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收藏红山文化玉器——王建泉

 宝石学家王建泉 2023-01-05 发布于黑龙江

红山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玉器。其造型简约、灵动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悠久的历史被人们所喜爱。许多刚刚涉足红山玉器收藏的玉友,因缺少对红山文化玉器的了解,以及近年来电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增多,促使一些爱好者捡漏心切,自认为有一点鉴赏经验,因此产生极大的盲动性,试图在成堆的仿红山玉器中侥幸挑选出真品,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目前,古玩市场仿红山文化玉器大肆泛滥,是因为我们的管理部门对这一领域并没有任何约束。所以我们的收藏爱好者就必须考虑自身利益,掌握辨别真伪的技能,学会在古玩市场这一苍茫大海中鉴真辨伪。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要我们在漫长的收藏过程中对真品和赝品进行认真比较分析,从细微处入手,甄别真、伪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根本的差别。收藏过程中交学费在所难免,有的爱好者含辛茹苦收藏了几十年数百件红山文化玉器,说起来却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红山文化玉器真品。

奉劝喜爱收藏古代玉器的朋友,如果你想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就必须亲自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认真的研究,尤其在玉器真伪鉴识方面更要下大力气。同时,也不要轻信一些自称为专家或行家人的错误引导或不负责任的鉴定。要知道,我国在法律方面还有许多盲区。我们有的专家可以信口开河,随心所欲,正确与否,他们并不负法律责任。所以,自己掌握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别方法,才是收藏领域避免入坑被骗的法宝。

01、仿红山玉器的材质特征

从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种、玉质、及玉器受沁后颜色变化来看,所用玉材仍然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局限性。而我们所见仿制品,不但玉材种类繁杂,而且很多玉质完全与真正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种严重不符。仿制者所用玉材,与所在地区有直接关系。如辽南地区邻近岫岩,所以仿制者多用岫岩玉。辽西和内蒙部分地区盛产玛瑙,所以常见很多玛瑙仿制器。还有人从北朝鲜引进一种叫黄金玉的蛇纹石矿物的玉石,温润细腻、色泽艳丽的淡黄色玉用以仿制红山玉器。近来又有许多合成绿松石仿制的红山玉器冲刺着古玩市场。

玛瑙、黄玉、绿松石,这些材质玉器因为在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并不多见,所以人们对其沁象知之甚少。因而许多爱好者不加分析,错把赝品当真品,一概收藏之。

目前我们所见仿红山文化玉器,多采用岫岩产原生沁玉石加工。有些玉石表面存在沁色,容易在原有沁色的基础上加色,因此极具欺骗性。也有部分以残器改制,多为小件器物,为达到逼真效果多保留部分原制作时的痕迹,因有熟化感,不易被察觉。

我们收藏红山玉器,首要考虑的是真实性否真品,因为真品才有价值。反之,无论多么精美的仿制品,它都是一件工艺品,远远失去我们收藏的真正意义。

02、仿红山玉器的造型特征

近些年来,很多大件红山文化仿制玉器涌入市场,其造型古怪、神秘、夸张。并将玛雅文化、奥尔梅克文化玉石器造型揉和进红山文化。一些美术设计人员专门从事仿红山文化玉器的设计,更有别出心裁者在玉器上面镌刻象形文字,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这些伪红山玉器被一些收藏者视为珍宝。

最近几年,仿制红山玉器已形成规模。有些加工工厂大批量从岫岩购进仿古玉所用的玉石,形成整套生产程序,仿制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玉,尤其仿红山玉器已成为这些加工厂的主要产品。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红山玉器仿制品的造型,绝大部分仍然以我们最常见的鸟、鹰、龙、形玉兽和片状的玉器为主,有些也依图谱仿制其他一些器形。除此之外,仿制者凭空想象,杜撰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奇特造型,这些玉器多为圆雕可以站立或坐立的较大型玉器。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人,贪大求利,梦想着在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凡抱有这种幻想的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冒险精神,也都还是一种侥幸。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你永远都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收藏家。

03、仿红山玉器的工艺特征

红山玉器有它自身诸多工艺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人仍然无法依照原来工艺将红山古玉仿制的更逼真。因为现代机械设备和工具的先进性已远远超越红山文化时期。能够快速旋转的机械动力,先进的切割与磨削工具已完全进入机械化时代。因此与古老的木制框架为主体结构的加工设备,以手工磨制的工具,以脚踏或手摇为动力的加工手段相比,两者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因此也就出现加工工艺特征的不同。红山玉器仿制者们虽然在加工时采用了部分老工艺,尽量做到与红山真品相一致。但由于片面追求利润和提高产品数量,不会完全做到全部采用原始工艺,因为这样会大大降低生产力,加大产品成本。正因为如此,产品质量自然不能得到保证,由此它为我们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留下很多有效的鉴定证据。

