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思考|磨课,让我们走出自以为是的藩篱

 语墨绮兮 2023-01-05

今天,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因为疫情耽搁的赛课将在开学第三周进行,赛课内容不变。听说这个消息之前,我们一度以为会在开学的时候重新抽课题,那样还可以开开心心地过个年。没曾想,课题不变,意味着这个寒假大概也过不安生了。

就个人而言,我不喜欢把一堂课打磨很多遍。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在这样的矛盾之间,我一度思考,磨课的意义是什么?

磨课,是方法之间的相互切磋

回想我经历的第一次磨课,是刚入职的第二个月。那时,作为新老师的我接到了区教管中心下发的任务,让我代表这批新教师上一节区教研课。和我一同上课的是现在的市语文教研员郭蕾老师。由于郭蕾老师确定的课题是《精卫填海》,所以我的课题也必须在这个单元挑选。最终,教研组帮我确定了《夸父追日》这篇课文。

那时我们用的还是人教版教材,有明确的单元主题,但是没有明确而集中的单元目标,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自行探索。虽说新教师上砸了也没多大关系,但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想法,我还是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为此,我查找了很多资料,观摩了好些课例,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设计初稿出来后,姐姐们针对某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如何通过教学环节达成教学目标;如何面向全体,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发展……修改完成后,就开始进入备受折磨的磨课之旅了。第一次试上,教研组的姐姐们针对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比如:当学生说什么时,我应该如何回应;当学生回答不出想要的内容时,我应该如何引导;当学生陷入沉默时,我应该如何应对……

教研组和学校的老师们倾囊相授,不管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还是课堂理答的艺术,都让作为新人的我在磨课之旅中获益良多。

尽管磨课多遍之后的我觉得自己上得不错了,但是当我听了郭蕾老师的课后,如当头棒喝:原来神话还可以这么上!原来达成目标的方法能够如此富有设计感!

磨课,是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

经历的第二次磨课是在入职第三年。那一年,学校加入了市小语工作坊,到年终汇报时,每所工作坊学校需要派一位老师献课。于是,学校便找到了我。我还记得,那是一节习作课——五年级上册的《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虽然学校不多,但这毕竟是一堂市级教研课,务必要认真对待。为了上好这次习作课,我依旧查阅了不少资料,准备了不少素材。一切准备就绪,又开启磨人的磨课之旅了。

第一次上下来,整体比较顺利,但是大家有一种相同的感觉:学生的参与度少了,而且学生的提升不明显。此时,经验丰富的师父发话了:单纯的传授技巧是行不通的,不如让学生自己讨论哪里可以改,可以怎么改,根据学生的发言形成板书,这个板书就是学生习作的思维框架。师父的话为迷雾中的我指明了方向,按照这样的思路再上,效果果然比之前好得多。

正式献课那天,学校团队对我上课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张老师说学生的习作水平没有在一节课内得到比较明显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目标定得偏低。

同样的一节课,用普通教师思维和专家思维来审视,结果大相径庭。如果没有专家的老鹰之眼,可能我们一度认为自己的课是不错的。

磨课,是理念之间的相互交流

第三次印象比较深刻的磨课就是去年的赛课了。我抽到的课题是五年级习作《推荐一本书》。关于这个习作,教材其实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参照教材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我进行了第一次设计。从某个角度来说,初稿设计已经属于比较好的水平了。

然而,第一次试上,效果并不好。我把教学录像发给师父看,师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教材设计的内容比较多,比较杂,我们要学会取舍。现实生活中,当学生想了解一本书时,其实不会考虑这么多,只要把别人想了解的内容讲清楚,然后增加一点自己的感受,足矣。师父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的教育是为儿童,不能唯教材教教材,更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

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我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二次修改。用修改之后的设计磨了两次,效果都很不错——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修改后习作明显比初次习作好得多。

尽管这次赛课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儿童立场的理念始终指引着我的日常教学,让我在专业上得以精进。

磨课前,总觉得自己的课尽善尽美,或者自己只能做到这一步;磨课后,会觉得自己还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所以,不要太反感磨课。在磨课的过程中,方法的切磋、思维的碰撞、理念的交流,都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自以为是的藩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