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产队年关那些事:过年走亲戚、干塘分鱼、拜年,经历过至少50了

 怀旧書馆 2023-01-06 发布于广东

有句俗话:大人望插田,孩子盼过年。现在的过年,味道越来越少了,儿时的年味只是在回忆中了。过大年是儿时最期盼的事儿,可以“穿新衣、戴新帽,提着灯笼满街跑”。多年以后,过年看春晚,听到电视里面说: 爆竹声声辞旧岁,张灯结彩迎新年,孩子在一旁问,这是啥意思呀,咽喉莫名的哽咽起来。小时候的故事,真实,落地有声。恍惚又回到了童年,留恋,似一幕幕电影。美好的年代,瞬间而过。一晃儿几十年过去了。


那个时期过大年,说有乐趣也有乐趣,但更多的是寒酸与无奈!由于物资极度匮乏,基本上都有凭票供应的。有糕点票,糖票,烟票,鱼票,肉票,豆制品票等等。每天早早的就去站排,往回买这些东西,如果商店认识人的话,能买点优质的,好的。不认识人那就听天由命了。我记得有一次拿鱼票去买鱼,在排队过程中,把票弄丢了,这还了得吗?当场就被爸爸打了两个大耳光子,我又哭又闹的转圈找,也没找到,真倒霉呀!如今想起来呀,都感到委屈!年三十母亲给我们分糖块,放在破棉袄兜里糖纸都要磨破了,舍不得吃。年三十吃炖肉,初二三就没有肉味了,过完初五吃炖饺子,年就算过去了。往事不堪回首!

文章图片2

小时候最盼过年,过年能吃上一顿水饺,走亲访友吃点好饭。因为平常捞不到吃一顿白面馒头,吃不上一口肉。小时候过年盼新衣服新鞋,压岁钱买炮,吃肉饭肉菜,提自糊的灯笼和小伙伴玩。小时觉得过年慢,只为过节吃好饭,各种好吃不常见,只有过年才能见。生产队是大锅饭,平均分配最普遍,条件好的东西全,条件不好一丁点。我们队里条件好,分配东西可不少,猪肉豆腐加粉条,麻花蔬菜一大包,各种文艺春节搞,自编自演真热闹,中华美德莫忘掉,儿时回忆梦中笑。

我们这的顺口溜是,一直干到腊月29,吃了初一的水饺就动手,口粮是够不够,三百六,布票是穿不穿,三尺三,那个贫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城里人多少布票不知道,因小时候没有出过县城,只知道农村每人一丈八尺布票,肉票,盐票,每年均有,布票是每人一丈八尺,六尺布做一件衣服,能做三件,为什么大部分人穿的破波烂烂的,是因为那时的布都是棉布不耐磨,再加劳动強度大,还有就员没有钱,一丈八的布票根本用不完,因为没钱买布,并不是布票少而是钱少。有票买不起的,就卖。卖不掉第二年过期就作废了。也有好多作废的。

文章图片3

说起过节,我讲讲亲身经历的生产队时期的节日。那时我们最盼望的就是冬至(我们说数九)和过年。因为这两个节日可以吃肉。当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集体还养着许多羊。冬至前两天生产队就开始宰羊。(因为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那个场面非常壮观,羊的悲哀声,大人忙碌的脚步声和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总之到晚上每户都会分到几斤羊肉。过年才能吃上猪肉,。一般20左右开始就宰猪了。分肉都是按人头分的。现在想想那时的肉还特别的香。就拿冬至吃饺子说吧,吃一顿饭,锅里碗里的羊味几天都不下,。不像现在每天都吃肉,但是也吃不出什么感觉。

这在计划经济时代,南北也有一定差距,北方大多是吃饺子,南方是大米饭,过腊月三十这天,全是大米饭,没有混杂像土豆,红薯,玉米之类的杂粮。布票是没有那么多,一家人的布票也只能是做一两个人的单件衣服。食用油也是队上自己种的油菜籽榨油,一家人也就一两斤。总之,老百姓无论老少把过年看得很重,一是能休息几天,二是好吃的,喝的都集中在这么几天,像香烟,酒不是随便能买的,一是要钱,二是分配物资。所以,中国传统的过大年那是一个了不起的节日。

过年之生产队杀年猪

文章图片4

杀年猪:社员家里一般情况下是很少在过年的时候杀猪的,每年生产队都要安排杀猪,生产队杀猪那会儿能站着看一晚上,要猪尿泡吹起来凉干当球踢。我喜欢大瞟肉,肚呢,吃了过瘾,初一早上吃过圆子茶就得到麦田地干活,搂麦子上浇的河呢,大集体的农民可真不容易的呀,争工分养家糊口哦。那个时候过年现在看确实寒酸,但是其中的快乐和气氛是现在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虽然是社员自家杀猪,但也是要履行宰杀手续的,社员到生产队会计那里打证明,我小时候家里都养猪,就是很少有粮食喂猪,那时养的是黑猪长得慢一年养得好的二百斤不到,一般一百三四十斤,一般一个猪不会喂粮食超过120斤的,那时杀一头猪也就是出八九十斤肉,带着板油的腰窝还得卖了,最后自己也就剩下50斤肉就不错了,一家都是六七口人,过年吃50斤肉那是相当的不错的。

过年之生产队“干塘分鱼”

