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本次课程录音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法宝 ▼ 嘉宾:大家好,现在是9点钟,我们的微课正式开始了。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复旦大学的田芊。今天分享的话题:我们怎样更好地使用奖励和惩罚。
奖励和惩罚,其实每一个家长都是耳熟能详的。基本上每个家长都知道的,而且也会经常使用,但是究竟怎么样去使用这两大法宝,那可能我们有的时候并没有细细思量,只凭着本能去使用,这样往往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生活当中一般会出现哪些问题。我们从这个问题来出发,然后一步步一步地来分析,我想大家可能会更清晰,或者是更感同身受一些。
我先举个例子吧。比如说儿子要系鞋带,儿子说:爸爸爸爸,帮我系鞋带。然后爸爸在低着头玩手机,没有任何回应。儿子急了:爸爸,我要系鞋带,开始提高声音说话。然后爸爸正手机玩在兴头上,可能发某一个重要的信息:哦哦,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儿子等了一秒钟,开始大吼尖叫:爸爸!给我系鞋带!开始用超大分贝的声音开始吼,爸爸不高兴了,开始说:我说了多少次了,男子汉又哭又叫的,成什么体统,不要又哭又叫的啊!
往往这样爸爸这样吼以后,儿子不吭声了,开始安静了。爸爸说了以后,气也出了:好了好了,你说吧,系哪一只,这是生活当中经常发生的一个现象,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爸爸这样做有没有问题,或者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一下,父子两个人这样的互动,有没有对儿子形成更好的沟通习惯,生活习惯,有没有帮助,或者说是不是他反而有一个负想法。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儿子在他好声好气地说,请求爸爸的时候说:爸爸帮我系鞋带的时候,爸爸没有给任何反馈的,反而等到儿子开始大吼大叫的时候,这时候爸爸才开始给反馈。也就是说在儿子看来只有自己大吼大叫,爸爸才会理我,那下一次如果他需要有什么帮助的时候,他应该会觉得:哦,反正我好好说也没有什么用,我得大吼大叫才会有人来关注我。这对儿子来说其实强化的是,他这种行为习惯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行为习惯。他必须要大声地去吼。
对爸爸来说呢,他会发现:哎,我吼了之后,爸爸对儿子进行了一通教育,然后吼了一通以后,发现儿子安静了,他就会觉得啊,这是个好办法,反正他只要尖叫,哭闹哭闹的就吼一通,爸爸认为这种方式是对的,父子俩人之间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父亲最终很不开心,唠叨了半天,最后还是帮儿子系了。儿子就会觉得:反正无论怎样,爸爸还是会帮我的。也就是说这对他形成自己去做这个事情没有任何的引导意义,而他会觉得我会需要别人来帮忙做这个事情,并且请求别人帮忙,我大吼大叫才是王道,最终这个儿子得到了这么个结论。
再看一个考试的例子。不知道咱们现在家长们,这里的家长朋友有多少是孩子已经上学了,如果孩子读小学的家长们特别有体会。就是我们都会说分数是不重要的,孩子读了小学的家长都会觉得分数不是全部,但是你说它完全不重要,却不是这样。因为它关系到的不止是这个孩子的成绩,还关系到孩子在班级当中和老师、同学的相处,关系到自信,很综合的东西。所以应该没有哪一个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差得一塌糊涂。这成为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激化点。
比如说这种场景可能大家会觉得也挺常见的,妈妈会问:怎么样,成绩多少分?女儿很小声:78分。妈妈一听就炸锅了,开始了:什么?!才这么点分?你妈我天天陪着你,累死累的,上完班回来还得陪你做功课,上课怎么不听啊,考试这么差。一通数落,大家想想这个女儿是什么样的心情。其实不要认为孩子对这些东西无感的,他拿到不怎么理想分数的时候,他自己其实存在深深的恐慌、焦虑、内疚感,因为不止是要回来面对妈妈这种不开心,他在学校里面对老师,即使老师不说什么,同样有深深的焦虑,觉得不好意思这样的感觉。小朋友之间不要看他们小,他们从一年级开始,从知道分数成绩这个时候开始,就开始互相比较。啊,你考多少分啊?那个谁谁谁考多少分啊,是个笨蛋啊,有这样的比较。对孩子来说拿到这样的分数本身已经是个惩罚的。
