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十件褂子不换一件袄子」,这下终于讲明白了!

 大遗产 2023-01-05 发布于北京






袄服,既能保暖,又非常美观,

在古人的巧思里达到完美统一。



1722年农历十一月,天气寒冷,康熙帝兴致勃勃地赴南苑围猎。

清帝的冬服,保暖效果是极好的。
帽冠用黑狐皮和紫貂制作,外套是毛茸茸的“端罩”——一种清代皇帝、诸王、近臣过冬专用的翻毛外褂,分八个等级,每个等级的质地、皮色、颜色各不相同。
等级最高的御用端罩,以明黄色缎为衬里,质地为最暖和的紫貂或玄狐——光是看着都觉得热。

▲ 端罩

即便如此,康熙帝还是不幸“偶冒风寒”,不得不回驻畅春园静养,几天后就驾崩了。
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清朝处于一个寒冷的小冰期。
与此相应的是,清朝入关后的10个皇帝,有7个死于冬季。他们虽然不是冻死的,但顺治、同治都死于传染性疾病,多少与冬季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有关

▲ 清康熙  黄缎织彩云金龙纹皮冬朝服

以皇帝的优越条件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严寒对普通人而言是怎样的一种致命威胁

高贵出身,稳暖如我

紫貂、黑狐皮是奢侈品,普通百姓无福消受。平民冬装的主力,非袄莫属。每当秋之将尽,北风欲朔,袄便先于雪花出现在大街上。
茫茫草原上裹着黑布棉袄的赶路人,冰天雪地里穿着大红袄的少女,南方小巷里撑着伞、穿蓝布袄的姑娘,是寒冬里最经典的形象
▲ 花样百出的袄
那么,在“袄”尚未出现的时代,古人何以抵御刺骨的寒风
《礼记》记载了先秦时期多样的御寒衣物:
“纩(絮以丝绵)为襺(jiǎn),缊(絮以乱麻)为袍,襌(无衬里)为䌹,帛(以帛为表里)为褶。”
其中,最为今人熟悉的服式,是“袍”

▲ 史前人如何御寒

袍,可谓袄的前身。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袄)盖袍之遗象也。”袍最初是一种御寒内衫,而非现在人们熟悉的裹在最外层的长罩衣。东汉刘熙《释名》:“袍,苞也;苞,内衣也。”
袍之所以由内衣变成外衣,是穷苦人不得已。礼记中的四种御寒衣物,只通行于权贵阶级。劳苦人民对冬天的记忆,往往是缺襟少布,拥有一件可以御寒的内衫已属难得。
孔子的弟子曾子客居卫国时,穷得十年买不起一件衣服,但时不时地仍要厚着脸皮外出会客。大冬天里,总不能袒胸露背,无奈之下,把内衣之“袍”当作外衣穿,相当于现在穿一身秋衣秋裤外出。曾子“缊袍无表”,而且唯一的袍也已破烂不堪,遂有成语“捉襟见肘”。后来,人们将袍加长、加厚,并絮上麻,成了简便的防寒外套。

▲ 曾子“捉襟见肘”

袄另一位近亲,是叫“襦”的短上衣。有表有里、夹层填着绵絮的襦,称为“複襦”,接近于如今的棉袄《释名》:“襦,䎡也,言温䎡也。”功能是保暖。
襦也有贫富之分。高档的襦,由细腻的丝布制成,穿起来温暖柔软,上层权贵享受。穷人则只能穿质料粗劣的襦衣——称为“褐”。孔子的另两位弟子季次、子思,一生安贫乐道,“空室蓬户,褐衣疏食”,衣服土得掉渣,因此遭到世人的嘲笑。
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宫廷,出身高贵。有一年立冬那天,汉文帝隆重地赐予宫中侍从和百官大臣“披袄子”,且基本上是用“五色绣罗”或锦布做的,是一种高档服装。这是袄第一次获得名字。
从此,袄深受皇室钟爱。对服饰颇有研究的隋炀帝,不仅让宫人穿上了袄子,自己也在宫中备有“云鹤金银泥披袄子”

▲ 左图出自山西太原的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画面中的人物正是墓主人徐显秀,穿着一身光鲜豪华的裘皮外衣。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贵的裘是权贵阶层行仪风雅的标志,徐显秀的这件白裘上拼缀着黑色斑点,可能是《梁书》中提到的中亚游牧部族进献的“白貂裘”。毛锋朝外的翻毛服装称为“裘”,毛锋朝里的称为“反裘”。右图为清代反裘石青三蓝绣镶边女皮褂。

