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定国、彭爱民:彭家溪,夷陵彭氏母亲河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1-03 发布于湖北
Image

彭家溪,夷陵彭氏母亲河

彭定国、彭爱民

彭家溪是湖北夷陵彭氏的母亲河。它见证了夷陵彭氏家族开疆拓土、繁衍生息、立业奋斗的历史。

Image

古往今来彭家溪

湖北宜昌有条著名的水系,叫后河流域,现称简垱河。简垱河源于鸦鹊岭镇海云村的观音堂,止于伍家岗区灵宝,汇入柏临河进入长江,全长27.3千米,流域面积102.2平方千米,属外流地上常年河。流向自东北至西流经东西泉、金和、新场。

“简垱河”,是近几十年的称谓。在民国之前及明清时期的五百余年都称彭家溪。《东湖县志》载:“彭家溪在蹇家铺,去城东七十里,发源于麻阳寺东西二泉,经胡家湾,会磨子溪,过土楼子入龙洞,出钟家洞、竹山口,归九溪,出临江河入江”。民国十三年(1924年)《彭氏族谱》彭家溪源流说也有详细记载:“彭家溪在蹇家铺,宜昌城南七十五里,发源于麻阳寺东西二泉,流经数里为枧潭河,又流十余里,经祠堂前,隔半里斗笠山溪水入之,会磨子溪、下马溪,过土楼子,出文家畈、狮宝山、竹山口,至临江河入江”。并指出:“邑志谓入后龙洞,出钟家洞者,误也”。说明地方志《东湖县志》与《彭氏族谱》所载的“彭家溪”与如今的简垱河完全一致。现百度地图搜索,今称“彭家溪”,为鸦鹊岭镇梅店村七堰,只是《彭氏族谱》中的“小彭家溪”罢了。

为什么简垱河从前称为彭家溪?这与夷陵彭氏肇迁始祖彭秀一有关。在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的大移民时期,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县彭天祥应檄而迁,携子彭秀一、彭秀二、彭秀三沿长江逆水而上,来到湖广夷陵州,彭秀二公去长阳,彭秀三么去枝江,彭秀一公携妻子杨氏,经古老背沿官道来到了蹇家铺(今鸦鹊岭镇牧童村)。《东湖县志》记载:“牧童寺始建无考,明弘治(1488-1505),及清初重建”。此处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土地肥沃,可谓圣水仙山。彭秀一夫妇来到此地,挽草为记,沿下马溪河边山势修沟渠,垦荒地,种植从江西带来的稻种油菜,种有收成!于是落地安居,养育子女。有仲仁、仲义、仲礼、仲智、仲信五子,授于诗书礼义,传承耕读家风。待子长成,个个断文识字,算数记帐,都有一技之长。后来彭家子孙沿溪自立门户,娶妻生子,逐水而居,傍水而生,繁衍生息。彭家拥有溪岸土地,掌管了溪流水源,外姓人纷纷迁到溪河两岸,租种彭家田地,彭秀一子孙在蹇家铺立足站稳,无名溪河因彭家葳蕤繁祉而得名彭家溪!

彭家溪水源来自地下泉水,名曰东泉、西泉。泉水喷起时,水气蒸腾,胜似仙境。泉水沿溪飞瀑而下约三四里,形成一个巨大积潭,潭水清澈甘甜;当地人取潭水制作豆腐,豆腐白润细腻,制成豆干闻名州府。据说有一年久旱无雨,眼看收成无望,一个王姓木匠来到当地,用竹简和柳树木制成水槽,将潭水引入农田,粮食丰收。故此段又称“枧潭河”,这也是今官方水文资料和地名志将“彭家溪”称作“简垱河”的缘故。

