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学杂解》阅读笔记

 天驰老先生 2023-01-05 发布于辽宁

1.孔门之学,莫先于求仁。仁者人也,天地之心也。人得天地之心以为心,生生不息,乃成为人。故人与天地同体,而万物在宥。

2.程子云:“言体天地之化,已剩一体字。只此便是天地之化。”“只此”云者,心即天即地即万物也。

3.或妄焉,亦不容说。妄者,真之似者也。古人恶似而非。似者,非之微者也。

4.妄即依焉。依真而立,即托真而行。

5.一念未起之先,生死关头,最为吃紧。于此合下清楚,则一真既立,群妄皆消。

6.以聪明还耳目、以恭重还四体。

7.自此一了百当,日用间更有何事?通身仍得个静气而已。

8.《大学》首严自欺。自欺犹云亏心。心体本自圆满,忽有物以撄之,便觉有亏欠处。自欺之病,如寸隙当堤,江河可决。故君子慎独。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

9.闲居之小人,掩不善而着善,费尽苦心,究竟败缺尽彰,自供已确。诚则从此便诚、伪则从此滋伪。凛乎凛乎!复云不远,何只于悔!

10.自欺受病,已是出人入兽关头,更不加慎独之功,转入人伪。自此即见君子,亦不复有厌然情状。

11.一味挟智任术,色取仁而行违,心体至此百碎。进之则为乡原,似忠信、似廉洁,欺天罔人,无所不至。犹宴然自以为是,全不识人间有廉耻事。

12.欺与伪虽相去不远,而罪状有浅深,不可一律论。近世士大夫受病,皆坐一伪字,使人名之曰假道学。求其止犯欺者,已是好根器,不可多得。

13.刘器之学立诚,自不妄语始,至七年乃成。

14.自非妄根一路火尽烟消,安能并却喉子,默默地不动一尘?

15.同是一语,多溢一字、少轻一字,都是妄。故云戏言出于思。

16.君子之学,置力全是躬行,而操心则在谨言上。

17.古人慎独之学,固向意根上讨分晓。然其工夫必用到切实处,见之躬行。

18.“鸢飞戾天”,鸢不可见;“鱼跃于渊”,鱼不可窥。即隐即见、即微即显。夫妇之造端如此夫!

19.幽独一关,惟妻子为最严。于此行不去,更无慎独可说。《诗》称文王之德,必先刑于寡妻、而后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20.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有兄弟而后有朋友、有朋友而后有君臣。故五伦以君父为大,而夫妇其本也。

21.心者,凡圣之合也,而终不能无真妄之殊,则或存亡之辨耳。存则圣、亡则狂,故曰“克念作圣、罔念作狂”。

22.后儒喜言心学,每深求一步,遂有识心之说。又曰:“人须自识其真心。”或驳之曰:“心能自识,谁为识之者?”余谓心自能识,而真处不易识,真妄杂揉处尤不易识,正须操而存之耳。

23.若存外求识,当其识时,而心已亡矣。故识不待求,反之即是。

24.须知此心原自存,操则存,又何曾加存得些子?

25.存无可存,故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至此方见此心之不易存,所以孟子又言养心。知存养之说者,可与识心矣。

26.良心之放也,亦既知所以求之矣。初求之事物之交,而得营构心,其为营与构日不知凡几也。继求之应感之际,而得缘着心,其为缘与着日不知凡几也。又求之念虑之隐,而得起灭心,其为起与灭日不知凡几也。又进求之灵觉之地,而得通塞心,其通与塞日不知凡几也。又求之虚空之玄漠,而得欣厌心,欣与厌又日不知凡几也。以是五者征心,了不可得。

27.吾将纵求之天地万物,而得心体焉,其惟“天理”乎!天理何理,归之日用;日用何用,归之自然。吾安得操功自然者,而与之语心学也哉!

28.学者最忌识神用事。识者载妄之官,神之有漏义也。

29.心,觉而已矣。觉动而识起,缘物乃见。

30.理识之病,深则凿、浅则浮、诡则异、僻则邪、偏则倚、支则杂。六者皆贼道之媒,而妄之着焉者也。妄非真也、识非觉也。妄尽而觉还其初,神在何处?

31.甚矣事心之难也。间尝求之一觉之顷,而得湛然之道心焉。

32.未可为据也,俄而恍忽焉、俄而纷纭焉、俄而杂揉焉,向之湛然觉者,有时而迷矣。

33.本觉之觉,无所缘而觉、无所起而自觉,要之不离独位者近是。

34.闇则通微,通微则达性,达性则诚,诚则真,真则常。故君子慎独。

35.此心一真无妄之体,不可端倪,乃从觉地指之。觉者,心之主也。有主则实、无主则虚。实则百邪不能入,无主焉反是。

36.有主之心,如家督在堂,群奴为之奔走;有主之觉,如明镜当空,妍媸于焉立献。

37.心本不讳言觉。但,一忌莽荡、一忌儱侗。儱侗则无体、莽荡则无用。

38.学以明理而去其蔽,则体物不遗,物各付物,物物得所,有何二者之病?故曰:“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贼。”

39.古人只言个学字,又与思互言、又与问并言,又兼辨与行,则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学者如此下工夫,尽见精神,彻内彻外,无一毫渗漏。

40.学书,必须把笔伸纸;学射,必须操弓挟矢。笃行之,只是行之不已耳。

41.学必以古为程,以前言往行为则,而后求之在我,则信诸心者斯笃,乃臻觉地焉。世未有悬空求觉之学,凡言觉者,皆是觉斯理。

42.学焉而不觉,则问;问焉而不觉,则思;思焉而不觉,则辨;辨焉而不觉,则行。凡以求觉斯理也。

43.形而下者谓之气、形而上者谓之性,故曰“性即气、气即性”。

44.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学者姑就形下处讨个主宰,则形上之理即此而在。

45.知至则心有所主,而志常足以帅气,故道义配焉。今之为暴气者,种种蹶趋之状,还中于心,为妄念、为朋思、为任情、为多欲,总缘神明无主。如御马者失其衔辔,驰骤四出,非马之罪也,御马者之罪也。

46.天道积气耳,而枢纽之地,乃在北辰。故其运为一元之妙,五行顺布,无愆阳伏阴以干之。向微天枢不动者以为之主,则满虚空只是一团游气,顷刻而散,岂不人消物尽?