文章图片5

童年往事,美好的回忆,那时最喜欢看干塘了,池塘四周围满了人,到水快抽干,还有少量水的时候,看那满塘的魚高高跳跃起太开心了,特别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手舞足蹈地欢呼场景还历历在目。冬天干塘是用水车车水。干塘后捉鱼,担塘泥。然后就用石灰散入塘内消毒,日晒雨淋。至第二年桃花开花时放鱼。同时有专职人员负责打鱼草,此人必须有责任心,不能偷赖。要想方设法把鱼养好养肥!我们会不顾冬天的寒冷,一骨碌从马上爬起来,来到水塘边看热闹看新鲜。 睡的双人床上铺了麻呀水塘抽干后,大人捡完大鱼,剩下的就是我们小孩子去浑水摸鱼。那时大冷天的,捞鱼还没水裤手套装备,冻得大人们全身乌紫,顶不住了到岸边烧稻草烤烤手脚。

文章图片6

鱼是要喂的,一年要喝几次青草,田里扯的稗,地里扯的燕麦,除了喂牛就丟到塘里喂鱼。也不是年年干塘,多数过年还是拉网,从一端发网,青壮劳力在岸上两边绕塘拉,到对面最佳收鱼处合拢,合拢时人欢鱼跃,男女老少象看戏的,热闹非凡。每个塘最多来回拖三网,每个小队少说也有三口塘大塘十几亩,小塘七八亩,然后分鱼,家家提篮携桶,排队挤挤踊踊,七嘴八舌,评鱼说事,打诨插科,拌嘴逗笑,最后挑的挑提的提,白茫茫欢蹦乱跳的一大堆鱼给分了个精光。年成不好平均每人也有5,6斤。好的时候每人十几斤。我家人多八口人每年一大脚盆鱼,我家分过一成人多长的青鱼,虽然这样还是没浪费,鲩鲤鳙鲢的鱼杂都留着炖白菜吃。俗语:白菜煮鱼肠,你吃三大碗,我一点不尝。意思是爱吃的爱得死,不爱吃的尝都懒得尝。

文章图片7

各地情况不一样,我们生产队木水塘,过年时往往会拣老、弱病残的大牲口杀一、两头,或牛、驴,分给社员,以至于到现在村里还流行一句歇后语,“东亮分肉,块块都是好肉”。东亮是一村民,一般是他掂刀分肉,为了公平、不挨社员们的骂,他每割一块肉嘴里都说:这块肉好,往往一头牲口分完了,一点孬肉都木有。现在农村许多池塘都干涸了,不储水了,童年的回忆还在。

满满的孩童记忆。 过年分猪肉,分鱼,分糖,平时分稻草分棉梗分食油分谷子分麦子分豆子分荸荠分莲角,甚至分病死老死的黄牛水牛肉,……,满满的回忆。七八十年代生产队“分鱼”的场景,经历过的人们至少都有50了

乡村过去流行“过年走亲戚”

文章图片8

看几张农村走亲戚的老照片,真怀念过去的过年情,六七十年,我们这里年边忖兴给外公或舅舅辞年,一个篮子里,装上一斤半面,两斤肉,腊月二十几送去,谈不让红包,两手空空,但亲戚之间,那两斤肉和面不敢吃,有时是一转手,二转手,甚至肉臭,正月在桌上吃饭,腊肉万不能动筷子的,要客过完才动,“想念那个时代啊”!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过年走至亲就三斤左右一块肉.送去送来的.一般的亲戚送五斤面条也是送来送玄的平时送生日就多送一斤酒礼尚往来,是客三顿饭,吃了自己散。想想确实值得怀念,但老人们不会这么想,因为他们承担了太多的辛酸和苦累!

过年之生产队“蒸年糕、蒸馒头、打糍粑”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记忆中过年蒸馒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前后就已经开始了。流行一句话: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那时候生产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都会在一起忙着过年的东西。一个生产队总有一个蒸年糕的地方,打糍粑,打糍粑是传统年俗活动,社员家在打糍粑或打完糍粑后,帮忙的人都会说:“边打边发”“越打越有”“明年又来”等吉祥话......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大年初一一大早,这些都做完孩子们的重点来了,就是放鞭炮。小孩子起来的比大人都早,一分钱9个小鞭炮。捡残留一些未燃放的小鞭炮,

乡村过去流行“五更拜年”,这一习俗如今已逐渐变淡

文章图片15

那时过年孩子们给长辈拜年磕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由同辈中年龄较大的带领,都是到自家门内(五服以内)的亲属家给长辈拜年。按辈分、年龄依次跪拜。当然,长辈们也都提前准备好压岁钱和花生、瓜子糖果、枣、柿饼等进行奖励。决不是随便去哪户人家拜年的。过年,给亲戚拜年,一天走60里也不觉累,亲情早已把疲倦一扫而空。期昐相聚就是动力。

文章图片16

“竹打连板响连声,各位乡亲你细心听,打起礼,握竹板,学徒把它唱……”。说书场大人,儿童,人山人海,说书场上艺人的说场声,大人说笑声,儿童的打闹声淹没了小贩的叫卖声。这是每年正月十二到十五鼓书会的情景。这场景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不会抹去!

这些事,我都经历过,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比那时好多了,还是想念那时候,回不去的童年那时候没有化肥,农药,鸡鸭鹅猪羊都粮食喂的,的产粮,量没有现在高都是有机肥,粮食好吃,但是产量底,肉类都是粮食野菜喂出来的,所以肉香。现在是化肥农药如果不用,种粮食就不剩钱了。猪羊鸡鸭不喂饲料,出栏时间长了,就不剩钱了,那时候猪养一年能长一百多斤,现在四个月就出栏,如果不出栏就不剩钱了。鸡一年能长四五斤,现在四个月就七八斤了。那时候小笨鸡炖粉条,都可香了。现在干崩鸡都不香,长吃肉食鸡会得骨质疏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