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验算成为习惯

 刘语0_1 2023-01-06 发布于山东

写在前面的话:下文是自己多年前做过的一项研究,目的是让师生重视验算,把它当成计算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2015年携此参加全市小学数学讲课比赛获得二等奖,之所以不是一等奖,是个人素质所致,非理念的问题。现在依然这样看,觉得有用,推荐给大家。

一、前期调查分析

1.学生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得计算者得天下,这是数学老师的共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一直不用操心的计算却成了大问题,令老师们困惑不已。

找了一部分老师进行座谈交流,大家认为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粗心、书写潦草导致数位对不齐、做完不知道检查、算理不清楚、基本口算不过关、计算方法不熟练、运算顺序错乱等。

2.我们的实验

我们在一处成绩居全镇下游的学校做了一次实验,参加人员是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人先做三道题,做对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同学可以进入下一关,这部分同学可以初步认定其算理算法方面不存在太大的障碍。然后,过关的同学每生10道笔算式题。

结果统计如下: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认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比如不会自觉验算、灵活验算等,是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我们的思考

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如果题目要求是“笔算”而不是“笔算并验算”,那么学生一般是不会主动验算的。

为什么学生对“自觉检验”不感冒呢?究其原因,在于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只是把“验算”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点传递给学生,教完也就算了。忽视了“验算”必要性的体现,没有让学生对验算的重要作用有所体验;忽视了灵活验算策略的渗透,以增强学生验算的速度及实效性;忽视了验算的固化与内化的过程,缺乏一个不断要求乃至形成习惯的过程。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觉得有必要在计算类新授或练习课中,要有意识地强化验算的训练,并渗透灵活验算的策略,从“自觉检验”到“灵活检验”,再到“心中检验”,最终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验算)练习》一课的教学设计,来展示我们的上述思路。

二、教学案例

笔算除法(验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法验算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够自觉、灵活地进行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使学生认识到检验是计算过程的一部分。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自觉检验、灵活检验,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难点: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笔算除法及其验算,今天,就上一节笔算除法练习课。

师板书:笔算除法    练习课

环节意图:我们考虑到本节新授内容相对简单,且本课容量较大。要想使学生实现在新授基础上的提升,是需要充分的时间保障的,故本课导入我们力求简短高效,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另外,为了下面“笔算题1”环节的需要,板书课题时,教师有意识地没有板书“验算”两个字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笔算题1(自觉检验)

课件出示:144÷6=    238÷5=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的笔算除法及其验算,掌握的怎么样?老师要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师巡视,找两位同学板演。

集体订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板演的两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他们做完了吗?

他们真的做完了吗?

生:没有验算……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验算了嘛?

生:……

师:我们在做笔算除法时,一定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学会自觉检验。(师把课题补充完整并板书“自觉检验”)

师:请同学们将验算补充完整。

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验算过程。

(师分别板书: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师统计学生做题正确率,了解学生出错原因,并评价:你看,不难吧?让你验算后重新算了一下,就对了,以后在做完题目后就要像刚才那样验算一下。

出示实验分析数据,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验算的重要作用。

“笔算题1”设计意图:学生知道什么是验算了,远远不够,因为这并不代表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就进行验算。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验算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没有进行验算,还没有认识到验算有多么重要!还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

第一组题目是“笔算题1”,而不是有明显提示的“计算并验算”,就是预设到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写出验算的过程。接下来借助老师短促有力的反问“他们做完了吗”、“他们真的做完了吗”,并通过一组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验算是计算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计算之外的一个附加程序,对提高正确率大有裨益

2.笔算题2

课件出示笔算题2:676÷4=    267÷5=   791÷7=    249÷8=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并分别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简要说说笔算及验算的过程,注意看有没有为了验算而验算的情况。

再次统计做题正确率。

“笔算题2”设计意图:有“笔算题1”的铺垫,学生可能都会主动写出验算的过程。两次正确率统计对比,这对学生是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3.他们做得都对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够自觉进行检验了。老师这里有同学们做的几道题,试着判断一下,他们做的都对吗?

课件出示题目(如下图):

师:应该怎样判断?还可以怎样判断?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完成记录单。

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的判断方法有:①用乘法验算;②再算一遍;③口算验证,如148÷2=74;④估一估,如738÷9≈720÷9=80,可以知道结果是错误的;⑤其他,如351÷8=49,商与除数的个位相乘,积的个位是2,与被除数的个位不符,可以知道结果是错的。

(师随机板书:乘法验算 口算 估算 再算一遍)

师评价:同学们的思维真活跃!想出了这么多的判断方法!有乘法验算、口算、估算、再算一遍等等,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选择灵活的检验方法,进行灵活检验。(板书:灵活检验)

随着同学们做题的熟练,可以不用把验算过程写出来,(师擦掉板演中的验算过程)但是一定要在心中进行检验。(板书:心中检验)

“他们做得都对吗”设计环节意图:逐步扩大验算的“外延”,能巧则巧。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程式化的每题都要写出验算的过程,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灵活检验”、“心中检验”环节的设置,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只是通过简单的“回头看”就能很好地解决计算错误的问题,学生是乐于接受的。这种指导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更有价值

环节意图: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这里的分层不是从题目难度、综合程度上来说的,更多的是指学生验算习惯培养的逻辑过程

(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师: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心中有验算”吗?那就到智慧岛中看一看,打开你们的智慧岛,快速完成智慧乐园的习题。

1.根据左边的算式,把右边的算式填完整。(每题1★)

(1)237×3=711         711÷(   )=(    )

(2)747÷9=83      (    )×(   )=(    )

(3)956÷8=119······4 (  )×8+(   )=(   )

(4)85×4+3=343 (  )÷(  )=(   )…(   )

2.下面各题做对了吗?(每题2★)

(1)318÷4=79…2             (    )

(2)246÷6=41                (     ) 

(3)281÷9=29                (     )  

3.笔算下面各题。(全对得10★,错1题扣2★)

    804÷6=                        542÷8=

    635÷5=                        946÷7=

测试题一次性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检查的方式批阅,也可以由教师在课下集中批阅。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环节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良好笔算习惯的形成。学生要力争全对,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一个完整的笔算过程实际上从抄题时就开始了,首先要保证不抄错题,然后列竖式笔算,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检查,这样才能保证做得又快又对!

现在你能做到“心中有验算”吗?

环节意图:本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做几道题目,而是让学生收获自觉灵活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回顾本课学习过程,以及在“心中有验算”的问答中,学生应该能初步体会到这一点。(“心中有验算”在这节课上要不断地重复,要处理成类似“春晚流行语”的效果)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一目了然,体现学法指导,使学生明确自觉检验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的一部分,并可以选择灵活的检验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