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历史全能解题方法思路】第21讲 做好选择题的两个重要步骤

 新用户4129qco2 2023-01-01 发布于四川

与高考命题人对话  颠覆传统解题思路

 
第21讲  做好选择题的两个重要步骤  
结合我多年的高考阅卷及撰写试题试卷评析报告经验,我认为选择题做的好与坏对历史科成绩具有决定性影响。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成正确的选择?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科学的方法思路?答案是肯定的。我在前边20讲里已经系统的介绍了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思路。今天我对此做一个综合,讲讲解答的具体步骤。
新高考下的选择题主要特点就是提供一段历史新材料,其呈现主要有四种方式——文字型、图片型、表格型和图文混合型,从选材内容上看是“小切口”,即反映的是某一段历史的一个片段,从而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新情境(学术、学习、生活和社会情境),以此来考查学生头脑中储藏的必备知识和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大能力)。基于此,我认为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传统方法全部失灵,很容易掉进命题者设计的陷阱——貌似合理的推理、武断的结论、混淆视听的张冠李戴及正确的无关本题的观点史实和评论。那么,问题来了,面对一道选择,如何下手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准确拿下选择题?
一、综合运用“高考历史全能解题方法思路”。
广大文科生必须知道,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包打天下,科学的方法思路必备的三个特征:系统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系统性就是这套方法思路成体系化,不是一鳞半爪的只能解决某些特殊问题。前边我用了20讲的内容详细讲解了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思路,这是经过多年高考研究和实践,并得到广大师生认可的,事实上一再证明是科学的方法思路,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高考历史全能解题方法思路”。综合性是科学的方法思路必须是综合运用方能显示其强大威力,绝不是投机取巧的技巧、秘技。灵活性是指科学的方法思路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是强调灵活运用,惟其如此,才能彰显其迷人的魅力。
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25题,以汉代画像砖中农事图提供的生活情景,来考查汉代地主田庄的生产方式,最常见的解析有两种,一种是说根据画像砖中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立刻可以选出正确答案D来;一种是结合课本上关于汉代豪强地主田庄生产内容就立刻秒杀正确答案。我的看法是这两种解析都是经不起质询的,针对第一种解读我的问题是:一个自耕农父亲领着五个儿子在田地里集体生产难道不行吗?针对第二种解读我的问题是:哪个版本教材介绍汉代豪强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是集体生产?地主难道不知道大规模集体生产缺乏效率?租给佃农收地租难道不更省事吗?地主土地是如何生产经营的?
二、解答选择题必须遵循两个步骤。
第一步:解读题干。
(1)判断试题类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先要弄清楚这道题是考什么的,第一讲里,我已经讲过选择题有四种类型——本质类、原因背景类、影响意义类和考查对应史实类。弄清楚问题指向,做到心中有数,从选项类型有时就可以确定某些选项的正误;同时是为了更精准的将题干材料定位所学知识,如考查原因背景类,可将材料史实定位在课本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下,化被动为主动,拉近了距离,解读起来也就轻松了。
    (2)标出关键点。选择题里关键词主要有时间、主语(主体或重心)、关联词;关键的标点符号有分号、括号和个别词加的双引号。除此之外,题干材料含有逻辑因果关系,须在因和果之间标出带有因果关系象征的箭头来。  
(3)解读化简。结合基础知识和关键点,对题干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务必将题干材料意思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做好选择题最重要的环节。弄清楚题干意思后,将题干意思高度概括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一句成语,或一个逻辑推理关系,甚至题干中的若干关键词。至此,解读题干工作宣告完成。然后带着清清楚楚的意思去看选项,哪个选项与解读化简后的题干意思最接近,哪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许多同学反馈说,这样分析选择题,有方法有思路,清晰无比,彻底改变了以前跟着感觉走的错误做题模式,成绩提高很快。
在解答历史选择题过程中,我们许多同学往往是大而化之,带着一知半解的大概意思看选项,在分析选项上花了许多时间,美其名曰“排除法”,结果往往是惨不忍睹。为什么呢?因为选项是针对题干意思设置的,即建立在对题干意思解读的基础上的,试想在没有弄清楚题干材料意思的情况下,你凭什么判定选项的正误?在这里,史老师郑重告诉你:①做选择题的最主要依据就是题干材料;②你头脑中所贮藏的必备知识只是辅助;③运用我所讲的方法思路分析解读题干材料是做好选择题的前提;④分析题干材料所用时间要占到完成这道题总时间的百分之七十左右;⑤任何想当然的给题干材料附加额外的意思或抽走一部分意思都是万万要不得的。
第二部:解读选项。
具体方法就是根据我前边讲的判定选择题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政治原理、基础知识、逻辑关系、历史常识、题干意思和基本原则),见本公众号推送的《高考历史全能解题方法思路》系列。高考命题人告诉我们:每个错误选项至少代表命题人设计的一种陷阱——错误思维误区、时空错位的知识点和不合常理的常识等。因此,仔细解读成为解答好选择题的关键。我的建议是,对于每个选项都要用两到三种方式进行确认,这样会大大提高分析解读问题的能力,更会大大提高做选择题的准确率。
三、务必以高考真题为训练指针。
