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定好的计划却不能执行,怎么办?

 淡定的恬妈 2023-01-05 发布于广东

伴随着新年和寒假的到来,很多家长都跟孩子一起制定了新年计划和寒假学习计划。

不过,计划制定好以后,新的问题又来了。白天家长要上班,制定的寒假计划需要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可孩子好不容易放假休息了,白天贪玩或者沉浸式阅读课外书,导致计划未能按时完成,列好的寒假计划成了一纸空文。

遇到这种情况,打骂恐怕也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该怎么办?

面对棘手的问题,我们仍然要找到问题的原因,再思考对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要从计划着手,自查孩子的计划表是否存在瑕疵,从而导致了计划的执行率。

计划中的常见问题

一,完美的计划不利于执行

举例:每天早晨7点起床,背古诗,8点吃早饭,9点做数学,10点做练字,11点看课外书。。。。。。诸如此类的看似完美的计划,并不是说这样的计划不好,而是在制定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想着尽善尽美或者好骛远,而不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能⼒(比如能否做到每天7点准时起床),或是没有考虑到环境的要求(上午暖和外出活动以及学习中途需要休息等)。

这样的学习计划往往标设定过⾼,过程管控过于严苛,也没有区分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只是雄心勃勃的制定了完美的计划表,美时间表。在实际操作就会产生严重的习得性无助。进而产生“那又如何”心理效应,反正也做不完,不如再玩会儿吧,从而导致计划完全无法继续执行。

二,计划执行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举例:孩子前一天晚上制定好宏伟的学习计划,把第二天从早晨7点安排到晚上9点,一整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心满意足的进入梦乡。

到了第二天早晨,7点家长喊起床,孩子说困,起不来。8点半起床吃饭,发现有个好看的动画片,于是随心所欲的看了动画片,待动画片结束,已经快11点了,一上午的计划一个都没执行,索性破罐子破摔,午饭、午觉,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到晚上,晚上不禁感叹:又没完成计划,明天我要。。。

要知道,高效的计划执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期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的结果。

如果孩子日常都是凭自己的一时兴起来做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规范的学习制度,在学习任务简单的小低年级,随意性的学习方式也能应对。

但面对繁杂的中高年级学业,没有高效的目标管理能力,心血来潮式的计划根本无法执行。它只满足了某一时刻的内心需求,暂时缓解压力,但长此以往只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三,缺乏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和动力

例如:不少孩做事拖拖拉拉,迟迟未见动,再拖延。总用“等等再做,等我准备好了就开始,等我明天有时间了我就做”这样的托词来敷衍自己的计划,一直在准备从未开始过,就跟寒号鸟一样。

惰性和拖延症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舒适区,在舒适区原地踏步,既安逸又愉悦。可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舒适区,会导致我们意志的消沉和能力的落后。想要打破舒适区,必须作出改变,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因此,我们跟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时,要认真考虑,制定的这些计划,孩子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去做到?家长可否做好督促和监督?孩子是否有定力面对可能面临的诱惑和挑战?

要想跳出舒适区,就好比我们计算练习要进阶一样,不能永远做20以内的加减法,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调整孩子的计算进度,要让孩子自己有强烈的意愿,去挑战更难的计算,去尝试向高峰攀登。

只有孩子自己发自内心的想改变,想突破,这种正向的动机才是跳出舒适区的最佳动力。我们做家长的,只需要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意愿就好。

四,没有对应的奖惩机制

例如:计划完成与否,计划执行好坏,家长只有询问和责备,没有鼓励、奖励和惩罚。

计划的顺利执行,不能仅仅依靠执行者的自控力。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理性地控制自己只是一时的行为,而力不从心或者失控却是经常出现的。人的自控力会随着我们的频繁使用产生耗竭。

我们成人都会用奖励的形式来鼓励自己做的更好,何况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孩子在计划执行中,可能要不断地与自己原有的惰性抗争,还要与对贪玩的天性、电视的诱惑等以及枯燥的学习对抗,实属不易。

如何调整计划?

一,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

就好比孩子平常能考80分,那么学习计划也应该以80分为基础去制定,而不是按照满分标准给孩子制订计划。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能力、时间以及目标的可完成性,切勿好高骛远,也不要过于琐碎。

可以将目标分解成每周的目标,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范围去完成本周目标。比如:本周要读完某套书,时间自己权衡,只需要在本周读完即可。给孩子一些自主安排的时间,调动孩子对任务安排的参与性,提高执行计划的积极性。

二,循序渐进的培养执行计划的意识

计划执行并不是在短期内靠几个工具表就能养成的,这是父母长期培养的结果,也更加印证了小低年级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家长可以从小事入手,比如如何读这本书,如何完成这页计算、如何安排今天的行程等微小的事情着手,让孩子预估完成时间,制定完成计划,并通过跟踪、反馈、调整等方法,来培养孩子执行计划的能力。

三、用自主性带动价值感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要跟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这其实就是自主性,让孩子感觉到目标是“我选择”的,这样一旦对目标的难度、时限、达成方法有了选择性,就会对目标更加认同。

自主性的根本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同时也让孩子参与到目标制定过程中。

在制定学习目标或学习计划时,要让孩子感受到目标是“我能行”的,而不是目标太难、太累,充满恐惧。如果这样的话,从人的天性而言,尚未开始就已经产生了畏难情绪那么计划制定之初,就已经失败了。

在“我选择”和“我能行”的基础上,孩子才可以感受到“我有用”,“我很厉害”,从而产生价值感,这个价值感并不是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也不是考试每次能考100分,而是眼前就可以感受到的价值感,比如:我学会了某个知识,我就可以考爸爸妈妈;我今天背了20个单词,比昨天厉害,我学会了这些字,我就是识字小能手等。

四,奖惩和鼓励是可持续的外在动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实在太正常,计划执行中, 出现问题也不必大惊小改,父母要宽容孩子的失败和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当孩子鼓足勇气跟坏习惯说再见的时候,父母切不可冷嘲热讽孩子的错误行为,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坏习惯更加无法改变,从而一蹶不振。

父母作为孩子最信任的靠山,任何时候都要给孩子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失败,面对挫折。在失败的教训中给予他们鼓励,在执行计划中给予监督,在努力坚持中给予肯定的激励。

父母的正面鼓励,可以强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他在挑战、期望、激情、满足感、自我确认中带来内心的成就感、价值感。这会使孩子的目标更坚定,行为更持久,因为这种驱动力来自孩子自身的强大与安全感。

另外,也可以在制定计划时让孩子提出奖励措施,比如看一场电影,外出旅行或者购买心仪的物品等,不需要太昂贵的奖励,因为孩子需要的只是奖励本身,而不是某个奖品。奖励错误丰俭由人,与日常消费习惯持平即可。

以上,就是我对“计划不能执行”问题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愿恬妈的分享,与你有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