47.今学者动为暴气所中,苦无法以治之,几欲雠其心,一切归之断灭。殊不知暴气亦浩然之气所化,只争有无主间。今若提起主人翁,一一还他条理,条理处便是义。

48.义于我出,万理无不归根,生气满腔流露,何不浩然?

49.即此是尽性工夫,更无余事。

50.程子曰:“人无所谓恶者,只有过不及。”此知道之言也。

51.学者诚欲拔去病根,只教此心有主,使一元生意周流而不息,则偏至之气自然消融,随其所感而顺应之。凡为人心之所有,总是天理流行。

52.除却贪财心,便除却好色心;除却好色心,便除却害物心。除其心而事自随之,即是不顿除,已有日消月减之势。

53.人生而有气质之性,故理义载焉。此心之所为同然者也。然必学焉而后有以验其实。

54.学者,理义之矩也。人生而百年,未必皆百年也。百年者,先天之元气。而培养此百年元气,全在后天。

55.一日,寒暑之不时、饥饱之失节,而病或侵之,久之而至于伤生夭折者有之。心之于立意也,犹饥渴之于饮食也。一日不再食,则饥。

56.一岁不再衣则寒,一息而不治之以理义,又可以为心乎?况又有甚焉者乎?故心不可不养也。如培养此元气然,时起饥饱而达之于所欲,无令其苦而不甘也。

57.悦则乐、乐则和、和则中、中则性。

58.然则气质何病?人自病之耳。既病矣,伊何治之?浮者治之以沉、粗者治之以细。

59.清明而上际,有天道焉;厚重而下凝,有地道焉。立天之道阴与阳,故运而不息,以阳主之、以阴顺之,无有或失之浮者;立地之道柔与刚,故处而有常,以刚进之、以柔反之,无有或失之粗者。

60.孟子,又言养心、又言养性、又言养气。至程子,又言养知,又每谓学者曰“且更涵养”。养之时义大矣哉!

61.进学有程乎?曰:“未事于学,茫乎如泛海之舟,不辨南北。已事于学,而涯涘见焉。”

62.始学之汩汩流俗之中,恍若有见焉,得道之大端,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也,此立志之说也。语曰:“志立而学半。”君子早已要厥终矣。

63.即事而理存,外不胶于应也;即心而理得,内不执于解也。以推之天地万物,无不冻解于春融而睫得于指掌也。学至此,有真悟矣。

64.瞬存而息养、人尽而天随。日有孶孶,不知年岁之不足也。庶几满吾初志焉,则学之成也。

65.问:“学贵静乎?”曰:“然。众人失之于动、君子得之于静。”“学贵敬乎?”曰:“然。众人失之于肆、君子得之于敬。”

66.其言静也者,为躁者药也;其言敬也者,为肆者药也;其言知者,为昏者药也。语曰:“医不执方”。善学者各视其所受病,得门而入,无不会归。

67.周子之主静,盖到头语也。程子主敬,彻上下而一之也。至朱子,自谓一生学问从致知入,然补传之说,后人或疑其太迂。阳明子又自谓一生学问从致知入,然良知之说,后人或疑其太径。

68.知无内外、学无内外。以为外也,而滞于见闻,将孰为其内者;以为内也,而囿于灵明,将孰为其外者?合之两是、离之两伤。

69.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得以为生。然有生必有死,仍是天地间生生不已之运。即天地亦在囿,而况人乎?

70.人每不胜自私之为见,将生死二字看作极大,却反其道而言之,曰无生。盖曰以无生为生,而后能以无死为死。是谓空体不坏、是谓常住真心。

71.圣人都教人在生处理会,并未尝兜揽前后际。而后人曲加附会,以自伸其生死之说,谬矣。呜呼!岂徒知生而已乎?生生焉可也。

72.闻道即是闻此道、知生只是知此生。

73.世儒截去上下文,必欲以七尺当之,章句之谓何!

74.季路问死,原从事鬼神来。季路所问之鬼神,是造化之鬼神,故夫子以事人告之。子路未解,仍切其指于鬼神之情状者问之曰死,死亦有说乎?知死之说,则知所以事神乎?夫子曰:“吾不得而知之也。”务知生而已。仍申前答也。

75.理不必分真妄,而合遁于空;事不必设取舍,而冥求其照。

76.“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又曰:“学者之病,莫大乎自私而用智。”今之言觉者,凿焉而已矣。人之生也,饥食而渴饮、夏葛而冬裘,夫人而知之也。

77.去饮衣而求口体之正、去口体而求性命之常,则亦岂有觉地乎?嗟乎,人心之晦也!

78.历春秋而战国,杨墨横议,孟子起而言孔子之道以胜之,约其旨曰性善,人乃知恶者之非性。而仁昭义立,君父之伦益尊于天壤,则吾道之一大觉也。

79.人置一喙,而天下皆淫于名理,遂有明心见性之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