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税中国之十六】湖北:中部崛起领头羊的财政与债务形势、特征

 天承办公室 2023-01-06 发布于江苏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

   分析师:贺晨

   研究助理:牛琴(13681810367)

湖北省区位条件优越,素有“九省通衢”之誉,“千湖之省”之称。贯穿全国东西南北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网、长江航运在此交汇,形成了一整套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湖北省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构成了其与周边省市一体化联动发展的区位优势,对湖北省嵌入全国产业体系十分有利,也是湖北成为中部崛起领头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长期发展中,湖北省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纺织和食品等传统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格局,是中部六省中工业化发展最为成熟的省份之一。2021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万亿元,排全国第7位,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河南排名第二;人均GDP为8.6万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远高于排位第二的安徽省。

湖北省在中部地区亮眼的经济表现与其发展区位优势相关,也离不开财政的助推。经济形势反映到财政上,集中体现为:湖北获得中央的补助收入在中部地区排第三位,考虑到为中央创造的财政收入后,属于获得中央净补助省份;烟草制品业、纺织业和汽车制造业等传统工业税收贡献大,扎实的传统工业基础是湖北省财政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石;省内财政收入相对分权,有助于激活地方经济发展动力。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湖北省财政运转对土地市场依赖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土地相关税收收入占湖北省创造的税收收入的比重较高。除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外,与土地市场密切相关的契税、土地增值税等是湖北省创造税收收入中的主要税种。
第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高。2021年湖北省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达到3926亿元,在全国31省份中排名第6,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1。

第三,湖北省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负担不高,但考虑融资平台有息债务后,广义负债率上升明显。


双循环战略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作为我国经济腹地重要的增长极,湖北省迎来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湖北省制造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拥有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传统制造产业。但是,湖北制造业的传统产业占比高、高精特新产业少,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弱、产业融合度低、与信息技术协同效应不明显、长期处于产业链末端价值链低端,制约了新时代湖北的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如何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激活转型升级动力,打造产业经济升级版是湖北省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用足、用好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发展。牢牢把握自身经济腹地中心的区位优势,利用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硬联通、软环境上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湖北成为祖国立交桥和创新开放高地。另一方面,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推动钢铁、石化、汽车、电子、食品、纺织等支柱产业实现内涵式提升。鼓励和支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加快“两化”融合、提升装备水平,推动支柱产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迈进。

一、湖北省财政体制与税源结构概况

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21》《中国税务年鉴2021》《湖北统计年鉴2021》及湖北省地方各级政府统计公报分析湖北省财政体制和税源结构,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对全国财政的净贡献来看,2019年(选择2019年是因为2020年湖北遭遇疫情,数据失真)湖北省对中央财政的净贡献为负,在全国31省份中排名第15。作为中部地区领头羊,湖北省收到的中央财政补助收入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三。2019年,湖北省对中央财政的净贡献为-847亿元,仅次于山西,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二。2019年,中央对湖北的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为3430亿元,排全国第六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三,占当年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包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转移支付、国债转贷收入、调入收入等)的34.5%,是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2020年疫情爆发,湖北经济受冲击严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行,同时抗疫需要中央给予转移支付支持,当年湖北收到中央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规模达4912亿元,排全国第3位,仅次于四川、河南。因此,2020年湖北对中央财政的净贡献为-2661亿元,排全国第28位,财政贡献能力大幅走弱。

第二,从省以下财政体制来看,湖北省的收入下沉市县,相比收入结构,支出责任向省本级倾斜。从全国来看,湖北省财政体制属于分权型,有利于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活力。2021年,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省本级、市本级和区县三级政府间的分布比例为4.8%、24.3%和70.8%。其中,税收收入在省本级、市本级和区县三级政府间的分布比例为0.7%、22.7%和76.6%。非税收入在三级政府间收入分配比例为19.3%、30.1%和50.6%。湖北省大部分税收收入均下沉到市县层面,省本级政府仅在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上分配比例略高。

从支出来看,湖北省的省本级政府支出占比高于其收入占比。在金融、社保就业和公共安全等支出项目上,湖北省本级政府展现出了统筹全省的责任和担当。2021年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在省本级、市本级和区县三级政府间的分布比例为15.3%、21.9%和62.9%,省本级支出占比明显高于收入占比。其中,湖北省本级政府在金融事务、社会保障与就业、公共安全的支出占比排前三位,分别为62.8%、41.3%、30.5%。值得注意的是,社保实现省级统筹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压力从市县上升到省本级层面。2021年,湖北省本级社保与就业支出占省本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高达51.7%。