从明初开始到现在,彭秀一后裔已经繁衍到第26代上下了,尤以简垱河辈分最低。现今大凡在夷陵简垱河、龙泉、土门、官庄、伍家临江溪、猇亭,点军、安福寺、双莲及城区、小溪塔等地彭姓者,多是彭秀一的后裔。彭家溪是彭秀一主要活动区域,墓在彭家溪流域(文家畈),后来彭氏宗祠也在彭家溪流域(杨家作坊)。溪水由文家畈,经后河汇柏临河,流向临江溪后入长江。彭家溪与临江溪两地首尾相连,水为一源,人为一脉,均为彭族繁衍旺地。据1924年《彭氏族谱》统计,相字辈有452支,其中鸦鹊岭彭家溪流域相字辈有265支,占近六成,其次是临江溪157支。彭氏家族奉祀先贤美德,耕种祖先土地,虽然没有功名显耀于世,但以朴素耕读为本,立家立业,人才辈出。学历及本科、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职业有医生、教师、军人、公务员、企业家、农场主、工程师、教授学者,彭氏族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Image

彭家溪人文故事

彭家溪这条古老悠长的河,流传着波澜不惊的夷陵彭氏600多年历史,从这里一脉相承走向远方。回首遥望,祖先在这块土地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书写了无数精彩的传奇。

Image

牧童寺传说  彭家溪中段支流下马溪附近就是牧童寺(蹇家铺),此地为夷陵彭氏先祖定居地,也是夷陵彭氏族发祥地。生活在牧童寺先祖秀一公的子孙,恪守家训,惜时如金,亦耕亦书,优良家风在此得以良好传承。秀一公次子彭仲义,性格率真,为人义气;被授予仕佐郎官职。彭仲义之子彭魁,为朝廷岁贡士,得以送京城国子监学习,品学兼优,学问渊博,笔力深厚,倚马可待,但隐居终身不仕,因大明王朝初期,当官是最危险的职业。

传说牧童寺来历,是佛教一个传说,观世音菩萨托铁塔准备放置黄龙寺,因黄龙寺承载不起准备另选它处,路过蹇家铺时掉了三尊铁铸佛像,被一放牛娃拾到将佛像垒起建成寺庙,名“牧童寺”。许多彭氏祖坟在牧童寺山地处,十二世祖彭之瑾每年便向牧童寺庙捐租谷二十七硕田(一硕五十三斤秤)作香火,后又将租田全部送给寺庙。彭之瑾是明朝末年远近闻名的处士,熟读经史,精通百家,厌恶官场污浊,不事俸禄。壮年继承祖业,经营有道,拥田地近千亩,山林不计其数,家累万金。富而好礼,为人谦和,每每遇见彭族长辈,立即下马恭迎;富而能廉,平素节衣缩食,粗茶淡饭,一件袍衣能穿多年,亲自下地。扶困济贫,毫不吝啬,灾害之年,收成不好时,减租免租;乡民生活困窘时,主动借粮借钱,从不提及欠条,对无力偿还的偷偷将欠条撕毁。对乡邑鳏寡老人施钱物资助,供养送终,受惠者不在少数。他耕读为本,教子有方,仁义至上,代代相传。清末所建彭氏祠堂之地为其曾孙彭文献及玄孙彭志俊、彭志魁所供。

牧童寺还是一处风水极佳的地方,青山绿水,树木葱茏,山势脉络似传言“乾山乾向水朝乾,乾峰出状元。卯山卯向卯源水,骤富比石崇。午山午向午来堂,大将镇边疆。坤山坤向坤水流,富贵永无休”的风水宝地。许多彭氏祖墓就在狮子头和麒麟垉两座山上。麒麟垉上的彭氏十六世祖彭文祖之墓保存完好,碑文清晰可辨,并载有彭族原二十宗派文字。彭文祖为清朝登仕郎,夷陵彭氏耕读传家是有历史渊源的。

