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发:三川水墨有乾坤 ——《夕阳放歌》选析

 胡杰一 2023-01-01 发布于河南

三川水墨有乾坤

——《夕阳放歌》评析

孟庆武

    周口是诗歌的故乡,《诗经·陈风》周兴嗣《千字文》,从建安七子应玚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从咏絮才女谢道韫到游春主人张家骐,直至当今周口诗家群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亮出了一道绚丽风景。近日由金秋诗社结集而成的《夕阳放歌》一书,就像这风景线上的一张名片,成为客来呈上的一份礼物,被众人所看好。

    说起夕阳,不禁想起古人们借此咏叹的心境独白。如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无奈;柳永“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的落魄;晏几道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的寂苦,林林总总。尽管这些诗句不乏其美,但诗意中的夕阳尽是袭以成俗的消极,驿外断桥,年深秋寂,少不了的遗憾,添不完的伤感。《夕阳放歌》却一改前人格调,化夕阳为背景,引吭高歌,热情奔放积极向上的主色调跃然纸上,犹如一股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

初秋的早上,小雨初晴。我独自坐在党校竹亭下的石凳上,细读这本诗稿。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首首卓逸的佳什,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如眼前绽蕊,让我激动不已。受焦银庭、庞黎明二位先生之邀,试着从三个方面谈点体会。

浓郁的精神原乡

叶嘉莹曾用“老去余年更几多,剩将余世付吟哦”言志,期待“言守以待来,必有知音也”,这句话反映出创作者的心理期许。贾岛用“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感慨抒发炼字之不易。炼字就是希望从万千词汇中,找到那个最恰如其分的词语,实现“读”与“知”的契合,达到“此乡”与“原乡”共鸣

三十位诗人,平均年龄七十有余,年龄大者则八十有四,可算是耄耋之年,他们大多出生、工作、生活在周口,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眷恋。在艺术情怀的感召下,怀抱一寸丹心,奔赴精神原乡,以形成诗人创作的内生力量和信仰传承。

在收录庞黎明的73首诗作中,“三川”二字就出现了25次,这是故土的召唤,是他精神原点和心灵归宿地。如他的《周口市树 国槐》:

 傲然风骨铸乡魂,梁栋仙材立凤林。     千古槐花登杏典,三川尧舜聚精神。

自古以来,槐树就被赋予中国古典美学意义,被称为“中国槐”,并形成特有的槐文化,又被周口明确为市树。诗中一个“登”字,从古代迈向今天,一个“聚”字,从个体走向集体,昂然风骨,跃然纸上。表面上写槐树,实则是写对自然的理解,形成一种文化穿透力。

焦银庭在《故乡赏秋》中写道:

乡关千顷画,秋色万坡香。

架上葡萄紫,篱边柿子黄。

云从天外醉,客在画中藏。

漫步金风里,铺笺觅韵长。

平常字构成的特写镜头,简洁直接、鲜活生动,一幅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故乡秋景,更是夺人眼目。诗歌是情感艺术和技术手法的综合体,整诗动闲适其思维敏捷和技巧娴熟可见一斑焦银庭作为金秋诗社的多年会长,呕心沥血,为周口的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很是让人敬佩。

诗人眷恋故土,正如阳光眷恋着大地,热烈而持久,即使身处异乡,而或来到繁华的都市去生活,经常惦念的仍是自己的故乡。庞黎明、焦银庭、翟赞华、张治国、张天兴、张锦萌、胡杰一等诗人,善于筛选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激活那些被历史湮没的小人物、烟火气、旧尘埃,借用流年光影、人情世故等完成精神原乡与现实时空的转换这种转换在他们的笔下有两个层面的体现,一是完成与自然风物、历史故事的对话;二是完成与自我的对话,从而把故乡置于历史、时代的氛围中,将个人的观察、体验作为文本推进的内驱力。在平缓的叙述背后,诗人们让故乡、亲情蒙上了历史的沧桑感,让原乡出镜,让意境立体。这样,诗人们建起了“个体——时代”互文的文本结构,回答了创作的灵魂拷问,颇有“天地志气”。

