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上图三老之二潘承弼

 吴越尽说 2023-01-05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潘承弼


潘承弼(1907-2003),号景郑,出身于苏州大阜潘氏。他的祖上潘奕隽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举,于三十七年(1772)中进士,与著名藏书家黄丕烈是知交。他们常在一起论书品画吟咏。潘奕隽著有《三松堂集》,为自己的藏书编有《三松堂书目》,其中经黄丕烈校跋的,就有一百种以上。苏州大阜潘氏潘祖荫的“滂喜斋”、潘祖同的“竹山堂”均以藏书名世。潘祖荫是咸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他在政事之余喜爱收藏金石图书。他在苏州故居收藏了珍本一百三十五部,编入《滂喜斋书目》,其中宋元本五十八部,有赵明诚与李清照的《金石录》、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杨守敬从日本带回的北宋刊本《广韵》。


图片

《滂喜斋宋元本书目》书影


待到潘博山、潘景郑昆仲继承了祖父潘祖同“竹山堂”全部藏书四万卷外,还四处寻觅“三松堂”失散的版本书,曾收回十之二三,其他如曹元忠的“笔经室”、莫棠的“铜井文房”、孙毓修的“小绿天”等旧家藏书,都为他们所得。这时藏书已有三十万卷,为潘氏藏书之最。潘氏藏书从三松堂到滂喜斋、竹山堂,在私家藏书史上,可说是达到了高峰。

景郑先生由于家学渊源,又得名师传承,自幼就在训诂、版本目录学的海洋中遨游,一草一叶,一圭一贝他都可随手采撷,他的老师有二:章太炎、吴梅,都是学问大家。据景郑先生自己说:“弱冠以还,略识为学之径途,余杭章师(章太炎),诏示经史之绪,霜厓吴师(吴梅)导游词曲之门。”所以景郑先生才有如此学养功底。


图片

《后山居士文集》书影


景郑昆仲不惜工本地收书,1919年秋天,吴县书市曾出现了一部宋蜀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后山指宋诗人陈师道的号)二十卷,由于纸色晦暗,大家都以为是明代的翻刻本而没有价值。景郑昆仲却慧眼别具,竟以二百元收下这本集子。此集字大如钱,字体古朴浑厚,用黄麻纸印刷,上面刻有“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因此他们将“竹山堂”改为“宝山楼”,作为深藏珍品之意,该套文集成为镇库之宝。著名学者傅增湘从北平南下,曾到吴县潘宅借赏,惊喜地认为:“盖不特为海内孤行之本,亦实为后山集传世最早之编。”其后他们又陆续购得《明弘治本后山集》《蒋子遵手校弘治陈后山集》,使“后山集”更为完整,景郑先生对三集又各有跋语。

在“宝山楼”的收书中,景郑昆仲怀着一番爱国情怀,很看重明末史料的收藏,因为在光绪末叶,朝廷腐败,外敌人侵,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尤其是南明史。景郑先生对明代史料常有评述,对南明爱国志士的情怀有所赞颂与共鸣。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已伸向苏州,常熟虞山藏书家丁初园的遗藏散落狼藉,为他手辑的《河东君轶事》(河东君即柳如是)也已流落市场。先生发现此书后,虽然国难期间,家境困难,但还是“斥饼金得之”。并且在《轶事》后写了跋语。因为先生认为柳如是虽然身陷花街柳巷,但却能深明民族大义。陈寅恪先生作《柳如是别传》时,大多依据丁初园的《河东君轶事》。

在景郑昆仲的书库中,还藏有柳如是尺牍及诗集《湖上草》。此外钱牧斋的集子也有多种,但在景郑先生的跋语中,对钱牧斋的评论却不如对柳如是那样赞扬备至。先生忠奸分明,通过藏书题跋能直言抒发爱国之情,严词斥责奸邪之说。他在《校明抄本〈南迁录>》跋语中对“桧之议和,亦为国计”等语义愤填膺地说:“读此史者,当反复深思,勿为邪说惑其志行,变乱史事,自欺欺人,终为识者所齿冷耳!”这几句话,虽然是出自一位出身簪缨世家、文质彬彬的学者笔下,但却是一声唤醒广大读者的呐喊,是作者的民族自觉。