到了唐代,拥有一身温暖又轻匀的袄衣,依然是少数人才有的奢侈享受。
白居易有诗《新制布裘》“桂布白如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新做了一件袄,高兴得如同今天得了一身新羽绒服的孩子。“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早晨披着坐,夜晚盖着睡,爱不释手。当然,白居易写这首诗不是为了炫耀,在诗的结尾,表达了他兼济天下的理想:“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 古人的保暖套装

“天下无寒人”,诗人这个宏愿,唐朝都没有实现,却在宋明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改观。这种改变,来自制袄材料的革命。

材料革命,棉花来了

冬衣的保暖效果,关键在于填充材料的优劣。孔子有一位以孝闻名的高徒,名叫闵子骞,他因一件假冒伪劣的冬袄,被载入了“二十四孝”排第三名——芦衣顺母

闵子骞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子骞随父赶牛车外出,狠心后母偷工减料,用芦花填充他的袄衣。子骞冻得瑟瑟发抖,连缰绳都握不住,车上的二弟则喜眉笑眼。其父见状,气得用鞭子抽打子骞,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乱飞。
父亲才发现,幼子绵衣都絮着货真价实的丝绵,子骞穿的却是芦花袄。于是立即赶车返家,怒而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

粗糙的芦花,抗寒效果自然比丝绵差远了。
温软的蚕丝,正是古代衣被填充材料中的大宗产品
李白《子夜吴歌》里的“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记录了唐代家庭妇女为远征的丈夫连夜赶制冬装的情景。妻子往征袍里絮的,应当就是温暖的丝绵

▲ 图出自明代名臣张居正等人为年幼的万历皇帝编写的教科书《帝鉴图说》,表现的是“焚裘示俭”的故事:太医司马程据,向晋武帝司马炎进献雉头裘——用野鸡头上的毛织成的皮袄。晋武帝命人当众将其焚烧,并下诏不许再献奇技异服。晋武帝晚年荒淫奢侈,却偏偏要做这样一番表面功夫欺世盗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雉头裘的珍贵。供图/缘紫舞

丝绵虽然暖和,但终究成本较高,产量受限。在中国人与寒冬的长期战斗中,真正发生革命性作用的,是棉花。从夏代算起,在约4000年的历史中,中国人的衣料,前3000年以丝麻为主,近1000年才开始转变成以棉花为主。
在棉花普及种植前,中国人只有“绵袍”、“绵袄”,而没有“棉袍”、“棉袄”。洁白柔软的棉花,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温暖的新时代。
棉花传入中国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中亚传入新疆,称为“西道棉”;一是从东南亚传入两广、福建等地,称为“南道棉”。西汉,海南岛上的黎族人已开始种植棉花。
▲ 新疆棉花
而据《梁书》记载,南北朝时期的高昌(今吐鲁番一带),有一种植物“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国人多取织以为布,步甚软白”。这种长得像蚕茧一样的草果,就是棉花。
不过,白绒绒的棉花看似简单好用,采摘、去籽等工艺十分耗时,且棉花的纤维较短,纺织工艺与传统丝麻不同。技术上的种种难题,导致棉花种植长期没有向全国普及。
在《苏莱曼东游记》一书中,据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亲眼所见,晚唐时期的中国北方可以见到棉花,不过是在富贵人家的花园里,作为奇花异草欣赏
▲ 棉花植物
棉制品的真正普及,归功于一位大名鼎鼎的逃婚女子——黄道婆
她就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属上海)人。她原是南宋年间出身贫困人家的童养媳,为逃婚躲进海船,然后稀里糊涂地被带到海南岛
此后三十年,黄道婆潜心向黎民学习棉纺织技术,然后将先进技术带回上海老家。

▲ 黄道婆雕像

攻克技术难关了,棉花普及只剩一个障碍:种植量不够。接过黄道婆的接力棒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这位乞丐出身的帝王,对饥寒交迫的前半生念念不忘,一心想让自己的王朝在衣物保暖上有所改进。他用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解决种植量的问题:全国强制。明初国策,全国的自耕农,十亩地以下的必须种半亩棉花,十亩地以上的要加倍种。种了不白种,种多了有奖,收成好还能免税。不种者,充军流放或坐牢。
▲ 朱元璋画像

