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解封和感染病毒,听起来是两个意思,但实际上说的就是一回事儿,为什么说就是一回事儿,因为只要疫情解封,那么,感染病毒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只是不同的人感染的时间或有早晚,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幸免。 我们正在经历疫情解封后的第一波病毒感染高峰,至于是不是还会出现第二波甚至第三波,我不是传染病专家,不能随便讲这方面的问题,更不能轻易下这方面的结论。 不得不说一个比较糟糕的状况,到目前为止,在我认识和知道的人里面已经有二十多位老年人因为感染病毒诱发基础性疾病而去世,尽管此前我对这个问题早有预感,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感染病毒的诱因作用还是如此之险恶,远远超出了我个人的预判。 这段时间四个站桩公益教学群总有好心的同学推送这样或那样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围绕感染病毒的问题,说法有太多,不管适用与否,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通过这次新冠疫情,大家会越来越重视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因为感染病毒后可能会比较多的出现腹泻,导致最近很多药房治疗腹泻的药品都被一抢而空。于是,教学二群里有同学推送了这样一个食疗偏方「烤大蒜醮白糖吃」,说是可以治拉肚子,拉肚子就是腹泻,教学群里的交流由此展开而逐渐深入。 所谓偏方,就是民间比较流传但通常不见于古典医学著作的中医药方。 我们从小生活的地方时常也会用到这个偏方,所以,我回复说:这都是民间偏方,小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吃的。 其实,各个地方都有很多这样的民间偏方,比如我们说的食疗偏方,实际上都跟各个地方产什么和吃什么有比较直接的关系。 不管是民间偏方,还是文献里面有记载的中医药方,凡是说到用药,都是需要与疾病对治的,所谓对症下药的意思,这里面的讲究有很多,但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其实说到用药都有一个基本原则:纠偏扶正,不可以偏为正。 比如我们前面讲到的腹泻,为什么会腹泻,从中医的角度讲,这是因为身体内的寒湿太重所导致的,只要我们解决了肠胃等方面的寒湿问题,一般都不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即使是已经出现了腹泻的症状,随着体内寒湿问题的解决,很快就能见好。 现在有的人有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一个具体问题或者说枝节问题,夸张夸大,讲出来都是一副吓死人的样子,这样讲话对于患者来说真的是很要命,而且还会给社会大众带来不必要的恐慌,要知道,这个人只要心里恐慌,人体的免疫力跟着就会大幅度降低。 比如疫情就是这样,你心里既不要担心,更不要害怕,我们都是有站桩基础的人,就是要认为自己不会被病毒感染,当然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我们还是要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同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即使我们被病毒感染了,一方面要心平气和,另一方面要身体放松,多练坐式和卧式。 记住我这里说的多练,什么是多练,多练就是我们两眼只要睁着就要练,练一练可能就睡着了,没有关系,睡醒了以后接着再练。 要知道,我们睡觉的时候是被动恢复,醒来以后练功是主动恢复,主动与被动相结合,这样坚持锻炼和注意休息,要不了多长时间我们一定能够康复如初,而且绝对不会出现什么白肺的问题。 有的人之所以会出现白肺,就是因为感染病毒以后,我们没有办法降低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之间的对抗强度,还有就是自身心肺功能确实比较弱的人,感染病毒后会导致心肺功能的进一步衰退。 我们平时只要坚持站桩,坚持一段时间后,心肺功能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什么说是一段时间,站桩这个功法再好,没有时间保证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站桩以后最起码我们的心肺功能不会太差。 站桩最要紧的是在平时要多下功夫,不能说我们已经感染了病毒才想起如何站桩用功的事情,这个时候站桩练功有用没用,临时抱佛脚当然还是有用,但远不如平时坚持用功更有用。 关于《黄帝内经》里面讲「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道理,我们需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再说新冠疫情,我们不是说不会感染病毒,也不是说感染后不会发病,而是因为我们平时有这方面的身心准备,即使感染了病毒也没有什么关系,通过站桩锻炼,注意休息,再配合适当的治疗,我们的身体很快就会得到康复,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要说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平时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好好锻炼,真正到了应该派上用场的时候,功夫反而跟不上去,关键时刻掉了链子,那就真的是只能干瞪眼,瞎着急。 在疫情解封之前,社会层面上之所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病毒感染或者只是小范围的病毒传播,这里面起到根本作用的防疫措施就是「阻隔」。 通俗地讲,阻隔就是限制我们的人员流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切断人作为宿主这个病毒传染的渠道,因为面对具有极强传染性和极高致死率的未知病毒,没有比阻隔更讲科学且更为有效的防疫措施。 再比如说我们接种疫苗,主要起到的也是阻隔作用,一方面疫苗对于个体起到免疫警示和应急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疫苗可以从个体阻隔逐渐到群体阻隔,形成一个移动的保护屏障,这样病毒的传播速度就会逐渐减慢,传染宿主就会相应跟着减少。 