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故41 灞桥风雪

 书柜茶室 2023-01-02 发布于上海

唐朝时,人们在灞桥设立驿站,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因此流传着“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词句。“灞柳风雪”也因此成了长安的胜景之一。

可那时的“风雪”只是诗人们咏柳的一种比喻,并不是我们日常所指的隆冬时节的风雪。到了晚唐,经当时的宰相郑綮演绎,“灞柳风雪”逐渐演变为真正的“灞桥风雪”。

郑綮是唐朝的一名宰相,他文采好、擅写诗,因此得到了当时皇帝的赏识,成为了宰相。可他虽然有诗名,却没有治国之能。当时有人问:“宰相您最近有什么新诗吗?”郑綮说:“灵感只有在灞桥风雪中的驴子背上才能产生,在这里怎么能有灵感产生呢?”郑綮又说:“风雪指逆境、困境。诗思所产生的语境是指清苦险绝、贫穷困顿的逆境,而非锦衣玉食的生活。”

“灞桥风雪驴子背”由此成为了我国诗画史上的一个经典意象。

在雪景山水画的创作热潮下,“灞桥风雪驴子背”又与诗人孟浩然的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衍生出大量画作,如《孟浩然骑驴图》《灞桥风雪图》等,以及题画诗作。

诗人、画家们对灞桥风雪的演绎使“驴子背”成为了踏雪寻梅、觅诗苦吟的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