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禹明明战功并不出类拔萃,为何后来却被评为“云台28将”之首?

 老易说史 2023-01-02 发布于湖南

历史上有很多为广大人们津津乐道的排行榜,比如“战国四大名将”、“汉初三杰”、“麒麟阁11功臣”等等。

但是,这些榜单并不是什么排名不分先后的榜单,所以关于上榜人物的排名顺序问题历来都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议。比如“汉初三杰”中,很多人就认为韩信应该排第一,而不是几乎没有直接参与战斗的萧何。尽管刘邦后来对萧何排名第一做出过解释,但是依然让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

无独有偶,在东汉光武帝建国过程之中,也有28位战将因战功赫赫被并称为“云台28将”,其中位居榜首也是战功并非出类拔萃的邓禹。

那么,邓禹位列“云台28将”榜首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是名副其实还是名过其实呢?

简单介绍一下邓禹的一生

邓禹南阳新野人,既是刘秀的老乡又是阴丽华的同乡。他出身于新野豪族邓家,和刘秀的姐夫邓晨是同宗。

据说孩子从小就聪明,13时就能读史诵经了。后来家里觉得这孩子未来说不定能成为一尊大菩萨,新野这座庙太小了,就把他送到了京师长安去留学去了。

这次留学改变了邓禹的一生,因为他在长安结识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学长刘秀。新野小才子邓禹只是在异地他乡多看了比他大七岁的南阳老乡刘秀几眼后,便深深地把刘秀的名字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他判断出这位学长是人中龙凤,跟着他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邓禹在长安跟着“知心大哥”刘秀混了好几年,直到后来学成归乡。

回到家乡后,天下大势已经开始剧烈变化,他的家乡新野也成为了绿林军造反第一线。邓禹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投入到滚滚的革命浪潮之中去,而是继续在家中学习,等着他心中的好时机。

期间,有人劝他也立个小山头,还有人劝他投奔已经称帝的更始政权,但他都没有当回事。他是个读书人,明白“出头的鸟儿容易早死”的道理。

直到刘秀昆阳大战的捷报传来,邓禹当即敲定了自己的选择,干大事还是只有跟着老大哥刘秀才靠谱,于是收起行囊、聚拢家财,前往投奔刘秀。

但是,后来的形势风云突变,邓禹还没来得及去投奔刘秀,便听说刘秀被任命为大司马前往河北招抚各地方势力了。于是,邓禹带着自己的家财和队伍马不停蹄地往北赶,最终在邺城追上了刘秀。

刘秀看着这个相识已久的风尘仆仆的小学弟,内心十分感动,便对邓禹说:“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权,你远道而来,难道是想做官吗?”

邓禹表示,做官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己此次前来主要是想辅佐明公成就一番千秋伟业。然后就势向刘秀阐述了自己的“治安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邓禹的理论基础是,更始政权虽然定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流的武装势力犬牙交错,这些势力既不会服从于更始政权,自身的领导能力又有限,他们迟早是搞得天下分崩离析的搅屎棍。学长您虽然辅佐绿林军登上了大宝之位,但是要想继续安定天下,恐怕也难成大业。还不如延揽四方英雄、取悦民心,自己单干,以学长您的德行和才能,大事可成。

刘秀觉得邓禹说得很有道理,便采用了他的策略,正式走上了单干的道路。刘秀在河北一路招募人才、取悦民心,废除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名、地名,为他今后立足河北奠定了民意基础。

邓禹不光在政务方面惊才绝艳,而且他在慧眼识人方面也很有独到之处。经他看中推荐的人才,像云台将中的吴汉、贾复、陈俊等,后来都成了刘秀政权的顶梁柱,为刘秀争霸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禹跟随不久之后,便和与盖延等人击败了铜马军,大致平定了北州。

公元24年(更始二年),青州兵西入函谷关。刘秀估计长安将来必为赤眉所破,想趁机夺取关中。邓禹临危受命,率精兵二万西进,并在公元25年正月成功平定了河东地区。

公元25年刘秀称帝时,时年24岁的邓禹便官至大司徒了,被封为酂侯,食邑万户。

但是,之后邓禹在关中战场却数度失利。尤其是在长安得而复失之后,邓禹的心态都有点崩了,不听刘秀的劝导和安慰,几次驱饥饿之兵去征战,屡战屡败。

公元27年(建武三年)春,邓禹率部至湖县(今陕西潼关东),邀冯异共同迎战赤眉军。冯异认为赤眉军尚强,应放其过去,东西夹击才能获胜。但邓禹及其部将车骑将军邓弘急功冒进,结果中了赤眉军的圈套,大败而归,仅带24骑逃归宜阳。并连累冯异最后也只能弃战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于湖县西),坚壁自守。

邓禹因因此战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官印和侯印。但仅在几个月后,就被重新启用,官拜右将军。

