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原理-杨宁课堂笔记

 王守山学堂 2023-01-04 发布于山东
美学是抽象,是对称,以什么标准去评判美是一个思考本质的过程。
阿奎那:美,通过感官(视觉听觉)使人愉悦。是形式,不涉及内容。美的三要素:整一,比例和谐,色彩鲜明。美和善有区别,
卢梭:崇尚自然美,所有人工的都是不美的。(人用铁丝拗植物,其实并不是人工审美,起源是为了模仿自然,模仿它被雷劈被动物踩还顽强生长)对自然的美没有欲望,对人的美是带有欲望的。(所以模特的意义不能是主体,会让注意力改变,模特只是为了让人不反感)
狄德罗:效应,东西要卖配套。不是你在买东西,而是东西在定义你,建构你;人没有客观的标准,他只会比较,不论在买东西还是择偶。美在关系:楼房年轻人喜欢浪漫,中年人喜欢跟财有关,老年人喜欢跟长寿有关。
康德:美感无利害,快感有功利性。美无利害而生愉悦,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意思是并非对我有用了,跟我有功利关系了我才觉得美,而是没有功利关系,我对他没有欲望,我还觉得他美,那才是真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普遍性,符合先验选择,大家估计都觉得美,大家有审美共同感。康德不认为人能看到本质,人只是认知到自己可以认知的东西,离不开时间空间,脱离了认知能力范围,人无法认知,更不要提本质。所以康德之后人们不再讨论美学本质是什么,只是讨论我们如何认知美的。从心理学,从社会。
弗洛伊德:艺术创作是本能的发泄。观众幻想自己是角色。就像爽文大家爱看,所以我的创作也要满足目标粉丝的发泄欲望。
美感是本能释放的快感。艺术是替代性的满足。
荣格:伟大的作品呈现集体无意识。个人的东西呈现太多无法成为伟大的作品。所以拍的东西要有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普遍的,每个人都有,是一种原始意念,人格面具(扮演多个角色),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原始欲望),自性(人格组合),写出这些共鸣,就是伟大作品。
美学拓宽了认知边界,我们不要呆在认知舒适圈里。还能这样想,而不是:你怎么能这样想。
美感是通过移情,移到外物那里,感受到的情感。比如人把感情投射到树木,好像树木也有了人的感情。本质还是人的自恋。粉丝从明星身上看到了他自己,为了我自己,我要无条件地支持你。
你喜欢动物么,不是,你喜欢动物像人时的样子,你本质还是喜欢人。
艺术作品是各种力的相互作用。价值水平由各种力的配置决定。康德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格式塔性也是认为满足心理的预期就是美
文化霸权,让大家认为社会本就该这样,这种意识形态就占据了主流,那么革命才能成功。我的产品营造出社会本就该这样的观念,我的产品才能大卖。
拉康:自我的形成是他人的建构,广告的召唤并不是说买了我你会获得什么使用价值,而是买了我,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品味的人。当今时代的广告宣传,不再是对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宣传,更多的是商品的附加价值,而附加价值就是建构你关于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的一种想象
建立一种趣味,这是最高级的,大家像我看齐。女排电影表达的是集体主义不如鲜活的个人重要。鲜活的个人。
对审美的评价是从两三套甚至更多角度去思考的,不能靠一套标准打天下。现在学了哲学,心理,社会三种。
影响本该如此审美的三个观念,阶级,性别,种族。他们分别代表了人天生的特定审美趣味
人吃饱了要求偶,就要让自己显得和别人不一样,一种是变成强者,可以定标准,一种是向强者靠拢,看起来像个强者。审美被少数精英决定。
价格提高能满足炫耀性消费,这针对不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有闲阶级而言。礼仪修养学识,能显示自己不一样。
审美会被金钱价值影响。花鸟虫鱼市场,越是难养的娇弱的越贵,越是好养的越便宜。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事物价值高,往往因为它难。
区隔社会越来越多靠文化资本。审美趣味不仅是审美,更多的是阶级区隔。通过特定的审美趣味确定我是这个阶级的人。所以审美本身没有天然的高低区分,只有天然的阶级。因为阶级,审美才有了高低区分。工人阶级,实用为主。中产阶层,文艺青年,模仿上层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上层阶级,观念解读艺术作品。
马尔科赛,异化,人在劳动时本来有种成就感,但生产的东西不属于自己,因此劳动变成负担,人变成工具人。极权通过创造温柔乡使人丧失斗志,进而失去自由。
通过传媒制造虚假需求,我不需要调查市场的需求,不需要调查人的需求,我要告诉你你需要什么,我造出这个产品,你要把你手上的垃圾扔掉,买我这个。
所有的文化工业都是对制度的维护。艺术已经变味了。
悲剧是模仿比我们好的人,喜剧模仿比我们坏的人。
高低趣味都能欣赏,试图欣赏不同事物,扩大欣赏领域,扩大接受范围,这样的审美趣味才是高的。
黑格尔,艺术最终要上升到宗教,上升到哲学。艺术品变成大众娱乐对象时,其价值不由艺术品本身决定,而由市场决定。有故事的艺术品价值更高。
审美生活化,使审美等级瓦解了。人们注重生活质量,从而感到自由,平等。
消费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买了会成为什么样社会地位的人。跟前面一样建构需求。大众传媒也推动消费,广告去建构。也许我得总结下知名经典广告。广告常呈现直观感觉,让你觉得你曾经拥有。传媒展现比自己强的人在干什么,然后会产生各种焦虑,想改造自己,总是处在跟别人的比较之中,为了贴近强者就会花钱。
符号消费,本质上是在消费你的审美观。使用价值都一样,为感觉买了单。
模仿在艺术上已经过时了。
学审美:从多种视野看待同一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不被多重表象迷惑。一个能发现美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希望的社会。
只从一个角度看待事物,所有理由都是从同一个体系出发,这个体系里你是对的,但忽略了这个世界还有不同的参照体系。用一条理论评判外在事物的人,与其说他在衡量外在,不如说他是在求得一种认同,试图通过表达把自己的审美理念合理化,这是种极为自恋的方式。
在生活的琐碎中,在功利性的生活中,一定要为自己心里留下一块空间,这块空间是美的。

__EOF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