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些人类最早到达美洲?新的考古发现动摇了传统理论

 云语禅心 2023-01-04 发布于湖北

1 现有认识

史前人类是如何进入美洲的?早在1590年,耶稣会博物学家若泽·德·阿科斯塔(José de Acosta)就提出,人类最早是从亚洲进入美洲的,并推测两大洲在北极地区应该接壤,当18世纪末隶属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库克船长测绘了狭窄的白令海峡后,这个想法的可信度就更高了。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学者依然认可这个想法,并提出在末次冰盛期,海平面骤降,白令海峡海床裸露出来,变成陆桥,人类直接走到美洲的假说。就连一向严谨的哈佛大学大卫·赖克教授,在《人类起源的故事》中也沿用了这一假说。当前国际上虽有沿内陆与沿海岸路线两派意见,但区别仅仅是人类到了阿拉斯加后是沿加拿大腹地还是依太平洋沿岸向南迁移。

文章图片1

传统理论认为人类是在最后一个冰河期结束前,即11500年以前,首先到达北美阿拉斯加半岛。在最后一个冰河期间,由于大量的水被陆上的冰川所留滞,海平面下降约100米,白令海峡海底露出变成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陆桥。生活在亚洲东部的人类从西伯利亚徒步穿过白令海峡陆地到达阿拉斯加。人类最先到达北美的理论假说主要是以在阿拉斯加所发现的一些史前 考古文物为证据的。

   最古老的证据是在克勒山的蓝鱼洞穴所发掘的石器,其中有石头打制成的矛尖。这种石矛据认为首先在约30000年前发明于西伯利亚。散见于北美西北部的这种石矛证明了石器时代东北亚居民跨过白令海峡往东和往南的迁徙以及随之而发生的文化扩散过程直到最后一个冰河期结束,上涨的海水淹没了白令海峡陆桥、隔断了美洲与亚洲西伯利亚的通道。考古学家在北美发现了大量的与上述这种石矛尖相联系的石器文物,年代约11500年前。正好与地质学家所估计的覆盖加拿大的冰川消退同时。大量这些被称为“克洛维斯”文化的石器文物被认为是最早迁徙到美洲的原始人类所使用的。

文章图片2

经白令海峡陆桥到达阿拉斯加

按照这种传统理论,东北亚原始人类紧紧跟着成群的野生动物由西伯利亚,经白令海峡陆桥到达阿拉斯加,再向美洲东部和南部继续迁徙,构成了美洲最早的土著居民。那么考古学上的证据就应当是越往美洲大陆东南方向走,考古文物的年代应距今越近。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在北美大陆的东南发现的文物年代都比在据信是美洲最早人类活动的区域———阿拉斯加———所发现的更早。

2 考古发现最早的美洲人

在密苏里州和俄勒冈州的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4000年到13000年的史前文物。在小盐水泉发现的一根用来刺死乌龟的尖头木棍经放射性碳测定年代为12000年。美国东海岸宾夕法尼亚州的麦德克拉弗特山 岩下的史前人类遗址的石器距今约16000年。

南美洲发现的考古文物年代则更久远。

1997年,考古学家在南美智利蒙特沃德遗址发现了被屠宰的乳齿象遗骨、木质建筑遗迹、打了结的绳索、古火炉及石器,放射性碳定年结果为1.4万年前。在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的佩斯利洞穴遗址,发现了同样是1.4万年前携带有人类线粒体的粪便化石。2019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爱达荷州西部“库珀渡轮”附近发现了1.5~1.6万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包括屠宰场、动物骨头碎片及火炉遗址,直到1.3万年前才废弃,成为到目前为止在美洲发现最早的人类遗迹。

在秘鲁、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发掘出来的史前文物经测定都在14000年以上。智利蒙特沃德遗址显示这里的人类早在13000年前即懂得怎样利用附近的森林、海岸和山上的资源。这种知识不可能是第一批迁徙到此的人类所能拥有的,而应是几批以上的移民经验的积累。在该遗址的下面发现的五块 石片和疑为火炉的遗物,年代初测为距今33000年。