公元28年(建武四年)春,邓禹终于吃上一顿饺子,他与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在邓地击败了延岑,并一路追至武当,再破其军,逼得延岑逃往汉中。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经过十几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的江山终于安稳下来了。刘秀再次对那些与自己的浴血奋战的老兄弟进行了封赐,邓禹被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为了体现自己对学弟邓禹始终高看一眼,刘秀还封一送一,把邓禹的弟弟邓宽也封为明亲侯。

天下太平、功成名就了之后,很多事情也就不是原来的配方了。但是,这对从小就聪明的邓禹来说,压根就不是什么问题。他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管教约束好自己的子女多读圣贤书,少掺和名利场的事,不修私产不谋私利。因此让刘秀更加尊重他了。

刘秀晚年,邓禹重回大司徒一职。还亲随刘秀巡视山东,到泰山筑坛祭天。这玩意就跟公司老板去上市敲钟一样,是一种至高荣誉。

公元58年,也就是光武帝刘秀去世的第二年,57岁的邓禹也跟着走了,谥曰元侯。后来,汉明帝刘庄为了纪念这帮开国的叔叔大爷们,画了开国元勋28位的画像于南宫云台,史称“云台28将”,其中位列榜首的正是这位邓禹邓叔叔。

邓禹为什么能位列云台将首?

邓禹位列云台将首的问题,其实是一类历史问题,那就是很多帝王或者朝代在大事已定之后论功行赏,最大的封邑与奖赏往往都是给了身边那个“政委”、军师。

比如刘邦手下猛将如云,但萧何的功劳排第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情比金坚,五虎上将,战功赫赫,但蜀汉集团的头号交椅却是诸葛丞相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藏龙卧虎,但是排第一还是玄武门之变的铁杆策划师长孙无忌;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功劳最大的不是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不是百战百胜的徐达、常遇春,而是“后勤部长”……

这种具有共性的历史问题很奇怪吗?自然是不奇怪!很多朋友对上述情况表示难理解,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看待历史问题时,触角还不够深刻,只会停留在一些表面的战术层面,那些冲锋陷阵、奇计百出的画面给他们带来的主观印象更为直接和强烈。

而真正的谋大事,战略布局永远是要高于战术执行的。皇帝身边的“政委”、军师、后勤总管其实都是战略设计大师或战略核心支撑人员,他们的价值远远比那些冲锋陷阵的猛将要大的多。

总而言之,给皇帝做推心置腹的“政委”、军师、后勤总管,一直都是十分有前途的。

但是,有前途归有前途,这种岗位并不是一般人想干就能干的,这种高收益的岗位对人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总体上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就是格局,也可以叫眼界。你要帮领导参赞大事,你自身的格局和眼界跟不上,那就一切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领导需要你为他谋划战略而不是端茶倒水,你跟个井底之蛙似的,不是给领导和自己添堵、挖坑吗?

你每天和领导讨论的都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战略大事,这就决定了你的格局和眼界至少要达到领导那个水平,否则,领导跟你商量个啥?甚至你还要比领导高出那么一点点境界才能胜任这个岗位,这样你才能根据时势的变化,敏锐快速地为领导提供一些他们想不到或者没想透的高屋建瓴、逻辑清晰、切实可行的纲领路线。

比如诸葛亮之于刘备、荀彧之于曹操,其实都是这种级别的人才,他们都叫“王佐之才”。

第二个就是能力,这个主要是指政务能力。光说不练嘴把式,好的方向和目标,关键还是得有人去干,得想方设法为那些干的人创造条件。就像萧何那样,不管你刘邦在外面被埋汰成什么样子了,你问我要人、要粮,我立马就能保质保量地给你到位。

这种能力不一定要求你能上马能管军,但至少要下马能管民。像税收、安防、征兵、安抚、城管、粮草调度、吏治等战场外的内功你必须得是一把好手。打仗永远是打后勤。

这和我们现在常说的“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是一个道理,主要就是说男人在外面打拼事业,家里有一个优秀能干的女人帮他稳住大后方,帮他管好家里那一摊子事,他才能心无旁骛去打拼天下。

第三个就是背景,这主要就是一个忠诚度的问题。因为这种岗位的人基本上把握了领导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你要是不能让领导充分信任你,那你再有能力也是枉然。

所以,我们发现历史上很多皇帝的首功之臣都和皇帝本人有千丝万缕的情感牵连,要么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死忠粉、要么是皇帝的亲戚、发小、同窗、老乡……不是皇帝任人唯亲,而是这种岗位,不是信得过的人,他是不敢乱用别人的。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房谋杜断”那么有名,但是为什么依然没谁能冲击长孙无忌的地位?核心原因就是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利益和情感捆绑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