Image

东西泉故事  彭家溪源地东西二泉,似龙眼清澈闪亮,镶嵌在黄色大地上。夷陵彭氏后人利用水势在东泉至枧潭河之间建有一间水冲式碾房,被称为彭氏大碾房,在月朗星疏的夜晚,老水车唱着疲惫的歌,吱吱呀呀地把水送到碾槽,碾槽是用弧形石条嵌成。碾房用水作动力,冲击底盘转动并带动石碾滚动,中心轴与底下水转盘相连,轴中部插一横轴,一端连接石碾。将稻谷均匀倒进碾槽后,守碾人打开挡水板,一股急流飞泻而下,冲击水车转动,继而缓缓带动石滚在碾槽内转动,慢慢将脱壳的稻米碾熟,水冲式碾房使用起来比牛拉式轻松,减省体力。彭氏先祖的智慧和创造除自家碾米外,还方便周边乡邻,彭家碾米不收银两,碾米人凭自愿留下一升左右米当报酬,碾房主人从不计较。彭氏大碾房有几百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东西泉水库,彭家碾子屋场被淹入水下,但彭家碾子屋主人的善举仍流传至今!

沿溪水往下游西泉段,在东西泉村聂店,有一棵近五百年的黄连木古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树身粗壮,可数人合抱。这棵古树,也见证了彭族后裔在这里树木树人、书香传家的家族史。

清末民初,当地大户人家彭氏第十九世彭国光,办私塾开织布厂,在这里兴业兴家。彭国光开明睿智,重视子孙诗书传授,正锦、正侃、正满、正南、正山五子,都有在外求学经历。二子正侃自幼随舅父陈希石在外读书,民国时期一直军队任职及政府工作,还乡后还是当地名气响当当的文化人。彭国光举巨资兴办私塾学堂,让正山掌管学堂事务,请来师徳高尚学问超群的彭志铠等私塾先生授课,招收学生近百人,学生多为周边贫寒子弟,为当地文化教育做出贡献。曾在私塾上过学的老人讲,学堂前面有三棵黄连木树,被旁边自然生长葛藤盘树,树藤茂盛,当地人称葛根树。百余年风吹雨打,一棵黄连树得以保存下来,实谓幸事!历史巨变,这里发生了一个神奇而真实的故事:

解放前夕,有解放军姓徐的侦察员来到聂店,开展新政府成立准备工作。当地豪绅发现他身上有把枪,就聚在一起商量要抢枪杀人,彭正山是学校校长,他知道后劝他们不能动歪念,千万不要搞这个事,全力阻止了抢枪杀人事情的发生。解放后在清算斗争时,彭正山遭人恶意举报,被抓关在区公所里,巧得是区公所区长就是当时解放军配枪的徐侦察员。徐区长认出了彭正山,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徐区长把彭正山放了,指导彭正山远离家乡,努力为人民工作。彭正山积德累善,善念善举,福报自己,一辈子平平安安,被后人传为佳话!

Image

小彭家溪  彭家溪上游有一条灵秀小溪,名小彭家溪,就在今鸦鹊岭梅店村七堰。溪东起彭家大堰(七堰水库)和大堰垉之间,顺着山势,沿山脚下蜿蜒向西,至仙女庙左汇入彭家溪(今简垱河)。夷陵彭氏定居于蹇家铺后,人溯水而上,沿溪水移至此地定居。多年后溪流两岸皆为彭姓人氏,世称彭家溪。小彭家溪地势由高向低,水势缓平,径流约6华里;溪径狭窄,仅为一米,最宽处不过一米五;溪水上端彭家大堰,为溪水源,四季常流。溪流方圆数里,山脉相连,绵延二十多平方公里;山峰崇峻,风貌秀逸,竹树茂密,土地润沃;彭氏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成丰足,得以衣食余裕。几百年生息繁衍,先后建有彭家老屋、窝屋场、新屋场、中间屋场、大堰湾屋场五座多天井大屋场,实谓人丁兴旺。一方水地养一方人,小彭家溪润沃土地养育了彭氏族人的耕作生息,质朴风尚滋养了彭氏族人的精神风骨。从清朝至民国初年,小彭家溪能人辈出,尤彭国坦、彭国统、彭国瑃名声最盛。