如焦银庭的《重访杨湾村》:

遥忆房东寄善缘,拜临故旧话当年。

村前百顷桃花雨,楼后一堤绿柳烟。

句句乡音皆是爱,桩桩旧事烙心田。

能工巧绘天然画,胜境安居若比仙。

在诗的自中得知,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先后两次在杨湾驻村这里有他青春的密码、有他奋斗的足迹、有他挥之不去的惦记,致使五十年后作出遥忆房东寄善缘,拜临故旧话当年”的重访,发出“句句乡音皆是爱,桩桩旧事烙心田”的心里独白,通过温情再现,达到场景缅思和心灵治愈,着实让人感动

翟赞华科班出身,早些年曾收到他寄来的《七律百首》集子,立意精辟,对仗工稳,足见功底。

且看他的《听鸿雁》:

雁阵一行行,嘎声天宇扬。

秋风忽瑟瑟,颍水逝汤汤。

冬拜观音座,春瞻羲祖皇。

琼州美无限,心恋我龙乡。

全诗场景宏大,悠然自得,颔联对仗精严,尾联一句“琼州美无限,心恋我龙乡把自己用灵魂奏响的思乡之曲提到了高潮,故乡情节得到凸显,

再如他的《深山独步》:

青山浮白云,百鸟唱幽林。

万壑争流处,忽闻一笛音。

众所皆知,周口本是无山的,可是作者偏偏写了山。作者写山,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涉足远方,乃有山之境;另一种是徜徉思绪,乃无山之境。两种设想合二为一,表面上写有形山,实际上是意境之山,这种记忆与联想是作者“痴翁觅句踱方步,偶得佳词喜入魔”的重要原因,更是精神原乡的升华。

张治国的诗歌同样充斥着对原乡的追寻,一种望见而不得、忘怀而不能、转身而不忍的深沉感。看他的:

淮阳三首 · 其三

笑语荡蒹葭,竹篙惊野鸭。

船行翻雪浪,来去看芦花。

回乡

旧梦依稀何处寻,经年往事早封尘。

云边皎皎镰刀月,犹是儿时那一轮。

回盐场小学母校

雀噪童声何处闻,同窗细数半不存。

痴情唯有门前柳,知我归来是故人。

对于很多周口人来说,童年乡村生活经历,是烙印在血脉之中、沉淀在心底深处有温度、可触摸的记忆。只要用心灵激活它们,就会听到它们的回声,从而产生共鸣。张治国在对乡村叙事叠影的回忆中,试图把自己融入那时的故事和情景之中,以期留住乡愁,留住对亲人的浓烈眷恋,留住“归家夜半不思睡,坐看娘亲摞补丁”的美好与“总疑慈母频催我,莫误明晨上学堂”的无奈。他通过原汁原味的童年生活回忆,以一个农村少年为主体视角,描绘了众多呼之欲出的乡村人物形象,开启了一片新的诗歌空间,颇有静尘出美的感觉——美出了文化的高度、艺术的深度、语言的张度。

张锦萌也有同样的视角,如《西江月·乡愁》:

神爽心宽无瘦,小康殷运家牛。时添牵挂袭心头,远涉他乡太久。    

爱听家乡故事,愿同故旧交流。几回梦里到村头,难忘北坡拾豆。

“北坡拾豆”是本诗歌的亮点,也是点睛之笔,瞬间让诗歌的内涵灵动

诗歌从往事中来,从心灵中来,在记忆深处生发,但诗歌并不是对过往生活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将图影碎片打造成亦真亦幻的精神原乡,形成宏观视野和微观精神的统一,如打工文化、劳动场景、学子求学等,使之成为社会生活的折射。

如焦银庭写打工生活,别开生面,举其《也写返乡》一诗:

