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完不成作业,谁最伤心难过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21

如果我们要问孩子:“要是你没完成作业,那谁会最难过?”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说是我妈,如果再问谁是第二名呢?他们通常会回答我爸,然后是老师。在最难过的名单里,他自己远远排在后面,或者说名单里根本就没有自己。

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

做功课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这似乎不用多说,但是作为家长,我们经常会忘记了这一点。

我们为了孩子能够完成作业,或者说能够考一个好的成绩,会给孩子承诺一些奖励,他们达不到我们的目标,我们会进行一些惩罚。

很多家长对这样的做法没有足够的警惕,因为这招大都很管用,尤其是开始用的时候,家长们认为既然这样做有效果,那么这就没问题。

我们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往往因为短时效应而让人们忽略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隐患。

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激励督促孩子努力学习,这个不是不可以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但是,使用奖励时,应该在尊重孩子自主性的前提下说出理由。

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对做数学作业不够专注,那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多巴胺(可以上网查什么意思)来让你集中注意力,我可以给你一点小奖励,这可以帮助你的大脑运转起来。”

这只能偶尔为之,但是如果依赖这样奖惩的方法来促进孩子学习,那么,孩子慢慢就会出现问题。

最大的隐患是孩子对学习失去了自主性,他渐渐把学习的目标理解为获取父母的满意,而不是自己内心觉得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去学习。

失去了自主性的孩子,很难找到学习的内驱力。一旦没有了家长的奖励和惩罚,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迅速减弱。

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上了高中远离家长的孩子,就不如小学和初中学习起来更主动、更努力。还有一些孩子上了大学就开始自暴自弃,彻底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采取惩罚和奖励的措施来激励孩子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思想上对孩子教育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

同时,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愿学习的情况,又有些束手无策,所以只能如此。

只要是学习,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困难会让人有放弃的想法,这很正常。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依赖奖励和惩罚。

我们需要做的,还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那么,作为家长,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应该尽快想办法把孩子的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句话不新鲜,但是,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理解这样的逻辑:让他们告诉自己,即使我不想做作业,我也要好好做,因为这对于我本人和我将来的发展都很重要。

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多个选择,然后,这些选择项到底有哪些优劣,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分析抉择,尽可能培养他们自主决断的感觉和能力。

对孩子提供帮助,但不要强迫他们接受。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孩子反抗和蔑视你的指令,是他们保持控制感并抵抗压力的一种方式。

即使你希望孩子这样做,也不要简单地去命令孩子。如果孩子不同意,应该让孩子提出他不同的看法,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件事情的利弊,或者让孩子自己去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无疑,这需要耐心和时间,但这是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的。

找一些机会与孩子探讨,让他想一想:自己曾经做出过哪些决定,如今回想起来,发觉很欠妥;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总结,他从中学到了什么。

跟孩子好好谈谈,那些对他来说很难的事情,换作是家长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我昨晚感到工作上的事情太多太杂,我想,如果我把我所有的任务都列出一个清单,再按照重要性排序,并且从重要的事情开始着手去做,可能就会好一些,你不妨也这样试试。

以上这些方法,可以促使孩子思考:以后家长提出对自己的建议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认真考虑?而不是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简单否定家长的意见。

家长应该意识到: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具有自主选择能力,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分析问题,学习上有内驱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只会听从老师和家长命令,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完成任务的孩子。

明确了这样的教育目标,可能我们在具体指导孩子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所醒悟,有所改变。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拥有自主性,才能有更多的掌控感,而自主性和掌控感,才是孩子产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的重要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