大堰湾屋场彭国坦,是彭氏族中从农耕走向民族工业代表人物。曾拥有3000余亩耕地,巨富一方;有经商之才,后迁至长江码头古老背,经营织布生意,从事纺织贸易,开办“彭和祥”商号,建起彭家码头,还在宜昌城区闹市开有商铺。彭国坦刚直不阿,坚守民族气节,在日军占领宜昌后,拒绝与日伪组织来往;并劝阻外甥不要参加伪军,外甥不听参加伪军,便和他断绝了舅甥关系。

窝屋场彭国统,以孝扬名于宗族。他孝顺父母,父亲彭相礼生病时,曾割下臂膀上的肉给父亲献上,好多年后他臂膀上疤痕还清晰可见!他恪守“耕读传家”家风,长大成家,和父母兄弟居在一起,共同经营农田;带领家人,勤俭持家,虽家大业大,其乐融融。《彭氏族谱》记载彭国统“与兄同居,融融一堂,父相礼病时尝割臂肉以进遂疗”。

中间屋场彭国瑃,为宗祠最后一任族长。当教书先生开办私塾,还被推举为族长掌管宗祠,曾担任保长和乡民代表,参与地方自治。他坚守儒道至圣,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其倔强公正,族内人尽皆知。有族兄家中婆媳矛盾严重,地方及乡邻无力调解,于是请族长彭国瑃出面调解,他到达后即招人递上扁担,接过便杖打家主,斥其教习无方是其过;婆媳两人见其厉害,吓得噤若寒蝉。从此家族无论男女,见其影即躲,闻其声便藏。彭国瑃身形瘦小,貌不惊人,威严可窥一斑。

Image

彭家楼子 地方志和彭氏族谱对彭家楼子都没有记载,只有口耳相传的故事。据讲彭家楼子在现在鸦鹊岭金和村三组,是大清朝年间彭氏家族聚居中心。彭氏家族顶盛时期豪富一方,居住在18重天井屋,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当地流传彭家和郭家比富一段遗闻轶事:彼时彼地彭郭两家皆为富家,明里炫耀暗地较劲,哪家都不服哪家;于是两家相约比一比,争个高下,看看到底谁家更富:每家挑一担金子,到河堤上赛一赛,看哪家金子多。比赛那天太阳高挂天空,两家用箩筐各挑了一担金子,铺在河堤上,金子在太阳下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灼得人眼迷离,豪气无以伦比;因郭家只挑了八斗金子,而彭家挑了十斗金子,彭家赢下了比赛。晒(赛)金坝故事就一代一代地传开来,斗转星移,历史真相无从考究,故事也就是个传闻罢,成为世人闲来谈资,也给予人们深深思考。

财富自有它的神奇。古有“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箴言,彭家楼子起起落落的家运得以印证。十七世彭志伦娶了门当户对杨家女为妻,起初生活富足安逸,然天有不测,彭志伦救落水的外甥不幸溺水身故,留下孤儿寡母。家庭顶梁柱失去,精神依靠跨塌,年轻的杨氏不持诗书,不事家务,沉迷赌博,家财渐渐散去;输钱就卖田产土地,最后就卖房子,直到赌光家产,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彭家楼子也因此易姓李家,变为李家楼子。儿子成人分家,大儿子彭相尧分得一个财神菩萨和一把铜水瓢,小儿子彭相舜分得一个观音菩萨和一个石臼窝。彭志伦儿孙也只能给地主打短工放牛种地为生。孙子彭国珍在寒冬腊月水田里赤着脚给地主耕田,被地主大骂若冰块伤了牛,就要他赔一条牛。彭国珍切肤感受人穷不如畜,人穷被人欺!想要自强唯有发奋,决定不再给人打工,自己开荒种地,披星戴月地劳作,慢慢积累些家财。儿子彭正义也很能吃苦耐劳,当焗匠帮人杀猪,耕种农田,勤扒苦作收成渐有起色,家境开始有所改变;彭正义鼓励儿子彭定荣上学读书,完成学业后被官府录用,成为拿官俸公家人,陆续从李家楼子回购了部分祖宅田地,家世得以改变。

