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磨一剑(《水浒传中的酒文化》一书前言)

 老龙子的资料夹 2023-01-05 发布于海南

 “水浒传中的酒文化”,这个题目是我在2010年提出来的。

我从2010开始深入学习、研究《水浒传》小说,陆续写了一些散文发表在新浪博客(幸福的老龙子)上面,副标题都是“水浒传中的酒文化”

20135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诗书继世长》一书,其中第一辑中包括《水浒传中的酒文化》的部分内容。

2014年,河南电视台的编导选中了我的《水浒传中的酒文化》,经我重新改写,写出了《水浒传中的酒文化》十二集讲稿,在河南电视台“武术世界”频道演讲,于2015年、2016年在“武术世界”频道播出。

201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侠义悲歌——新视角读水浒》一书,其中收入了关于“水浒传中的酒文化”的部分内容

2018年,我撰写完成了《水浒拾遗——新视角读水浒之二》一书,围绕《水浒传》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对于一些关于酒文化的情节和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以上这些关于水浒传中的酒文化”的研究,虽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水浒传》小说中关于酒的内容,但是我在写作时,出于书稿或者电视台编导的要求,仅仅反映了“水浒传中的酒文化”的一些侧面和局部结论,与完整的、系统的研究目标还有距离。

我自己觉得,如果要把水浒传中的酒文化”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研究,形成一部书稿,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斟酌、推敲,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自从2016年《侠义悲歌——新视角读水浒》一书出版后,我开始了“酒文化”的第六个阶段的研究与写作。年多来,写作提纲一改再改,念兹在兹,不敢松懈。一是努力收集关于“酒文化”的参考资料;二是继续反复阅读《水浒传》小说,冥思苦索,如何把小说中关于酒的故事情节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三是反复归纳整理,使“酒文化”的论述条理化、系统化。

收集参考资料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中国水浒学会领导的热心帮助与指导,佘大平老师,张虹老师,欧阳健老师,郑铁生老师,他们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研究论著无偿赠送给我,并且对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给予指导,语重心长。这让我十分感动。借此机会我对这些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从网上和各地书店收集研究《水浒传》小说的参考资料,收获颇丰。我现在经常使用的《水浒传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水浒全传》(三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王利器先生的《水浒全传校注》(十卷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余嘉锡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作家出版社1955年出版)、《水浒词典》(胡竹安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研究资料,都是从网上购买的。

阅读文本方面,我下了一点“苦功夫”。我用了一个笨办法,那就是把《水浒全传》的120个回目全面核查了一遍,将其中带有“酒”醉”和“筵宴”字样的句子摘录下来,填入表格中进行统计、评点。我称之为“水浒酒文”

1、在《水浒全传》的120个回目中,带有“酒”醉”和“筵宴”字样的回目,有116个;没有“酒”醉”和“筵宴”字样的有4个,分别是:第八十四回、第九十六回、第一百七回和第一百十八回 数据表明,《水浒传》小说中的绝大部分回目都有关于“酒”醉”和“筵宴”的描写。我摘录了800多个段落,共计16万多字。《水浒传》小说确实是“无酒不成书”。

2、笔者在每一段摘录的后面都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酒文化”撰写了比较简单的评语。标有波折号的后面即是。

3、《水浒传》小说中关于“酒宴”的段落与评点大约有16万多字。这样的文本阅读为我的研究工作打下来比较坚实的基础。

要使“酒文化”的论述条理化、系统化,需要把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宋朝的经济发展与酒政,以此为背景,看《水浒传》小说中的酒文化。宋朝酿酒业的繁荣源于宋朝的酒政的宽松;酿酒业的繁荣导致消费的普及;酒消费的普及导致酒文化的提升。《水浒传》小说中的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即在于此。

二是通过文本阅读,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逻辑推理。

《水浒传》第十六回写白胜挑着酒、唱着歌,走上黄泥岗。当时护送生辰纲的众军士问他:“你桶里是什么东西?”白胜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白胜说:“挑去村里卖。”众军又问:“多少钱一桶?”白胜说:“五贯足钱。”于是众军商量:“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这时杨志出来阻止,白胜便假装不肯卖酒。在这个节骨眼上,卖枣子的七个客人说话了:“你这鸟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白胜卖的是什么白酒啊?这酒为什么可以像茶汤一样,能够“救了我们的热渴”呢?

