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最难得的修行:不陷入内耗骗局

 富书 2023-01-06 发布于北京

文|那涟
真正击垮我们的,可能不是眼前的困境,而是陷入了“内耗骗局”。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工作稍有失误,就彻夜难眠,担心领导不认可;

遇事需要抉择,就左右为难,纠结很长时间;


听别人议论,便暗自揣测,担心是自己不好。


生活中我们时常被情绪裹挟,陷入精神内耗。

认为自己坠入了无底深渊,前途一片惨淡,生活没有一丝光亮。

此时,你很可能掉入了“内耗骗局”。

余华曾说:“精神内耗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人内耗到某种程度,其实是在寻找某种人生的出口。

听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内耗,不全是坏事。

在意别人的评价,其实是希望自己拥有好人缘,然后才能改进;

懊恼自己的错误,潜意识是想成为更棒的自己,进而得以蜕变。

合理看待内耗,发挥其正向作用,便能轻松驾驭内耗,活得恣意洒脱。

“内耗骗局”,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心理学有个“自我损耗”的观点,它说的是一个人每天会有6000多个想法,每做一次选择都会消耗一部分心理能量。

有些担忧,只是凭空想象,脑补最糟糕的结局吓唬、折磨自己而已。

就像《套中人》里主人公别里科夫,每天都在臆想各种麻烦,害怕天下大乱,最终在惊恐中死去。

伏尔泰曾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真正击垮我们的,可能不是眼前的困境,而是陷入了“内耗骗局”。

主持人白岩松,年纪轻轻就已在央视崭露头角,却曾因身体原因在家休养长达一年之久。

那个时候,他身兼数职,既要负责三个栏目的制作,还要参与体育、娱乐、新闻等多个领域的节目录制。

因此,他对自己特别苛责,不允许丝毫失误发生。

但人无完人,偶尔一点小错误,他都会极度焦虑,觉得后果很严重;

工作稍微不如意,便会过度紧张,担心项目会毁掉。

而深陷负面情绪,又让他更加惶恐不安,觉得事情糟糕透顶。

久而久之,白岩松的头发开始大把脱落,失眠和焦虑扑面而来,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他不得不停工。

于是,他开始反思,从前考虑问题是否太过极端,一点小瑕疵,就被自己无限放大,把自己逼入了“内耗骗局”。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也曾如此:

事情还没发生,内心就上演了多个版本的大戏,导致心累;

反复思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最后什么都没做;

总害怕被淘汰出局,因此辗转反侧、寝食难安……

面对未知事项,我们总习惯杞人忧天,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若放任精神内耗,任消极情绪无限蔓延,最终将压垮自己,把人生之路堵死。

唯有跳脱“内耗骗局”,埋头于自身发展,方能破局前行。

恰到好处的内耗,是人生的转机

余华在《保持对话》中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我写作了40年,也内耗了40年。

我时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假如你在写作中遇到障碍,那就说明你在突破自己。

尽管困难会导致内耗,但却能推着你前进。内耗其实是希望自己做的更好一点。

深以为然。

余华创作《文城》,历经20多年,从1998年开始,到2021年才出版。

整个写作过程,他不仅饱受身体折磨,精神也极度压抑。

为了描写一个细节,他反复推敲,顾不上喝水吃饭,肠胃里空空如也;

为了讲述一段故事,他广泛查阅,一坐就是一天,颈椎酸痛难忍。

为了给读者呈现最好的状态,他数次主动中断写作,一直和自己较劲,最终得以完成。

后来《文城》一经问世,便在文学界引发热烈追捧,“那个让我们激动的余华又回来了。”

你看,内耗是一个人向好的征兆,也是人生的转机,只要合理运用,就会否极泰来。

朋友公司去年大裁员,她不幸就在裁员名单里。

办了离职手续后,朋友就在家里躺平了,每天不是刷视频就是网购,靠着外卖打发一日三餐。

一段时间后,朋友开始胡思乱想,迟迟走不出被裁的阴影,人也变得暴躁易怒。

“我工作认真负责,是不是有人打小报告害我被裁?

婆婆最近对我态度不好,会不会嫌弃我失业在家没有收入?”

一次情绪失控和婆婆大吵一架后,她痛定思痛:即便状态再差,也要接受现状,努力寻求出路。

之后,朋友挤出所有时间努力提升,积极上网留意工作机会,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环顾四周,内卷无处不在,太多事情在消耗我们的精力。

生活的一地鸡毛、工作的不堪重负、人际关系的剑拔弩张……

内耗虽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善加利用,激励自己更新进化。

不妨抓住想要变好的契机,聚焦于行动,就能将内耗抛在脑后,踏浪前行。

合理对待内耗,从改变认知开始

身处凡尘俗世,内耗是人生常态。

与其深陷其中,极力挣扎,不如合理运用,让能量由负转正。

当我们对内耗有了正确认知,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就能挖掉滋生内耗的土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分享几个小办法,希望能助你打破认知藩篱,走出“内耗骗局”:

1、课题分离,剔除别人的事

容易陷入精神内耗的人,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举止,从而产生敏感、自卑、焦虑等情绪。

究其根本,是因为在人际关系中未严格树立分界线。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概念。

意思是说想要解决人际交往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他人的课题,什么是自己的课题。

别人如何对你,要怎么做,那是别人的事。同理,你也有你的事,别人无法涉足。

守好自己的边界,剔除别人的事,专注于自身“课题”,才能远离内耗困扰,心无旁骛做自己。

2、正视自己,带着症状生活

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接纳处于内耗状态的自己,努力去慢慢改善,就会摆脱内耗的束缚。

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曾说,心理咨询的“真相”就是让人接受现状,即“放弃治疗”,与自我和解,带着症状去生活。

试着不再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携问题前行。

当你秉持与问题和解的态度,就能卸下内心负累,步履从容,成功抵达想要的远方。


3、付诸行动,避免思虑过多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40岁失业在家,压力山大,迷茫痛苦,怎么办?”

有一个超赞回答说:“如果上帝在你面前放了十个盲盒,并告诉你其中一个里面有你想要的东西,你咋办?

你应该一个一个的去打开、验证。”

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再多迷茫和焦虑也于事无补。

我们要做的是:赶紧去行动和试错,想太多都是徒劳。

正如《撒野》一书中写道:

“人就是这样,想来想去,犹豫来犹豫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勇气没攒够,其实只要迈出了那一步,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早就准备好了。”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很喜欢作家刘方同的一句话: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段内外交困的煎熬期。这段时期漫长得仿佛没有终点,如果挺不过,便是你的无底洞;但是挺过了,那就是你的成年礼。”

面对生活的磋磨刁难,与其在自我损耗中颓丧沉沦,不如转身拥抱它。

要知道,我们不仅是自己心灵疲累的制造者,更是那个唯一的终结者。

点个在看,愿我们不再视内耗为洪水猛兽,内心从容淡定,活得自在坦然。

作者简介:那涟富书专栏作者,富小书的人,一个喜欢用文字丈量生活的法律人,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