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信时间的力量,2022年翻阅的23本(部)书

 王兆善 2023-01-05 发布于安徽

第一本,贾平凹的《暂坐》,我读了两遍。

据说,《暂坐》里有许多金句,我才动了要读的念头,但是读着读着就忘了要寻找那些所谓的金句,反而觉得那里面讲的就是我身边走过的某几个女人的是是非非。她们离我很近又很远,她们有的艳丽,有的素净,有的粗野,有的优雅,有的知性,有的市侩。她们知道享受,懂得人情,永远自我。正如贾平凹在文中所讲“你有多高的山,她们就有多深的沟。你有云,云中有多少鸟,她们就有水,水中就有多少鱼……”暂坐里没有我,暂坐里有我……

文章图片1

第二本,格非的《江南》三部曲。

我用了差不多10天的时间读完的,其间不乏通宵达旦。一个家族,五代人,三个时代,命运之手翻云覆雨。

有人说,《江南》其实就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好像是七代人,最终灰飞烟灭;《江南》是五代人,第五代正在成长中;花家舍就是马孔多,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治理梦想,似梦似幻。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一个个体的人,还是一个家族,其实同样的渺小,只能被一浪一浪翻卷着向前,其间个人的命运、沉浮无足轻重,而几代人不约而同的梦想,也许会在某个将来实现,那也许是某个共同的梦想。

又或者,阅读,其实是从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曾经的无力,曾经的无奈,曾经的无助,仿佛说的就是自己。比如,读到小东西对妈妈的又爱又怕,最后奋不顾身的为妈妈牺牲自己,不得不让人潸然泪下。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第三本,莫言的《丰乳肥臀》。

命运有一双无形的手,一个个人在他的手里如草芥,无足轻重。上官家的八姊妹,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没有一个善终,一个比一个死得凄惨。即便参加过抗战的大姐、二姐、五姐,可谓叱咤风云,有的享受过荣华富贵,有的也有非常坚定的信仰,但都没有逃过历史的宿命。大姐被枪毙,二姐在枪战中中弹,五姐在文革中自杀。就连一直生活得非常小心的八姐,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为了不给母亲增加负担,也跳河自杀。母亲曾经儿孙绕膝,终还是落得孤苦落寞。

文章图片4

第四本,莫言的《蛙》。

我们就是书中那个时代有些事件的见证人,同一个工作,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感觉完全不一样。那些当年发生在乡村的一个个极端事件,再不愿意回望。

文章图片5

第五本,梁晓声的《人世间》。

这部长篇,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八年,从一九六八年开始到二〇一六年,从一个人的青年到老年;历经国家发展的几个重大时期,“文革”、改革开放等,大的事件涉及到“五四”诗抄、国企改革阵痛期的工人下岗潮、住房制度改革等,周秉义的让人仰视,周秉昆的积极向上,周蓉的任性知性,写尽了一代人的沉沉浮浮,命运变化。正如书的封面题写的“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第六本,鲁迅的《野草》。

读了两遍也没太读懂,似是而非的感觉,然后就抄了一遍。仍是似懂非懂,朦朦胧胧,感觉到一种力量、要推翻什么东西的力量似乎正在积蓄,要爆发。

事实上,我真的不懂鲁迅,据说,创作这些作品时,他是处于极度苦闷中、心境极度颓唐、极度孤独寂寞,但对理想的追求又仍未幻灭,那样纠结、彷徨中,那么,我的感觉也许有些是准确的。

文章图片8

第七本,白落梅的《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仿佛置身江南水乡,眼前忽而是满目葱茏,忽而遍地金灿灿,忽而又云雾缭绕,忽而微风斜雨,忽而光阴葳蕤,忽而潺潺清泉、涓涓溪流……那黛瓦,那马头墙、那深宅庭院、那雕花窗,那戏台……那幽幽的茉莉香,那沁人的桂花味,那洁净清新的莲花、还有那馥郁的栀子花……水乡之美、之媚、之柔情,尽现尽显。

仿佛外婆头簪茉莉花,在花荫与邻里家常;仿佛外公身着长衫,于厅堂独自饮酒;仿佛母亲两鬓花发,但仍在菜圃打理她的蔬菜瓜果;仿佛父亲背着药箱,穿山走乡去问诊;“我”则坐于雕花窗下,看檐角那场绵长得没有尽头的春雨;而儿时的伙伴珍儿、霞也在那个叫竹源的乡村守望着。

