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与铅,并不作为矿物形态共生。由于传统冶炼工艺的原因,一些老锡器中常含有一定量的铅。锡制食具或饮具含铅过高,就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不过,锡本身是无毒的。 锡器导致铅中毒除了含铅比例之外,还要依赖特定的水质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凡用锡器都可能致毒,而锡器收藏者则更不必谈锡色变。有人认为老锡器的消亡,与锡器可能导致铅中毒有关。民国时期,锡器盛水或食物是否会导致铅中毒的问题,曾引起过人们的普遍关注,193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认为锡器含铅,不宜超过10%。1978年,江苏如东县卫生防疫站,专门就锡水壶致慢性铅中毒的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用含铅量高的锡壶煮水,尤其是煮雨水,就会使碱式碳酸铅以脱落的方式进入茶水,进而被人体摄入,导致铅中毒。尽管这样,据本人调查,锡器可能导致铅中毒的结论,并不是老锡器消亡的根本原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把品质稍好一些的锡壶,价钱约等于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的薪酬。当价格低廉的玻璃制品、铝制品、锑制品大量面世,手工锡制品在失去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彻底丧失了生存空间,这才是老锡器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真正原因。五十年代末期大炼钢铁回收旧金属,以及后来的“破四旧”运动,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变化。此后,锡匠们纷纷转入白铁业,伴随人们上千年的民间锡器业,也随之消亡了。 (未完待续) 注: 本文节选自《说锡器》一书,作者维微,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维 微 生于1963年9月,成都人。号九子半生,斋名七丈山房。书画家、鉴赏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四川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巴蜀画派》杂志编委,《画说天下》杂志编委、顾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