打工外地却平常,亲友何须泪两行。

城市开发称主力,农村致富领头羊。

高堂老母舒心笑,膝下娇儿敬酒忙。

先驾铁牛耕沃野,再牵宝马卧门旁。

“再牵宝马卧门旁”既运用了双关,又给了人无限遐想。很多人认为写诗要遵古、崇古,本诗却以俗世生活片段开场,写出了平凡打工者靠勤劳双手致富的故事,没有宏大的叙事,皆为琐碎的生活,场景感强,把劳动者勤劳致富的路径描摹了出来,实现了诗歌教化、载道的目的。

还有张天兴的《丰收图》、胡杰一的《奋斗图》、王国全的《家乡图》,都写了生活场景,题材广泛,通过深处追溯,眼前点亮,让一幅幅故乡图画浮现脑海,亦雅亦俗,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在精神的原乡里,找到新体验,从而搭乘可以支撑我们走向未来的叙事线索。

张天兴在文化方面多有研究,他曾出版《万姓同根》《感悟时月》心雨漱月》《梳云鉴月等图书,著作颇丰

来看他的《夸海口》:

禾田万顷映霞光,喜鹊声声唱柳塘。

老汉拈须夸海口,我家入囤百担粮。

胡杰一是一名医生,还创办了一所专科医院,业余作诗,精神甚是可嘉。前不久读到他的诗集《杏田吟歌》,生活气息浓郁,很接地气。

看他的《医院东迁感记》:

拔营东去将升帆,五味杂陈脑中缠。

回望小城创业路,历经沟坎数家弯。

无闻默默饮读苦,夹尾埋头耕杏田。

老骥豪情再蹄奋,扶摇直上九重天。

小城创业、寒窗苦读是周口很多人的记忆,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更是平凡生活下不平凡的周口人精、气、神的写照。这种寻找,着眼于日常,惊喜于发现、流淌于笔端,体现出“以诗为映”的现实感

再如,许东方“赖有长城钢铁固,野魔岂敢犯天朝”的豪情、宋杰“斧砍三山抒壮志,镰开九域换新天”的豪气、戴俊贤“丹心唤醒雄狮梦,不负忠贤傲五洲”的豪迈,消弭了生活的源头之苦既是对过去的仰望,也是对新生活的立言,这恰恰是精神原乡的当代价值。

好的文字,如应时春雨,润物无声。 

鲜明的文化烙印

王安忆评价汪曾祺时曾说,“他总是用最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轻轻松松带了读者走一条最最平坦顺利简直的道路,将人一径引入,人们立定了才发现:原来是这里”。

“这里”是一个别有意义的词,能丰富诗歌的维度,可穿过历史的长廊,写好熟悉的“这里”,正是诗歌的重要使命。

理解诗作,必须站回到作者站立的地方,理解地域文化对创作者的影响。比如,在屈原的诗歌中,我们要了解浓郁的楚地色彩、楚国文化;在老舍的作品中,充满着“京味儿”,要了解老北京市井生活才能深入理解其作品内涵,还有鲁迅笔下的绍兴农村、沈从文构造的湘西世界、茅盾刻画的乌镇水乡等,这些人文背景在艺术家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杜甫有云:“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这体现了诗人与时代、与大众休戚与共的崇高境界。诗歌是一个区域的密码,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三十位诗人也是这样,立足于周口市域,传达周口风土人情,推介周口区域文化,宣传周口美好形象,讴歌周口光荣传统,他们既追述历史,又记录时代。他们是传递周口文化的火炬手,通过一串串文字符号,再现不同时代的周口往事。  

伏羲文化对周口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夕阳放歌》中,翟赞华用“陈州自古神奇地,太昊开元代代铭”来抒怀,李梅兰用“万世文开易象,千秋圣迹流传”来赞叹,宋杰用“羲皇伟业传千古,华表巍峨耀百年”来表达,这些都反映了传统文化对诗人们的感染,反映了时代传承与周口文化的关系。

