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月烬明羽绒服#:为什么我们的古装剧里,从不穿绗缝夹袄?

 传统服饰 2023-04-11 发布于浙江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这剧我还没看,不过之前在宣传期的时候写过一篇《“敦煌风”仙侠剧《长月烬明》?呵呵,你我本无缘,全赖粉牵线!》,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先看一下。

这次是因为#长月烬明羽绒服#这个话题(这剧总是因为自己奇奇怪怪色宣传方式引起我的注意)——

△ 微博截图

看了yxh和粉丝们的发言,只能说我国古装走得一直是脱离生活的路线,包括很多打着“复原”旗号的古装,都不考虑剧中角色的生存实际,以至于不论是夏冬晴雨都是处在一种非常理想也非常表面的状态,搞得观众们也对视频里的人物产生了偏差。

这件难道不是最普通的加了绗缝的服装嘛?

△ 网络图片

并且不仅仅只有羽绒服需要加绗缝,棉服(一般填充的是化纤絮料)、家里的被子都需要加绗缝,只不过这些说出来听起来都没有“羽绒服”听起来高大上罢了。

假如这个话题叫做#长月烬明空调被#,是不是就立马没啥感觉了。

△ 网络图片

我们古装剧里几乎看不到绗缝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几乎不做有絮料填充的服饰(一般指外衣),冬季保暖服饰的表现往往更偏向于皮草、毛毡等视觉上更明显的,或添加毛领、斗篷等具有特定功能指向的配件。真正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冬装逻辑,大量的棉服、羽绒服等反而被设计师们摒除在选项之外。

△ 《甄嬛传》剧照

△ 《倾世皇妃》剧照

填充絮料之所以要用到绗缝,是因为它被填充在服装面料与里料之间,且往往是松散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纤维,于是就要使用针线穿插于服装面料与里料之间,对这些填充絮料起到一个固定的作用。

△ 绗缝示意图

常见的天然填充絮料有棉花、丝绵(蚕茧丝)、木棉、羽绒、驼绒、羊毛等。马王堆汉墓的很多服饰就是丝绵袍,里面絮了丝绵,只不过不论是参观文物还是对其进行复刻时都在忽略或弱化了这点。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绵袍

之前飘过沂州(啦啦哦)做1:1仿制的时候,都加了丝绵,上身的效果明显更有汉俑的感觉,可见整体的材质也是影响复原效果的重要因素。

△ 飘过沂州(啦啦哦)1:1仿制

当然,刻薄一点也可以使用芦花,“二十四孝”里就有一个“芦衣顺母”的故事,讲得就是后妈刻薄给亲儿子穿棉衣,而给继子穿芦花填充的衣服。但“芦花”其实是有一定的保暖性的,比如芦花靴也是一代人的寒冬记忆,只不过各方面的价值都远远不如棉花。

△ 芦衣顺母

△ 芦花鞋

但是棉花也有其明显的缺点。之前在某乎见过一个问题,问“为什么现在见不到棉花做的袄子了?”这是因为棉袄不可以水洗,且棉花十分容易板结、变硬。所以每隔一两年就要将棉袄里的棉芯拆出来翻新,也就出现了“弹棉花”这样的职业(现在一些地方还有,主要弹棉被)。而弹棉花会有损耗,需要再加一点进去。这么麻烦,在服装产能过剩的今天当然就不吃香了。

△ 弹棉花

现代科技下还会将絮料进一步加工,比如做成均匀的片状,以减少绗缝固定的工序。我小时候穿的丝绵袄,因为丝绵是由整个蚕茧拉扯成形的,做成小孩的衣服也不加绗缝。

丝绵的优点是非常柔软,并且轻薄光滑,但价格偏贵。加工丝绵也是一个技术活,丝绵要保持其最好的效果,需要将茧丝一点点扯开但不要拉断,否则就会失去蚕丝天然长丝的优势。

△ 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既然有填充的服饰应该很普遍,为何我们对于有衍缝的传统服饰记忆却不怎么深刻呢?因为过去多用手绗,会竭力控制针迹在服装表面露出的部分。比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许多服饰都有夹棉,看正面图的时候我们只能感受到这些服饰比较饱满,却看不出绗缝痕迹,但利用官网的图片放大功能、以及多个角度的照片可以看出,很多服饰都有绗缝,只不过露出的部分只有类似冒号“:”两点,十分细微。

△ 大红色绸绣八团龙凤双喜棉袍,清光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红色菊花纹绉绸大襟小棉袄,清同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像《长月烬明》里的这样,也是现在我们羽绒服、棉服常见的绗缝明显,则是将绗缝与缉花结合在一起,使绗缝成为了一种装饰手段。

我在中国的资料里没找到相关的材料,但在外国很多,甚至是一种专门的手工产品,也会装饰在服装上,具有类似暗纹的效果。这里的绗缝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固定保暖填充物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具有明显凹凸感的装饰手段。

△ 网络图片

洋装领域里使用绗缝缉花的习惯也就由来已久,图案的变化也很多,从它比较细小的绗缝格看就知道它使用的填充比较薄、是牺牲了一定的保暖性。有时候甚至会为了造型,在局部加絮,以形成一定的反差效果。

△ 网络图片

古装领域,比较喜欢绗缝的应该是韩国古装剧了。几乎是个韩国片(不论古今),表现冬季场景韩服的时候,都会出现绗缝。不过韩服绗缝比较单一,都是纵向直条状。

△ 网络图片

虽然中国也有竖条绗缝,但做成韩国这样明显线迹的极少,更多的是使用前面所说的细微点状线迹排列,因为填充物的起伏才形成视觉效果的。这两种在我看来,是不同的审美追求。

△ 网络图片

此外,绗缝一词常备用在拼布领域,将多种不同的布头缀缝在一起也称作绗缝。不同于上一种,拼布更容易通过照片表达,所以相应的文物很多。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会结合夹填充物的方式,使其有凹凸也有色彩。不过这种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就先略过吧。

△ 网络图片

那么,回到开头,从#长月烬明羽绒服#图片猜设计来源是哪里呢?

△ 网络图片

很明显,我国古代服饰并没有发展出使用绗缝缉花进行装饰的手法。

有些人也不用跳脚,不是什么都要“人有我先”,恰恰相反有些事物没发展出来反而是一种先进性的表现。我国对于服饰面料的织染绣技艺起步很早,以考古发现能发掘并完好保存的文物来看,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基本可以做到很多花样了。相比之下,这种使用简单缝线进行表面装饰的方式就太不卷了。

所以这种古装设计大概率是挪用现在时装流行的手法,这也是古装剧设计师常用的灵感攫取方式。

△ 网络图片

最后,我打个补丁,因为我感觉那个照片实在是被粉丝精修过头了,很有可能就是个服装花纹被修图修包浆以后的视觉误差。毕竟,那个绗缝有点密且十分规律,而我对古装剧的服装真实制造水平信心不足。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