文章图片3

   在巴西东北部的帕德拉·弗拉达山岩下也发现了史前人类居所遗址。从火炉中的木炭和岩墙上掉下的涂有图画的石片的测定年代为32000年前。在该地区400多处原始人类遗址中的一个原始居所内的火堆中找到的木炭,经碳14测定为50000年前。巴西考古学家妮德·瑰德在此处已发掘30年,她在1987年发现的一具人类颅骨碳14测定为15000年前。这表明人类极可能在45000年到40000年前就到达美洲。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人类在这一时期前的一次冰河期间经白令海峡陆地到达美洲。然而,考古学家目前尚未发现西伯利亚此时有人类活动的证据,而传统理论也认为北美大 陆15000年前尚无人类活动。

   以前,尽管有许多无法解释的证据,传统理论仍牢牢地统治着美国考古人类学界。按照这种理论,来自东北亚的亚洲人在约11500年前经白令海峡陆桥到达北美阿拉斯加,然后穿过加拿大,进入西南部,最后散居到东部,成为土著美洲人的先祖。19世纪30年代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发掘出的石矛尖,年代测定为11000年前。

文章图片4

以此为证,该处被确定为美洲新世界的最早人类遗址,石矛尖也就被作为“克洛维斯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种美洲殖民的理论模式在美国考古人类学界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任何所发现的年代早于“克洛维斯文化”的石器都被认为年代测定不准,任何足以推翻该理论的史前人类遗骨都被束之高阁。一位美国人类 学家甚至认为美国人类学界存在一个极力维护该理论的所谓“克洛维斯黑帮”。不少人类学家为了使自己的学术声誉不致遭到学术权威的抨击,当发掘到克洛维斯文化层时就停止而不再继续往下挖掘。

3 新研究手段的发现原假说的矛盾

很多研究都表明,气候是会变化的,对人类活动产生过重大影响,且越是在远古,越是突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气象学家丁仲礼等编著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汇集了很多最新研究成果。距今4.0-1.2万年为地球最后一个冰期,但曾发生过多次快速变冷或变暖,此外地球并不是同步变暖或冷,北极温暖则对应南极寒冷[3]。

总体北半球在4.0-2.5万年前较为暖湿,之后则经历了末次冰盛期,1.9-1.8万年前为最寒冷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12℃,西伯利亚纬度60-70°之间,有时南到50°都被冰川覆盖;海平面较现在低130m。在我国,距今4.0-2.3万年期间,青藏高原、阿拉善盟、巴里坤、河套等西部地区出现了大面积湖泊、森林、草甸,气候表现为温湿。距今2.1万年前,西北地区及东北松嫩平原、呼伦贝尔、科尔沁等地则出现了大面积沙漠,气候为干冷。在北美洲,末次冰盛期出现了大面积冰盖,范围自五大湖区以北,整个加拿大都长年被冰雪完全覆盖,时间一直延续至1.3万年前,但阿拉斯加西部及南部反倒有些例外,没有冰川。

文章图片5

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针对人类基因的研究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已经完全不是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玄学,而是一门严肃且可靠的科学,古DNA研究也有了重大进展,甚至可以让化石“开口说话”。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科学家正是借助于基因技术、语言学、考古等学科逐步揭开了人类起源和迁徙的历史。

今天,所有的人类个体都只属于一个特定的亚种―现代人,我们的祖先曾经战胜,甚至是消灭了其他的人类亚种。现代人于13-10万年前自非洲扩张到亚洲近东地区,5万年前开始再次向外扩张,席卷了欧亚大陆[6]。我国发现的较早的,基本可以确定为中国人祖先的如山顶洞人,其遗址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距今3.4-1.6万年之间,早、中期狩猎对象有果子狸、似鬃狗等热带和亚热带林栖和林缘栖动物。近年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发现大批这一时期的古人生活遗迹。

古人类DNA研究领域世界级领跑者大卫·赖克集合全球92位顶尖遗传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专家合著而成的《人类起源的故事》,集成了2018年3月之前的最新研究成果,书中阐述在哥伦布踏上美洲之前至少发生过两次人类从亚洲到美洲的迁移,第一批大约在末次冰期到了美洲,另一批(即爱斯基摩-阿留申人)大约在1500年前到达。许多美洲原住民部落就是从第一批美洲人的迁徙中衍生出来的。

2013年,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西南部发现了一具生活于2.4万年前属于欧亚北部人的男孩骸骨(马耳他男孩),提取全基因组数据分析后清楚地表明,与欧洲人、美洲原住民有极强的亲缘关系,而与今天居住在当地的西伯利亚人则较为疏远,第一批美洲人从欧亚北部人身上继承了1/3的血统,而另外则全部来自东亚人。这也就是说,第一批美洲人是东亚人和欧亚北部人的后裔。

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在2.5-1.8万年前的末次冰盛期,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所有人都跑到南部半岛去避难了[8]。而在东亚,要使欧亚北部人、东亚人在末次冰盛期向北迁移,穿过西伯利亚冰川,到达遥远的楚科奇半岛,再跨过白令海峡。这怎么能说得过去?