我们先看看两位高考命题人对研究高考真题的经典名言,高考历史资深命题人社科院苏联史专家吴伟老师说:“不要以为考过的高考试题都是应该被埋没的、已经被枪毙的、无用的僵化的横躺的'死’尸”,恰恰相反,它们都是一张张可以说话的嘴,都是跳动着生命的活体,只要我们会问,他们就会什么都告诉你。……所有的答案都在历年的考卷中表示的很清楚。”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处研究员刘芃老师认为:“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的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最后,史老师再次强调,训练必须以高考真题为依据,这样做就是和高考命题人零距离的对话,对话也顺畅,将来的成绩就越好。

 

【真题例举】
例1(2020年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解析】
(1)解读题干。
A.判断试题类型:说明类——考本质。
B.标出关键词
①时空主体:北宋、农业
②三个史实:a.宋真宗时,引种越南出产的优质水稻在福建、江淮两浙诸路和北方诸路广为种植;b.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3)四川田土广种麦子。
C.解读化简
题干材料提到的这些地区,过去经济都比较落后,唐末以来,北方藩镇割据,及至五代十国时,战乱频仍,北方民众大举南迁,促进题干材料所说的这地地区经济迅速开发,许多土地被开垦,广泛种植粮食作物。
②宋金绍兴协议划定了双方的边界,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官(今陕西宝鸡)。故题干材料所提到的地区均为北宋控制管辖的地区。
③题干材料化简:北宋管辖的地区,广泛种植粮食作物,即宋代的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是A项。
(2)解读选项。
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压根就没有提到翻车,何以见得是翻车发明提高了生产力?不符合史实,翻车是汉代发明的水利灌溉工具。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是宋代时那些原本落后的地区,由于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土地大量被开垦种植粮食作物,土地利用率提高,与水利灌溉工具没有关系;况且翻车是北方比较干旱的地方使用的灌溉工具,而题干材料的提到的是长江以南的东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方计较盛行水利灌溉工具是筒车。故错误。
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信息。不符合史实,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出现,标志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苏太湖流域或者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经济重心,形成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故错误。
D项:“根本”太绝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题干材料压根就没有提及民众饮食结构的信息,何以得出“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的结论?故错误。
例2(2020年山东卷·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解析】
(1)解读题干。
A.判断试题类型:表明类——考本质。
B.标出关键词
①时空主体:李鸿章——晚清、洋务派;民用企业
②逐字逐句解读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针对的问题:外商企业侵占中国经济利益。
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解决问题的路径:创办官办民用轮船公司,分洋商之利;顾虑的问题:洋人必然压制,发展的阻力困难很大。
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官办民用轮船公司阻力很大),可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方式来创办民用轮船公司,以分洋商之利。
C.解读化简: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李鸿章看到航运业被外国人控制,他想分洋商之利,体现出洋务派要创办民用航运业以争取利益的要求。这是为了解决军工企业的资金、燃料和运输等困难。李鸿章认为“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必然会遭到洋人的侵夺挤压,那就必须另外想办法。华商领官船是洋务派设想的一种民用工业的创办方式,即由华人直接打着官方的旗号去经营轮船运输生意,是为官办的方式。李鸿章认为采用这种方式与洋商分利,困难阻力很大。于是,李鸿章提出了另外一个方式,是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即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创办民用轮船公司,官方不直接出面,洋人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
综上,洋务派准备以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创办民用轮船公司,分洋商之利,“求富”,从而达到支持军工企业继续发展,实现“自强”的目的。再结合唯物史观,透过表象看到的本质,由特殊(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轮船公司)推及一般(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故符合题意和史实正确答案就是D项。
(2)解读选项。
A项:不符合史实,“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经济思想,并非洋务派的主张。加之,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目的是为了解决军工企业的资金、燃料和运输等困难,并非是与列强进行商战。不符合逻辑,题干材料并没有将“商战”和其他外交主张做对比,何以得出“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的结论?