第四个就是时机,这里主要就是你参加革命的时间点要早。这玩意就是常说的资历问题,你不能等着老板事业上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再选择加入战队,那已经晚了,你的成就也基本上被限定了。你必须要在老板灰头土脸、举步维艰的时候加入进去,才能最大程度体现你的价值。

现在很多大公司的元老,老是不被一些年轻人待见,说人家啥也没干就占着高位,但他们压根不知道,正是这帮人当初陪着老板风里来雨里去才把公司发展到了如今的规模。人家和老板一路风雨同舟的感情和坚守,比很多冲锋陷阵的表现要金贵得多。

总而言之,只有具备格局、能力、背景和时机这四大要素,这个人才能成为开国第一大功臣、帝国二把手,否则想都不要想。

那么对照上述四点,我们再来看看东汉的开国第一功臣为什么是邓禹?

首先说说格局和见识,人家投奔刘秀第一时间就给当时“流落”到河北的刘秀提出了“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这样的总纲领,堪比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这一点上无可置疑吧!

其次再来看看能力,人家邓禹虽然自身军事能力不是最拔尖的,但是人家会看人、会选人,云台28将就有好几个是他推荐的。而且邓禹出身于新野豪族,自带家产参加革命不用说,背后聚集人力、物力的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他所到之处,都能迅速帮助刘秀收拢民心,维持秩序,这是顶级政务能力的体现。

然后说说背景,邓禹既是刘秀的老乡、也是阴丽华的老乡,更是刘秀姐夫邓晨的族人,还是刘秀的学弟加小迷弟,这几乎是血脉关系和婚姻关系外的顶级关系了。

最后看看邓禹参加革命的时机问题,邓禹投奔刘秀时,刘秀已经是个光杆司令了,还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光杆司令。虽然刘秀之前跟随哥哥干革命已经一年了,但是对于自主创业的刘秀来说,邓禹算得上草创班子中的元老了。

综上所述,大家想清楚了邓禹为什么能位列云台将首了吗?人家确实是实至名归,各方面的能力和条件都高度吻合了一个开国第一功臣的潜在要求。

关于邓禹的现实思考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我们在看待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的时候,千万不能总以自己喜欢的角度和眼光盯着一些表面的东西去看,而是要鞭辟入里从逻辑上、从内核上去把握其关键和重心。

很多朋友在看历史的时候,就是简单地把历史当成一个另类的“武侠小说”再看,谁更能打,谁杀敌更多,谁就更厉害,谁就功劳更大。其实这种历史观是很肤浅的,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历史和生活、工作一样,它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体系。很多核心的东西往往都不是摆在明面上的东西。

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曾犯了类似的常识性认知错误。当时的我认为销售部太拉风了,销售报表一出来,销售业绩增长了多少,一目了然,在那种直观的效益冲击下,对那些销售同事绝对是顶礼膜拜。相反,对于管理和指导销售部的市场部,我就压根没有什么认同感,那帮老少爷们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研究这个、研究那个,就没见他们对公司创造什么价值,凭什么还享受那么好的待遇?

后来,年岁渐长、阅历渐丰,我才慢慢地明白过来,销售部其实不过是把公司全体上下的心血和成果集中展现出来而已。他们确实很重要,但他们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一个好的销售也永远是比不上一个好的市场策划的。因为销售永远是外放的一种手段或者方式,它必须依托于公司内部内核资源的拓展与转变,它永远都是执行层面的事。

说到这,其实也就是希望大家看问题时一定要看到本质、要抓住内核。只有这样,大家才不会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迷失方向,才能在找准自己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举个例子,一个小年轻刚刚参加工作,该如何去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呢?生产、技术、销售、管理等各种方向应该如何抉择呢?

很多人都会首选销售,因为销售那个岗位锻炼人,容易出成绩,且激励力度大,干着来劲……这些都没错。但是,销售真的就是价值浓度最高的岗位吗?其实并不是!一个公司,能最终走进公司的核心圈的销售人员永远是少之又少,因为他们身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核心价值。

再举个例子吧,现在大家看影视剧,很多低级观众都在看什么呢?演员帅不帅、美不美,舞美炫不炫、造型酷不酷……然后,更高级一点的观众会看演员的演技、情绪到不到位,再进一步会去看剧情逻辑合理不合理……

然后很多朋友会把一部剧的成败得失全部和演员挂钩,殊不知对于电视剧来说,一个好的导演和一个优秀的编剧都比一个好演员重要得多。

总而言之,有些事情的地位和价值就摆在那里,尽管很多人看不到,但不代表它不存在,或者是言过其实。真正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永远只会让少数人去分享它的。

我们读历史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阅读深度呢?就是因为我们能对历史理解多深刻,取决了我们将能从历史之中汲取多少营养。恰如我们如果不能理解邓禹为什么位列云台将首,就根本不能明白什么样的人对于老板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