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茶道是如何在传统文化中诠释的

 北极熊788 2023-01-04 发布于浙江

爱茶的茶友们,是否也经常被“茶道”所困惑,总觉得这“茶”与“道”沾上了,就带有让人肃然起敬的色彩。

然而,随着“茶道”这个茶文化名词不断霸屏,大多数人对“茶道”究竟为何物仍似懂非懂。

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文化对“道”的诠释博大精深,让人难以把握,从而造成当下对“茶道”有太多的理解和应用。

文章图片1

什么是“茶道”

史料记载“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皎然《饮茶诮崔石史君》一诗中: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见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未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文章图片2

皎然,茶圣陆羽的忘年之交,在此诗首次提出了“茶道”一词。

同时明确了几个概念:第一是饮茶有道;第二是描述了茶道下的物质形态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茶汤色泽鲜白,香气高锐,滋味如神仙所饮的琼蕊浆。

文章图片3

第三茶道下的精神享受,从情思爽朗满天地,到无烦无忧快乐似神仙。

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 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如果说,陆羽《茶经》确立了茶道的技术规范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两位文人则赋予了“茶道”之名称。

文章图片4

如今,随着茶文化的日益兴盛,我们发现许多茶人、专家、学者对“茶道”概念的理解会在无形中更偏重文化层面。

无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的、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吴觉农)”

还是“茶道是人类品茗活动的根本规律,是从回甘体验、茶事审美升华到生命体悟的必由之路”(吴远之)

亦或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以饮茶、制茶、烹茶、点茶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语言、身体动作、器具、装饰表达一定思想感情,具有一定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综合文化活动形式(梁子)”

文章图片5

都异口同声表达出一种感悟:

“中国茶道”不局限于包括种茶、采茶、制茶、藏茶、泡茶在内的一系列技术法则,它更是超越物欲。

展示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内涵的道德规范。

中国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和美仪式。

它所具有的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功能一直以来都为有识之士所赞赏和践行着。

文章图片6

追溯起来“茶道”的确立,唐代陆羽功不可灭。

早在一千多年前,在他所撰写的世界最早的茶学专著《茶经》里,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的茶道理念。

指引着品饮者们不断探索,当下,人们已经认识到:茶道就是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茶饮质量技术标准,包括了种茶、采茶、泡茶等诸多的技术要求和文化背景,包括技术之道、仪礼之道、修身之道。

文章图片7

技术之道

技术之道指的是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存、饮用方法等技术问题,这是从茶园里的一片叶到茶杯里的茶汤形成和体验的基本物质保障。

没有茶叶生产和消费方式方法的传播,就不可能有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变异,也就不会形成中国茶道的多元化面貌。

陆羽在《茶经》中首次提出“茶性俭,为饮最宜精。”

从茶园种植到采茶制茶、从烹煮饮用到贮藏茶叶。

文章图片8

“精”的标准贯穿茶事全过程,如对茶园环境的要求“土壤:上者生烂石,中者栎壤,下者 生黄土。”——《茶经·一之源》。

茶叶采摘“天气: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茶经·三之造》。

茶叶制作: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经·三之造》。

煎煮茶汤时,火: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经·五之煮》。

所有的茶事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

于此,我们认为“精”依然是茶道技术标准,这是茶产品安全、优质,品饮时色、香、味俱美的根本。

文章图片9

礼仪之道

“礼之用,和为贵”,仪礼之道的根本是通过律已、尊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礼仪贯穿于茶室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敬茶答谢等,如鞠躬礼、点头礼、注目礼、奉茶礼等,长久修习,则有益于养成举止得体。

仪礼之道是提高个人修养,以“礼乐”文明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桥梁。

因此在很多地区,直到今天,进门一杯茶,仍是大中华民族圈内的共同待客礼仪。

文章图片10

修身之道

修身之道是指以茶为载体,融入“道、儒、释”的“内省修行”思想,陶冶情操,怡养品德,感悟生命的真谛。

历代来,无数文人雅士以茶修身,唐代刘贞亮,宋代的苏东坡就是以茶修身的典型代表。

现代生活中,茶“至清导和”,引导人们在“净”、“静”、“敬”的茶事活动中,悉心感悟,从而达到“和”的境界。

“静”,“茶须静品”,何谓静,既指环境,更指内心,去除了内心不必要的争绕才能“明心见性”。

文章图片11

一池平静如镜的水,能清晰地照见一草一木,如若清风吹过,则涟漪荡起,一切都模糊了。

“净”,用水洗去内心的“纷争”。

净至清,清至明,在水浑浊不清时,无法看清水底,只有当尘埃下沉,水澄清了后才能清楚地看清一切。

因此,茶事活动中,茶人们往往将烫洗茶具的过程,当成是澡雪心灵的修炼,眼睛所看到的是将茶具纤尘不染,在内心是将烦忧与琐事去除,让心灵因纯净而贴近本我自然。

文章图片12

日常用生活中,全身心的投入茶事活动,是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由静入净的方式。

手捧一杯茶,在芽叶舒展中,让人从心底里散发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轻饮一口,清心怡神,获得身心的愉悦。

主客相见,一杯茶,表达礼意,构建和谐,在“净”、“静”、“敬”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自我”的和谐。

#头条创作挑战赛#

#茶生活##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