我们先来就事论事,围绕故事情节进行发掘。众军见到“白酒”的想法是“我们又渴又热,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七个客人”也劝说白胜:“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的热渴。”如此说来,这“白酒”具有“茶汤”一般的功能,可以解决“又渴又热”的问题。试问:今天的“白酒”能有这样的效果吗?今天的“白酒”,包括所谓的“低度酒”,喝了只能是更加“热渴”。因此,从故事情节的描写来推理,白胜卖的“白酒”,也不是我们今天喝的蒸馏白酒。

三是通过历史典籍和文献来进行考据。

白胜卖的到底是什么酒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有直观的感觉还不行,需要我们再从中国酒的发展史上来考证一下。明朝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典籍。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滴露。”这里面说的“烧酒”,就是所谓的“蒸馏酒”,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白酒”。《辞海》对“蒸馏酒”的定义是:“将含淀粉或糖的原料制成酒醅(pēi),再蒸馏而得的酒精浓度较高的饮料。如白酒、白兰地等。”

“蒸馏酒”相对应的是“发酵酒”,《辞海》对“发酵酒”的定义是:亦称“酿造酒”。一类不经过蒸馏的酒。由谷类等含淀粉的原料经霉菌糖化及酵母发酵而成,如啤酒、黄酒等;或以水果果实、果汁等含糖原料经酵母发酵而成,如葡萄酒等。酒精含量一般较低。由此可见,蒸馏酒的生产工艺要比发酵酒更复杂一些。

李时珍的研究结论是:元朝以前,中国的中原地区没有烧酒(即蒸馏酒)。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权威的结论。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中原地区在唐宋年间,社会流行的酒就应该都是发酵酒(亦称“酿造酒”)。李时珍界定的这个时间段,包括《水浒传》小说所描写的北宋时期。这就是说,北宋的官民,包括梁山好汉喝的都是低度的发酵酒而不是高度的蒸馏酒。所以才会有武松、鲁智深二三十碗乃至三四十碗的豪饮。

一些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也可以佐证李时珍的这个结论。南朝范云有《对酒》诗,说“如华良可贵,似乳更非珍”。同是南朝人的吴均在《行路难》诗中说“白酒甜盐甘如乳”。我原来对于这些诗句很不理解,那“白酒”怎么会“甘如乳”呢?后来我在西安喝了一种米酒,叫作桂花稠酒,是乳白色的,相传“李白斗酒诗百篇”喝的就是这种酒。桂花稠酒的酒精度十几度,喝在嘴里有点像现在市场卖的酸奶。我想,大约这就是范云和吴均说的“似乳”和“甘如乳”吧。我觉得,宋时的“白酒”可能也是这样的,而不是像我们今天喝的如水那样透明、如辣椒那样辛辣的蒸馏白酒。我们今天喝的蒸馏白酒在一开始被叫做“烧刀子”,其口味辛辣、猛烈可想而知。蒸馏白酒也叫“烧酒”,这种酒到元朝时才有,宋朝时还没有大规模生产蒸馏的白酒。

关于榨制“发酵酒”的描写,在唐、宋诗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杜甫的“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穷困潦倒的杜甫非常想喝酒,这时庄稼已经收割完了,有粮食可以用来酿酒了,在想象中榨酒的糟床已经在滴酒了。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联想,同时也是对于生产“发酵酒”的形象描写。

宋人欧阳修(1007-1072)的《晚秋凝翠亭》诗:“嘉客日可携,寒醅美新醡”。

比欧阳修稍晚一点的秦观(1049——1100)的《题务中壁》诗说:“醡头春酒响潺潺,城下黄公寝正安。”

黄庭坚(1045-1105)的描写更加形象:“醡头夜雨排檐滴,杯面春风绕鼻香。”写的也是榨制“发酵酒”。

秦观是在宋徽宗继位的前一年(元符三年)去世的,黄庭坚是在宋徽宗崇宁五年去世的,这两个人描写生产“发酵酒”的时间,距离《水浒传》所描写的那个时代并不远。

比他们再晚一点的南宋人杨万里1127—1206)也有描写榨制“发酵酒”的诗:“松槽葛囊才上醡,老夫脱帽先尝新”。榨酒的醡床有“松槽”,把用“葛囊”包着的酒醅放在“松槽”里面,进行压制,于是酒液就出来了,就可以喝了。