这时候呢,妈妈他其实是为了想去引导孩子能够有一个更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更理想的成绩。但是妈妈的方法其实我们就会知道,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能不能引导出妈妈希望的东西,显然是很困难的。即使妈妈没有这番数落,孩子已经深深体会到了一种焦虑、内疚、恐慌。在同学之间没有面子,这些情绪他都已经体会到了,其实对他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后果。这时候如果妈妈发一通火,反而把这种情绪给揽到自己身上了。孩子觉得:本来害怕有多严重的后果,你已经告诉我后果了,无非是发一通火。我反而觉得心理释然了。妈妈这样发一通火看起来好象很厉害,但是对孩子来说反而把心里的焦虑全部释放掉了。
妈妈的这种纯属于情绪的发泄惩罚、数落方式,其实对孩子引导的一个正向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孩子在你发了一通火之后,仍然不知道怎么样来有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怎么样才可以学的效率更高更快一些,仍然是不知道的。所以这个目的完全没有达到,而且还有一些负作用。
还有同样的,比如说做作业的问题。妈妈会催:哎呀,你作业写完了没有啊?你快点做作业啊,你看啊,都已经半个小时过去了,数学还没有写完,看到别的同学谁谁谁,只要10分钟,你快点快点啊,马上要睡觉了。不停地在孩子耳边唠叨。其实这个作业其实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如果没有做完,会受到很多的惩罚,老师那边也会给他很大的压力,但是你把这个事情就这样子不停地说说说,他反而觉得这是你的事情,反而起不到一个真正的惩罚效果。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平常凭着本能去进行的一些行为塑造的方式,其实往往它可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那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更理智、更理性地对孩子进行一个良好的行为引导,那其实我们可能需要的是更深入地去考量一下什么是奖励,什么是惩罚,怎样的效果比较好。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一个目的。
究竟什么是奖励和惩罚? 首先呢,我想说的就是奖励和惩罚它毫无疑问地绝对是塑造孩子行为的一个必要技术手段。上节课如果大家有听我的课,我应该把亲子之间的一些互动,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引导,还有就是之间的一些关系,分为了两个层次,一个是道,一个是术。我这里也强调了,我们所说的这些行为塑造的方法,那其实都是要建立在我们说的道的基础上,因为这都是技术手段,我把它称之为技术手段,就是术的层面在术的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这些技术肯定有短期效果的。肯定会有效果,但是长期效果的话会很不稳步。
其实呢,奖励和惩罚说起来好象挺大的一个系统,但是其实它都是来源于我们初中、生物有学过的条件反射理论基础,所以这种短期效果,会觉得很快、很明显,前提是用对的话很快、很明显,但是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就是上节课讲到的,爱和接纳。
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主要讲的是技术方面的东西,所以就不再去强调了,如果有家长还不太明白什么叫真正的爱和接纳的话,建议大家看一下上节课的录音稿,明确一下我们其实需要良好的基础,怎么样才是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之上知道了,这是比较好的一种行为塑造的手段。那么接下来下一步:明确目标。我们在使用这两个手段、这个方法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方向:我们一定要知道我希望孩子改进的究竟是什么问题。比如说这个孩子成绩不好,就是语文考得不好,那么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考得不好,是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还是因为课后没有复习,或者是作业没有弄明白,或者因为什么,就是把问题弄清楚。
然后,再把这个目标分为几个阶段:比如说这个孩子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太认真听,上课半懂不懂,问家长基本搞清楚,但是没有完全消化掉。目标是塑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分为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什么,第二个阶段是什么,第三个阶段是什么,把它拆分开。比如第一个阶段,希望他上课可以认真听。那怎么样让他可认真听呢?再给他分解,比如说上课的时候,希望你不要走神,眼睛一直看着老师的,我会跟老师沟通这个问题。
