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之旅(二十六)

 驿者 2023-01-04 发布于甘肃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北京        晴(轻度霾)

        课表上显示,今天又添了一门新课程---教学统计,很是期待。读研究生时,曾接触过师大王琦教授主讲的SPSS,略知一二。虽然深知SPSS是一种很有用的研究工具,但由于当时是选修课,再加上课程本身的难度,没怎么好好听讲,更没想过此生还有机会再次遇上它。因为这样的先入之见,我对这门课的期望自然与众不同。
        主讲老师是一位女老师,和其他任课的女老师相比,多了几分刚强与干练,穿衣打扮,还有一头利落的短发,更添飒爽英气,我想这大概与她讲授的课程有关吧?
        正如老师所说,最怕给学文科的人讲统计,十个有九个不感兴趣,剩下一个未必能听得懂。还未开讲,教室已经趴下一大片。鉴于此,老师没有讲高深的理论,而是从一篇论文中摘取了一组数据,阐释什么是STATISITCS,并让大家分析这些数据有什么作用,能干什么,以揭示统计学的意义。教室里很安静,从神情来看,不像听懂了的样子。面对此情景,老师明显有点不知所措,眼神中难掩失望,但她很快就调整过来了,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结果还是有点超出预期。
        为了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小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问题:你了解当前英语教学前沿的一些研究成果吗?你上过或自学过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吗?你阅读过运用统计学进行语言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吗?你理解下面这些关于统计的概念吗?大家把答案递上去的刹那,老师似乎比刚才更失望。除了6-7个学生以外,几乎全体同学对全部问题都回答了NO。面对一群统计学小白,这课还怎么上?犹豫了片刻,老师微微一笑,说,看来我只能拿教小学生的那一套教你们了!
        什么是统计?通过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也是我们在做研究中常犯的错误---一组效度不高的数据,老师告诉我们统计就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寻找问题答案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随后老师详细解读了什么是研究,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研究包括哪些步骤及内容,如何提出假设(正假设、负假设及零假设),总体与样本有什么区别,什么叫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怎样进行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一个个复杂抽象的概念从老师的口中说出来顿时简单有趣多了。紧接着老师又举了四个例子让同学们讨论,以加深大家对于样本的理解。四个例子如下:1)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写在一张纸条上,放在帽子里,然后不断地摇动帽子,抽出其中十个名字(随机抽样);2)学生们围成一个圈,指导老师坐在中间,蒙住双眼,抽出10名学生(非随机抽样)。我过去一直以为它属于随机抽样,经老师一讲解才明白了。(因为通常大家认为老师的眼睛是被蒙上的,因此所有人被抽中的几率是均等的。不过,按照常理,虽然蒙着眼睛,但指导老师绝对不会在一个区域选取样本,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边抽一个,那边抽一个,这样的话机会就不均等了,所以便不是随机抽样了。)3)通过掷硬币的方式选取样本(随机抽样);4)把学生按照个子高低排成一列,然后抽取第3、5、7…名学生(非随机抽样)。
        听了闻萃老师的讲解,思路似乎清晰了许多。照这样分析,先前申报立项的两项科研课题果然问题百出,如选题太大,数据来源不可靠,假设不够清晰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统计等相关知识,为后面的课题研究做准备,课间我特意走上讲台,就此向老师请教。老师给我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如选题、数据、效度、样本、假设等,很值得借鉴。看来推倒重来,重新整理思路,势在必行啊。就是不知道访学期间有没有空闲做这些事情?不过既然知道了问题所在,解决问题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烧脑的教学统计课之后,“查克国王”CHUCK老师登场了。和上次一样,各路人马来往穿梭在教室、机房和楼道,只为帮助老师捣鼓多媒体设备。从10点开始,三倒四弄,眼看着快11点了,还没有开始上课。瞧!这课上的!
        倒弄了40多分钟后,多媒体终于可以正常使用了。但老师脸上的神情似乎更加凝重,带着明显的不悦。原来上节课结束时他布置让大家下载资料,全班没有一个人完成,惹老师生气了。这可怎么办?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象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老师会不会一气之下把我们大骂一通?或者摔门而去,不给我们上课?或者一纸诉状把我们告到校方,然后校方再上报教育部,让大家接下来的日子更加不好过?...... 如果那样,大家会不会生气?毕竟每节课光捣鼓多媒体都要花去很多时间,大家心里正不爽着呢?如果是我们国内的老师就算了,问题这个老师还是个外教。就在大家愣神的功夫,令我们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只见CHUCK老师停顿了一下,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更换了自己PPT内容,开始讲授新课。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光着耐心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下课后,我还在想:如果换做是我,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会怎么处理?