文章图片6

至少3个方面的因素不能忽略:

①向北迁移的目的何在?这些人不可能具备现代地理知识,知道有白令海峡可以穿过去到达美洲,况且刚到美洲阿拉斯加的生存条件一点也不比东北亚好;

②末次冰盛期,北美洲和西伯利亚大部都处于冰雪的覆盖下,不具备人类穿越、长时间生存的条件;

③与人的本能不相符,我们有谁愿意在严寒之下再往北方去?事实上透过东亚古代史不难发现,每次小冰期,基本都对应了北方游牧民族向南部汉族居住地之大肆侵犯期。

目前所发现这一时期或更早期的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也很能说明问题,在中国东北不少于10处,外兴安岭以北极少,接近白令海峡的楚科奇半岛则尚未发现。

基于以上分析,第一批美洲人跨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假说根本不切合实际。

4 新的可能路线

其实,要解开这道难题,就需要格外注意东亚及北太平洋地区地质、地貌特征。黑龙江下游与乌苏里江合流后折向东北,到萨哈林湾入鄂霍次克海,向东跨过狭窄的鞑靼海峡就到了库页岛(萨哈林岛),再向东跨过鄂霍次克海到堪察加半岛,再向东南跨过科曼多尔群岛到阿留申群岛,顺着白令海寒流一路向东,就可以到达北美洲。这一带处于北纬50-57°之间,末次冰盛期正好处于冰川边缘地带。海洋里正好是全世界范围最大的渔场,鱼类资源异常丰富,且能吸引来大量鸟类。

之所以规划这么一条路线,是因为唯有这条路线才是最合理,最现实的。

设想末次冰期之初,生活在西伯利亚中南部的欧亚北部人最先感受到了逐渐趋于寒冷的气候变化,尤其到了冬天,河流结了厚厚的冰,打渔变得异常困难,地里动物也在减少,野果基本没有,迫使他们向南迁移。而当时呼伦贝尔、松嫩平原正在沙漠化,蒙古大漠更不适合穿越,故最佳的途径是沿外兴安岭以南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区域一路向东、向南,到中俄交界区域。外兴安岭可以部分阻挡北方寒流,区域内河湖众多,虽然冬天难以仍受,但可以暂时确保基本的生存条件。也正是在这里最有可能与东亚人发生混血。

文章图片7

陆地到处覆盖冰雪,食物链受到极大影响,而海边打渔反而容易得多,气候也稍微暖和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较内陆更有保障。三江平原下游在当时为大面积湖泊沼泽地,无法跨越,他们只能继续向东向海边迁移。这一区域鞑靼海峡仅有30公里宽度,站在海边就能看到库页岛,不难推测海峡完全封冻,并不构成跨越障碍。使用尖锐石器就能在冰上凿开窟窿,而这又是极好的捕鱼手段,故在海冰上生存并非难事。这其实也是他们最现实的谋生手段,故即便他们上了库页岛,也只能靠海边生活。

堪察加半岛南部正处于库页岛北部的东方,中间隔着鄂霍次克海800km宽。半岛西南最高山峰海拔3400m,中部最高峰甚至达4750m,活火山异常发育,是极好的向导。

文章图片8

跨越鄂霍次克海以现在来看是个巨大的障碍,但在当时,可能并不困难。其东、北、西三面都被陆地包围,仅东南向太平洋敞开,还有千岛群岛做为屏障,这决定了其海水较为平静,盐度较低,养分较高。北部完全处于大陆架,现在平均深度200m左右,冬季大面积结冰。在当时海平面下降情况下,部分海域不到100m深,海域面积也会缩小,更容易结冰,冰下则成为鱼类的天堂。当人类在其上穿行时,还不能太靠北,因为结冰较厚反而不容易凿开窟窿捕鱼。海冰可以解渴,即便是现在,因纽特人也时常以海冰作为饮水来源。当然也有可能采用船渡的方式,选择一棵较粗的树干,采用尖锐石器凿成船型即可乘坐,划船则需用木板。

堪察加半岛火山可能是他们原以为的温暖地,可走近一看,除了可以泡温泉外并无多大实际用处,周围寸草不生,有时还很危险,非久留之地,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呢?

