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元蛟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引发的几点反思--推荐人:胡阳新

 昵称15221501 2023-01-05 发布于湖北
此文要求安排在2003年《教师与教育教学》第1期上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引发的几点反思--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谭元蛟  邮编 444324
 
我省普通高中自二00九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激发了一大批教师的改革热情,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参加全省组织的课改培训,参加网上的统一培训,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实践中来。研究、探讨在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现结合新课改在我校实施的实际情况,就新课改教学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做一个反思,以期引起各位同仁的共同关注,以利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教师工作量加大,学生负担加重,与课改理念相违背。
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解放教师和学生。而现在的事实却是:师生每天工作学习六天半,教师理解新课程,学习课改材料,熟悉教材,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学校上课赶进度、加难度,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学习负担不见其减,日有所增,这是大家始料不及的。
为何?究其原因,还在于担心高考。在高考指挥棒还存在于高中教学中时,请不要忘记它的神圣作用。课改后,考什么,怎么考,大家心中无数。只有加大学习量,加课时,赶进度,加难度,加内容,新法旧法一起上,新老教材一齐用。
所以,新课程考试方案的出台,便是刻不容缓的事实了(从2012年的高考来看,改革力度并不大)。让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了解本学科的高考命题思路,让教师学生心中有数的投入到新课程实施中。
尽管如此,但我却认为,不管怎样考,在日常教学中,紧紧抓住课程的基本内容,恰当的把握教学要求与分量,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正道,坚守此道应对考试,或许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不一定高投入就有高产出。
二、难以把握新教材,穿新鞋走老路。
熟练应对新课程,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业务素养。事实上,由于我校多年的传统以及多方面的客观原因,致使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尽管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来不及深入领会,教学行为难免与新课程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任教时间长的教师多,大家都按照多年来习惯了的方式思考和工作,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根据高考题目所设的板块图解语文课程。
过去的语文教学,只设一门单一的必修课程,并且形成了统一的教学模式与考试模式;新课程则设计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构比过去复杂,容量与开放度大,教材趋于多样化,更何况在高中开设这么多选修课程,大家既没有经验,也受条件的限制,许多教师感到不适应。怎么办?唯有提高教师业务素养,虽然我校也派了几位教师到武汉培训,带回了新的理念,也统一组织了网上的课改培训,但是,业务素养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转变教师观念,又要提高业务素养,就要边学习,边提高,逐步来适应新课程。
三、不能正确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以教师的“讲”为线索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严格按照教师设定的程序走;学生则完全跟着教师走。这种教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模式,在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占绝大比例,这种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作为知识接收器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的。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呢?怎样来设计课堂教学呢?可以肯定的是,教学活动一定要预先设计,但,既不能纯粹从教科书出发,一味向学生灌输,又不能只从教师出发,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自我展示或倾诉的场所,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不足取的;而另一种教师一切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放牧式”教学模式也存在偏差。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展开互动和协调。课堂上不应只是学生跟着教师走,当然也不是教师迎合着学生说;不能按照教科书照本宣科,也不能抛开教科书自说自语。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标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为依据,依照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自身条件与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出发点是学生,一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什么,如何得到,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是教师课堂设计考虑的重点。所以说,有经验的教师,眼睛盯着学生,没有经验的教师,眼睛只盯着教材。
四、合作学习流于表面形式,对话简单地表现为一问一答。
“合作”是当前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成为一种学习的资源。一个班几十个人知识的互补、思想的碰撞,能产生的互助作用和激励效应, 往往会超过教师和学生一对一教与学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在群体的互动学习中,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准备过的,而它们却有可能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合作”应该成为学生所习惯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和合作方法。
可现实的情况是,为了体现合作理念,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三四个人一小组交头接耳,泛泛而论,结果是场面热闹,效果不佳。
正确的方法是:设计一些需要集体力量来完成的学习课题,让一个组、几个组或一个班里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有各自的分工,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最后集合起来解决一个较大的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都获得了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样的合作学习才实在有效。
至于“对话”,许多教师浅表的理解为课堂上的一问一答的教学行为,也是不对的。它应该全面丰富地表现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它可以是思想情感的交流、问题的探讨、观点的碰撞。
五、“三维目标”被分离,没有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新课程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这三个目标应该是“融合”的,而不是简单的“联合”,三者要化为一体,结构上不能分离。
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将目标细化,分点落实,课堂上每一个动作都要一一对应某个教学观点;把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情感态度点”等,让这一动作体现自主探究,那一做法体现合作探究;课堂上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创新”这几个板块中若干个“点”串联起来的顺序展开教学,这种做法是为之偏颇的。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一个环节包融多方面的内容,实现各个目标的融合。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合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活动中,有可能某个维度的目标是外显的,别的目标是内隐的;在另外一些场合,可能是另外一组目标处在显性的位置。因而,在课程实施中,首先是确立课程目标多维度的意识,不能陷入单打一的目标系列。在实际教学中,要始终站在三者统一和整合的立场考虑问题,力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应是语文课程的不懈追求。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通过自身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反思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旨在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短时间内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但是,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我们没有理由退缩,也不能退缩,我们只有扎扎实实的研究和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高中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