似水流年,终究,有些故里是回不去了,有些诺言是兑现不了了,有些人是等不到了。如今,她择吴地太湖一隅,盖一座落梅山庄,窗台上种满花木,桌案上数盆幽兰,心静如水。她说她也离不了柴米油盐、人间烟火,只守寻常日子,简约安宁。她还说:“人与人的缘分,纵算维系三生,亦有尽时。人与物的缘分,却可百代经世,地老天荒。”

文章图片9

第八本,林徽因的《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感受一代才女的文字,尤其喜欢她的《一片阳光》,因此也写了一篇《我曾辜负过那一抹阳光》。

文章图片10

第九本,马伯庸的《风起陇西》。

第一次读这种以大历史事件为真实背景而编造的小说,开始还以为是真的呢,读完鬼才作者马伯庸的后记才知道是受克里斯提昂.贾克的“埃及三部曲”之一《谋杀金字塔》的启发,自己杜撰的。里面提到的靖安司、司闻曹、军正司等,都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难怪在读到写汉中尘土飞扬,风沙较大时,我以为当年的汉中气候环境和现在差异超大,怎么现在的西北江南在当年却是黄沙横飞呢?马伯庸说他后来到汉中,才发现那里是个鱼米之乡,完全是误会。

文章图片11

第十本、第十一本,贾平凹的《废都》和《秦腔》。有人说,《废都》代表贾平凹写作的第二个阶段,《秦腔》代表第三个阶段。的确,读了《秦腔》后,对贾平凹有了不同的认识。如果说《秦腔》是他对故乡树的一个碑,那同时也是他给自己作品树的一个碑,一个叩击历史的碑。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第十二本,毕淑敏的《轻轻走向完美》。

“我当了兵,来到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三山交汇的一处博大的高原”,女性,坛城,“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似更荡气回肠,山河辽远。

文章图片14

第十三本,陈彥的《西京故事》。

来自塔云山的两个优秀的大学生,在西京城里,感觉不一样的生活。一个顽强地支撑着,一个却迷失了自己。还好,当一个热血青年被从地下煤层再次升腾起来后,他遇到了一个开朗、自信的同室之友,从此,也变了一个人,可以接受自己的贫穷,与父辈们一起在艰苦中努力着……

第十四本,张宏杰的《曾国藩传》。

有人用“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称颂曾国藩,也有人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可以说,曾国藩无论是做官还是做人,都是成功的。立功、立德、立言,他都做到了。

可是,曾国藩又是一个失败者,他所致力的“同治中兴”只是一场梦,因为那个王朝无可救药了。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的局限。他曾给负责围剿南京的弟弟曾国荃写信说“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后改为“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

文章图片15

第十五本,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能记住的只有那些美妙而富于哲理的句子:

“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会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湖边的树是眼睛边上细长的睫毛,而四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则是眼睛上浓密的眉毛。”

“它是一面石头打不碎的镜子,它的水银永不磨损,它的装饰,大自然不断地加以修补;任何风暴,任何尘土都不能使它那常新的镜面黯然失色——这么一面镜子,送给它的一切不洁的东西都会消失,太阳会用雾濛濛的轻刷,光的拭尘布,给它扫除尘土。这么一面镜子,以它上面呵气也留不下一点痕迹,它会生发出自己的云雾,飘上水面的高空,又反映在它的怀中”

“我从未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出过什么力,可是,不容置疑的是,太阳升起时你正好在场,这才是最重要的。”

“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条猎犬、一匹枣红马和一只斑鸠,至今仍在寻找。我曾对许多旅行者说起过它们,描述它们的踪迹,以及它们对什么样的呼唤会有回应。我遇见过一两个人曾经听到猎犬的吠声和奔马的蹄声,有人甚至还见到斑鸠飞入云层后面,他们也急于要找回它们,就像自己失去的一样。”

文章图片16

第十六本、第十七本,杨绛的《干校六记》《我们仨》。

“在历次运动中,少不了有三类人。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假如要写回忆的话,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至于一般群众呢,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或者惭愧自己是懦怯鬼……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账,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

按道理,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

这是钱钟书为杨绛的《干校六记》写的小引中的一段话。

而《我们仨》中,让我久久不能平复的是那个“万里长梦”,相识在古驿站,失散在古驿站。“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第十八本,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只记住了一句话:“道理都懂,但情绪却过不去!”

文章图片19

第十九本至二十三本,《当下的力量》《弟子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生命密码》《财务自由之路》。是参加一个读书群时跟读的,感觉更多的是看热闹,不过算是通读了《弟子规》,有些典故也知道了出处。《生命密码》中我们99.99%是相似的,但仅有的0.01%的不同,就造就了千人千面的我们。

#翻阅20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