应该算走出两位元帅。

二野,即中原野战军,共走出一名元帅,即刘伯承元帅。但实际上,中野的前身还有一位元帅,即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元帅,另外,中野政委小平同志其实也是元帅,只是在授衔的最后一刻,因为已经转到地方,因此才和元帅军衔擦肩而过。

三野,即华东野战军,共走出一名元帅,即陈毅元帅。但华野走出的大将不少,足足有四位:第一大将粟裕、张云逸、黄克诚以及徐海东(徐海东不能算是华野的,但他是新四军的)。

四野,即东北野战军,共走出两名元帅(这倒是和东野的实力成正比),即林总和罗帅。

文章图片13

罗瑞卿、陈毅、聂荣臻、刘伯承、徐向前、林总、陶铸、贺龙、叶剑英和罗荣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