以现在的目光看,从库页岛向南到北海道或从堪察加半岛向南经千岛群岛到北海道,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人类起源的故事》显示,这部分人并未在日本留下任何DNA。原因可能是已经适应了较寒冷的环境,只要能够生存,他们并非一定要向南;也可能是鄂霍次克海能够捕到更多的海豹或北极熊,可以穿得暖和些;还可能是他们并未发现越往南越暖和的规律;又或许是当时冰雪覆盖的大陆生活环境本来也不比海边好。

文章图片9

总之,他们最后到了美洲,那就只能朝着目标出发了。

堪察加半岛火山向东,在海边可以看到距离170公里(当时海平面下降,应为150公里)的科曼多尔群岛,最高峰超过600m,在海边结冰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好天气出发,第二天即可到达。

可等上了科曼多尔群岛才发现,这里面积并不大,也不适合长期生存。科曼多尔群岛和阿留申群岛同处于一条海岭,正好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分界线,故火山活动频繁,海岛都由火山喷发形成,高度多在500-1500m,这在大海里是一串多么高耸的存在呀!

文章图片10

下一步具有决定意义,一旦踏上就很难回头,这些人无愧于灵长类,也足够有勇气。科曼多尔群岛向东南330公里为属于阿留申群岛的Attn岛,两岛之间为现今俄罗斯与美国的分界线,也被划为亚洲与美洲的分界线。Attn岛最高峰达750m,按照地球曲面测算视距,即便是现在也可以看得到。

中间海岭局部到海平面不足5m,在当时肯定出露,实际陆地距离应在200公里之内,若考虑结冰的情况可能还要更近。来自白令海的洋流也正好是向东南,流速约50公里/天,故科曼多尔群岛到Attn岛完全可谓是顺水行舟,即使不考虑结冰也只需2-3天即可抵达,关键是要确保晚上有月亮的日子出发,可以看得到Attn岛。剩余到阿拉斯加的路程不再难以跨越,海岛之间距离没有超过100公里的。即便到现在,阿留申群岛东部冬天依然大面积结冰,可以想见,古人即便是使用了船,也要大部分时间在冰上滑行。

文章图片11

有人曾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上帝创造了世界后,踏着这些海岛从美洲返回亚洲,欣赏了自己的作品。

有趣的是,针对古人类活动遗迹的考古结论显示,第一批美洲人进入阿拉斯加后并没有急着向南,而是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应该是受到了冰川的阻隔。在1.6万年之前沿美洲西海岸向南迁移,过了现在美、加分界线后才沿着哥伦比亚等河流进入美洲腹地。这正好与“库珀渡轮”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这项研究支持了这样一个假设,即最初迁移到美洲的人们沿着太平洋沿岸路线而不是像一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穿过内陆无冰走廊到达北美腹地。

这一人类伟大的迁徙路上,饮水可依靠上层海冰、岛上淡水资源,食物可依靠鱼类、鸟类以及海藻,穿衣可依靠海豹皮、熊皮等,向导可依靠海岛高山及喷发的火山。但这绝不会是一次愉快、轻松的旅程,尤其是阿留申群岛恶劣天气频繁,时常有风暴,在人类可用工具极其有限和知识极度贫乏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相信他们每一次重大抉择都是为了族群的繁衍生息和长远发展而被迫做出的,也是在他们看来最合理、最有希望的。

6 奇怪的Y群体

《人类起源的故事》还给出了关于“Y”群体一个匪夷所思而又经过反复检验比较得出的确凿结论,即巴西的苏瑞、卡利吉亚纳、夏班齐部落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安达曼群岛原住民之间有着最强的遗传关系。虽然书中分析了与第一批美洲人一样的迁徙方式,但赖克教授最后指出,“Y”群体进入美洲的历史以及具体时间很有可能要在找到该血统古遗骸才能解决。