上课的时候,我希望你能够认真地听了之后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举手发言,这样我才知道你是在认真听的。这是第一步。
第二个目标:课后的作业希望能够慢慢地,通过我们的强化和惩罚来自己比较有效率地去完成这个作业,而且比较有效率,能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
你把总的目标细分到一个个阶段,然后再分成一小步一小步,这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不然的话你只是觉得这孩子考得太差,就希望他考得好一点。我们大人都没有明确为什么,那孩子更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养孩子,带孩子,其实还是上节课强调的平等,和你与其他人相处一样,和老公相处一样,需要有个换位思考,你去想一想,你的这一顿数落,你心里面的不满,究竟因为什么,这些不满压到一个孩子身上,他有没有能力完全地明白,而且即使他明白了,他有没有能力去一步步实现,毕竟他只是一个几岁的孩子。
这些能力其实都是家长言传身教的,你自己先弄清楚这些,然后再细碎地掰开,你看,这是因为什么呢?还是用到之前讲到的方法,提问式,启发式的提问,为什么考得不好,考得不好是因为什么呢?怎么样改进呢?从逻辑层面开始慢慢思考这些问题,但是不希望孩子一蹴而就,孩子的逻辑思维,发育需要一个过程。那如果不到十岁的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去一步步地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不断地去引导,他才有可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我们明确了我们的目标之后,下面就再去深入地看一下什么是奖励,什么是惩罚。 奖励
其实说起来定义很拗口,其实非常简单。比如小花,一个两岁的孩子,某一天自己吃饭,而且吃得挺好的,你觉得,哎,这个时候需要给他一个正向的强化。比如你表扬他,或者是露出喜悦的表情啊,这就是一种正确的行为给到的强化刺激。小花感受到妈妈对他的赞扬,以后他自己好好吃饭的行为,就会发现概率就增加得越来越多了。
这个强化它也是分类的,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积极强化给他一个喜欢的东西,消极强化就是他不喜欢的东西,就让他停止。比如说我刚刚举的例子积极强化。小花吃饭很好,妈妈给他一个小花喜欢的东西。那消极强化呢,小花一直不好好吃饭,妈妈皱着眉头很不开心地看着小花。对于小花来说不喜欢妈妈这样,就认真吃饭了,认真吃饭之之后,然后妈妈的脸上露出笑容了,相当于把他不喜欢的东西拿掉了,这是消极强化。
他的效果好在哪里呢?你连续性的强化,你会觉得一开始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行为很快塑造成了,貌似很快,但是一旦某一次没有进行强化,他很快又跌下来了,而部分强化不像这么快达到预期,但是会觉得因为他并不是对某一次都有预期。所以一次两次有强化的话,对他的行为保持比一直去鼓励要好得多。
所以对一个我们想迫切需要引导、塑造的良好行为,我的建议是一开始的3、4次,4、5次你可以使用连续强化。但是在你觉得这个苗头已经基本上被塑造好的时候,就及时地撤掉强化,变成部分强化。一开始塑造蛮快的,然后慢慢地消退,这样对孩子形成一个稳定,浪费的行为模式更有帮助一些。
说到强化,不得不提议一下物质奖励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我上节课讲的时候稍微有提到一些,对年纪比较小的孩子,一开始可以使用物质奖励,慢慢就撤成了非物质的鼓励表扬。这是我上节课的建议。为什么呢?因为物质奖励的话,它比较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他就会容易失去一个内在的动力。
比如引导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别人说你看书我给你20块钱一本,那你会觉得:看书也不是多累的事,一本书20块钱,行,我就去做了。哎,这个时候你是为了钱去看这本书,而不是为了兴趣。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没人给你钱了,你就会觉得不开心了,就不去看书。这和如果不是物质奖励的是完全两码事,这个人爱看书,是因为我给他钱。同样地,另外一个人也看书,但是纯粹觉得看书很开心,乐趣,这是内在动力。
显然我们引导孩子的行为,一开始的话,孩子可能是没有办法体会到其中的内在乐趣,也就是说缺少内在的动力。这时候的话,你可以适当地使用外部的动力,外部的奖励,物质的奖励,很快地引起孩子的兴趣,把他拉到这条路上来。但是拉到这条路上来之后,这时候需要引导孩子的内在动力,这时候再使用物质奖励的话,反而破坏他的进程,如果孩子已经往这条道上走了,就撤成非物质奖励。