B项:迷惑性最大。不符合史实,清政府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才鼓励民间投资办厂,洋务运动时期没有实行这种政策。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方式的选择,并非鼓励民间设厂。故错误。
C项:不符合史实,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目的是为了解决军工企业的资金、燃料和运输等困难,即以求富为口号的追求自强的方针并没有改变。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呈现的是洋务派对创办民用工业方式的考量选择,并未体现“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故D项错误。
D项:符合题意和史实,题干材料讲的是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方式选择——选择的是受洋商压力小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方式,放弃的是官办方式。李鸿章深知,列强给清政府施压,清政府惹不起,但是官民合作、民间出面搞,相对来说阻力就比较小。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李鸿章认为官办民用工业不好搞,因此他提出采用别的方式即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故正确。
例3(2019年江苏卷·14)“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A. 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 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 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 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本题属于史料型选择题,我们今天来个小题大做,采用类似解答主观大题的方法来解析本题,文字量可能会很多,但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对题干材料逐字逐句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解读;(2)将解读出的意思综合;(3)将综合起来的意思,转化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一个成语、逻辑推理或题干中关键词)表达;(4)带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意思去看四个选项,答案或许脱口而出。具体解读如下:
(1)第一步:逐字逐句解读题干材料。
①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
贵族世袭制被打破,贵族对国家的影响力减弱。
联系所学,解读如下: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等级越高,享有的政治权利越大,以财产多寡取代了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标准,“摧毁了权威的根基”,使平民获得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为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题干材料所述现象应是梭伦改革时期的历史。
②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
梭伦改革使更多的平民参与到政权中来,有助于提高平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联系所学,解读如下:公民中平民人数占绝大多数,故梭伦改革使更多的平民参与到政权中来,对雅典社会产生的影响就是,有助于培养并提高平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有助于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③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
相对其他古代国家,雅典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
联系所学,解读如下:公民是与现代国家紧密联系的名词。梭伦改革使雅典形成了更多参政议政的民众——公民,为雅典民主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而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第二步:综合解读出的题干意思。
①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贵族世袭制被打破,贵族对国家的影响力减弱。
②梭伦改革使更多的平民参与到政权中来,有助于提高平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③相对其他古代国家,雅典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
(3)化简综合起来的题干意思。
梭伦改革培养了更多参政议政的公民。
(4)解读选项。
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在这种民主政治下,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素养。符合题干材料意思的选项是B项,故B项为正确答案。
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是梭伦改革,使贵族世袭制被打破,贵族在国家中影响力减弱,并非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识,如果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那么谁来管理者国家?这个国家还能存在吗?另外,“不再”太绝对。故错误。
C项,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使贵族世袭制被打破,贵族在国家中影响力减弱,使更多的平民参与到政权中来,国家事务应由公民大会来决定,而公民大会的主体是平民。不符合史实,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国家事物不可能再由占雅典总人数最少的贵族来决定。故错误。
