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

 与春天同行 2023-01-02 发布于青海

文◎戴红生

摘要:中国古代山水画非常注重意境空间的营造,打破时空限制,呈现出极强的冲突性、整体性、体道性、虚静性,富有丰富的理想空间。因此,在对古代山水画、山水画家进行了解的过程中,意境是重要的窗口。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构成和表现形式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山水画的意境空间展开全面研究。

关键词

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空间、呈现方式

正文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具有独特的意境空间。正所谓“无意境就无中国山水画”。意境空间不仅仅是对山水画的统摄和升华、山水画的灵活所在,更是区分山水画家水平的重要标志。基于此,本文在诸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空间作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在山水画学习、创作过程中的体会,针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展开相关的分析。

文章图片1

王时敏《南山积翠图》

一、中国山水画意境内涵概述

(一)山水画意境概述

能够传神的画作才能称之为上品,不仅仅要能够传神,还要具有创意,具备诗情画意,才是画中的极品。由此可见,意境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灵魂,是衡量画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关于“意境”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主要是山水画的情与境之间的结合达到高度的完美,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山水画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人生经历有所不同在意境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即便如此,山水画的意境却将画家的精神世界、现实世界精准地反映到画纸上。可以说,意境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对山水画画家的综合能力的精准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想境界、审美角度、对自然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文化底蕴等。

(二)中国山水画意境构成

中国山水画与意境相通,意境是山水画的精髓、魅力,也是山水画的艺术延伸。通过山水画意境,可促使人们在山水画欣赏的过程中,逐渐走进艺术的意境中。因此,唯有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构成,在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情境交汇、意象相通”。

具体来说,中国山水画意境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情感、诗境。一方面,情感是山水画意境构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情感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反应,不仅仅对自然进行简单的描摹,还是一种心灵世界的物化。具体来说,山河溪涧、飞瀑茂林等自然景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尤为常见,且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常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借助情景交融的模式,将其表达出来。例如,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就将北方的山川真实地展现出来。整个画面深沉雄壮、峰峦浑厚、苍苍茫茫,画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仿佛置身于静谧山野的意境空间,显著提升了画作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诗境;正所谓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融为一体,珠联璧合。从中国古代历史上来说,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是诗文家。同时,从艺术形式上来说,在绘画中通过诗的融合,增强了山水画的文学性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山水画的意境空间。

文章图片2

王鉴《梦境图》

二、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表现形式分析

中国山水画在创作的过程中,意境是一种深层次的构造,是山水画的灵魂。山水画只有充分表现出意境,才能提升作品的韵味,使人在山水画欣赏中,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感悟画家的情感。因此,全面了解山水画意境的表现形式,是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空间进行分析的关键点。

第一,着墨技巧。

从山水画的称谓上来说,山水画又被称之为水墨画。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着墨技巧得到了灵活的运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色彩以黑白为主,且黑色又可细分为五种,白色则主要是通过宣纸的颜色进行替代,白色与五种黑色合称为六彩,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开始出现意境渲染,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画家们的研究,逐渐出现了泼墨、蘸墨、破墨等多种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形式,体现了山水画的悠远淡然意境。

第二,用笔技巧。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研究,就可以发现山水画中的用笔非常讲究,且山水画用笔的技巧直接决定了山水画意境的渲染效果。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用笔技巧,主要有行笔、执笔两种形式,且行笔又可细分为提、按、顿和挫,执笔则可细分为中、侧、疾和缓。且用笔技巧不同,作品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第三,空间构图。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构图经过有效的墨色、白色,对空间进行分割,进而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协调、更加清晰。具体来说,通过空间构图,将作品中的主体凸显出来,还可以将山水画中的各类物体进行有效衔接,并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行有效的融合,进一步突出山水画的意境空间。例如,在《春山积翠图》中,就借助空间构图这一方式,增强了这一作品的感官效果。同时,作者还借助了交错空间,在作品中营造出虚实结合的画面,使得作品意境充分展现出来。

文章图片3

戴进《春山积翠图》

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的营造和呈现途径

(一)意境空间的营造方式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要想真正增强美术作品的意境空间,必须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情、景、意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并借助一定的绘画表现方式,将美术的创作意境凸显出来,最终提升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具体来说,在营造山水画意境空间的过程中,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构思、立意。

在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价值进行评价中,创作者的意境构思、立意尤为关键,创作者的理念、经验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山水画的意境效果。因此,在创作山水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明确的创作意境,并据此进行构思、立意,为后续美术作品的意境营造奠定基础。其中,构思是创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具备良好的构思,才能呈现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在构思的基础上,再对作品进行立意,明确绘画的主体。具体来说,中国山水画作品的主题类型相对比较繁杂,具有秀美型、简约型等,无论在选择哪一种主题类型的时候,都要营造出与其相适应的意境,最终实现美术作品的意境效果,提升其艺术价值。

2、选择意象。

在营造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中,合理选择意象是提升其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物花鸟等绘画中,基本上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的题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物、景点等,对美术作品的效果进行渲染。同时,自然景观也会伴随着四季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因此,在对山水画意象进行选择的时候,也必须要呈现出显著的变化性,进而将作者将要表达的意境蕴含其中。最后,基于自然界意象相对比较丰富、多变的现状,要想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山水画,必须要对意象进行精心挑选,将作品中更加高雅的意境渲染出来。

