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平定准噶尔后,为何没能进一步向西扩张,攻打西亚?

 风尘讲历史 2023-01-03 发布于江苏

准噶尔汗国是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把松散的联盟体制步步改变为集权的政权体制后建立的君主制国家。而早在1635年卫拉特盟主固始汗就遣使归顺了后金,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又联名归顺了清朝,所以噶尔丹此举是改变了卫拉特与清朝的主从关系,标志着卫拉特蒙古的重新独立。

清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为了统一西北地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与准噶尔贵族进行了多次战争,这场清统一准噶尔之战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响,直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才宣告结束前后长达70年之久。灭了准噶尔汗国后,西域重归中国版图,但奇怪的是此后清廷就停止了西进的步伐,再没有将边界向西推进一步,这是为何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没有能力,二是因为没有时间。准噶尔汗国盘踞在以伊犁河谷为中心的西域地区,极盛时的版图还包括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正是因为有如此体量才有资本与庞大的清朝对抗70余年,而清朝为了平定准噶尔叛乱也付出了极为昂贵的代价。以康熙年间的乌兰木通之战为例,这场战争虽然是清朝赢了,但赢得很侥幸,在清军与噶尔丹部鏖战的同时,策妄阿拉布坦于准噶尔汗国后方发动兵变,使得噶尔丹腹背受敌,清朝这才取得胜利。

噶尔丹兵败自杀后,清朝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准噶尔汗国的威胁还在,在此后的和通泊之战和青海之战中清军不是遭到蒙古骑兵全歼就是被击溃,逼得雍正帝与准噶尔汗国订立和平条约,以杭爱山为准噶尔汗国和大清的边界。等到乾隆时期,准噶尔汗国内乱不断,清廷抓住机会进军西北,终于一举消灭准噶尔汗国,但自身也元气大伤。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清廷的军粮多是从四川和陕甘等地筹措的,而与准噶尔的战争耗尽了这些地区的兵饷资源。因此清朝灭了准噶尔汗国后确实是没有能力进一步向中亚扩张了。

准噶尔汗国灭亡后,清朝并非就太平了,紧接着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兴起,朝廷又得节省开支拿出军费平定叛乱。到了平叛后期为了解决粮饷问题,清廷不得不在新疆实施屯田制度,让军队自给自足以实现长期驻扎。可见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朝完全没有时间准备西进,更关键的是清朝在乾隆时期已经由盛转衰,嘉庆以后能够守住既有疆土就不错了,更没有能力继续开疆拓土。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可以说是清朝绽放的最后光芒,在纷繁多变的国际形势中,清廷早已疲于应对,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