红山文化玉器的“压地隐起法”工艺是由多道工序完成的。所以看起来过渡平缓,衔接处有渐隐渐显感觉。而新仿红山文化玉器,粗制滥造,力求一次性完成全部工艺。又在仿制前观察真品仅凭感觉,而在加工时这种感觉往往出现较大视觉差,大部分沟槽较深,而且出明显棱线,缺乏和谐平稳过渡,沟槽两侧与底部横断面多形成三角形。而真品多为圆弧形,横断面呈瓦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瓦沟纹。以“压地隐起法”制作工艺塑造的动物、人物、几何体、圆雕或片状物体完整形象,是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工艺特征。正是具备了这些特征,所以红山文化玉器看起来才更质朴而生动。

红山文化玉器绝大部分皆有孔,这些孔多用于系挂或系佩。经对这些孔分析研究认为:钻孔工具当为桯钻或管,手工钻孔,由于缺乏稳定性,所以孔的圆度一般不够规则,而且孔沿处圆滑,无刺手感。现代仿制红山玉器钻孔,多采用转数较高的机器完成。因稳定性较好,和使用金属钻孔工具所钻出的孔非常圆,孔沿处锐利刺手。为弥补这一不足,作伪者再用较大号钻具在孔沿处进行“划窝”,看似锥形钻加工。但“划窝”后的孔沿,明显可见“台痕”现象。所以我们在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分辨真伪时,必须了解和掌握古代钻孔与现代机械钻孔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根本差异。

红山文化时期多采用竹、木、棉麻或兽皮蘸较细解玉砂对玉器抛光,光泽温润柔和。现时采用转数极高的电动机械,专门的抛光工具和微粒金刚砂进行抛光。抛光后的玉器光泽有明显刺眼感,通常人们称为“贼光”。新仿玉器多不做入土处理,所以这种光泽短时间不易褪去,比较容易辨认。

04、仿红山玉器沁象特征

红山玉器的沁象包括沁色、包浆、孔洞、蚀斑、钙化和石化等现象。这些特征直观反映在红山玉器表面上,我们依据这些特征辨别每件玉器的真伪。

04-1、沁色

       在红山玉器中常见多种沁色,如土沁呈土黄色,水银沁呈黑色,铁锈沁呈暗红色等。目前我们所见作伪沁最多的则是铁锈沁、黑色沁。凡作伪沁玉器,多选用质地松软或绺、裂、棉较多玉石制作,这样有利于沁色的进人,便于浸染。凡玉质坚密无棉绺者不易做沁,所以作伪者极少采用此类玉做沁色,因硬度较高玉石做出的沁色多浮于器表,很难达到一定深度。

       红山伪古玉,多采用强酸、碱、化工原料高温浸泡,将玉器表面浸蚀成麻状斑,然后再做色。以此方法制作出的沁色,表面常常泛出白灰,长久不易褪去。当以手盘时间较长或涂油白灰能够暂时退去,放置久了,或用温水浸泡后还会继续泛出白灰。这并不是传统鉴玉法所说的“出灰”现象,而是经强酸、碱浸泡后的玉质所起化学反应。被称为“黑皮玉”者,就是用高锰酸钾、氢氟酸、快速金黑染色而成。人工作伪沁色的方法很多,却未见以传统做伪沁方法制作者。显然古时所谓的“血沁”已被人们质疑。目前我们所见到不同颜色的“化学沁”,不但颜色严重失真,而且嗅起来或多或少都有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数年不退。而真正红山出土玉器,因与含尸水土壤长时期接触,所以嗅起来多有腥臭气味。

04-2、包浆

       包浆的形成是由于温度的变化,玉器因结露而产生现象,长时期周而复始凝结于玉器表面的一层透明的膜。凡出土红山玉器,不管出土于任何年代,不管受沁到何种程度,稍加擦拭包浆即显露出来。凡无包浆的红山文化玉器皆不能认定为真品。

       古玉包浆具有强烈的年代感、沧桑感、真实感。不要错误理解为凡玉器外表光亮者皆为包浆。伪古玉光亮是抛光后亮度,它与包浆并不完全一样。伪古玉看起来光亮刺眼,真古玉看起来温和润泽。

