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3年周恩来回延安,欲祭拜恩人坟墓却被毁,保存照片40年未忘记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01-03 发布于北京

1937年4月25日的傍晚,毛泽东和朱德、张闻天、李富春等中共领导人站在延安南门河边的沙嘴头,焦急地朝西边张望着。他们已经在此等了足足五个多小时。

直到黄昏时分,夜幕沉沉之际,周恩来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范围内,守候在此的一帮人才终于长吁了一口气。毛泽东张开双臂,和死里逃生的周恩来热烈拥抱,在场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就在几个小时前,周恩来刚刚在劳山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大案。

一场突如其来的刺杀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从延安赴西安参加谈判,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全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1937年4月初,周恩来回到延安。

文章图片1

1937年的周恩来

在4月2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再赴西安,就国共合作后红军改编问题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洽商。

这一路路途遥远,途经劳山、甘泉、富县、耀县、富平多地。为保证周恩来此行的绝对安全,中央保密部门特地做了严密周详的部署,不仅对沿途所经地区情况做了仔细分析,还从中央警卫营特务队抽调32人组成警卫排负责护送。

警卫排的排长名叫陈国桥,所有警卫人员每人配1支短枪、150发子弹、4颗马尾手榴弹和1把大刀。

当时延安中央机关还没有汽车,延安交通管理局局长张明远临时租用了3辆商用卡车。

按照计划,武装警卫人员坐第一辆车,周恩来、随行副官陈友才、随行的新闻记者等人坐第二辆车;炊事员、通讯员、警卫员等坐第三辆车。

这样安排,不仅可以保障大家在发生情况时互相照应,也能确保外人无法辨认周恩来坐在哪辆车里。

4月25日上午9时许,毛泽东站在窑洞坡地的枣树下,目送着周恩来一行远去。

三辆汽车穿过延安城,一路往西,过了三十里铺后,往南边的甘泉县前行。

甘泉县是国民党的地盘,到那里之前必须翻过劳山。

劳山,亦称崂山,是陕北名山黄龙山的余脉,距离延安约5O华里,山峦起伏,树林茂密,山口纵深狭小,地势非常险要,古来就是用兵之地。

车队在12点左右进入崂山。

坐在第一辆汽车里的警卫排排长陈国桥和战士们说说笑笑,气氛异常热烈。他们当年随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全靠一双腿步行前进,平生第一次坐着汽车外出公干,因此特别兴奋。

文章图片2

周总理(左)

然而就在汽车爬上陡坡,开进一个峭壁耸立的峡谷时,意外发生了。

“砰”的一声巨响,打断了车内的笑谈。

陈国桥的神经在那一瞬间紧绷了起来。

一个战士安慰他:“说不定只是农民牧羊的鞭子声而已。”

可是这荒山野岭,哪里来的牧羊人呢?

很快,车外又响起了“砰!砰!砰!”几声响。紧接着,山林中枪声大作,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向车队射来。