我相信大家应该听过故事,就是一个老头在家里面睡觉,结果呢,一群孩子在玩得很开心,很欢快,而这个老头很烦,因为他在睡觉。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孩叫过来说:我一人给你们5块钱,你们使劲蹦,使劲跳,孩子当然很开心,然后就使劲蹦、使劲跳之后每人拿了5块钱走了。第二天,老头说你们使劲蹦使劲跳,我给你们每人一块钱,孩子很生气,昨天跳这么费劲得一块钱,今天还让我使劲蹦使劲跳,才给一块钱,不干了,这个老头把孩子的内在动力转变为外在动力,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孩子原来玩是自己喜欢玩,这是内在动力。但是这个老头硬要给物质奖励,变成他们为了这几块钱玩的,一旦麻烦外在动力减少,或者撤掉的时候,孩子就对这个完全没有兴趣了。
所以从这个故事的启发是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一开始孩子没有好的行为习惯,肯定是缺乏动力的。这时候就用比较快的方式,把他拉过来,给他动力。但是我们的目的一定是引起他的内在动力。
我们说的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积极惩罚,消极惩罚,没有任何的这种褒义或者是贬义在里面,只是给大家一个分类,并不是积极就是好的,消极就是坏的。不是说哪一个可以用,哪一个不可以用,是看当时的情景,还有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更接受,更喜欢什么,或者是更不喜欢什么来去判断。
如何让奖励和惩罚更有效
这个逻辑后果的效果往往会好一些,因为往往这需要逻辑性,也就是说他需要孩子的这种神经系统,大脑,要发育到一定的阶段以后,他能够说一环扣一环地去分析这次行为会引起什么样不良的后果。但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我相信群里面的孩子应该都不大吧,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他其实能力是不足的,他在这方面的能够不足,所以你会觉得他经常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明明我们成人觉得你用脚指头想一想就知道这样做的话,会很惨啊,干吗还要这样做,不长记性,成人会这样觉得。
但是对这个孩子来说他真的是想不到,他不是不愿意去想,可以这样说,他缺少一根筋,这根筋没有发育好,所以我们说逻辑后果,去跟他说,去教育他。你知不知道啊,如果作业没有写完,看你怎么面对老师,怎么面对同学,到时候怎么样,到时候考试也考不好,作业有多重要啊,成绩就是平时作业的积累,你跟他唠叨这些,他完全听不进去,听了,但是听不明白。
所以对孩子来说其实尽量地简单、直接,不要说去说些大道理,所以我们说大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为什么大道理我们只是知道了,而没有去做,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所谓的自然后果,比如说作业没有做,明天就要受到老师的惩罚了,就可以跟老师串通好了,让老师罚得比较厉害一点,这是很简单的。简单粗暴一点,就是让孩子知道就要承担这个后果,原来真的要惩罚。
我上次课有人问一个问题:孩子如果你叫他,他在那里生闷气不答应你怎么办?我举个例子,我们家女儿,比如说她之前经常会跟阿姨摆脸子,阿姨叫她,她不肯理。阿姨她之前采用的方法就是说:你这样子,我很不开心,如果我这样,你想想你是不是很不开心。孩子其实同理心这一块是麻木的,你让他去想,只是道理上想一下,没有感同身受。所以我女儿仍然是那样。
阿姨很不开心,跟我叨叨,我就说你下次真的就不理她,让她知道确实有这么一个后果的。你跟她说是没有用的,直接就让她感受到,让她知道真的有这个后果。所以下一次我去说,跟阿姨说了,下次这样阿姨也不理你,如果你不理她的话,让你30分钟以后再跟她说话。然后她自己想了一下就知道了。经历了一次以后就不敢了。
我们惩罚孩子的时候往往处于一种情绪非常激动的阶段,这个时候其实很容易情绪化地惩罚孩子。可能说一些狠话,说一些气话,甚至把孩子打一顿,都是处于很暴躁,很情绪化的状态。孩子其实被骂、训了一顿,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完全蒙了。然后转头,他留下的印象就是我爸又打我了,我妈又骂我了,印象就是他们骂我了,打我了,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惩罚是失去意义的,纯粹作为一个成人的发泄手段。这个发泄手段让孩子觉得你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所以听到有些家长抱怨,打了骂了一点用都没有,孩子根本不听话。家长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经常在情绪化的状态下惩罚孩子?
