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刘语0_1 2023-01-06 发布于山东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其范围可大可小,本文提到的教学目标是指可见于教师备课薄的全册、单元(学习主题、单元整体)、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先确立了目标,才能从中提炼教学重点难点、准备保障目标实现的教具学具、确定可操作的教学过程等,否则后面的一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教学目标会在各类备课中置顶,形式上居于统领地位。
但也仅仅是形式上的高高在上,老师们很少会在这里下功夫,彻彻底底的拿来主义,抄上了事,原因可能只剩一条——学校会查。如果有一项“您认为备课中最应该去掉什么”的问卷调查,估计教学目标是最先下岗的。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栏一般会规定相应的条目,以前是“知识、能力、思想教育”,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是这样。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2年秋季开始《课程标准》(2011版)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课程目标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要求老师们备课时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并列式课程目标,或者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描述。
名称是改了,内容仍然一成不变。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句话,完美适配任何一次教育教学变革。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目标的确立,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小学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意识与创新意识),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运算能力、推理意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指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应该是核心素养统领下融合式的课程目标,不能割裂对待。
综上,教学目标再人为规定一些条条框框是不恰当的,新瓶装旧药更是不对的。怎么做?简单来讲,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
如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四基”“四能”“情意”密切联系、相互交融,最后落脚于“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体。如“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能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再比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具体到某一课时同样如此,如“一个数除以分数”一课,可以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与算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便不可能有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头脑未动,身体一般不动,动也是瞎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