抗战时期,景郑先生为了不作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顺民”避居上海租界,和他的妻舅顾廷龙先生携手于合众图书馆,仍为整理版本目录而埋首苦研。他们俩在合众图书馆合作编著了《明代版刻图录初编》。此书收罗了明代所刻书籍,分为十二大类,书后加以说明、图录,直到今天仍是唯一的一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介绍明代版刻的书籍,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图片

《明代版本图录初编》书影


景郑先生非常热爱这项工作,他在该书序言中说:“此吾版本图录之作,所由梦寐向往……”

当时的藏书家都是从文物价值出发,重视宋元刻本。而景郑先生和廷龙先生都认为:“惟朱明(明代)承先启后,继往昭来,传递之迹,有所踪寻,而其精粗高下,尤足以觇文献之盛衰。”正如廷龙先生后来回忆编辑此书的目的时说:“日本侵华,劫去大量文物古籍,为防万一,使后代能有搜寻明代史料踪迹的工具书。”他们的看法是明代史料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来说,有承先启后的价值,所以,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要编成此书,让后人对明代史料有迹可循。只有保文化,才能报国家。

解放后,景郑先生和廷龙先生一起由合众图书馆到上海历史文献馆。在这一时段内,景郑先生着力于古籍版本的鉴定,还编了很多专题目录,有新意、有特色。如编《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石刻分类目录》,景郑先生首先提出将石刻分为十六类,如此分类,令行家感到既合理又明晰。上海图书馆为景郑先生开拓了更专业的文化天地。由他对古籍做鉴定,编目录,他神游其间,独有情钟。早在1971年,景郑先生就曾参与了清盛宣怀档案中的钓鱼岛资料整理。1978年,上图古籍组,为配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准备工作,在廷龙先生的指导下,先编辑《善本书影》,因而必须要从众多的善本中挑选宋元明清刻本和抄稿三十种,其中挑选和《简说》工作主要是由景郑先生所完成。从酝酿到看样本仅用了一个星期,可见他的敬业精神。


图片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影


WG后,景郑先生被评为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又被任命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顾问、《词学》编委。编中国善本目录是上图的一大工程,他也是这项大工程中的主角之一。为了编好这本书,他默默地竭尽全力,一编二十年。在编书过程中,全国大批善本需要重新审阅登录,因而集中了一批年轻人,廷龙先生与景郑先生、凤起先生一起尽力教导他们,有心要为上图培养一支能担负起整理古籍、文献的文化专业队伍,当代版本目录学专家沈津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情不自禁地颂扬他的老师潘景郑,“绝不恃才傲物,顾盼自雄”,相反的是“功成不居,劳不矜功,一片冰心在玉壶”。

景郑先生可谓著作等身。他著有:《说文古本再考》《日知录补校》《词律校导》《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寄沤剩稿》;编校辑成的有钱牧斋《绛云辑题跋》、毛晋《汲古阁跋》、沈复粲《鸣野山房书目》、马瀛《金香仙馆书目》等;还与顾廷龙合编《明代版本图录》,参与廷龙先生主编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史子部门的编辑;辑佚书一百余家,题为《著砚楼佚书》;景郑先生晚年得幼子家武的帮助,搜辑丛残,编成《著砚楼书跋》,著砚楼是景郑先生的个人藏书楼名。


图片

上海图书馆


自1949年后,景郑先生即将宝山楼的余藏善本佳椠,以及清代缙绅录朱卷等献给了上海图书馆。后又将所存六朝、隋、唐墓志,六朝造像,宋辽金元经幢,汉砖汉瓦百余种,以及唐代井栏的拓片等统统捐赠给苏南文管会。而“字大如钱”的《后山居士文集》已归入北京图书馆。宝山楼藏书大部分已入南北图书馆和博物馆。


来源:《苏州档案》公众号

2022-11-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