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据几曾看》:中国美术史隽永之作,值得“据几常看”

 在山清泉水 2023-01-04 发布于湖北

中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留下了很多艺术瑰宝:绘画、书法、石刻……

如何欣赏这些瑰宝,并解读它的内涵及作者的构思、精神世界、笔意等,需要有人文修养、艺术功底的人来担负其职。

葛康俞先生是这方面的大家。他文史学养精深,造诣甚高。既是书法家、国画家,也是近代著名鉴赏家。只因英年早逝,所以并不为当今艺术界熟悉。

他所著的《据几曾看》一书,就像一瓶陈年老酒,越品越香醇,不馈为中国美术史上的评论佳作。

“据几曾看”是“在案几上曾经看过”之意。

在这本著作中,葛康俞先生对他经眼之名作,以独到的眼光品评了西汉至晚清199件书画珍品,从书画的源流、传承、画理、行文、笔墨、意境等方面作了精妙点评。

葛康俞先生对于这些书画的品评及卓见,得到了大收藏家王世襄、书法家启功、美学家宗白华等大咖的肯定和赞扬,并为此书作序提拔。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中国绘画接近于文学,西方绘画接近于建筑。”

中国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并不是实物在画布上的堆砌,而是绘画者内心世界的呈现,及一种人文气韵的表达,更是心灵的抒怀。

在书里,葛康俞先生对每一幅山水画,人物画作者如何经营布置,用笔点墨作了提纲挈领般的精彩分析。这是前人著作中没有的,对现在学习绘画的人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同时,他认为画者的画风与各地的山川、地理、人文、风俗也有关系

比如,大画家荆浩、李成、范宽、郭熙生活在中州地,知道嵩山、岱山之雄美。

李昇、王宰、孙遇生于四川巴蜀之地,可以领略岷峨之胜。

董源、巨然、米芾生活在江南,可以知晓江南云烟变幻、秀丽之美。

显然,这些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各绘画者的不同的创作意境和画风。

此外,葛先生不迎合于前人论断,做出自己的点评。文采美妙,言简意赅,引经据典,相互印证。可见葛先生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功力之深厚。

比如,对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葛老从尺寸、纸张、色泽、墨色、用笔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此作品是否为真迹,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不笃信古人的看法。他认为是“唐人双勾廓填本”。这一点难能可贵。

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评为骨力筋丰,指出“学者功力不足,作品则易俗气”,他认为颜鲁公此作“此卷纸色,古如丹砂。”

“大小舒屈,涂抹点窜,横生肝肠盘错,满幅嗟咄是已。”写出了他对颜鲁公的敬佩之情。

更让人诚服的是,葛康俞先生自身的绘画、书法颇有古风之神韵,十分耐看。本书原著,就是葛先生小楷所述。

编外,还收录了葛先生所著的《中国绘画回顾与前瞻》一文。虽然只有数千字,但立意精深。

他从中国绘画的起源,逐步成熟,不同时代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传承,以及外来文化为中国绘画的影响,都作了仔细叙述,可誉为一部极富学术价值的文案。

在文章里,葛先生提出了学习中国绘画的“十三则”。首先第一条就是“德行”,要以作人为出发点,画家须德行操守端正,才能做好其他的“十二则”。

随后,葛先生也提到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他认为,不学习古人,则是盲人瞎马,不能中止了传统绘画的系统命脉。这对于当今学习传承中国画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据几曾看》这本已经绝版10年的书,重新再版,意义深远。葛老之孙,作家葛亮为本书作序,也是本书的亮点。

书中还配有彩图、原文墨迹、毛边纸质,古味凸显,适合反复赏阅和收藏。

时光荏苒,葛康俞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本美术史上的精妙之作,仍能让吾辈体悟到老一辈学者的治学之匠心,独立之见解,及古学之精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