        学生的不同个性体现在学习上自然会有不同的表现,即便同一个体在面对不同科目、不同学习内容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高效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需要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多年来学术界关于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止过,也诞生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英语教学法,如视听法、语法翻译法、三P法(practice, presentation, production)等,但正如CHUCK老师所说,这些方法从本质上都是teacher-centered,而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必将是learner-centered,如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全身响应法。老师问同学们最想听他讲解那个教学法,或者对那种教学法最感兴趣。大家说都想听。老师说,不行时间关系只能选择一种,最后少数服从多数,请老师讲解全身响应法。在讲解之前,老师先带领大家玩了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如下:每组三位同学分别扮演giant(巨人), ghost(魔鬼), gremlin(小妖精)。巨人遇险时需要把手举过头顶并大声呼叫“啊啊啊”,魔鬼碰到敌人需要双手平举大声呼叫“呜呜呜”,小妖精则躬身甩手发出“咿咿咿”的声音。巨人专吃魔鬼,魔鬼吞食小妖精,小妖精则反过来吞吃巨人,有声有形有意,这就是全身反应法。老师夸张的表演和几组同学的演示,把大家逗乐了,也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之后,CHUCK老师对时下最热门的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详细解读。在老师的讲解下,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和要义、目标与框架、三大环节(预热、任务、语言点)等概念逐渐明晰。
        于我个人而言,任务型教学法并不陌生,身体力行实践已有几个年头,但经老师一讲解,才发现自己一直以为的“任务型教学法”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仅有的一点认知还有有诸多不透彻、不到位的地方,如教学任务的设计不够科学,任务之间逻辑性欠缺,梯度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思维进阶和发展高阶思维。再比如课堂指令不够明确,导致教学任务完成度不够,甚至流于形式,目标达成度不高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任务型教学法。正可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才发现今后要做的、能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中午休息时,短信提示音响起,拿出来一看,银行发来的,提示我该还信用卡了。离家在外,无法亲自办理,只好给老公发短信让他帮我去建行还款。信息发出10分钟不到,就收到了还款成功的短信。那一刻,说不感动是假的。天生内向的他总是这样,从不多说什么,但一路走来,不论我想做什么,或在做什么,他都鼎力支持。有这样坚强的后盾,有这份爱的陪伴,此生何求?
        又到报刊选读课了。按照计划我们将继续讨论Wheat people vs. Rice people(吃米的人和吃面的人)一文。王老师今天上课的风格似乎不同以往,先选取了文中的几个例子,如铅笔的例子,火车及车厢的例子,以说明个性的形成或许与地域及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下来老师着重解读了其中一段,大致内容如下:种植稻米需要灌溉,一家很容易影响到另一家,所以合作很重要。而种植小麦基本靠天吃饭,不需要合作或者合作很少。以硅谷为例,那里是一个典型的小麦种植区。长期以来的耕作方式,使得这里的人们都很独立。只要有一个车库,有一个创意,有时间和精力,他们就可以创立自己的公司,就可以征服世界。得克萨斯州也是如此,由于稻米种植并不是很普遍,所以得州人只需一匹马、一杆枪和一片开阔的土地,便可以创出自己的天地。最后作者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种植稻米,同样也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种植小麦。一样的道理,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崇尚DIY的时代,但这些特立独行的创业者也不是随处都有市场,遭遇滑铁卢在所难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思维方式的形成可能与我们长期以来居住的地域及生活方式有关,但它绝对不是人类的发展与演变史。……老师讲到这儿,我有点犯糊涂了,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直到老师引入了Chinglish的话题,我好像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也明白了老师选取这篇文章的用意。诚然,吃米或吃面并不是问题的本质,独立或不独立,也无优劣之分,不用刻意改变。再说了,好多东西因为经历岁月的积淀,再加上长期约定俗成,想要改变谈何容易。只要品质是好的,是对的,是道德的,就无所谓。人性如此,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比如Chinglish(中式英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甚至大肆批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情不自禁地使用它。再比如洋泾浜英语,曾经一度被认为不入流,现在却合理合法地进入了英语词典。这是我自己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但真心佩服王老师,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这么有思想。有思想就算了,还很有洞察力,对于问题的看法总是异于常人,总是更胜一筹。
       在还没有Chinglish这一说法的时候,想必你一定听说过bottom up (喝完酒,告杯的动作,以示自己干了。但实际意义却是“屁股撅起来”) ,还有Where?Where?(汉语中的“哪里哪里”本来是客套话,在得到对方表扬时自谦的说法,但翻译成英语却大相径庭),这些其实都是Chinglish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留意过这些现象吗?你吐槽过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Chinglish吗?王老师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
        1)老婆生了个男孩。七斤半,母子平安。欢迎来看。(如何给好朋友用英语通报这件事。)
        2)I think you are familiar with Julia. (你本来想说“你和茱莉亚很熟。”不言而喻,这里的熟肯定指了解、关系不错。但英语中的真实意义为:对某人的身体很熟悉。)为了防止引起歧义,最好将其改为 I know her very well.
      3) 美国游行队伍中竟然有人打出了这样的标语 No more corruption. (没有更多腐败?)
        4)几例校园标示牌 
         报警电话  alarm phone       (闹铃还是报警?)
      小心滑倒    Slip and fall down carefully.    (小心翼翼地滑倒?)
