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甘泉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1-03 发布于山东

甘泉县因城西南5公里处神林山麓有泉水而得名。

西汉(前206~247),置雕阴道,今境东南部仍为雕阴县辖;今境西北部为高奴县辖,隶上郡。东汉(25~220),初为雕阴县、高奴县辖,隶上郡,后为夏国。三国(220),魏置青州县、筑青州城(今石门),后属夏国。西晋(266~316)属夏国。前、后秦(351~417)为长城县辖,隶长城郡。北魏太和元年(477),置因城县,治所在今下寺湾乡阎家沟村,辖今境西北部及志丹县南部。八年(484)设石城县(治所在青州旧址),辖今甘泉东部。西魏废帝三年(554),改石城县为银城县,隶上郡;改长城县为三川县,属鄜州,隶中部郡。北周保定二年(562),银城治所迁石龟镇(今神木县南),原辖地入因城县。隋开皇三年(583),郡制撤销,实行州、县制。大业三年(607),恢复郡制,改延州为延安郡。今境西北部为因城辖地,隶延安郡;置洛交县(治所今富县),今境东南部为洛交县辖,隶上郡。唐武德元年(618),境置伏陆县,辖今境东、南部。废郡为州,隶鄜州。二年(619),改因城为金城县(治所无考),置洛盘、新昌、土塠县及永州。贞观四年(630),永州迁至洛源县(今吴旗境内)。八年(634),撤洛盘、新昌、土塠县,辖地入金城县,隶延州。天宝元年(742),废州复郡,改伏陆县为甘泉县,隶洛交郡(原鄜州);改金城县为敷政县,隶延安郡(原延州)。乾元元年(758),撤郡复州,甘泉隶鄜州,敷政隶延州。五代十国(907~979),沿用甘泉、敷政建置,隶鄜州、延州。北宋元佑四年(1089),改延州为延安府。甘泉、敷政县均属延安府。金(115~1234),沿用甘泉、敷政县旧制,属鄜延路延安府。元(1265),撤临真县(今延安市东南部),入甘泉县;269年,撤敷政县,辖地入安塞县。明洪武二年(1369)五月,改延安路为延安府,辖甘泉县;1376年,设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清(1644~1911),实行省、道、府、县级行政制,甘泉县属陕西省延榆绥道延安府辖。

1949年5月,撤销延属分区,设陕北行政公署,甘泉隶属陕北行政公署。1950年5月1日,撤销陕北行政公署,设陕西省延安分区专员公署(简称延安专区),甘泉隶延安专区。1958年12月,甘泉县并入延安县。1961年9月,恢复甘泉县制。1969年,延安专区改称延安地区,甘泉隶延安地区至今。

名胜古迹有秦直道遗址、隋炀帝赐名的"美水泉"、唐代建筑白鹿寺、千年银杏树、宋代古墓群等。秦直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国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一条军事性通道。秦直道南起淳化县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宫,沿子午岭北行,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靖边、榆林、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鄂尔多斯草原至阴山脚下的秦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因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秦直道在甘泉境内全长34.8公里,由富县、志丹、甘泉三县的分水岭墩梁入境,经寻行甫、赵家畔、杏树嘴、箭湾、高山窑子下山至安家沟村,过洛河圣马桥,由方家河村西北上山,经老窑湾、王李家湾、榆树沟等地入志丹县境。甘泉境内秦直道洛河南段从箭湾至高山窑子保存最好,路基宽度一般在30至50米之间,最宽处达58米。沿途有垭口、兵站遗址多处。特别是"堑山堙谷,逢山开巷,遇石堑齐,过河架桥,遇沟填平"的修筑特点在洛河北段的方家河村得到集中体现,号称秦直道博物馆。洛河引桥桥墩残存桥基宽82米,顶宽44米,高72米,长56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