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卓之乱,谁之过?袁绍负有一半责任,那么另一半该归咎于谁呢?

 广州玉 2023-01-03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头条创作挑战赛#董卓之乱就像一阵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快,189年入京,192年玩完,时间虽短,但影响力极大,三国群雄军阀割据局面的始作俑者,非董卓莫属。

他的下场也极为凄惨,据《后汉书》记载:“乃尸卓于市。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肥胖的董卓,脂肪流了一地,守尸的官吏在他的肚脐上点燃火焰,光明达旦,一连点了好几天。他的家族也尽灭,袁氏的门生还把他们烧成灰撒在路上。

袁绍恨透了董卓,但董卓坐大,袁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最不应该做的事就是逃跑,但他又不得不逃跑,这话怎么说呢?

文章图片2

袁绍 剧照

袁绍:不该跑的跑了

董卓是袁绍招来的,他本想借外来势力给何太后施压,以便同意外戚一举歼灭宦官的策略,但他没有料想到三件事的发生:

  • 第一件:宦官先下手为强,发生了十常侍之乱,外戚大将军何进被杀;
  • 第二件:几名宦官把汉少帝和陈留王带出了洛阳城;
  • 第三件:董卓的迅速坐大。

当董卓抵达洛阳时,“十常侍之乱”爆发,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已经结束 ,两千多名宦官被诛杀,大将军何进也被宦官给杀了。

这样一来,作为何进手下最具权威的人物袁绍,他本应收割自己的胜利果实,一举成为洛阳城的风云人物,但不幸的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董卓来了。

事变当日,当董卓风尘仆仆赶到洛阳时,大事基本已了,马上收到一张退兵诏书,同时外加一条小道消息。

该消息就是小皇帝和陈留王被宦官劫出了洛阳城,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当务之急他不能走,他一定要参与到寻找小皇帝的行动中。

此时的董卓,兵强马壮,凉州有两万嫡系部队;战功有,平定了羌胡之乱;政治经验也有,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时任并州牧,只不过没有走马上任。

文章图片3

在这个乱世,谁还没有点小心思,拿到勤王第一功,就是上位的资本。董卓连夜绕着洛阳城寻找,兜了个大圈子之后,终于在北邙山下劫住了汉少帝与陈留王一行人。

此时,汉少帝一行人已被王允部下找到,正赶着回宫,迎面看到一队呼啸而来的骑兵,太尉崔烈拍马上前,说:

“皇帝在此,一切已安,早有诏书令你退兵了!”

董卓回敬:“你连匡正王室的能力都没有,有什么资格让我退兵?”

董卓径直走向汉少帝,十几岁的少帝刘辩见董卓气势汹汹,马上被吓哭了,反倒是九岁的陈留王刘协比较冷静,把祸乱的前因后果向董卓“汇报”了一番。

就这样,董卓领着他的羌胡铁骑,簇拥着汉少帝、陈留王和崔烈等官员,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洛阳城,这一进,另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博弈随即展开。

勤王第一功臣,这个功劳大啊,袁隗(袁绍叔叔)、袁基(袁绍长兄)、袁绍和袁术(袁绍弟弟)等人都得出来迎接,还得好好慰问一下董卓。

但此时袁氏家族对董卓并没有敌意,反而相处一片和谐。因为董卓与袁氏家族本就有往来,也算是故吏,而董卓此时看上去野心也并不大,见过袁氏后,他主动将军队撤回至洛阳西郊的显阳苑,也就是汉桓帝时的故居。

但董卓面临的形势是,当时一起入京勤王的军队可不止他这一支,除了董卓,还有另外三支:

  • 丁原和吕布率领的几千名并州兵;
  • 丁原部下张辽在河北招募的千余人;
  • 骑都尉鲍信招募的千余名泰山弓弩手;
文章图片4

丁原入京后,就被任命为执金吾(相当于京城安保),执掌了一部分禁军,其兵力也达到了万余人。

董卓入京时只带了三千人马,他心里也不踏实,在这个非常时期被人灭了也是很正常的。

实际上,也的确有人提议将他给灭了,这个人就是鲍信。鲍信见董卓赖着不走,就对袁绍说:

“我看董卓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将有异志。不如早作打算,趁他行军疲劳之际,发动袭击,将其擒获!”

