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应该如何诊断?

 昵称URvHW 2023-01-05 发布于北京

发烧很少是单一的病理过程。肿瘤和结缔组织疾病在发热过程中可能混入感染因素,导致临床表现复杂,但根据临床特征和综合检查,大部分仍可明确诊断。了解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频率,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提供逻辑思路。根据热病程、热类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病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病程大于2周且体温多次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性发热)。一般来说,感染是急性发热的首要原因,其次是肿瘤和血管结缔组织疾病。这三种病因概括了90%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传染病占不明原因发热的大多数。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局限性脓肿、尿路感染、胆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疾病。肺结核居第二位,其中肺外肺结核远远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的主要表现是发热,其次是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体瘤,不明原因发热的比例比以前高。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原则是综合分析判断临床资料,热病程的长短对诊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传染病的热病程相对最短。如果热病程短,逐渐衰竭,肿瘤更常见。发热持续时间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一、病史和体检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仔细系统的体检是非常重要的。如发病的紧急程度、发热的持续时间以及体温的高低和变化。认为寒战多提示感染,但约三分之二的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瘤也有寒战,表明寒战并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在严重细菌感染(肺炎球菌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时,常见明显寒战。)、疟疾、输血或输血反应等。在结核病、伤寒、立克次氏体病和病毒感染中很少见。一般不见于风湿热。同时,发热常伴有头晕、目眩、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这在鉴别诊断中没有意义。但是,本地化的局部症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发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等。意识障碍、痉挛、脑膜刺激等。提示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应考虑脑炎和脑膜炎。老年患者感染严重时,往往有精神变化,但体温不一定很高,这一点值得注意。

询问流行病学史,如发病地区、季节、年龄、职业、生活习惯、旅行史、同患者密切接触史、手术史、输血和血制品史、外伤史、牛羊接触史等。,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发现就能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二、热量类型分析

临床上各种感染性疾病都有不同的热型,在病程中热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了解热型对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根据体温(腋窝温度)

属于低热型(40℃)。

(2)根据体温曲线的形状进行分型

如漏热、松弛热、间歇热、双峰热、消耗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热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人认为热型与病变性质有关。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是内源性热原的速度和数量以及人体血液释放的速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温度设定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第三,区分传染性发热和非传染性发热。

(1)传染性发热

传染性发热有以下特点:

1.急性发热伴或不伴寒战。

2.全身和局部症状和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109/L。

4.四氮唑蓝试验(NBT):如果中性粒细胞降低NBT超过20%,则提示细菌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和非感染性发热相鉴别。(正常值

5.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阳性表示细菌感染和风湿热,阴性表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评分升高:正常值为0 ~ 37。增幅越高,越有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尤其是在排除妊娠、癌症、恶性淋巴瘤的情况下。激素应用后可升高或假阳性。

(2)非传染性发热

非传染性发热有以下特点:

1.发情周期超过2个月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3、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临床表现的分析判断,有选择地进行。如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超、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脏、皮肤粟膜)、骨髓穿刺等。

对大部分发热患者没有诊断价值。鉴于临床治疗问题,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人,除肿瘤外,均可采用诊断性治疗。但一定要慎重,选择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极小的药物,如阿米巴肝病用硝酸,疟疾用抗疟药。用于诊断治疗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抗风湿药物等。这些药物有副作用(如药物发热、皮疹、肝功能损害、造血器官损害等。).如果使用不当,会耽误病情。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就诊断而言,特殊治疗结果的负面意义一般大于诊断。如果怀疑是疟疾,常规用氯磺隆治疗无效,疟疾的可能性很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