这下,车里所有人都确定遇袭了。

代替周恩来牺牲的警卫员

一场毫无预料的特殊战斗,就在这崎岖不平、人烟罕至的劳山路上打响了。

两百余名敌人疯狂地叫嚣着,向车队逼近。敌明我暗,对方又人多势众,周恩来等人的处境极为险恶。

第一辆车子的前左轮胎被子弹击中,车头重重地碰在桠口的公路壁上,第二辆汽车驾驶室的挡风玻璃被打碎,司机身中数弹身亡。

周恩来迅速推开车门,靠在车的前胎处,以车胎为护障,观察敌情,指挥战斗。

车上的其他人也迅速跳下车,先后抢占有利地形,寻找隐蔽处予以回击。

这时,警卫参谋陈友才冷静地发现敌人仅占领了三个山头和坝梁两侧,用强大的火力封锁了整个公路,只有右侧的山头上没有布置埋伏。

而右侧山头刚好是原始森林,只要通过一块被草木覆盖的小块开阔地,便能够向东南山上突围,逃出生天。

陈友才当机立断,喊叫着让大家边打边退,穿过开阔地,从东南方向突围。

敌人见陈友才头戴礼帽、身穿黄尼子制服,手持驳壳枪,镇静指挥,毫不畏惧,误以为他就是周恩来,立刻集中火力向其射击。

陈友才身中六弹,很快倒在了枪林弹雨之中。

周恩来眼睁睁看着他在自己眼前牺牲,强忍悲痛,继续指挥大家撤退。

在同志们拼尽全力的掩护下,周恩来和张云逸、孔石泉3人冲进了树林。

敌人从陈友才身上搜出了印有“周恩来”字样的名片,更加确定死者就是周恩来,丧心病狂地在陈友才遗体上连捅20多刀,然后狂呼乱叫,扬长而去。

死里逃生的周恩来等人转过一个山头,进入了一个山坳,碰见了警卫员刘九洲,才得知除了他以外,其余同志都不幸牺牲了。

文章图片3

周恩来崂山遇险处

周恩来望着枪响的方向久久地伫立着,沉默不语。

张云逸觉得此次敌人更像武装土匪,于是提议一行人暂时先回延安,再做打算。

周恩来表示同意。

4人徒手攀登断壁危崖,沿着山梁向延安方向走去。

这一带山路崎岖,密林遍布,难辨方向,他们一时间找不到回去的路。

好在正值春忙时节,山头上有不少村民在耕作。

刘九洲向一名老乡问路,得知不远就是三十里铺,而延安保卫局在那里设有一个检查站。他们一行人翻山越岭,直到下午三点才赶到延安保卫局检查站,终于脱离了危险。

临危受命的破案高手

周恩来到了检查站后,第一时间给毛泽东打了个紧急电话,汇报了遇袭一事。

毛泽东立刻命令中央警卫营营长黄霖率一个骑兵连,十万火急地赶到三十里铺支援。

骑兵连赶到后,周恩来让刘九洲带着他们迅速赶赴事发现场。

抵达事发现场后,眼前一幕让所有人都沉默了:三辆卡车上布满了弹孔,四周躺着战士们的尸体,情状惨不忍睹。

黄霖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收殓了烈士遗体之后,连夜返回检查站。

当他将布满刀痕和血迹的陈友才遗物交到周恩来手中时,周恩来泪流面地说道:“友才是替我死的,我永远也不能忘记他!”

文章图片4

陈友才

崂山事件,震惊了全国。

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悼念遇害烈士,由任弼时致悼词。会后,烈士们的遗体被安葬在了延安宝塔山山腰。

事后,刘九洲复盘了案件经过。

据他回忆,周恩来之所以能平安无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刚好坐在驾驶室最右边,当时卡车右侧陷在了路上的壕沟中。这样一来,周恩来所处的位置就成了全车最低的地方。再加上他急中生智,第一时间打开了驾驶室右前门,刚好挡住了前边飞来的子弹。

而被当作周恩来射杀的陈友才,牺牲时还不到24岁。

这起惨案让中共中央极其震怒。

毛主席下令彻查此案,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抓出凶手,为遇难烈士报仇雪恨。

那么到底是谁策划了这起针对周恩来的谋杀行动呢?

是日军?是南京国民政府?还是地方武装土匪势力?谁有机会和能力掌握周恩来出行的时间和路线呢?

一时间,所有人都陷入了疑惑。

负责案件侦办工作的,是西北政治保卫局侦察科长的谢滋群。

文章图片5

1958年12月11日,毛泽东在武汉与时任公安局长的谢滋群(左一)握手

谢滋群是江西兴国县长人,14岁参加红军,在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进行前从事侦察工作,是第一个进入延安的红军。

他侦破过许多大案、疑案、难案,深得领导的信任和赏识。

抽丝剥茧

谢滋群受命后,深感责任重大,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并确定了破案的基本方针——充分发动群众检举揭发。

一开始,张国焘被当成了首要怀疑对象。可是谢滋群通过细致调查,排除了他的嫌疑。

为了尽快破案,他派人深入案发地附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试图寻找有用的线索。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名姓李的当地老村民走进了办案人员的视线。

谢滋群得知李老汉可能知道线索后,亲自上门拜访。

谁知李老汉深怕日后遭受报复,什么都不敢说。

谢滋群没有气馁,一边发动当地干部群众做李老汉的工作,一边通过帮李老汉干农活的行为慢慢获得他的的信任。

在他的努力下,李老汉终于松口了。

据他所说,案发当天早上,他在树林里捡柴火,听到不远处的公路边有说话声。走进一瞧,发现有几个人正蹲在公路上挖沟。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本村人,品行恶劣,做过土匪。

李老汉立刻意识到了这群人又要为非作歹,拦路抢劫了。可他不敢多管闲事,换了条路直接跑回家去了。

文章图片6

抵达延安时的周总理

根据这条重要线索,谢滋群立即命人逮捕了那个当地人。

这个人被捕后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供出了土匪头目李清伍的名字。

此时案件的始作俑者已经初步确定,可是还有很多谜题无法解开。

比如土匪为什么无缘无故袭击周恩来?他们又是如何得知周恩来一行的准确出行时间和行程线路?