        民族园 RACIST Park  (种族主义公园?)
        小心保管好你的个人物品。离开前请务必带走。
     Careful keep your personal things. Leave before please take away.  (这到底是带走呢?还是不带走呢?)
        地道译文:BEWARE Thieves operate in this area.   或 Don’t leave personal belongings unattented.
        5)干部先进性教育(××大学学报) Advanced Sex Education(先进的性教育?)
        6) 老眼镜(日语)= 老花镜(中文) = Reading glasses (英语)
        7)water dragon head for      水龙头?  地道英文tap faucet
        8) 含泪甩卖 tearful sale / 狂甩 / 跳楼价 jumping down building / 搬迁甩卖,不搬不是人。(真哭了?真要跳楼?)
        参考译文:Winter clearance sale   / Sale: everything must go! 给钱就卖 /
        House Bubble: clearance sale , take 20% off.
      9) ---Are you seeing someone? (你见某人了吗?真实意思是:你恋爱了吗?你有男/女朋友吗?/ 你名花有主了吗?
          ---I am in a relationship.    / I’m seeing a boy / girl.
          (正在相处。我约会去了。)
     10) 小心滑落。- ---Slip carefully.      (滑落时小心?)
     11) 我钱很多有。/ 我饭很多吃。(日语的语序)(如果你也这样说话,会不会被认为脑子不正常?)
      12)姚明去NBA之前:We do good tomorrow game!
           王老师点评:My hat off to Yao Ming and his Chinglish.
      13)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给交警描述车祸:
            Two car Peng Peng. One man die.
       14) WWF 的一则公益广告:For a living planet.
      15) 一位美国作家文章中的一句话:
          一则招聘广告:Wang Boss, Good health, good quality.
        (想表达:身体好素质好),willing to eat bitterness(能吃苦).
       16)奥巴马在复旦演讲:I wish I had learned Chinese.
             本句话被译成:奥巴马透漏想学汉语:随和亲切
        17)Fly open. (前大门开了。)
               ……
         一开始,我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举这么多的Chinglish 例子?这些例子和之前学的文章有什么关联?但反复琢磨老师结尾的几句话,终于明白了。以下是老师的原话:
    1) Should I bleach my Chinglish? In many cases, it’s not necessary. Because on one hand, it can help to be understood; on the other hand, you can’t help it. (e. g. Shui Junyi)
        2) We will have to live with Chinglish to varying degrees.
       3) Chinglish has life; don’t trample on it.
       4) Chinglish is good, but wrong translation not.
       我很赞同老师的观点:因为没有接触过地道的英语和真实的语境,你永远不知道它的真面目,所以Chinglish现象不可避免。我们不必因为自己的口语拿不出手,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自卑感。因为不论你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目的无非两个:有用和高效。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吐槽Chinglish如何不地道,如何笑话百出,令人啼笑皆非,而是trial and error(尝试和试错)。只有不断尝试,不断犯错,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处处留心皆学问。最后,老师以春节前夕北京五环路上奔跑的一辆小面包车上的提示语“一路疾驰,不再犹豫”结束今天的课程,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去发现、去尝试、不断试错、犯错、纠错、不断进步。
补充:王老师总能以小见大,管窥一斑。相反,我自己却经常吐槽甚至笑话一些Chinglish现象,的确是浅薄了。特举几个典型例子,诚邀大家一起商榷更为准确的翻译。
1)驾校大厅:请在一米线外等候。(Please one rice noodle wait.)
2)高速服务区公厕:便后请随手冲走。(Convenient after please with hand flush walk.)
3) 大厦玻璃幕墙:中海广场 China Overseas Plaza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翻译既不能帮助老外了解中国,也不利于汉语走向世界,所以并无多大意义,倒不如直接拼音标注简单明了。前些日子,北京地铁率先取消英语标识一事,外媒彻底炸锅,也引发了诸多网友热议。但我想说的是,English, Chinglish, Pinyin,只要准确正确,简单易懂,用哪一个又有何妨,不是吗?
       好久没查看邮箱了。今晚一打开,一则未读邮件跳了出来。邮件是二叔写给我的,除了常规问候,二叔提到自己2001年回家时送给我的一句英语名言If opportunity does not knock, build a door. (如果机会不敲门,自己建造一座门。),信件全文如下:
Qiuhui,
Got your message. This is truly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you. Of course, luck was certainly a factor but you got this opportunity mainly because of your hard work. You will recall several years ago I said in your classroom that “if opportunity does not knock, build a door”. You took every chance (something that, more often than not, bears risk for failure) in order to build you “door” and eventually you heard the sound of knocking the door.
There is much possibility that this opportunity may open some new doors for you. I encourage you to give some thought to your next steps.
If my memory serves me, you will be in Beijing until the end of January and leave early in February for UK?
Regards,
Uncle
        不用二叔提醒,我也会珍惜此次机会,充分利用访学契机,为自己建造更多的门,打开更多的门,进而遇见更多的机会。我相信我能做到。时间不早了,再写下去估计明天早晨又该起不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