我跟大家举个例子,我之前也分享过,我女儿是属于那种比较敏感型的孩子,她大概前一个阶段面临一个问题,不太好的沟通方式,必须让人家去顺着她说,比如说老师提到她哪里不太好,就不高兴了。不高兴了可能会采用各种方法,也不会说大哭大闹,而是采用各种方式作,表达不开心啊,生闷气啊。这个事情蛮久了,我也希望不用惩罚,用强化的方式更好一点,但是时间蛮久了。有一天接她回来的路上,不开心就数落了她一顿。你这样说不得啊,怎么怎么样啊,你这样非常不好,你知道老师有多么不开心啊,就数落她一通。
哎,她很喜欢画画,画画很好,画了一个竹子之类,爸爸和阿姨都表扬她画得好。阿姨抱了她,她说,我画这么好,妈妈还骂我。你会发现孩子完全没有搞清楚她为什么被骂。她逻辑是很混乱的,不知道为什么被骂呢?
所以我后来知道了我这次惩罚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我骂了她一顿没有任何的效果。我就想了想,当时觉得太情绪化了,惩罚没有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目的,那该怎么办呢?后来有一次我知道她在游泳的时候,游泳的老师说了她以后,她又不开心了。我知道她又犯了这个问题。我就把她给叫过来,跟她说:上次已经跟你说了,如果你再用这种方式跟老师沟通的话,我会打你的。
我买了个戒尺,然后我说,看到这个戒尺吧,我跟教练沟通过了,你跟他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了20分钟,所以要打你20次。然后她很害怕啊,没试过,不知道被打多重,很紧张。我说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问你三个问题,如果答对了减5次,答对了,加5次。我问的三个问题,比如说第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我打你吗?她说,知道了,因为我跟教练没有沟通。第二个问题就是我打你,是不是你游得不好,动作不标准呢?她想了想,还是说:不是的,因为我沟通不好,跟游得好不好没有关系。我说,对的,你又答对了,再减5下。
我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是不是你其他的东西好,学习好,你画画好,手工好,我今天就可以不打你呢?她说,不是的,这没有关系,你打我,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地跟教练沟通,并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她还说:连跟游泳好不好都没关系,何况是画画呢?所以后来象征性地打了5下,这比不分青红皂白,情绪不好的状态下把她爆打一顿效果好得多。我让她知道被惩罚原因的情况下,然后再惩罚。也就是说这样惩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大家会说:惩罚既然可以这么有效,这么短平快让孩子停止不好的行为,用惩罚就好了啊。但是惩罚是有局限性的。
惩罚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只能停止孩子不良的行为,没有办法塑造好的行为。比如说你这个孩子调皮捣蛋,在家里面就是乱翻东西,翻你的东西了,你把它打了一顿,你能停止的就是她翻你的行为,但是不能引导比较好的行为。什么叫比较好的行为,在翻东西之前先问一下你啊,跟你商量一下,找东西的时候更礼貌一点,更会寻求帮助一点,这比较好的行为,也是我们希望孩子达到的样子。
所以呢,说明奖励和惩罚往往需要配合使用。 因为在需要改变孩子行为的时候,就是你想清楚了这个行为需要改变的时候,孩子往往已经形成了原先固有的行为模式。所以如果要改正孩子固有的行为模式,可能往往需要奖励和惩罚配合使用。
其实是分孩子的类型处理,有的孩子你会觉得如果说是单单使用奖励,使用强化,效果已经挺好了,大部分的时间效果挺好了,可以多使用这种强化。我说的不要过度使用,要掌握分寸。有的孩子发现就是我们说的,不到黄河心不死你单纯地使用这种强化方式,好象不痛不痒的,他完全不上道,不往你的方向引导,这时候没有办法,往往需要奖励和惩罚配合使用。
为什么要配合使用呢?先使用惩罚,就是把这个原来固有的行为模式给叫停,停掉它。不管是暂时性的压抑,还是永久性的消失,先不管,先把这个行为给停掉,停掉之后,你才能在他这种水平线上,回到水平线上以后引导良好的行为,去覆盖原来不良行为的痕迹。