庞黎明写周口,围绕着文化亲情、文化乡情、文化符号以及丰富的人文记忆进行创作,主题集中,区域性文化鲜明,不拖泥带水,甚是美好。比如他的:

娲城咏怀

圣母娲城传四海,功德与日耀千秋。

御汤美味扬天下,崔护桃乡解旅愁。

羲皇故都

华夏故都无二城,羲皇仙寝第一陵。

七台古韵扬天下,八景奇观尽雅容。

画卦台颂古

镜水楼阁筑卦台,羲皇画定百经开。

玄学真缔揭千象,始祖先觉左万荄。

这些着眼点场面恢宏,用词讲究,沉稳有力,将周口深厚的时代底蕴展示出来,对周口标签的打造集中用力,对周口文化的传播可谓是字字珠玑,篇篇锦绣。

如焦银庭《七律 · 弦歌咏怀》:

烟雨陈国入韵怀,儒尊孔圣筑仙台。

南窗春见五更火,北舍秋闻万卷开。

蒲就三餐扬美誉,心劳四季育贤才。

弦歌历历传千古,弟子莘莘遍九垓。

文字浑厚雄奇,整诗对仗工整,音韵叠出,环环相扣,额、颈二联如奇花乍开,味道十足,非一般人所能为也。

如张天兴的《又到弦歌台》:

弦歌台内问书翁,陈蔡绝粮隐苦衷。

蒲菜充饥心不乱,犹闻孔子诵读声。

一个“犹闻”,穿过了历史记忆,笔力透纸,留下印痕,写出了孔子陈州绝粮对后人的深刻影响和教育意义。

李辉的《邓城银杏》:

根虬叶翠历苍桑,苗幼枝繁伴晋唐。

未晓故园多少事,千秋银杏佑仙乡。

可以看出,李辉对周口文化的思索是沉静的。本诗表达深入浅出,既有传统诗歌文化的化用,也不乏现代感

看翟赞华的《七律·夕阳骑友团》:

银须一族自寻忙,足踏如飞游四方。

常慕周贤创千字,复听娲祖奏笙簧。

老君传道黎民福,太昊惠农香火长。

心旷神怡身骨健,口哼小曲送斜阳。

诗中写到了周兴嗣、女娲、老子、伏羲等,信手拈来,极具代表,展示了周口深厚的文化底蕴。骑行一族老骥伏枥,虽是暮年志在千里。有了文化的滋养,生活自然也是丰富多彩。

王新民的《咏功勋战舰》,写出了大丈夫的雄心壮志,家国情怀溢于言表。来看他这首诗作:

安处神闲志未衰,常思海战镇八垓。

枕戈不忘家国恨,试问倭贼谁敢来?

还有陈法俊的《淮阳颂》:

羲陵岳峙三皇首,蓍草春荣卉苑仙。

夏荷清风扬正气,望台烟雨水连天。

柳湖霞色游人醉,莲舫苏亭雅韵传。

画卦蔡池开百经,弦歌圣地忆先贤。

吴敬《沁园春·周口颂》对周口有一个全景式的扫描:

豫东名城,陈楚故都,天下粮仓。看三川交汇,达江通海。航空高铁,市兴民强。万众同心,争分夺秒,壮志豪情奔小康。纵谈古,六千年历史,月灿星光。

有无数圣贤良,昔人祖伏羲此建邦。有春秋李耳,经文道德;普天传诵,中外名扬。除暴安民,陈胜吴广,打响亡秦第一枪。俱往矣,实干圆美梦,再造辉煌。

洋洋洒洒的文字,交代了周口的前世今生。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诗歌的审美和教化功能参与并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抒发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提炼了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凝聚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建立起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自信。当年,弦歌台下,孔子游历陈国,留下了诸多故事,今人抚台而观,顿感激动。诚然,怀古诗也就成为了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正如杨明堂“每到乘凉处,常怀种树人”一说,追思抚今,我们才能感受到历史的绵长、文化的厚重、现实的责任。