鉴于这一血统在东亚、西亚及东北亚完全找不到,故基本可以排除他们从太平洋岛屿返回亚洲、再经东北亚迁移至美洲的可能。

1990年,美国通过一项联邦法案,要求博物馆把馆藏的史前美洲人类遗骨归还给所属印第安部落,科学家们于是被召来确定头盖骨的部族归属。体质人类学家通过精确测量每具头盖骨在约90个部位上的尺寸,能够判断出该具颅骨属于地球上哪个人类种族,并且还能通过在颅骨上填充“肌肉”和“皮肤”重现其面貌。目前已对发掘出的约2000具美洲史前人类颅骨建立了这样的数据库。对其中十余具颅骨的面貌复原和分析产生了令人惊异的事实。

   现存美洲年代最为久远的史前人类遗骸之一是在巴西中部发掘出来的,约距今11500年。圣保罗大学的人类学家瓦尔特·内维斯去年对该具遗骨的研究表明他属于南亚人或土著澳大利亚人。在内布拉斯加州和明尼苏达州发现的距今约7840至8900年的三具颅骨也被确定为基本上属于南亚人或者欧洲人

文章图片12

1989年在爱达荷州的布尔发现的一具距今约10600年的年青妇女遗骸被认为是波利尼西亚人。内华达州法伦附近的精灵洞穴发现的史前人类遗骨距今约9200年,研究表明此人属于曾居住在日本的高加索人种

高加索人种曾散布在欧洲、北非和亚洲某些地区。 1996年7月28日,华盛顿州两名大学生在观看哥伦比亚河上的水翼船比赛时发现了一具距今约8000年的男性史前人类遗骨。其脸部狭窄,鼻梁高,再加上其他特征,初被描述为是欧洲人种,后被确认为属波利尼西亚人和曾住在日本的高加索人之间的人种。在1998年一期的《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上,首都华盛顿斯密森研究所的体质人类学家简茨和奥斯勒测量分析了11具美洲史前人类颅骨。他们的研究表明除了一具而外,其他10具颅骨化石均不像印第安人而更像欧洲人和南亚人。他们认为这证明了11000年前,美洲已是一个多种族混居的大陆,包括南亚人、东亚人和欧洲人,而且美洲原始人类的人口数量远不是我们原来所想像的那么少。

文章图片13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大卫·托玛斯认为当今美国印第安人同所发现的史前美洲人类遗骨化石在体质上的差异也许是10000年的进化造成的。人类学家詹姆斯·卡特尔斯则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解释:最早的美洲移民来自波利尼西亚或者欧洲。他们没有成为现今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很可能是被后来的移民消灭了。在华盛顿州的哥伦比亚河边发现的肯尼维克人遗骸的臀部有被石矛尖戳伤的痕迹,这极可能是有部族战争的证据。石矛尖的形状类似喀斯喀特文化器物。创造喀斯喀特文化的史前人类那时刚移入美洲。另一种可能就是由于他们和后来的移民通婚,其种族特征因而逐步消失了。

最近运用新技术对40年前在加利福尼亚州罗莎岛上发现的两根史前人类大腿骨的测试结果也令人惊讶。这两根属一名约19岁妇女的大腿骨已有13000年的历史,堪称北美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遗骸。这使人类学家们不得不放弃关于人类是在11500年前上个冰河期的末期徒步穿越了浅露的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然后往南和往东扩散到北美洲各地的理论。

7、另一批最早来到美洲的人群

对传统理论最大的挑战来自智利海岸维尔德山的史前人类遗址。该遗址位于流入太平洋的一条长约35英里的小溪旁,估计约有30名原始狩猎者曾生活在这里。他们居住在用树皮和乳齿象兽皮搭成的帐篷里。遗物表明他们同百英里外的其他原始部落有贸易来往。他们的食物包括淡水贻贝、小龙虾、野土豆、野生水果和鸟类。他们用芦苇编织的篮子装大圆石抛杀野兽,并用石头击捕飞鸟,还用经火烧硬化的矛叉刺杀乳齿象。这些发现同认为石器时代美洲人类靠狩猎为生的传统说法大相径庭。更重要的是这个遗址测定为距今12500年, 比据认为是美洲最早的“克洛维斯文化”早1000年。