从欧阳修到杨万里,由北宋到南宋,这期间的典籍和文学作品记载的都是榨制“发酵酒”,很少见到生产蒸馏酒的记载。

关于北宋时期有没有蒸馏酒?这个问题现在仍然存有争议,一些研究者甚至以考古发现的蒸馏器皿作为证据,来证明北宋时期有蒸馏酒。从我的研究结果看,北宋时期即使有蒸馏酒,也只能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当时人们普遍生产和消费的应该是低度的发酵酒而不是高度的蒸馏酒。

四是通过工具书来进行考证。水浒传小说第五十三回描写戴宗与李逵去找公孙胜,其中关于荤酒与素酒的描写基本上都是围绕戴宗和公孙胜这两个人物,然而有李逵在其中插科打诨,故事便格外生动活泼,令人捧腹。

《水浒传》每每提到荤酒与素酒,并且把“素酒”与“素食”相并列,让人觉得好像酒和菜一样,也可以区分为荤与素。然而从戴宗与酒保的对话看,酒本身并不分荤与素。荤酒与素酒的区别在于以什么饭菜下酒,以荤菜下酒,即为吃荤酒;以素菜下酒,即为吃素酒。戴宗吃的一碗熝豆腐和两碟菜蔬都是素菜,后面写公孙胜要吃的“素面”和“素点心”也都是素食,而李逵吃的牛肉却属于荤菜。在小说第五十三回里面,李逵与戴宗喝的是一样的酒,李逵以牛肉下酒,即为吃荤酒;戴宗以“一碗素饭并一碗菜汤”下酒,即为吃素酒

我在2011年11月8日的博文中,就小说《水浒传》中关于荤酒与素酒的描写发表了一些浅见,提出:“酒本身并不分荤与素,荤酒与素酒的区别在于以什么菜下酒,以荤菜下酒,即为吃荤酒;以素菜下酒,即为吃素酒。”

对于我的这个看法,有网友巴巴羊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荤酒是指高度酒,素酒是指低度酒。

关于荤酒与素酒的标准定义,我先后查了《汉语大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在《汉语大词典》(第九卷)里面,关于“素”字的词条占了18页,其中有素水、素油、素茶、素食、素菜、素鱼、素餐、素饭、素馔等,唯独没有“素酒”。在关于“荤”字的词条里面,也没有“荤酒”。《辞海》里面也没有关于荤酒与素酒的标准定义。倒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里面查到了关于素酒的词条,在第1301页,关于“素酒”的定义是这样的:一是“就着素菜而喝的酒”;二是“素席(方)”。

我原来把解决问题的希望重点放在《汉语大词典》和《辞海》上面,以为大型工具书的词条比较丰富;在失望之后,转而求助于普及型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想到还真找到了。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素酒”的定义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可信的。

希望在下关于“素酒”的研究,能够为各类工具书以后的修订提供参考资料。

研究“水浒传中的酒文化”,是一个互证的过程。既要通过历史资料来验证《水浒传》小说中关于酒的描写的客观存在;又要通过《水浒传》小说中关于酒的描写来反映宋朝酒文化发展的脉络;还要把小说中关于酒的描写上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来梳理、比较、归纳和总结。一边是历史,一边是小说,文学经典与历史互相交融,我们徜徉其中,左顾右盼,旁征博引,其乐无穷。

酒,是一种物质,而饮酒却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酒的作用,人性的善与恶发挥到了极致。酒使人类社会的舞台风生水起,多姿多彩。酒文化,是《水浒传》小说中的一枚瑰宝。我们把《水浒传》小说中关于酒的描写单独加以提炼,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欣赏,让我们受用无穷。

我从1988年到2009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研究财产申报法,最后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反腐败视角下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与财产申报法》一书。

现在,我又用了十年时间研究水浒传中的酒文化”。人生苦短,能够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并不容易。我本来的计划,是想把《水浒传中的酒文化》与已经出版的《侠义悲歌——新视角读水浒》和《水浒拾遗——新视角读水浒之二》凑在一起,作为研究《水浒传》小说的三卷集子出版,以此纪念我的八十岁生日。现在看,似乎可以提前了,但愿我的这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这正是:

十年磨一剑,水浒谱新篇。

千古文章事,经纶莫等闲。

吴玉平2023年1月于海南南桥镇南林居祥悦竹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