第三,从产业结构来看,湖北省是典型的以基础工业和传统工业制造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传统工业是湖北税收收入的压舱石。但是,湖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偏少,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仍然任重道远。2020年,湖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9.5%、39.2%和51.3%,创造税收占比分别为0.1%、45.7%和54.2%。虽然湖北是闻名的农业强省,但由于农业相关的税收减免等,农业创税能力较弱。当前,湖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换过程中,三次产业创造税收比例与安徽、江西等地相似。在制造业的细分领域中,湖北省的烟草制品业、非金属采矿业、纺织业和汽车制造业等传统工业的创税能力突出,2020年创造税收总额在全国各省份中分别排第四、第四、第六及第八位。同时,湖北省工业生产仍未摆脱对基础工业和传统工业的过分依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偏少。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创税占比低,排全国各省市末位。

第四,从税种来看,湖北省创造的税收收入主要来自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此后依次为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是湖北的第一大税种,2021年增值税占湖北创造税收的37.5%,其次是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占比分别为21.2%和15.6%。此外,个人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占比分别为5.4%、4.7%、3.8%和3.6%。除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这四大税种外,与土地市场密切相关的契税、土地增值税等是湖北省创造税收收入的主要税种。

二、湖北财政形势:财政收入规模低、质量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强

第一,湖北省财政收入规模在全国排中上游,全省以武汉为主,襄阳和宜昌为副,形成了“一主两副”的发展格局。2021年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83.3亿元,位列全国第12位,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三。考虑常住人口后,湖北省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32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四。湖北省是中部六省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但是,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中部六省中并不亮眼。2021年,湖北省创造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9.8%,全国31省市中仅高于河南省。

分地市来看,湖北武汉一枝独秀,与其余地市财政实力拉开了一定差距。襄阳和宜昌为第二梯队,形成了“一主两副”的发展格局。2021年,武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9亿元,是第二名襄阳(211.3亿)的7.5倍,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2.0%。襄阳和宜昌是湖北省大力发展的两个省级副中心城市,两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211.3亿元、198.4亿元,均在200亿元左右,处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第二梯队。排名后三位的恩施、鄂州和随州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75.5、68.9和50.4亿元。各地市州发展符合湖北省积极推进的“一主两副、两横两纵、三群联动、多点支撑”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从区县来看,湖北103个区县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汉南区(150.9亿元)、武昌区(140.1亿元)、江汉区(134.3亿元)、东西湖区(123.9亿元)、江岸区(106.6亿元)和洪山区(106.6亿元),均隶属于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10亿元的区县有38个,其中最低的为黄石市铁山区,仅为1.6亿元。

第二,湖北省财政收入质量较高,税收收入占比在中部六省中最高。2021年湖北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8.0%,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分地市来看,湖北各地市间税收收入占比差别不大,分布在72%-86%之间,其中,武汉最高为85.6%,黄冈税收收入占比最低,为72.7%。

第三,湖北省财政自给率偏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自给率分化较大。2021年湖北省财政自给率为41.4%,在全国31省份中排名第20位,在中部六省仅略高于湖南省排第五位。从地市来看,财政自给率分化明显。第一梯队为湖北省中心城市武汉市,2021年财政自给率高达71.2%。武汉市是带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城市,工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二梯队为鄂州、黄石、荆门和宜昌,四市与武汉市一起沿长江水系分布,财政自给率均超过50%,分别为55.9%、47.8%、43.1%和41.0%。黄冈和恩施两市财政自给率偏低,仅为27.8%和20.1%,也是省内仅有的财政自给率低于30%的两个地市,对上级政府转移支付依赖程度高。从区县来看,湖北省已披露数据中财政自给率高于100%的区县有9个,分布于武汉(7个)与十堰(2个)两市,恩施辖内区县财政自给率普遍较低。

第四,湖北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全国排名靠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高,土地财政为湖北省政府助推经济发展筹措了大量财政资源。2021年湖北省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达到3926亿元,在全国31省份中排名第6,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土地财政收入是湖北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素。从地市来看,武汉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样远超其他地市,为1964.8亿,一城即占湖北省的50.0%。除黄石尚未披露数据外,其他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分布在25-270亿元之间。其中,第二梯队仍为襄阳与宜昌两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为268.6亿元与220.7亿元,均在200亿元以上。政府性基金收入最少的城市为随州市,仅为27.8亿元。

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来近似衡量湖北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2021年湖北省土地财政依赖度为54.5%,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4,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湖北省对土地财政依赖度显著偏高。土地财政不仅推动了湖北省城镇化建设,对促进地方招商引资、扩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进而加速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地市来看,鄂州、荆州、襄阳、十堰和武汉5市的土地财政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分别达到67.2%、58.4%、56.0%、55.5%和55.4%。随州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最低,为35.6%。