文章图片14

肯塔基大学的考古学家汤姆·迪勒海耶从1977年起便在这里发掘研究。然而他的发掘研究成果却长期遭到质疑和否定,因为这些发现是和传统理论相抵触的。南美洲4至5处前克洛维斯文化遗址发掘的研究报告也从未被发表。科学家们担心权威的批评会败坏他们的科学声誉。

08年以前,考古学家迪勒海耶对维尔德山的史前人类遗址的研究终于被认真加以看待并被接受,对与传统理论不相符合的文物证据的认真研究的大门才被打开了。过去被认为年代测定错误的石器文物得到认证。在宾夕法尼亚州,考古学界终于承认在该州阿维那发现的木炭和石器年代距今约14000到17000年。在弗吉尼亚州的萨特维尔发现的乳齿象骨 化石也被认定为约14000年。

人类学家现在倾向于认为人类最早是从波利尼西亚或者南亚经 海路征服北美洲的。无所不能的古人类穿越了太平洋!

文章图片15

科学家们至少在这一认识上达成了高度一致,那就是古人类是通过欧亚大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诸岛,采用的方式是搭船。考古及古DNA测定发现,古人类最早在4万年前即登上澳大利亚;4000年前扩散到波利尼西亚,800年前就已经布满了南太平洋所有适合人类生存的岛屿。来自考古的结论还表明,古人在这些岛屿之间穿行时主要采用竹筏。这种船由竹竿捆绑而成,穿上横条可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另一大好处是不怕翻船,只要人能够再回到船上。不得不说,南太平洋人掌握了非常高明的航海技术并能够长时间在海上生存。

尽管如此,古人类在南太平洋这些岛屿之间迁移是不是每次出发都能看到目的地?是不是每次都能够成功?如果不成功会怎么样?

以新西兰最早的毛利人来说,公元14世纪,从波利尼西亚航海超2000公里而来。他们在出发之时就已经知道了目的地还是一次航海意外?如果知道又会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在南太平洋岛屿之间航行遇暴风雨或其他因素发生意外,他们会飘向哪里?其实只要看看世界洋流图,不难得出一个令人惊奇的指向,南美洲。

文章图片16

太平洋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在遇到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阻挡后折向南,过南纬35°后再折向东,成为南太平洋西风漂流,到南美洲智利海岸后分成两股,一股向北成为秘鲁寒流,另一股向南通过狭窄的德雷克海峡后继续绕南极洲环流。洋流主流在南纬40°-50°之间,流速8-10km/h。来自南极洲的冰山向北漂移,进入洋流后顺流而动,个别能到南纬40°附近。由于盛行西风,故风暴较多,浪很高,另外雨雪也比较多。

鉴于连神话传说都杳无音讯,更无史料记载,故只能从技术角度尽可能合理地设想关于古人自南太平洋岛屿迁移至南美洲的过程了。趁着竹筏带上桨,拽上满满几网活鱼(泡在海水里);葫芦里装满淡水,立着捆绑在一起漂在海上。本以为与以前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可到新的岛上生活,可是不巧遇到了暴风雨,加上洋流的影响,使他们只能顺流而动,长时间的漂泊肯定会有人懊悔,但是没有办法。后期捕不到鱼的情况下甚至不排除同类相食,或利用放散到海里的血液吸引鲨鱼来(类似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渴了只能靠降雨。

进入西风漂流遇到冰山后可真算是救命稻草了,爬到冰山上既有淡水,又能稳定地继续漂移,可能还能吸引来鸟类。反倒是寒冷会成为他们意想不到的真正考验,只能依靠海豹、海狮皮和鸟毛了,再不行就挤到一起互相取暖吧!远远看见来自南极未进入西风漂流的冰山,或许他们会发现自己在移动,从而有信心坚持下去。沿西风漂流大约50天后能够到达南美洲,相比哥伦布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耗时37天,这实在不算太漫长。