袁绍不同意,在他的眼中,董卓是个文盲,没什么政治资本,更何况,他在当时有北军、西园军和光禄勋等部禁卫军,以及他从外地征调的部队,人马加起来有两万多人,即便战斗力差些,人数上还是有相当大优势的。所以,袁绍并不担心董卓坐大。

与袁绍、丁原相比,董卓只加封了一个司空的名头,还是主管基础设施建设和礼仪,根本没有含金量,其实力属最弱。为了虚张声势,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每隔几天就拉着队伍悄悄出城,次日再大张旗鼓而还,这样让别人以为自己有很多援军。

但这样的把戏一、两次也就穿帮了,很快就被识破。怎么办?董卓还是很聪明的,他把自己凉州的兵力全部调来,然后又收编了一些人马。这些人马原是何进旧部,何进、何苗兄弟死后,手下人马四散,其中一部人对袁氏家族不满,这部分人就顺势加入了董卓的队伍。

文章图片5

但即便如此,董卓也不敢向袁绍叫板,作为四世三公出身的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丁原也是其中之一。所以,董卓还是不敢乱来,但就在此时,一位奇人出手了,这个人就是吕布。

吕布当时是丁原的秘书,此人一向见利忘义。董卓了解了此人的特点后,就以高官厚禄来诱惑他,并指使他杀了丁原。

吕布竟然照做了,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原丁原旧部并没有找吕布报仇,而是跟着吕布一起投靠了董卓,比如张辽,他就领着千余人马跟了董卓。

这样一来,董卓在军事上的优势就明显了,凉州兵力有两余人,吕布送来五千,张辽千余人,还有收编的禁卫军也有万余人,合计将近四万人马,一下就把袁绍压下去了,说话的声音也立马大了起来。

那么,丁原就白死了吗?为了安抚袁绍,一批袁氏亲信和名士被提拔,比如何颙为长史、郑泰、周毖、伍琼等人,这些人被启用后,在他们的要求下,又进一步录用了一批名士,如荀爽、陈纪、韩融、蔡邕、申屠蟠等人。

此外,还有韩馥、刘岱、张邈、张咨、孔伷,这些人不仅是名士,还是袁绍的故吏,后来都加盟了袁绍组织的讨董联盟。

文章图片6

这批人的起用,对袁氏来说有极大的好处,充实了他们的政治资源。既然袁氏不再追究丁原之死,是不是就代表袁氏和董卓可以共掌洛阳了?

看上去是如此,但董卓的胃口太大了,他只想一人说了算,而袁绍的胃口也不小,他也想一人说了算,所以两家根本不可能共侍一君。

所以,当董卓提出废刘辨立刘协的提议时,袁绍马上就不干了。虽然刘辩与自己没什么血缘关系,但这中间涉及到一个权力转换的问题。

当初怂恿何进发起诛杀宦官的提议,是他袁绍提出的,现在宦官被杀了,何进也死了,能被视为战利品的也就只有汉少帝了,如果皇帝一换,这不等于他之前的功劳拱手相让了吗?

所以,袁绍坚决反对,反正董卓一时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但袁绍为什么在表态之后突然逃跑了呢?

从后续的情况发展来看,袁绍的逃亡是提前谋划好的,并非一时冲动。理由有二:

文章图片7
  • 其一,他在逃走时,选择去往冀州,投靠的是冀州牧韩馥。东汉末年的河北,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兵精马多,便于和北方游牧民族联盟,这是地理优势。
  • 其二,他在出逃时还带了一帮人,除了三个儿子,还有后来三国两大巨头:曹操和刘备,外加他的弟弟袁术,再有如许攸、逢纪等人。

他们出逃的目的地似乎都很明确,袁绍去了冀州,曹操出奔衮州,刘备去往豫州,而袁术则去了荆州。

如果是真的大逃亡,一般来说都会往家里跑,比如当时的“海内大儒卢植”,他就跑回了家乡。

而这四巨头不回家乡,也有原因,那就是受制于汉桓帝的《三互法》,即禁止本州人在本州做官。也就是说,只有去自己的非出生州,你才能大展拳脚 。

当时,袁绍表面虽与董卓决裂了,但他不能打出反汉的旗号,只能把自己包装成汉室忠臣,把董卓打造成乱臣贼子,这样他才有机会吞灭董卓。

于是,他们都不约而地遵循了《三互法》,这样就有机会到地方夺取军政大权,再联合起来对董卓予以打击,后来的讨董联军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袁绍的逃跑,也可以算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但是他这一跑所带来的后果却是严重的,东汉政局由此发生转变,驱赶董卓发起的各路诸侯讨伐战,为军阀割据的三国乱世拉开了大幕。

从历史责任的角度上来看,董卓之乱,袁绍负有一半的责任,那么另一半该归咎于谁呢?