在历史底蕴的滋养下,周口的时代发展浸润了传统的影子。从怀古中的周口走出来,现今的周口是什么样子呢?是焦银庭“人人欢唱丰收曲,粒粒足金运进仓”的欢快、王国全“白鹭成行天外至,鱼儿戏水浪花扬”的和谐、王立业“碧水清波向下流,繁花两岸满枝头”的陶然、王世民“颍岸柔风细柳新,莺啼鸟语醉人魂”的清丽、周景春“颍水汤汤港埠深,三川处处万花春”的美艳、孙彩霞“熹微晨景鸟先鸣,洒水凡音共和声”的勤勉,还是赵卫峰“门前硕果含羞面,田里丰波卷浪潮”的喜悦、陈秀芝“达海通江书丽史,故都新邑胜金瓯”的自豪、祁英“沙颍渔舟荡,滨河舞曼声”的闲适、赵树玫“村前校语飞窗,树下舞姿飘入云”的潇洒、杨爱莲“东风送暖菜花香,十里长堤似画廊”的富庶呢,不一而足,皆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氛围,画面款款,意境悠悠,展示了新时代先进文化滋养下的周口图影。

 诗,就像制作一面面镜子,它所照见的,不但有山,有有人有情,还要有此伏彼起的秘密记忆与生俱在的感性认知。三十位诗人十分善于把握语言的分寸,知道如何生动传神,如何以内容带动形式,通过时代探寻,让浮光掠影的场景顿时厚重起来,让读者徜徉其间

陈秀芝、李梅兰、赵树玫、杨爱莲、祁英、孙彩霞等六位诗人用女性的独特视角,细腻地勾勒了周口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重现了重义守信、崇德向善,不甘落后、奋勇争先,开拓创新、务实重干”的周口精神的文化内涵,意义非凡。

还有当疫情到来的时候,诗人的时代大义犹如红日升腾,如澎湃江水汹涌而来。翟赞华、宋杰、陈秀芝、王新民、杨爱莲、陈法俊、王立业等多位诗人看到疫情背后的坚强,他们都从不同视角不约而同地赞美抗疫精神,这种合力是时代大爱,更是无形的周口脊梁。三十位诗人站在周口前沿,把个人的生活的“独奏转化为凝心聚力的“交响乐”

悠悠三川水,滔滔东流去。此去经年,沧海桑田。时代视野下的新周口,李志田印象中的“千年湖地遍荆棘,万载坡田陷草凄。四野八荒闻鬼叫,十年九患难民饥”不见了,而变得“铁龙物运通天外,公路人流入画堤。极目风光收不尽,龙都福地世间稀”。新周口,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给了更多人寻根与仰望的空间。 

清澈的雅士情怀

元代大画家高克恭有一首诗,其中有几句话:我问沧海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这里包含着一种辩证关系,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以“闲”入诗,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生与人生意义上的哲学。

    诗歌必须正视生活的内在,在灵魂休憩中,反映诗人价值观、世界观,并以妥帖的文字回答生命的体验。这正是先有诗人而后有诗歌,诗人的品质是先于诗而产生的原因。在急遽奔涌的现代生活中,能够保持一种安静、一种观察、一种彻悟,就已经成了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品质,不拘世俗率性而为、不拘礼俗随性而出者才能突破自我。我看到过个别年轻人写的诗,其内容往往是生活的焦虑、情感的失措、精神的抗争、灵肉的叩问。阅尽繁华,半生归来后,才明白生活的真谛其实并不在远方,诗一样的生活,来自于热爱、自律与平静。

相对于传统纸时代,数字化环境使诗歌的写作、阅读和评判发生了显著变化物质的驱动让人们淡忘了精神的丰盈,写诗、读诗对很多人来说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边缘生活。正像纪伯伦所说:我们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而今,杜家云山远,李诗亦可叹,诗人队伍早已是青黄不接,让人忧思。