Image

仙女庙  彭氏族谱《彭家溪源流说》中记载:“溪水又流经仙女庙左,庙溪前入之为小彭家溪,庙基山林及水陆田,悉彭氏先祖施以作香火者,今地方权寓此庙为自治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传说彭家溪仙女庙祈福十分灵验,名气极盛,十里八乡百里外,烧香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仙女庙得名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大小彭家溪交汇处的两侧各有一山,一山似龟一山似蛇。有风水师到此占卜,预测这龟蛇若合拢,锁住溪水形成天池,这一带就要出天子。消息不胫而走传到朝廷,朝廷担心抢夺江山,为了镇住山神,阻止龟山蛇山合拢,就派法师在龟蛇二山各建了一座土地庙,后来蛇山上的庙就名为“仙女庙”。传闻庙名还与彭氏人有关:不知哪年,一个蓬头垢面的女乞丐来到这里,就住在龟山脚下的岩洞里。彭家溪一带民风淳朴,人们勤劳善良,乐善好施;当村庄人看见她沿村依户乞讨时,就会善意地施些饭食。不知道女乞丐住了多少年,人们偶然记起好久没看到她,便去岩洞寻找,发现她已经死在洞里。当地彭姓乡绅,心怀怜悯,便给做了一副棺材,将其安埋在庙后山上。不久彭姓乡绅患了头痛病,辗转就医治疗无效,他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梦见女乞丐找他讨要东西吃,就让家人到乞丐坟头去烧香,头痛竟神奇痊愈,再未犯过。有术士说:那乞丐是仙女下凡,若烧香祭拜,定能消病除灾。彭氏乡绅就筹集钱财物资,重新修缮庙堂,将其灵位摆到庙内,供人祭拜,“仙女庙”由此而来。

Image

彭氏祠堂 仙女庙左边的小彭家溪在此和大彭家溪汇合,小地名为杨家作坊,今属金和村。此处有座斗笠山,四周山势绵亘数百里,山形如龙,山势峻峭,地貌自然,浑然天成。斗笠山居群山中间,山上青松翠柏,郁郁葱葱,十分茂盛,山下田地可耕种,有水可灌溉,溪水在山脚向前流去。此地风景清幽,环境静谧,实为上佳之地。清光绪年间,卓有远见的族人商议在这里修建彭氏宗祠。祠堂选址彭之瑾支系祖墓边界土地,地势低洼处面积约半亩。彭之瑾后人彭文献儿子彭志俊侄儿子彭志魁,平常都很讲义气,热心地方公益事。当得知彭氏宗亲建祠堂,爽快答应将这块土地拿出来,修盖彭氏宗族祠堂,还将祖上的山林土地田册余粮,登记造册后全捐给祠堂。彭氏家谱《彭氏祠宇基地说》有详细记载。彭文献及家人慷慨之举,得到了彭氏族人敬佩和尊重,多年来彭氏族人一直赞口不绝!

清光绪初年由彭志登彭志绣彭志鹏彭相贵等人提议,建祠来“制定家规,约束子弟,以期敦睦宗族”。初始,建祠之事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资金匮乏,遭遇质疑,泼冷水人也多;又遇彭志绣谢世,彭相贵移居远方。势单力薄时彭志登未有退缩放弃,一面在族中募积捐资,一面积极争取支持,率彭志立、彭志泰,垒起沙砾墙基,建成简易祠宇。四十余年后,祠宇损毁坍塌,在民国已未年(1919)彭氏族人中几个能士彭国垣、彭国栋、彭国统、彭国仁等,接过前辈任务,劳心竭力,于民国十三年彭氏族谱编修完工前建成。“厅堂宏敞,前有楼,旁有大偏大厦厨房,结构颇坚致亦壮丽”。祠堂内供奉三座祖龛,刊刻时任宜都县知事彭懋修所订十条宗祠规约。族谱中“彭氏祠宇原委说”有详实叙述。祠堂起意至建成,经千辛万苦,历时五十载,成为族人议事之处,族内事务处理之所,福祉彭氏族人。有个族人皆知惩戒族内子弟的事,就发生在祠堂:1948年,族有叔侄俩人因家庭琐事吵架,侄儿彭茂斋辱骂亲伯,被时任保长彭国澄押送官府查办。好心族人把彭茂斋从官府领回,交由族长彭卓成惩罚;为惩恶扬善,以儆效尤,彭卓成按族规在祠堂对彭茂斋施于戴枷处罚。

