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阳新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主体性教学理性探讨

 昵称15221501 2023-01-05 发布于湖北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主体性教学理性探讨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胡阳新 邮编:444324

 论文提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学生主体的发挥,实现主体性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对高中历史主体性教学策略进行了一般性研究。笔者认为教师观念的改变是前提,主体性教学贯穿教学始终是基本,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是目标。同时希望主体性教学不仅落实在嘴动、手动上,更要注意思维的创新,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的学习。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自主、能动、创造性

当我们进入知识社会之后,产业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方式,都将产生重大的变化,它必将对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把自我获取知识、自我体验、自我思考的内容放在首位,进而指导学生产生追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以你具备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是否具备了学习的思维和能力。而让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前提就是要在现在的课堂中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形成主动性,收获创造性能够。本文就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简单谈下在新课改大势已来的形势下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策略。

一:何为对主体、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策略?

 1、对主体的理解

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涵义。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的基质、载体和承担者,近似于哲学中的实体或本体概念。而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则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具体来讲就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体以至整个人类)。

2、对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概念的理解

所谓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策略,是指在我们进行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从事学习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为主体,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它主要表现视学生为完整意义的人,把学生放在自主、能动、创造的主体性学习地位。

二:培养高中历史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方法。

 1、教师角色和观点的转变。

 历史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大致经历了嘴灌(黑板灌)——电脑灌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老师一枝粉笔一张嘴,说的大家哈哈大笑算成功人士;全在黑板上写干瘪的板书加勾书的算有待提高人士。后来科技进步了,电脑代替了粉笔,动画掩饰代替了历史挂图,电影小片段、小纪录片代替了书本死沉的图片。这些时候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记、背、考。考完后全部忘记了。那么在发挥学生主体性要求下教师要改变哪些观点?

第一:确实做到课堂问题多于答案,学生活动时间多于老师讲述时间。江苏洋思中学课课清、日日清策略能够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课堂上老师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质疑。

第二: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启迪性、概括性。听到很多课上都有“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无效问题或者“九一八事件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红军长征的起点是哪里”等答案唯一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毫无启迪作业。笔者在讲述旧人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时,我就设问:这个标题你能够提出哪些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后主要凸显三个问题出来:①抗日二字可以看出当时革命任务的变化,引出主要矛盾如何变化?②民族二字体现国共在主要矛盾改变情况下政治走势是停止内战一直抗日。③初步二字说明此战线形成相对革命统一战线形成更具有复杂性。下面的问题就是在这个三个问题的引导下整合本课的知识体系。

第三:教师不要怕“失控”。此“失控”不是说纪律的失控,课堂必须活而不乱;而是指知识的失控,怕部分学生问了自己不知道的问题自己失去威信。遇到了自己不会的问题千万不要勉强作答,应该回来查找资料后在做出正确的解释。因为你一旦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一来误导学生、二来学生发现后你就真正的失去了威信。

第四:体现课堂主体性不仅是形式上的活跃更主要是思维上的活跃。高中历史教学已经不需要那么多花哨的表演了。曾经听到一节公开课,课堂上每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立马下面手就举起了一堆,老师点名起来后拿个小纸条就开始读。下来我看了下他们的纸条,上面清晰的写了问题、答案、本题的编号、本题在课堂回答的时间……所以很多人说现在的公开课已经不是公开上课而是师生展示表演技巧的课!高中历史课堂上有些时候不需要开心的大笑、不需要争论的面红耳赤、不需要过多的侃侃而谈;需要的是思维的碰撞、知识点的交融、结构的完善。例如笔者在讲述华北事变的原因是没有什么语言只是打出了当时华北五省的农业、工业、交通、矿产资源等资料和图片,后来又打出了东北三省的农作物图片,再打出日本的版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华北事变的原因,又回忆了九一八的原因,进而概括了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根源。

2、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一:课前主动预习。老师在进入高中第一周中一定要教会学生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概括知识框架和结构的方法、历史三要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各自的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法的一般步骤等。这样在每次课前学生预习的时候就能够整合本节的知识,达到梳理教材、突破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的成果;同时为上课预设了一系列的问题,达到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二:课中自我学习。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的课堂一般设置为: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构和体系,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讨论,老师提出新的问题来突破重难点,用相对开放性试题来小结。比如学习《戊戌变法》,首先建构上形成背景条件、酝酿、经过、结果、评价的结构;就康梁思想的特点、比较二次论战、分析失败的教训深入分析;就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高三复习时加日本明治维新)比较来结束本课。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专题意识的培养,让知识建构建立在整个历史的框架中。

第三:课后创造性消化。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在课后必须设计点比较新的问题让学生温习知识、培养兴趣。比如我在讲述《工农武装割据》的下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2008年除夕胡景涛出人预料的没有在广东过年而在井冈山上过年,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当时井冈山根据地创立的史实,讨论“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三、主体性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多元化,既要知识传授,更有注重注重思维训练和学生品德、个性的健全,力争做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协调、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协调、身体与心理发展的协调发展。

第二.变“手段”为工具。比如让学生从多媒体的被动接受到适用;让学生由被动的回答问题到主动的询问问题;由师问生答到生问生答、甚至生问师答等。创设更多

第三:课后评价拓展化。这里的课后评价不仅是指布置些灵活类型的作业,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组织的小测试中多弄些开放型的试题。比如针对日本右翼教科书事件让学生发表评论和感受;让学生设计皖南事变后如果你作为中共领导人会怎么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能力型考察,让学生思维得到拓展,知识得到升华。

总之,主体性教学要求我们心中时时有学生,事事想学生。多角度、多渠道为学生的发挥创造平台,让学生不仅有的说、说的好,而且思维积极活动、人性进一步完善!坚持从每一个教学细节入手,从每一个出发,慢慢感染你的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当学生尝试到成为课堂主人的乐趣后,主体性教学就取得重大突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