3、意象构图。

在对中国山水画意境进行营造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艺术价值,渲染其意境效果,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法则等,对山水画的意象进行合理构图,通过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等途径,将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在选择完山水画作品的主题之后,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创作内容,在坚持“意象构图合理性”的基础上,借助恰当的艺术手段,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融入作品中,进而不断增强山水画的表现效果,提升其艺术价值。

文章图片4

王翚《秋树昏鸦图轴》

(二)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空间呈现方式

1、从单一到整体。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呈现出极强的超越性,具体来说,这种“超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绘画中意象具有极强的超越性。从古代山水画的具体意象来说,以整体的形象存在,总体上呈现出消散、寡淡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呈现出朦胧、缥缈的特点,具有超越现实的仙风道骨;另外,中国古代山水画还呈现出显著的“静”特征,通过流水、远山、渔舟、飞鸟等意象,营造出一个自然、安详的美术意境,真正呈现了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中国山水画在关注意境的同时,更加关注虚幻空间的营造。具体来说,其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间万物彼此相连,呈现出极强的整体性。在山水画创作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的影响,将各种意象连接起来,真正实现了山水相依,并通过烟雾云气等意象的加持,共同构建出整体性的山水画意境。

(2)写意性。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展现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基于此,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无论是空间意象的打造还是章法布局设计等,都要具备整体的意识,坚持“从高处到低处、从前面到后面”的原则。

(3)特殊的观看方式。基于中国山水画比较特殊的观看方式,其观看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丰富。在绘画的时候,画家不能局限在固定的一个点上,而应将空间性的意象逐渐构建成为整体,以保证美术作品的完整性。

(4)独有的风水文化。中国特有的风水文化是山水画意境中的“龙脉”,也是隐藏于山水画中的“生命线”。在中国山水画中,风水文化常见于巨幅画中,借助画面的开合关系,将“体”“用”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表现。因此,画家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要重视空间效果的营造,还要关注整个画面。

2、从有限到无限。

在中古代的山水画意境空间研究中,随处可发现画家对空间的追求。具体来说,古代的山水画家,受到传统多种因素的制约,常常借助艺术的形式,将内心的想法寄托在美术作品中,使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山水画意境的无限性。

要想真正实现山水画从有限到无限的转变,古代的画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说,古代画家提出了“三远理论”,基于古代山水画讲究疏密层次、比例关系的现状,借助多种呈现方式,将意境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实践上来说,画家在营造美术意境的时候,尤其关注画面的空间关系,不仅仅要关注景物的选择,还要借助空间层次将画面的远近关系凸显出来。

因此,古代山水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针对远处、周边等景物,基本上都是借助烟云进行处理,在实际绘画中,远景的处理不能高于主峰,还要与远山之间相称。而在远近景的表达颜色上来说,常常是通过前浓后淡的方式,借助变化的颜色,将画面的气势彰显出来;另外,为了凸显中国山水画中“远”的意境,画家们常常在鸟、舟等意象上下功夫,借助浓墨重彩,将层层递进的缥缈空间呈现出来。同时,通过鸟、舟等意象的营造,给画面营造一定的动态感,使其更加具有韵味,增强山水画的艺术效果。

3、从形色世界到意味世界。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呈现出显著的“淡”特性,且这一特性逐渐超越了世俗世界的要求。对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家来说,更加倾向于简单、清寂的方向。中国古代山水画顺应了自然的本性,借助更加真实的呈现方式,营造出无尽的意味世界。同时,古代山水画的意味世界还受到道家思想和哲学的影响,将“淡”的审美心灵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具体来说,古代山水画的“淡”,是简约、平淡、无味,彰显出了古代画家的生命智慧,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山水画赋予了独特的性格,使其独树一格,呈现出极强的悠远性、宁静性。

4、走向永恒的意境空间。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中,除了“淡”这一特点,还呈现出显著的“静”。在山水画中,将焦虑、急躁、喧嚣等都隐去了,处处透露着“静”。并且这种“静”的特点,根植于宇宙中,是画家对世界的思考、展现。具体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中的“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古代山水画中包含了天地之静,这是宇宙的本质,也是决定的宁静、平和;另一方面,主体之静。主要体现在画家对主体虚廓的呈现上,呈现出显著的“体道”高度。

文章图片5

黄溱《山水图》

5、超越物我走向大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中,最高的境界就是“体道境界”。在早期的山水画意境中,呈现出显著的宗教性、政治性。随着山水画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比较独立的画科,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成为画家们抒发自身情感、追求自由的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无论是主体还是艺术之间,都超越了视野,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也就是说,作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必须要从绘画技术中走出来,从各种限制中解脱出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色彩弱化等方式,将自然界中最为纯粹、本真的一面表达出来,并借助微小的意象,将“道”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意境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灵魂,是其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山水画艺术作品价值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基于此,唯有了解和明确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方式、呈现形式,不断提升山水画的呈现效果,才能最终体现其艺术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