所以需要家长们自己去判断就是什么情况下该用一种就可以了,什么情况下需要两种配合使用。每个孩子不一样,然后每个家庭也不一样。我的建议是,能够只使用奖励的时候,只使用强化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时候,我们尽量不使用惩罚,如果说他被经常使用的话,其实往往会起不到一种很好的效果,我们就说这个孩子,通俗一点讲被打皮了,被骂皮了,关键时刻起不到作用。所以我不太建议就是有些家长他在平时的常态情况下都是对孩子疾言厉色,摆出比较严厉的口吻,我不太建议。因为你常态就这样了,如果这个孩子需要用惩罚方式时候,必须要往上加码,这样家长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比如整理房间的事情,一开始有些家长喜欢用的方式就是:你快点把房间整理好,否则别吃饭了。其实不太说我们一开始使用这么严厉方式的小问题,一开始就可以先用强化试试看看。比如换一种方法,我饭做好了,整理好房间就可以过来吃饭了。其实同一个意思,把惩罚的方式换成强化的方式,需要家长有一些小的技巧,或者比较了解自己的孩子。试了以后,这个强化的方式已经够用了,就没必要再用惩罚了。
除非你觉得不行,效果不够,或者根本没有达到任何的效果,这时候就是没有办法,必须先用这种惩罚的方式,让他停掉不好的,然后再去引导好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课程开始说的问题。讲了这么多,大家心理应该比较有数了,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怎么样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比如说这个孩子作业拖拖拉拉的,不认真写,怎么样会比较好呢?
应该是大家都有听过这个办法:限定时间,时间到了就不要写了。这种时候呢,我们说用自然后果代替逻辑后果,比你一直跟在旁边要好得多。跟老师说在培养孩子的习惯,如果他时间到了,我就不让他写了,明天你狠狠地批评他,类似于这样。这个孩子明天尝到这个苦头之后,第二天不敢不写了,或者说不敢再拖拖拉拉写得慢了,弄清楚这些作业每天大概需要多久,每个学校、每个年级作业比较不同,老师会去把握的,基本上每天一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可以完成,大概设定一下,然后再去跟孩子定这个规则。
考试成绩不好呢,我一开始就说了,我们针对考试不好这个事情去作为,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他考试成绩不好,反映的是很多的可能性,有很多可能性的问题。我们就要去考虑究竟是什么问题,通过去跟孩子交流,跟老师交流,然后去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再针对这个问题去作为。就是把他的目标分解之后,然后去作为。如果你发现比如说他上课跑神,就让老师给他一些惩罚性的东西,比如说严厉的提醒啊,然后就是扣掉一些什么东西之类的。如果说是积极回答问题了啊,让老师多表扬表扬啊,回来也可以说老师跟我反馈了啊。回答问题挺多的,不错,要奖励啊,一开始可以使用物质的手段,给小红花啊,说明你发言次数够多少了,给些物质奖励。慢慢地他在里面尝到甜头了,内在动力起来了。其实孩子他不是不想学,而是他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我们家长要做的,先断掉他的退路,用惩罚的方式断掉他的退路,让他走出舒适区,走出舒适区以后,再给他比较好的路去引导他,让他在这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就发现这条路上的风景其实很好,内在动力就出来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上课总是回答问题,老师肯定会表扬他,同学之间也会很钦佩他,觉得他是好学生,小朋友们之间很单纯的,谁发言积极就跟谁玩,很容易尝到甜头。奖励已经可有可无了,内在动力甜头远远要大过你给的,把这个奖励撤去以后,他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还有生活习惯不好啊,大家都可以去思考一下,怎么样用这种比较合理的方式去进行我们的行为塑造。好的,我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接下来的时间呢,我们大家可以提问。
提问环节 问题1:这些奖励惩罚的方法可以用在一岁半宝宝的身上吗?