《夕阳放歌》诗作的背后,一位位真切而具体、朴素而飘逸、清瘦而坚定的雅士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不禁对其情怀心生敬仰。他们对生活的思路、对价值的洞察、对理想的执着,或旷远放达、或渊静自在、或抱朴守一,完成了诗歌从表达到意识的转化,并使原本平常的生活灵动起来,形成了哲学化立场,充盈着清澈的雅士情怀。

焦银庭在《敬和马凯先生》中写道:

柳骨颜筋入笔端,骚坛文友意缠绵。

春秋觅句添佳趣,冬夏挥毫颂舜年。

泼墨铺笺三汇美,吟诗习字两相牵。

峥嵘岁月雄心壮,再啟新程赋雅篇。

这首诗表达作者退休在家,但笔耕不辍、雅乐常伴、墨香雄心的自我调适,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三十位诗人的群体画像。

翟赞华在《颍河独钓》中写道:

嗜钓常临颍水边,轻抛锦线送漂悬。

滩清岸静无游客,闸启门开有过船。

执手一竿嫌鹭扰,垂丝数丈恐菹缠。

俯观篓内红鳞跃,梦去繁星已满天。

“颍河独钓”交待了场景和事件,一个“独”字说明人厌嚣尘浊味,喜适静闲恬,表面上写钓鱼,实际追是钓鱼境,雅兴使然,钓胜于鱼。当作者望着篓内红鳞,却有一种梦去繁星已满天的欢快,意境幽远,含蓄蕴藉,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如张锦萌《自嘲》:

不修边幅爱闲装,少使皂脂厌粉香。

淡饭粗茶粥舒胃,辣汤卤蛋酒通肠。

入群只选同趣友,结社避开牌局行。

惯带宠驯环曲道,赏心岸柳翠丝长。

诗歌展示了乐观主义情绪,地气十足,将下里巴人写出了阳春白雪的味道,语言简练直接,情感动人心腑,处处是真实、真切、真情。

    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的栖居。针对诗人而讲,一是要完成个体生命的体验,二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三则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写诗不一定是要成为诗人,而是要让生活有一点诗意,有一点浪漫,有一点回味。高兴时写诗,诗就是绽放的笑魇;悲伤时写诗,诗就是温柔的眼泪;思念时写诗,诗就是深情的信笺;酒醉时写诗,诗就是快意的释放;孤独时写诗,诗就是心灵的慰藉。

所以,写诗是一种态度,需要直面生活的拷问和哲学的思辨。写作中最大的障碍不是艺术的障碍,而是心灵的封闭,是对灵魂的视而不见,是对深刻的避而远之。毕竟,找不出有分量的感动,就写不出有分量的体悟。

这是一种什么感情?这无疑是自然风景与思想风景的共振。很多人会认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可偏偏在这些诗人眼里,风景不但有,还常新常在,这是诗人独特的资质,也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生活永远是诗歌创作的唯一源泉,活跃在社会生活基层的人与事,是诗歌茂盛繁荣的根本基础。诗人在发现理解生活真实的过程中,熟悉了美好人物和真诚表达,才会有真正的心得,才会有真正的作品和诗化了的生活雅趣。

来看张天兴从生活中捡拾来的诗:

田园信步

韵和知音诗带酒,书逢砚友笔生花。

登高远望云岚起,信步田园诵晚霞。

晨练归来

麦海随风荡绿波,枝头喜鹊报谐和。

丰收在望千重浪,晨练归来一路歌。

语如白话,质朴无华,却雅兴斐然,信心十足。

再看周景春的《周口乡村风情》:

诗朋过梓麻,麦月访农家。

绿树千村映,风闻果蓏茶。

一桌丰庆宴,隔眼笑声哗。

品酒思秋色,浓情醉桂花。

诗中一个“笑”字,呈现出满满的画面感,情在其中,无限美好。这是麦月的乡村之雅。

姜玉海的《渔村月夜》:

天际一弦月,青蛙几处鸣。

风摇荷影碎,香倒满池星。

从一弦月到几处鸣,再到满池星,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对应了作者的眼神观察,再到“影碎”“香倒”,堪称妙绝。这是雅士的独道眼光。

又如宋杰《七律·桃乡结情缘》:

不尽桃乡开烂漫,黄桥霞彩紫红嫣。

痴情花海三千界,陶醉馨香五百弦。

皇冠凌波春抚面,凤钗袅袅赛天仙。

帅哥美女喜牵手,沙颍裴庄结永年。

   诗中“痴情花海三千界,陶醉馨香五百弦”气势宏大,雅乐雅境之中,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寄予新人美好祝福。这是一曲优美的幻想曲,非雅士莫之能奏。

再如杨育夏《留春色·题老伴牡丹图》的平和:

你点花,我添叶,合写牡丹一阕。

共同走过冬夏,一起尝透凉热。

知凉热,情更切。

都是东涂西抹,只为长留春色。

   人生须臾如梦,长吟可抵漫长,如此雅至的生活让人心生羡慕。一个“合”字,将伉俪情深和高雅的生活乐趣刻画了下来。这是雅人雅事的场景再现,雅到了只留春色。

还有刘文德的《静中忙》里的恬淡:

老来尤爱静,书画尚追循。

形纳朴真貌,意参今古魂。

翰章凝正气,流水伴清琴。

诗就茶烟袅,心空无点尘。  

好一个无点尘”的雅士情怀。

又如王新民的《春游遐想》:

桃花粉面乱心神,红杏枝头最摄魂。

待到开园绝妙处,尝新醉倒聚仙村。

用意别出,自有机杼,雅得如此随性。

还有庞黎明的《沙颍春韵》,其中一首:

清友寒香过万家,春光邀我逛桑麻,

借风吹绿池边树,唤雨浇开岸上花。

才看鸳鸯浮秀水,又逐村嫂牧黄鸭。

留连湖底升明月,难舍乡关半碗茶。

 全诗以春天为背景,从“邀”字展开,形成了诗人与梅花的对话。这里,梅花与诗人俨然老友重逢,物我两忘,故而借风唤雨,相互馈赠。尾联笔锋一转,一个“难舍”,道出了茶中真味、人生真缔,可谓是平凡中有非凡意,雅致高标一并收。

诗人身上展示出的精神风貌,是社会厚土中生长出的健康根苗,看似细小,却籽粒饱满,这些文字蕴含道德文明种子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暖流具有滋养和发展社会健康肌体的力量。

一本诗集,就像岁月中集体记忆的反刍与回顾,读之,可瞥见诗人的品质,可以照见真实的自我,不管是居高地还是在山脚,都能发现美好的生活,都能在时光中低吟,在洒脱中奔跑,曲肱而枕,乐在其中。

本书诗句立笔于光影底片,展示了生命思考,完成了自我体验,并最终内化为对生命哲学的叙述,内化为对平凡生活的讴歌,内化为对家国命运的思考。诗人们在吟诵中展示了艺术的“真诚”,塑造了知行合一的、精神统一的周口诗人群体形象。这些刚毅的目光和坚定的询问,远胜春花秋月的抒情,也远胜五花马和千金裘的叠影。这些文字的背后,是精神的笃定、道德的纯正、良知的无缺,它由内在的平静所带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大度,是“思想智者”的豁达。

透过书斋的窗户,中秋的深夜,明月当空,摇扶着依窗的竹枝,影照在带着体温的键盘上。我不禁心生感慨,吟句一首:

儿时玩处夕阳村,经事春秋风雅存。

鬓上光阴无限意,三川水墨有乾坤。

就当是这篇文字的结束语,博诸君一粲。

二零二二年八月既望于闻竹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