Image

文家畈故事 说起文家畈,彭氏文氏渊源颇远。彭氏肇迁始祖彭天祥,正好与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同名;在彭氏迁蹇家铺近百年后,文天祥一支后人也由夷陵他处迁居于此,《文姓族谱》载:“显祖在分派之始至鄂城来宜,定居在渔阳溪”;彭氏文氏人互相通婚,结秦晋之好,彭氏族谱记载:“五世祖(彭)遇吉配文氏”,两姓人共处和谐,安于生息宁静。

后来彭氏和文氏却打了一场官司,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公案:两姓为居住地名是彭家畈还是文家畈,诉讼至县衙。文家畈原本彭家畈,自先祖彭秀一公从江西迁来峡州府蹇家铺,披荆斩棘,此地为我开,此地为我来,溪叫彭家溪,畈为彭家畈。彭文两姓居住于此,相处和谐,联姻结亲,便戏说换地易名,后文姓要假戏真做,彭姓不肯;两姓打官司,文姓使招,事先拿糖给彭家畈放牛娃,告诉他们有人问这是什么地方,就说是文家畈。县官派人来查访,放牛娃都说是“文家畈”。彭姓告败,“彭家畈”改名“文家畈”,戏言成真。这段趣闻《文氏宗谱》也有记载。

史实虽无从查证,但历史却发生了惊人的巧合:明万历十九年,(1591)彭氏后代子孙给秀一公立了碑,墓就在文家住宅背后山上,在这次编纂《湖北夷陵彭氏族谱》时,发现被埋没的墓碑上刻有彭秀一公的大名,碑后有第九代后裔人名;立碑次年,文家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明朝末期天启年间进士,成为明末抗清英雄的文安之。天启年中了三甲同进士出身,任国子监祭酒;永历四年(1650年)南明永历帝任他为东阁大学士(宰相)。他不仅是一位末路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和堪舆家,作品有《诗集》《传记》等。

由此看来,此地实为仙山圣水,风水宝地!彭氏文氏争其地名还是各有原因的。文家畈在彭家溪中下段,高家溪、磨子溪、东西二泉、小彭家溪、下马溪之水在此汇入并流。溪河四周群山环抱,山脉一系,层峦叠嶂,山峰俊秀;其中位于鼓山后旗山左侧的印山,远看山形似龙鼻,彭氏肇迁始祖秀一公墓就在龙鼻中脊处,墓向正对盘龙观山脉。站在秀一公墓地向前方远眺,前有鼓山,右侧依次剑山、旗山、斗笠山,形成众山来朝之势。明堂地势开阔,山脚彭家溪蜿蜒环绕,溪水淙淙,悠悠地流向柏临河。

Image

临江溪 河水流淌,人口移动,大海归宿,天地循环。彭家溪(简垱河)出文家畈,由北往南,一路向前,时而闲庭信步,时而急流高歌,有时婉转低吟,有时激越欢唱,过狮宝山,到竹山口,流经土门,抵达伍家乡灵宝并入柏临河,注入长江。柏临河是万里长江上一级支流,发源于夷陵区别家大山,分东西两支,东面支流经宋家咀、龙泉铺,与经官庄、仓屋榜、戴家畈西面支流,在罗家咀并流,经土门进入伍家乡临江,注入长江。位于伍家乡这一段水域临近长江,故称临江溪。溪流在伍家乡境内长12公里流程,近长江的7公里河流坡降变缓,河道弯曲,九曲回肠,归入长江干流。