三、湖北债务形势:政府显性债务的负债率低,但城投债增加了湖北的偿债压力,广义负债率高

第一,湖北省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规模在万亿级,排全国第9,考虑经济体量后的负债率排名靠后,整体偿债压力不大。但考虑融资平台有息债务后,湖北省债务压力大幅上升。2021年末,湖北省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与专项债之和)余额为11932.2亿元,在全国排第9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三。考虑经济体量后,2021年湖北省负债率仅为23.9%,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第23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五,政府债务偿债压力整体可控。但是,湖北城投融资平台积累债务较多,截至2021年底,湖北省融资平台形成的有息债务为23157亿元,排全国第7位,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融资平台有息债务)/GDP衡量地方广义负债率,则2021年湖北广义负债率提高至70.2%,排名全国第17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湖北省的偿债压力。

第二,湖北省各地市债务规模差别较大,其中武汉市债务规模遥遥领先,超过五千亿,债务余额占全省债务规模的比重接近一半。截至2021年末,武汉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规模达到5573.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6.7%。其他地市债务规模跟武汉不是一个数量级,均低于千亿,分布在190-860亿元之间,其中襄阳(859.6亿元)和宜昌(804.7亿元)位列第二和第三,债务规模均超过800亿元。地级市融资平台债务以武汉市规模最大。截至2021年末,武汉市融资平台有息债务余额高达9528.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黄石市的融资平台债务占自身债务总额的比重相对较高。2021年,黄石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金额仅为341.2亿元,融资平台债务融资金融高达1141.8亿元。地市中,融资平台债务金额最小的是恩施,仅为99.9亿元。

第三,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后,湖北省地市偿债压力较低,但融资平台有息负债造成的债务压力较大。当不考虑融资平台有息债务时,除武汉和恩施外,湖北省各地市负债率均低于30%,显性债务偿债压力较小。其中,武汉和恩施负债率分别为31.5%和30.3%,为湖北省显性债务负担最重的两大城市。随后为十堰(23.8%)、鄂州(23.4%)、黄冈(21.5%)和荆州(21.1%)四市,负债率均在20%以上。考虑融资平台有息负债后,湖北省各地市债务负担上升明显。武汉与黄石的负债率均超70%,分别为85.2%和77.6%。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城投债的引领带动联系紧密。荆州、鄂州和荆门三市广义负债率均超过50%,分别为53.3%、51.4%和50.2%。排名最末的孝感市广义负债率为34.0%。


附录:

1、湖北省经济及产业概况(图1-图9)

2、湖北省财政体制与税源结构概况(图10-图14)

3、湖北省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图15-图23)

4、湖北省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图24-图28)

5、湖北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情况(图29-图33)

6、湖北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情况(图34-图36)

7、湖北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图37)

8、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图38-图45)

1、湖北省经济及产业概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湖北省财政体制与税源结构概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湖北省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4、湖北省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5、湖北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情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6、湖北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情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7、湖北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

图片

8、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图38-图4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财税中国系列】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兵”的喜与忧 2022-07-26

2、【财税中国系列】广东:财政“富可敌国”,又面临哪些新挑战?2022-08-08

3、【财税中国系列】辽宁:东北老工业基地财政之“困” 2022-08-17

4、【财税中国系列】江西:“中等生”的财政特征及如何突围?2022-08-26

5、【财税中国系列】贵州:茅台酒能否解债务“愁”?2022-10-31

6、【财税中国之六】四川:“天府之国”的财政体制、特征与债务形势 2022-11-04

7、【财税中国之七】云南:彩云之南的“美”与西南边陲的“愁” 2022-11-07

8、【财税中国之八】山东:经济转型的“大象”,财政有何特点?2022-11-16

9、【财税中国之九】江苏:“强富美高”新江苏财政体制、特征与债务形势 2022-11-18

10、【财税中国之十】福建:从“优等生”到“尖子生”的突围之路 2022-11-24

11、【财税中国之十一】安徽:制造“新星”的赶超之路与财政特征 2022-11-29

12、【财税中国之十二】河北:钢铁第一大省转型,财政形势何去何从?2022-12-02

13、【财税中国之十三】河南:“中原粮仓”的“强而不富”与财政特征2022-12-12

14、【财税中国之十四】湖南:中部重要增长极的财政债务形势与出路?2022-12-13

15、【财税中国之十五】内蒙古:北部边疆的财政特征与债务形势2022-12-23

分析师:罗志恒,执业编号:S0300520110001;联系邮箱:luozhiheng@ykzq.com
分析师:贺晨,执业编号:S0300522110001

免责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粤开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粤开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粤开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本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及法律申明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申明:本公众号为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开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公众号。

本公众号不是粤开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粤开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公众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公众号内转载,本公众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粤开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公众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公众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供参考之用,投资者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公众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投资者需自行承担依据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粤开证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公众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粤开证券其他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粤开证券并不承担提示本公众号投资者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亦不对因投资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如需寻求投资咨询意见的,应咨询其独立投资顾问。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粤开证券所有,粤开证券对本公众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投资者对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公众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