文章图片8

皇宫深处的权力之争

西晋帝王司马炎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傻儿子司马衷,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一人掀起了一个王朝的内乱--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所以,皇权内部的争斗对一个王朝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东汉末年汉灵帝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左右摇摆,由此也引发了内部的权力争斗。

当灵帝刘宏在位时,政治才能没有,而且荒淫无度。他原本有一位宋皇后,为人善良且低调,当然这样的性格也很难受宠。她以为自己本分最起码不会招惹是非,但在皇宫深处,你不找人麻烦,麻烦也得来找你。

那时候,何皇后还是何贵人,很受当灵帝宠幸。她看着不受宠的宋皇后很闹心,因为她“上进心”太强,从宫女一路升到贵人,目标直指皇后的位置。

自从何贵人惦记上了皇后的位置,宋皇后的黑料就不断地发酵,最后真的把宋皇后给整死了,她也真的转正了。

何皇后之所以得宠,除了会哄皇帝开心,她的肚子也很争气,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辩。在此之前,汉灵帝已经接连夭折了几年皇子,心里才着急了。

文章图片9

皇帝担心宫里养不住儿子,于是就把刘辩寄养到了道人史子眇家,因此人称史侯。一时间,何皇后好不威风。

但没高兴几天,就有消息传来,后宫又有一位皇子诞生,就是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取名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这下何皇后着急了,原本儿子刘辩没有竞争对手,这下可倒好,又来了一位。于是,她找了宦官来帮忙,合计出的主意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下毒将王美人毒死。

不久,王美人暴死宫中,后妃被毒死,这件事可不是一件小事。汉灵帝暴怒,一查就查到了何皇后身上,他大怒之下要废了何皇后。

何皇后吓傻了,她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找谁摆平呢?找哥哥何进吗?他不行,一个卖肉的能有什么办法。无奈之下,她又找到了亲信太监赵忠等人身上,这些太监对皇帝的了解远比女人要多得多。

太监们在皇帝面前为何皇后苦苦求情,而且还送了一大批金银给皇帝,贿赂皇帝,这事儿听起来很稀奇,但却是真实的。

文章图片10

在太监们的左哄右劝下,这件事从大事化成小事,又从小事化做无事,不了了之。就这样,何皇后因此而欠下了太监们一个特大的人情,这也是后来她为什么不同意何进和袁绍诛杀宦官的重要原因。

189年,汉灵帝虽然才三十四岁,但已经一日不如一日了。为了对得起列祖列宗,他开始考虑继承人问题,儿子就两个,也好选。

他比较中意的是王美人生的刘协,在王美人死后,刘协由董太后抚养,因此人称董侯。但何皇后经过多年的奋斗,在宫中已经培养了一批亲信,所以在立储问题上,她有庞大的后党为她说话,特别是她的哥哥何进,当时已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

但汉灵帝也比较执着,直到最后时刻,他还是想立刘协,于是,他把刘协托付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宦官蹇硕。

那么蹇硕有什么实力呢?188年,汉灵帝设立了西园八校尉,其中为首的就是蹇硕,他们共同掌管禁军。另七个校尉当中有这么几位比较出名,如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等。

文章图片11

但汉灵帝失策了,他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就是身份。蹇硕说到底也就是个太监,士大夫们不待见,即使掌管禁军也被架空了,袁绍、曹操怎么会听他的话呢?他们不比谁精。

但何进就不一样了,此前虽身份不高,但自打当了国舅,又掌有军权后,家里就热闹起来了,可以说每天家里高朋满座,身边更是人才济济。

蹇硕当然知道自己在宫外根本不是何进的对手,但在宫内就不一样,那可是太监的天下。于是,在汉灵帝驾崩之后,蹇硕决定趁此机会将何进骗入宫中,然后一了百了。

然而他失算了,何进刚进宫门,就遇到了老熟人潘隐,一个眼色就将何进救了出去。蹇硕的阴谋破产,这下宫内宫外的事儿,都没他多少事了。

没过多久何皇后的儿子刘辩正式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少帝,这下何进更得势了,他先杀了蹇硕,又解决了与他妹妹作对,并极力支持刘协的董太后,最后一家独大。

文章图片12

事已至此,剧本的走向理应是,外戚力压宦官,上升为政权一哥。但士大夫一哥袁绍恨透了宦官,他怎么可能不找事呢?于是,后来就发生了袁绍撺掇何进剿灭宦官的事情,进而引狼入室,董卓入京。

一个王朝每逢在新老帝王交替之际,是帝国最为微妙且多变的时刻,也是各派的争斗最为激烈的时候。无数人的命运,一生的奋斗,往往似乎就取决于这短暂的几天甚至几个时辰。

何进原本已成功,但之后胜利的果实又被袁绍窃取,而袁绍看似也成功了,不料又被董卓篡取。当权力真空出现的时候,历史只会选择当下的最强者,不论这个人是好是坏,它只管选择,不管后果如何,而不幸的是,董卓碰巧就是当时的那个最强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