问题2:自闭症和发育迟缓的孩子也适用吗?
问题3:孩子在商场想买家长不想买的东西,玩具。怎么办?
你们已经达成协议了,他还是这样闹的话,就不要理他了。有的孩子真的很倔,撒泼打滚,平时的规则没有做好地他认为撒泼打滚可以达到目的,这种情况下不要让他达到目的,他下次就知道了啊。
问题4:说说不听,非要动手,怎么办?
答:是不是你跟他讲道理他不听,非要动手才可以呢?我刚才课里说过,孩子不太懂得逻辑后果,你说的道理他听不懂,而且也没办法消化理解,所以尽量用自然后果去替代。
问题5:两岁10个月的女宝宝做事很拖拉,为了惩罚她不去游乐场了。如果她这一天还是过得很愉快的话,效果还是不好。请问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答:至少要让她半天没有达到她想要的结果。比如说不去游乐场,你大人在干什么呢?主要的依恋人在干什么呢?如果是妈妈的话,你说本来想陪你去游乐场的,既然你不想去,我有事,我出去了。跟家里人串通好,不要让她看电视,不让她做想做的游戏,让她感受到不便利。
问题5:我生的双胞胎,现在丫头和儿子吵架,丫头动不动就大哭起来,怎么办?
问题6:八岁的男孩,不管说什么都反驳你,说什么都不听,跟爸爸妈妈长辈说话也没有礼貌,无法无天,怎么办? 答:我刚才说七八岁的孩子处于一个七八岁狗都嫌的阶段。自我意识强了,需要不停地试探你的底线,感觉这段时间的孩子挺难搞的,我们需要接纳这个现象以后,然后再去反思,如果是她反驳之后可以有效果,可以完全无视我们的规则,我的建议就是规则一定要抓大放小,不要什么事都给他定规则。规则的话,如果你定得多了,其实还是那个问题,很容易疲掉,什么大事小事都去管,往往孩子不知道你的重点是什么了,这样的话,他就很叛逆,很烦,干脆什么都不听,所以如果说你的规则是抓大放小的,那往往效果会比较好一些。在规则比较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去考虑为什么他不听我的话,能采用什么方式让他听。
问题7:13个月宝宝把菜扔地上,该如何引导好好吃饭? 答:这个年纪的宝宝其实还小,他还在探索这个世界的阶段。他觉得把菜扔地上,想知道这个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菜能扔地很好玩,他的概念当中是这个意思,并没有成人的概念,要培养好习惯,没有这样的概念。就是如果说是扔的话,这么小的情况下,你先让他扔着呗,不急啊。我看到很多关于吃饭的,比如说不好好吃饭啊,不往下咽啊,我对吃饭的问题回答就是饿几顿呗。
问题8:女孩子5岁特别爱美,周末在家一天要换八套衣服,弄的屋里乱乱的该如何引导?