在新政推动下,南道棉、西道棉不断向北、向东蔓延,终于在黄河流域汇合,接着向华北推进,直至遍布全国

由此,棉制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万千贫寒家庭的莫大福音。从明朝中期起,棉布还成了中国的对外品牌,直逼丝绸的地位。彼时海上航线,也即今日所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人还有一个新称呼——“棉布之路 ”

时尚风潮,服装爆款

今天的人们说起棉袄,似乎是一件为了御寒不得不穿的厚外套,与时尚完全搭不上边儿。但在古代裁缝的手里,棉袄被设计出了种种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款式。棉袄不仅带来御寒方式的革命,还曾一次次引领时尚风潮
在唐代,棉花因其稀有,仅供皇宫贵族使用。在当时,穿一件棉袄上街的拉风程度,不亚于今天的貂皮大衣
唐人的《卫公故物记》中提到过一件“紫色花绫袄子”,这件袄服上织着树林,有骆驼、野猪等动物在其间奔驰,同时,也有猎人在骑马射猎。将原生态的自然景象运用于服装设计,可谓时髦生动之极
▲ 明代刺绣“绵羊引子图”。骑羊少年头戴胡帽,肩扛梅枝挂鹊笼,身穿通袖膝襕袍,边缘镶着厚厚的毛皮,整幅画面给寒冬带来了浓浓暖意。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袄服样式的变换也更多体现在女装上。唐代女装的华丽嬗变,是从初唐到盛唐自窄小变宽松肥大的过程
这种变化体现在袄服上,袄由窄袖变化为宽袖,而衣身越来越短小,漏出身体的部分更多,盛唐时期甚至短到胸部。
受高昌、回鹘甚或波斯诸国的服装影响,袄服的领型也出现丰富的变化。除常见的交领、方领、圆领外,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襟型和翻领。

▲ 章怀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次子。其墓地于1971年被发掘。墓中出土壁画五十多幅,画工精美,保存基本完好。在东壁壁画《职供图》中,描绘了万国来朝的场景。右数第二位,高鼻梁,身着翻领长袍,同左侧三位大唐官员形成鲜明的对比。据考证,他是来自拂菻(东罗马帝国)的使者。

领型与全身服饰的搭配息息相关,据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考证,盛唐妇女若脚穿“软底透空锦靿靴”,上身必须配“翻领小袖齐膝长袄子”,这是当时宫女以胡袄扮男装出新的风潮。

回顾服饰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些广受欢迎的时装样式,是源于社会底层的创造
宋朝有一种独创的袄服样式,沈从文称其为“旋袄”,特指长不过腰的短袄。旋袄的一大特色在袖子,两只短袖仅掩肘。而旋袄的领子多为直领,两侧缝开长衩,衣襟通常敞开——这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方便运动。
▲ 电视剧《知否》剧照及“旋袄”介绍图
据说,这种旋袄起源于御马苑的圉人,即专职养马放牧的小官。圉人经常需要剧烈跑动,为行动方便,故将服装改成短襟短袖。
想不到,这种“运动服”竟大受欢迎,不论男女皆争相穿着,作为便服也很合宜。
宋朝之后,旋袄继续流行了一千年:在元明时期作为骑士的着装,明朝称之为“对襟衣”,到清代演化成为著名的马褂
▲ 晚清名臣曾国藩穿黄马褂画像
棉袄的最忠诚粉丝,大概是朱元璋了。据说,朱元璋有一句名言:“人有三件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妻子虽丑,却能勤俭持家;田地虽薄,却能养家糊口;棉袄虽破,却能给人温暖。这大概是他从一生的艰苦和坎坷中总结的心得。
自从朱元璋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棉袄得以广被天下,上至皇后妃子,下到平民婢使,皆常穿着。这也带动了袄服的款式,较之前更流行也更多样。
▲ 电视剧《大明风华》海报

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扣子,正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取代了使用了数千年的带结,出现在了长袄的领子与袖子边缘,作为固定。简捷美观的金属纽扣,搭配盘领对襟的长袄,对穿衣习惯影响至深,在当时算得上是新潮的“爆款”。

数千年来,袄,普遍又长久地给中国人带来了合身的暖意,又以变换的样式赋予冬日绚丽的温情。民间有谚语曰:“十个舅子不抵一个老子,十件褂子不换一件袄子。”想来,这句话真是既俏皮又诚恳。

图文来源:《中华遗产》“中国衣冠”专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