       仿制古玉包浆多用浸蜡方法,将制作好的玉器浸泡在热蜡中,待凉却后再将蜡除去以降低和消除玉器表面光亮度。但浸过蜡的玉器表面手感滞涩,缺少润滑感,经过一段时间盘化或以温水烫之,光亮依然恢复如初,露出本来面目。还有以酸、碱性化学品对新制玉器表面进行退光处理者,退光后的玉器尽管看起来有些与真包浆相接近,但往往在玉器孔洞和背角处留下不易除去的白灰,嗅之有刺鼻的化学品气味。有些被长时期把玩过的仿制玉器,由于油、汗的浸入,经过冷热不同温度的变化,可以出现较簿包浆。从仿红山古玉情况来看,单纯为玉器制造包浆者较少,而大部分与作伪沁同步进行,并且不是十分重视包浆的仿制。正因为包浆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特殊的条件,对于急功近利的作伪者来说,望尘莫及。

       凡无包浆玉器,皆为赝品。凡真品古玉器皆有较厚包浆,看起来有一种熟透了的感觉。所以包浆的存在与否,包浆的真实性已成为我们鉴定真伪古玉器的重要依据。

04-3、孔洞

       孔洞因其形似虫蛀,所以又被称为虫蛀孔。目前尚未见到仿制孔洞,偶尔在一些玉器表面发现伪孔洞,多为做钙化斑时,淋酸时间过长所形成的。这些孔洞多无深度,孔洞边缘处圆滑,有些则形成小面积的残破。真正自然形成孔洞,其边缘处参差不齐,具有一定深度,目前无法仿制。

04-4、蚀斑

       因蚀斑影响玉器美观,因而特意仿制蚀斑者很少。偶见类似蚀斑,这是在仿制红山玉器时故意做残,在为其做沁色时,残破处颜色明显吃进较深,形成假蚀斑,这与真正蚀斑不是一回事。也有些仿古玉,保留和利用原生沁或残件原有蚀斑充古,这些蚀斑多在玉器一面,为利用这些蚀斑常影响玉器的完整性。鉴识中当谨慎区别。

04-5、钙化

       钙化是玉器入土后受生石灰浸蚀或入土前火烧高温而形成。钙化的玉器,因玉质遭受严重破坏,变得疏松、脆弱。钙化呈两种情况,局部钙化或整体钙化。整体钙化较易仿制,而局部钙化仿制较难。因为局部钙化,应可见玉器表面所反映出的明显钙化过程,就是我们所说沁象的过渡性。它是沁象缓慢完成过程的真实展示,沁象鲜活、灵动而不呆板。

       目前所掌握玉器钙化作伪有方法是将制作完成的玉器包裹生石灰,在压力锅或高压釜内通过高温烧烤,使其迅速钙化,这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温度和时间过高过长,玉器表面则出现烧裂,通常我们称之为“火劫纹”。整体作钙化多为中小型较厚和圆雕玉器,而不适用于板状或片状玉器。还有一种是将大块玉原石切割成板块状,或将较小块玉石放人高压釜内高温烧烤,使其白化层逐渐深入玉理,然后再根据玉器制作需要,将这些玉石进行加工制作。经过烧烤已钙化了的玉石切割后因为钙化深浅程度不同,看起来似有明显的钙化过渡变化,对不明真相的人来说,多以为自然钙化所成,所以常常被此所蒙蔽。以此法所制作钙化玉器,钙化处多连成大片,而且钙化斑块多在玉器边缘,器中心处钙化较轻微。认真观察,缺少细微过渡变化。

04-6、石化

       由于土壤中多种化学元素对其长时期浸蚀而发生的玉石质变称为石化。质变后的玉石松软,土浆随之浸入,使之呈半透明的玉石不再透明,状如石头。这种石化玉器其色极不易仿制。目前也未见仿制者。

05、红山玉器的收藏要点

       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繁多,但却始终保持它自身明显特征。仿制者尽管依照造型、玉材、工艺、沁象努力做到更逼真,尽量不被人识破,但仍然避免不了还会露出许多蛛丝马迹。这些破绽对于初学者来说看起来可能比较困难,而对于富有经验的人来说,则很容易看穿。经验来自于实践,来自于长时期不间断对真品和赝品进行反复认真分析的科学总结。

       可以明确一点,无论作伪者采用何种方法与手段,所仿制的红山文化玉器永远都无法达到可以乱真的程度。因为,真正的红山文化玉器历经数千年,由于历史沉淀所形成的多方面特征,永远不可能被仿制的天衣无缝。目前所见仿制红山文化玉器只不过使用现代化工原料进行浸蚀与染色。而且由于作伪者急功近利,不能完全掌握红山文化古玉之真谛,只能靠一知半解仿其形,却不能仿其神韵,仿其沁象。

06、作者简介

作者:王建泉

资质:珠宝鉴定师、 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

职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验员

社会职务: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编号:8122268)

黑龙江省辽金文化博物馆研究员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代玉器材质溯源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玉出红山》、《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红山文化古玉鉴定》以及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即删。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