彭氏第九世祖彭仕可携妻及子从彭家溪蹇家铺(牧童寺)顺水迁徙,移居临江溪,在此开始了靠江依水,人水共处世居生息。临江溪前面是长江水域,江边全为旱地沙土田,世居者以农作为生。坪田旱地,年产两季,春季种包谷花生红薯,秋季种大小麦蚕豆;彭氏族人脸朝黄土背朝天,日晒雨淋,辛勤劳作,可常常没有收成,原因是靠江边田地种的农作物,被长江上拉纤的纤夫给顺走。纤夫裸体拉纤过溪是上水行船的常态,田间劳作的农妇看船只,就躲到包谷林子里。纤夫们胆子越来越大,成熟和未成熟农作物,尽扫而光,颗粒不留。

十六世祖彭文榜守地时上去阻止,和纤夫讲理,纤夫人多反而把他绑上了船,过临江溪后又把他吊上船杆。有农妇看见立刻跑去喊彭文登。那时彭文登正在练武,一听火冒三丈,火速赶去江边。船已上水而去,他不顾一切追赶,飞步过临江溪,一直追到宝塔河。他见哥哥文榜被吊在桅杆上,一气之下一个健步跳上船头,叮铛一槌,把桅杆打断成三节。船工们见事不妙,全部跪下来磕头求情。彭文登大声喝问:“谁是船主,与我上坡来明理!”,何姓船主恭身上前,不停地作揖:“怨我教育不严,冒犯大人,请大人饶过小人!”船到杨岔路河口,双方上岸,船主恭请彭文登兄弟到饭馆,商议纷争处置。协商之后拟定以下三条:一、凡纤夫从古老背起至宜昌一律不准裸体拉纤;二、凡靠河边农家作物一粒不准伤害; 三、凡江边劳作男女老少不准破言辱侮。三条协定拟出船长签名,并将保证书呈送东湖县衙存案。这事对江上所有经过船只起到了惩一儆百。自1830年夏季起,长江临江溪段(古老背至宜昌)江边一带农民们安然可丰,临江溪一带得以平静安宁。这一切得力会武术的彭文登,是用武功换取得!

临江溪彭氏族人起先以耕读捕鱼为业,儒业诗书,后发展到习武经商为生,贸易赡家,生计之业更为多元,这与临江溪地域有关。靠江而聚,傍水而落,水域通达,船运便利,得水之便人来客往,信息通达资源相融,得天独厚的条件,接触外来资源和优秀文化;学习吸纳,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就成了水江边落居地人们形态。这种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意识,衍生出临江独特文化,崇尚习武。传言彭氏人性情刚烈,豪俠义气,具有侠肝义胆,嫉恶如仇之风骨。临江溪彭氏族人得于先祖福址,生息此地,顶风冒雨,烈日暴晒,水中搏击讨生计,或养家糊口,累积家财;或奔波外乡,刻苦求学;或追求理想,施展才能。能人奇士“江山代有,各领风骚”。出彩彭氏族人有彭世品、彭文登父子,化之公彭志大,彭相祚,彭相经等人。

母亲河彭家溪,夷陵彭氏相依相守,血脉相融,沧海桑田,未曾改变。母亲河彭家溪和夷陵彭氏生生不息,豪迈走进新时代,开创更加美好未来!

Image
Image

作者简介:

彭定国,湖北省夷陵区鸦鹊岭镇人,曾先后担任过夷陵区中医院科室主任、副院长、院长,夷陵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务。喜欢读书,爱好地方文史。

Image

彭爱民,女,夷陵区鸦鹊岭镇人。夷陵东湖高中退休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职称。从事教育工作37年,喜欢家乡的山水人情,用笔记录生活感悟。

YANHUANGWENHUA

宜昌炎黄文化

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

编辑|江  龙

邮箱|2023210761@qq.com

图片源自作者提供或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删除

精彩回顾:

1.陈礼荣:夷陵王篆与太仓“二王”

2.周天裕:玉泉寺开山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