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生平喜欢一种花木并为其写诗30多首

 9tx22v工人 2023-01-05 发布于重庆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千年难遇的奇才、全才。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医理酿酒,烹饪美食,盖房建屋,炼丹养生,为政治水等都无所不通,而且对每一学科都有深入研究,都是专家。

图为野生菖蒲

苏轼一生对一种花木十分钟情,为其写诗文30多首(篇),你知道是哪一种花木吗?告诉你,那就菖蒲,下面就讲讲苏轼与菖蒲之间的故事。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中记有:菖蒲因生于“昌美溪浦之间,故名菖蒲”。它的生长不依靠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卓然自立于幽谷溪畔之上,身怀奇质却不为人所用,俨然出尘之姿,深得苏轼的喜爱。

图为盆栽菖蒲

苏轼二十九岁时,在山中第一次遇见一棵野生石菖蒲,突然如他乡遇故知,为之着迷,欣喜地称赞菖蒲为“千岁灵物”,为其捡石头蓄清水。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与之一起写小楷,读《尔雅》;又像一位天真的孩童,兴致勃勃地把弄几案,发明有趣的附石法,并作诗云:

自我来关辅,南山得再游。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

菖蒲人不识,生此乱石沟。山高霜雪苦,苗叶不得抽。

下有千岁根,蹙缩如蟠虬。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

幸福的人,总是能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乐,每一天都不拒绝自然的馈赠。

元丰八年(1085),苏轼贬官遇赦,前往登州途中,看到蓬莱阁丹崖山旁的许多弹子涡石时,如获至宝,欣喜万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拿回去养菖蒲。弹子涡为海浪侵蚀所致,时有碎裂,淘洗岁久,皆圆熟可爱,苏轼开心地作诗赠与垂慈堂老人:

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块。

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明年菖蒲根,连络不可解。

每天对着来自山间的菖蒲,来自大海的弹子涡石,似与山海相对,此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苏轼植蒲,以水培、附石为主。其在《石菖蒲赞并叙》中记载:“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附其根……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

宋代文人养蒲,一度成为风气。苏轼曾热心地写文告诉大家,清水养蒲时,要丢进几颗文石,这样菖蒲才能扎根在石上,叶子才能变得坚瘦,整株也就更有青翠苍然之意,这就是他的“附石法”。这样的一盆石菖蒲置于案头,仿佛将山水间的幽静和草野之气都引到了眼前。

一棵普通的草,也可赋予它以灵气,苏轼对菖蒲的感情,可谓深重又绵长。据记载,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曾在慈湖山中取菖蒲数丛,用石盆养之。后由于要出差,陆路羁旅,不便照看,便将珍爱的几盆石菖蒲寄养在友人九江道士家中。离去之时,万般不舍,还告诉九江道士,日后路经此地时,定要来探看菖蒲是否安好。想九江道士得东坡居士探望还要沾菖蒲的光,也真是“人不如蒲”了。

苏轼一生,为菖蒲写了三十多首诗。他被贬谪常州时,在常州禅院送给禅师的一首蒲诗,盎然有趣: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这样善于发现与制造日常之乐,大抵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最可爱的一面。在他眼里,一事一物皆有情有趣。他曾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海南岛,彼地潮湿,雾重,气闷,粮食不继,但苏轼并不以此为苦,反而自得其美,独出心裁发明了“食阳光止饥”的方法。

绍圣元年(1094)九月,苏轼坡贬官惠州。一边是长途艰辛的跋涉,一边是政治上的失意,这时候的苏轼,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他在广州的蒲涧寺中,再次遇见菖蒲。恍惚之间,仿佛几十年的岁月退去了,他观濂泉,访蒲涧,挥笔写下《广州蒲涧寺》: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

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

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苏轼一生的经历,就像是眼前蒲草本性的自然流露,风吹雨打,清香如故。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轼过得快乐,对酒当歌,把茶闲话,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只因他有一颗蒲草一样的天真淳朴和自由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