就接种疫苗本身而言,这是没有错的,也是没有问题的,接种疫苗是我们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也是减少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太快,逃逸能力太强,致使我们研究和生产的疫苗在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只好等待了差不多三年时间,一直等到病毒变异株的致病性减弱尤其是致死率大幅度降低以后,相关机制开始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宣告新冠疫情结束。 疫情解封不等于没有病毒感染,毒性减弱不等于没有诱因作用,即便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每个人感染病毒后的反应都是各不一样的,这与个人的免疫功能有直接关系。 比如,有的人身体看起来很好,但他的免疫功能是不平衡的,所以,感染后的生理反应很是强烈,身心感受很是遭罪,当然,一般情况下坚持坚持就慢慢可以恢复。 有的人身体看起来并不怎么样,但他的免疫功能是比较平衡的,所以,感染后的反应并没有那样强烈,症状也比较轻,康复自然就比较快。 还有的人身体本来就不好,而且他的免疫功能本身也不平衡,这主要是老年人,还有就是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他们感染病毒后就比较难过了,甚至有的人就是因为感染病毒诱发基础性疾病而离开了人世。 我们这里说到的免疫功能平衡问题,是目前免疫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只是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研究方向不是很明确,具体实践更不够深入,我也是在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看过疫情的相关情况报告后,结合自己的站桩体认,深入细致地研究过这个问题,为此,我还专门写了这样一篇文章,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看过。 所以,免疫功能既不是越强越好,也不是越弱也好,而在于免疫功能是否平衡,不管免疫功能是强平衡,还是弱平衡,首先是免疫功能要平衡,这一点很重要,接下来在免疫功能比较平衡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说免疫功能强与弱的问题。 什么是最理想的身体健康状态? 我个人觉得,免疫功能平衡且免疫能力强大,这就是最理想的身体健康状态。 医学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一个整体,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整体,就好像是闭环一样,只要任何一个系统出现了问题,都会带动另外两个或一个系统出现连锁反应。 即便是我们发现了哪一个系统有问题,采取了干预措施或者治疗手段解决了问题,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同样还会引起其他方面或别的系统出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 当然,很多时候新的问题不一定马上就会出现,这个跟因果的道理一样,今日果与昨日因,今日因与明日果,即因即果,因果不二,所以,这个问题从结果上看,我们好像是解决了,但同时这也是下一个问题的诱因。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在这方面给我的感觉就是无从下手,我个人认为,这也是现代医学缺乏整体观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必然要遇到的瓶颈,实际上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是要如何平衡各个系统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只要不出现系统问题,那就没有问题。 有同学说:「练某某功是不是能解决吗?」 我说,那可不一定,任何一种功法,只要说是功法,那就必须练功得法,不是练了就一定有用,练功不得法那就不是功法,这个不能随便这样下定论,这就比如我们站桩一样,如果锻炼不得法,站桩还是没有什么用,即便是有点用,也是在这方面有用,在那方面就没有用,事实上更多的时候起到的还是反作用。 其实,很多功法都是有针对性的,只要有针对性,那就注意有所侧重的问题,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了这个针对性,实际上在认识上已经片面了,我们使用民间偏方就是这个道理。 养生健身之道就是中和之道,我们养生健身的根本原则就是「中和」二字,只有在把握好中和之道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讲有所侧重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都是在保持整体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去解决具体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否则的话,我们早晚都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最后走进误区,进而误入歧途。 接下来有同学说:「中医的整体观是优势,一些老年人身体状况其实一般,但是比较平衡,属于低能量圆运动,也能相对长寿,一些老人身体看起来也可以,但是身体极不平衡,一旦这个圆运动平衡打破了,就是土崩瓦解。」 这里的「圆运动」,我想应该是指近代出身云南的白族医学家彭子益老先生总结出来的一套中医理论,我只是听说过,没有深入研究过,不了解不做评价,但上面这位同学说的道理还是不错的。 一个人的身体并不是越强壮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瘦弱就越好,好与不好,在于各部分机能是不是平衡,各部分机能越平衡,身体状态自然就越好,这里面也包括有免疫功能,这样的人到最后一定是寿终正寝,五福尽享,所谓「无疾而终」,俗话讲,这样有福的人都是老死的。 有同学说:「身体中和就是五行平衡。」 这样的解释不能说有什么问题,但不是太清晰,确切地讲,应该是五行和阴阳的问题,五行合一形成的是整体观,阴阳平衡运用的是辩证法。 重要的是整体和平衡的问题,至于五行和阴阳,都是我们古人为了解释某种现象所采用的语言,甚为可惜的是,很多人喜欢在这些概念上纠缠不清进而反复纠结,这是神仙打架,哪儿跟哪儿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内在的道理明白没有,能不能明白什么是整体,什么是平衡,而不是五行和阴阳这样的说法是不是科学或者说是不是科学语言的问题。 有同学问:「老师,吃得香,睡得香,精神好,这就是平衡的吧?很多长寿老人都是这样的,但也有很多病病秧秧的老人也长寿。」 前面那位讲圆运动的同学接着补充说:「这个也能解释当下中医治疗的乱象,也包括西医,其实就是这个圆运动中的不同切入点和力度问题。