在综合分析了案情后,侦查人员基本确定了案件背后存在提供情报的卧底,而且很可能就潜伏在延安。

如果不把这个卧底揪出来,必定后患无穷。

那段时间,谢滋群寝食不安,绞尽脑汁想要抓到隐藏在组织内部的那个“黑手”。

他决定双管齐下,一边对知道周恩来出行秘密的人员进行一一排查,一边派侦查员打入李清伍匪帮内部打探消息。

文章图片7

离休以后的谢滋群

潜伏进敌方的侦查员很快就掌握了一个重要情报——李青伍在延安南门安插了一个名叫冯长斗的一个坐探,这是这个冯长斗出卖了周恩来出行的消息。

谢滋群立刻下令逮捕冯长斗,并组织人员连夜进行了突击审讯。

水落石出

冯长斗被抓后,咬紧牙关拒不交代。

可是在和侦查人员过了几个回合后,他便败下阵来,乖乖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在中共中央迁至延安前,延安南部的黄龙山中就盘踞着一股土匪势力,以“哥老会”为头,人数多达200人。

这群人占山为王,常常在当地抢劫过往商客。

1934年8月,红军通过对该股土匪实行了收编,将其整改为为红泉县突击队,驻扎在金盆湾。几个月后,国民党甘泉县组织为拉拢这股武装力量,派特务打入突击队,挑拨离间,成功策反了突击队副队长李青伍。

李青伍打死了队长,将队伍拉回来黄龙山中,从此成了一支被国民党操纵的“政治土匪”。

这帮人在李青伍的带领下,刺探红军情报、暗杀红军和地方干部、抢占地盘、杀害商贾和老百姓,可谓无恶不作。

红军和地方政权武装为了稳定民心、保卫延安,曾经成立过剿匪部队进行清剿。

李青伍为此怀恨在心,暗中酝酿了一个大阴谋。

1937年4月初,李青伍奉国民党甘泉县党部的指示,派人到延安刺探军情。

被派到延安的人与潜伏在延安的坐探冯长斗接头后,获取了中共中央将于4月25日派周恩来去西安建立八路军办事处这一重要情报。

李青伍知道后,决心刺杀周恩来,一来可以“建功立业、扬名天下”;二来可以向国民党邀功。

于是,他在4月24日召集了190多名匪徒,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埋伏在了崂山桠口的三个山头和坝梁两侧。当周恩来一行的车队行至崂山时,便发动了突袭。

李清伍妄想靠着此次袭击一夜成名,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他万万没想到手下的人将陈友才误认为了周恩来,最终还是未能得逞。

至此,周恩来劳山遇刺案终于水落石出。

谢滋群向中央汇报了侦查结果。很快,剿匪工作全面铺开。

红军以正规部队警四旅为主力,在地方部队的紧密配合下,前后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终于将该股土匪全部消灭。

头目李青伍被生擒,随后被依法处决;冯长斗被押往三十里铺召开公判大会,会后被刀杀在楝林滩。

谢滋群因侦破此案有功,获得了“延安福尔摩斯”的美誉。

尾声

1973年,周恩来回到延安,想要亲自去陈友才的坟上祭奠。

可是陈友才的墓碑早在解放战争中遭到破坏,连遗址都没有找到。周总理闻言,又一次伤心落泪。

离开延安前,他还再三叮嘱当地工作人员:“一定要找到陈友才的坟墓,把烈士请进陵园,给他们立个碑!”

1973年6月,陕西省甘泉县人民政府在当年发生战斗的地方,为烈士们立起了一块石碑,石碑上记载了周恩来一行遇险经过。

1976年,周恩来去世后,工作人员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上是周恩来和张云逸、孔石泉等人的合影,背面题着八个字——劳山遇险,仅存四人。

文章图片8

崂山遇险后,周恩来(中)、张云逸(左)、孔石泉(右)在延安

周恩来这一生遇险无数,都逢凶化吉,平安脱身。

唯有发生在1937年4月那场惊心动魄的刺杀案,和代替他被枪杀的陈友才,一直深深刻在他的心中,从来不曾遗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