文章图片17

   传统理论的动摇带来了考古实践的变化。不久以前,麦克·约翰逊率领考古队在弗吉尼亚州的卡克图斯山发掘。当他们发掘到年代测定为10920年的克洛维斯文化层时就不再往下发掘了。而现在随着传统理论的崩溃,他们继续往下挖掘,找到了石矛尖和其他器物,年代断定为约15050年前。斯密森研究所的斯坦福认为这就是前克洛维斯文化存在的证明。1997年春天,对南卡罗来纳州的塔波尔史前人类遗址克洛维斯文化层以下地层的发掘也获得惊人发现。三英尺下的土层中找到了石矛尖,据信有12000年历史。这些发现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早在创造克洛维斯文化的人类在美 洲出现以前很久,美洲就有人类活动了。

   不仅如此,克洛维斯文化也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的许多器物同散布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中部的萨鲁特文化的石器极为相似。人们也许会用人类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倾向于采用相似的解决办法来解释这种相似性。但这里有个大问题。按现在的考古 发现来看,年代最久远的这类石器是在北美东部和东南部,而不是靠近西伯利亚一边的北美西南部。假如克洛维斯人是从西伯利亚徒步穿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他们应该最早到达北美西南部,然后在大陆散布开来。而且,由于覆盖美洲中部的冰川到11500年前才开始消退,任何在这个年代以前居住在东部海岸的史前人类就只能从东边来,而不是从西边白令海峡那边,因为史前人类不可能穿越当时隔断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冰川。

8.马达加斯加人

那么,这些史前人类是怎样穿越大西洋到达北美的呢?按现有的证据和早在40000年前人类已能从东南亚渡海到达现今澳大利亚来推论,极有可能的是:这 些史前人类乘船经过从英格兰到新斯科舍散布着冰川和浮冰的大西洋,即20世纪初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驶往北美的那条航线北边,他们以冰川上的海豹和海鸟为食,并随着向西迁徙的飞鸟群到达了东部海岸。

到达美洲西部海岸的亚洲人也极可能是航海者。他们可能是乘着独木舟,沿着太平洋海岸到达阿拉斯加,然后朝南直到智利。加利福尼亚州南岸的海峡岛上史前人类遗址就发现了贝壳和疑为渔网的绳状物,证明这些史前人类是海上渔夫。总而言之,美国人类学家正在改写美洲史前史。

来自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原住印度尼西亚人和马达加斯加人都使用南岛语系,遗传研究的结论也清楚地表明至少在1300年前,来自南太平洋岛屿的人登上了马达加斯加岛。这一结论既让人匪夷所思又无可辩驳,马达加斯加距离非洲大陆只有400多公里,距离亚洲安达曼群岛最近也要绕行6000公里,为什么不是非洲人而是亚洲人首先占领了它?《人类起源的故事》也未述及。

文章图片18

鉴于这一族群人在亚洲、非洲大陆都杳无踪迹,只能有一个解释,南太平洋人顺着印度洋南赤道暖流漂泊到了马达加斯加,航行时间应该在40天左右。相比于航海至南美洲,虽不会遇到寒冷,但饮用淡水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幸好大部分航程处于信风带,降雨较多。他们应该掌握了收集雨水的方法。

9.结语

上述设想仅仅是依据现已掌握的资料做一个尽可能接近于实际、合理地推测,但必须承认,尚没有可靠证据。鉴于海平面高度变化及海洋的特殊环境,使得人类在海洋上的迁移很难找到考古方面的证据,除非有奇迹发生,在海底发现了古人遗骨。相对来说,古人类自亚洲北部迁移到美洲更有希望得到考古方面的佐证,这个希望就在于库页岛、堪察加半岛及阿留申群岛。

人类什么时候和怎样到达美洲的已经远不是如传统理论所勾勒的那么简单了。

近年来,由于开展新的考古发掘和运用新的研究技术,美国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谁最先到达美洲和怎样到达美洲已经有了迥然不同的看法。支持这种新看法的是三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和成就:第一,对美洲史前文化遗址的深度发掘;第二,对原有考古文物化石年代的更准确的认证;第三,以新方法对美洲史前人类遗骨化石的种族归属的分析。统治北美考古学和人类学界多年的传统理论是:人类最早在最后一个冰河期末期(11500年前),从西伯利亚徒步穿越了浅露出来的白令海峡陆桥到达阿拉斯加,再散布到美洲各地,这一理论开始崩溃了。

新的看法是:人类远比上述年代更早到达美洲,而且是以三种不同方式和路线到达美洲。美洲远古人类的种族构成也远比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更为复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