第一种是有些人是用过量的寒凉药物压制症状,从圆圈的另一个点切入,身体也许能自己再次平衡,但是整个能量圈是变小的,当然也有被破坏的可能了。第二种是用过量的扶阳热药,从圆圈的另一个点切入,也有冰雪融化的,也有热坏了破坏平衡的。第三种是顺应身体去提供助力的治疗,这个能量圈是会变大的,也会平衡。我觉得第三种就是龚老师讲的中道了,医道也是相通的。」 针对这几位同学的问题,我解释说,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吃得香,说明你的肠胃不会有什么问题,就是新陈代谢功能不会差;睡得香,说明我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也就是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很好。 现在讲中医和学中医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好现象,也是好事情,但是,真正懂得养生健身的不多,尤其是在养生方面有很多的欠缺,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养生方面的切实体认,所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读不懂《黄帝内经》前面的「素问」篇究竟讲的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道理,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懂养生,就不要说自己真正懂了中医,至多可以说是自己懂一些中医的方法和手段而已。 我个人的见解,中医是内外之中的医学,内医就是养生,外医就是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中医,这里面包括有药石刀针等诸多内容。 关于中医的问题,有同学补充说道:「现在的中医只看到了短期的和局部的,其实治病方式是西化了。」 中医也好,西医也罢,在我这里是没有矛盾的,更不会有什么冲突,只不过现在的中医和西医都存在有偏执的问题,我们传统医学讲究的是和而不同,实质还是中和之道。 中医可以说是传统医学,其实西方也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只不过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其物化思想越来越严重,借助技术和设备,现代医学已经从自己的传统医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信技术,依赖设备,这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相信自己,真正依靠自己,这需要我们好好反思自己。 确切地讲,西医就是把传统医学里面包括中医在内的一些非常规手段,借助技术和设备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换句话说,我们把非常规的手段一直作为常规的手段在使用,这就是很大的一个误区,不是说非常规的手段有什么不好,而是作为普遍方法在使用,这里面就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正所谓:非常为平常,大错而特错。 比如说我们做手术,传统医学包括中医的观点都是能不做手术就尽可能不要做手术,因为手术很多都是不可逆的,而现代医学很多时候动不动就要做手术,以至于不少患者以为自己做完手术就可以万事大吉,在医院里甚至把做手术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只要说某某某是这个医院里的手术一把刀,那这个人在这个医院里一定就是大拿了。 当然,我们该做手术的时候还是要做手术,也一定要做手术,这里面没有矛盾,都不要这样过于极端而走向偏执。 有同学说了这样一个例子:「 以前我老家一个老人,啥也不干的,每天静静的坐在椅子上晒太阳,也不想啥,话也不多,像脑筋不太转的样子,打招呼就微笑一下,我以为她身体不好,活不了太久,结果活了快110岁。她身体绝对不会是强悍的,只能用平衡来解释了。」 实际上,我们在这里讲了半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内在的,不是表面的,这位老人家的这些做法大都比较符合养生里面的中和之道,而且是长期在坚持,比如说「脑筋不太转」,实际上就是无思无虑,用这位同学的话讲「也许别人无意中契合了恬淡虚无。」 《黄帝内经》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不要动不动就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一个人能够好好认识自己就很不简单,老子讲「自知者明」,俗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 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乃至体会,有的人胸怀远大理想,有的人就是安于平淡,现在市面上的成功学不知道勾起了多少人追求成功的欲望,这到底好还是不好,只能各人自己去感受了。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想不想干是一回事儿,能不能干是一回事儿,该不该干又是一回事儿,且不说这里面还有诸多成事与否的因缘,本来我一直想写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认知埋单」。 我这个人不怕自己犯错误,最怕的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误导了他人,包括自己的学生,所以,我一直遵从我师爷对我师父的教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话说究竟处,体会有深浅。 功夫一天天进步,道理一点点深入。 陶渊明先生在《归去来兮辞》里有「觉今是而昨非」一语,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昨天说的话就一定不对,而是说我们对于同样的这一句话,因为今天的体会不同了,今天的认识自然也就更加的深刻了。 我们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啰哩啰嗦的说了很多,似乎有点杂乱无章,好在我们说来说去,都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因此建立起比较符合人体自然发展规律的养生健身的理念,因为养生健身的根本原则就是中和之道。 一个人有没有正见很重要,如果自己不能建立,那就一定要学会接受,因为接受正见也是建立正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