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公民教育”。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即梭伦改革对于公民来说,起到了一个提高政治意识的教育作用,并没有强调这种教育的结果(有利于处理公务)。故错误。
例4(2013年全国Ⅱ卷·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解析】A
(1)解读题干。
A.判断试题类型:考本质。
B.标出关键词并解读:
①“公元前340年,雅典”:考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或人文精神;
②“按法律当处死”:暗示判决不符合法律;
③“辩护人”、“投票”:通过投票进行判决,体现了民主的运作方式。
   C.化简题干:陪审法庭因辩护人的动人言辞经民主投票做出了一个非法判决。
(2)解读选项。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符合题干意思和历史常识,触犯法律“被控犯罪”,被提起公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现的就是司法的民主性;“辩护人”、“投票”和最后宣判,体现了程序民主。故正确。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一是主体不一致,材料主体是司法而非“政治权利”;二是不符合基础知识,雅典是男性公民的俱乐部,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故错误。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一是不符合逻辑推理,试想非法判决怎么能维护平民权益呢?如果非法判决说明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恰好说明法律不能保护平民的权益。作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平民会通过这样的法律吗?二是主体不一致,题干的主体是司法判决,不是“法律”。故错误。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不符合题意和基本史实,庭审中有起诉、辩护、投票、宣判,程序井然。错误!
例5:(2014年安徽卷·13)1912年4月22日《申报》 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解析】D
(1)解读题干
A.判断试题类型:考本质。
B.标出关键词并解读。
①基础考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②时间:1912年,民国时期。
③主体:《申报》,大众传媒;新少年。
④“娇自怜”、“自诩”、“浪掷轻利权”:揭示社会现象,带有讽刺意味。
C.化简题干:《申报》刊文讽刺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
(2)解读选项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是《申报》而非国人,新少年≠国人,崇洋媚外现象不是西方文化。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一是主体不一致,穿西装只是部分年轻人,故不可能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二是不符合题意,没能反映出题干语气讽刺语气。故错误。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一是不符合题干意思,题干并没有反映新少年崇洋媚外的行为是都市主流;二是主体不一致,新少年崇洋媚外的行为不等于西方生活方式。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民国初年,尽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制却并未真正建立,徒有“民主”“共和”之虚名,而且民族危依然很严重。社会上,一些所谓新少年在赶时髦上却很潮很“国际”,其实骨子里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民族危难,没有意识到国民的责任与担当,表现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为引导社会风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新闻媒体,对这种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报道,理性的提出了批评。D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
例6:(2015年海南卷·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解析】D
(1)解读题干
A.判断试题类型。考本质。
B.标出关键词并解读。
①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②关键词:主体——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关联词——不如……不如,反映出重心在第二个“不如”里,即强调要加强内河防守。
C.化简题干:魏源主张重点防守内河,这反映了
(2)解读选项
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一是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说远洋开拓思想取代了海禁思想;二是不符合逻辑推理,魏源个人的思想怎么能够取代清政府对外思想?三是重心不一致,题干中强调内河防守,魏源说的话压根就没有远洋开拓的意思。故错误。
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一是主体不一致,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不是洋务派;二是“开始”太绝对。故错误。
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不符合题意,题干说的是要加强防守内河河口,没有说要学习西方海防模式,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D.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一是符合题意,二是符合魏源说话历史表象背后的本质,三是符合逻辑推理。魏源认为清海军实力很弱,列强海军实力强大,故主张清政府重点防守内河,守住国门。正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