答:如果要换衣服就让她换呗,问题是不要给别人造成麻烦,也不要耽误她自己的事情。比如说周末在家,本来也没有什么事情,然后她想换,可以啊,但是换好之后要把东西收拾好啊,如果没有收拾好,下次就不要换了,把界限、规则明确好,如果她下一次没有收拾好,那么就直接不要让她换了,衣服收起来,然后她就知道了。
所以我说我们要明确界限还有责任,什么是我们需要引导的,什么是他说了算的,如果你什么都说了算,这个孩子的自我空间被压缩了,他会很叛逆,都不要听了。
问题9:3岁半的男孩子性子比较急,想要什么就想马上得到,慢一点就哭闹,还听不进劝,咋办? 答:确实有性子比较急的孩子,通常说的急性子,我儿子在两岁多的时候也会这样,想要什么必须立马满足,不然的话就大哭大闹,你说宝宝你想要什么东西,好好跟我说,如果不好好说,哭的话,也不知道你要干什么啊,引导他说清楚一点,你明确跟他说,你这样说我听不懂啊,说清楚一点才听得懂,如果他仍然哭闹的话,你再说,真不好意思,真听不懂。然后他发现哭真的是会有不好的后果,得不到。因为你听不懂,你不要说教,就直接说我听不懂,他尝到了自然后果以后,某一天说要试试,就想跟妈妈好好说,说想要什么什么东西,想要你帮我拿。你就说,太高兴了,你说明白了,我帮你拿。再下一次说,好啊好啊,我听清楚了,谢谢你这么愿意跟我沟通,你稍等我一下啊,等我两分钟,慢慢把时间拉长。
问题10:孩子自控力很差,他明白道理,也知道后果,就是管不住自己。
答:你帮他把这个分解啊,孩子功课拖拖拉拉,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没有能力去管理自己一个半小时,明白后果,一个半小时做不完会不会惩罚,这个语文今天都有什么作业,那么语文作业大概需要多久的时间,语文里的第一本作业需要十分钟,第二本需要十分钟,这样分配可以吗,还是怎么样分配,如果完成了,可以喝杯水,休息一会儿,一点点分解,目标分解。
问题11:对奖励惩罚都很漠然的孩子,怎么办才好呢?
答:一般孩子会有需求比较多的情况,我们通常说欲望比较强的孩子,也有欲望比较弱的孩子,但是我们说的奖励惩罚不是说很极端的,比如说打一顿才是惩罚,骂一顿才是惩罚,给什么东西才是奖励。有时候就是一个微笑,就是奖励。稍微赞许点点头也是奖励。就是要知道你孩子他最想要的那个点,或者说最不想要的点究竟是什么。
问题12:对于网络游戏瘾比较大的孩子如何使用有效的奖惩来减少他们玩网络游戏? 答:我看到有说喜欢看电视啊,喜欢上上网啊,打游戏啊,这种属于你可以引导他去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去覆盖掉原来的习惯。其实作为家长的话,有这种监护的权利。打游戏,你不给他电脑,他自然没法打啊,还是那句话,把后路给断掉,不要让他玩了,给他报一些运动的班,让他在过程当中体会到乐趣,把这个兴趣点转移掉。
问题13: 20个的宝宝,脾气很坏,比如要吃饼干,不给他他会哭,大叫,还会咬人跺脚,我们应该给还是不给,我怕给了以后他会变本加厉,不给他要哭,如果讲道理,这个年纪又不懂,怎么破?
答:我看到打人啊,很急啊,咬人啊,如果是小的孩子,箍他的手,不要让他打人咬人就可以了。两三岁的孩子。再大一点,一定跟他说绝对不可以的,如果他还有这种行为的话,只能用惩罚的方式制止,然后再进行下一步。
好的,我们的时间也结束了,非常开心今天能够和大家有这么好的沟通和分享。希望对大家能有一些帮助。大家晚安。 (结束) 获取本次课程录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