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8. 2023计划04-面向0~12岁儿童母亲的心理咨询项目

 EmmaSong24 2023-01-06 发布于上海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自2015年开始一直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但既然是免费,我就懒得扯着嗓子推销,只接受主动咨询且“态度端正”的陌生网友,不信任或斤斤计较的请出门左转。

虽然每年咨询我的人数并不多,一年也就10个左右,但7年至今,也算有些积累,我自认不是那种传统型的心理咨询师,那应该是知心大姐姐那类,而我语速过快、说话不够柔和、并且挑战心理咨询不提供建议的择业禁忌,常常会主动提供解决方案,但我却经常可以收到“确实是专业人士,和与闺蜜聊的感觉完全不同” “非常有价值的谈话,你帮助了我很多很多” 之类的赞许。

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我这类非常规心理咨询师最合适的咨询对象,面向这类求助者,我的表现更佳,并且总能有创意性地独到发挥,连自己都惊叹我还挺合适干这活儿的感叹。

人群的Profile:27~40岁不等的职场女性,拥有0~12岁左右的孩子。

虽然全年龄的男女都会面临心理问题,但在中华文化笼罩下,女性主动求助的概率高的多,而鉴于不同年龄人群所接受教育的差异,一般7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才比较认可心理咨询的价值。

所以一直以来,12~18岁男女,以及18~50岁女性是心理咨询受访主体。

12~18岁男女的主要咨询问题是学业和恋爱

18~27岁女性的主要咨询问题是职场和恋爱

27~35岁女性的主要咨询问题是教育和职场

35~50岁女性的主要咨询问题是职场和情感

对初高中的青少年,我有点无从下手,虽然他们提出的困惑都深有体会且也算经验丰富,但对谈下来的效果比较差,可能也是因为我缺乏咨询治疗的技巧,访谈者行为大多没有明显的改变。

对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女性,我的咨询业绩还算不错,访谈者大多可以从感情PUA和职场迷茫中找到出路,而且精神状态也有可观的改善,但我觉得我所发挥价值有限,她们自愈力本身就很强。

对与我同龄及年长的女性,我总觉得她们的戒心实在太重了,谈话浮于表面难以深入,看似大姐们侃侃而谈无话不说,但我很清楚那更像是她们自我保护的羽翼,也许还是更年长的咨询师比较合拍。

对稍比我小的女性,我倒是得心应手,这不仅仅是感同身受这么肤浅,而是我能同理心达到她们当下坚硬外壳下的迷茫惆怅纠结,随便聊几句我就能摸清那些奇怪行为底层的逻辑,自我分析原因在于我虽然比她们年长,但我晚育,所以以孩子年纪来衡量,我和她们算同龄。

有没有孩子真的是会改造一个女性。

比如家庭禁锢这个话题,也是27~35岁这个年龄女性咨询最多的问题,表象来看无非就是某一方出轨然后婚姻出现危机,但孩子尚小,该离该将就不知如何选择。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孩子,这个问题还是非常简单的,没感情了就离,还有感情就将就,内心也早有答案,推一把自然就明晰了,决断也很快,为了更好的未来嘛,人生选择没那么难。

但如果有孩子,这个问题就极为复杂,而且0~12岁的孩子,本身也尚无做出人生重大抉择的能力,很可能只是基于当下的情感而选择,有可能成年后会后悔,而母亲是最怕孩子后悔的,所以母亲就会自然而然地给自己加戏,加重选择的艰难程度。再加上经济压力、父辈压力、社会压力等围堵,以及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这些干扰因素,让27~35岁的女性很是焦虑。

选择很难,因为还有资格选择。

过了35岁,很多女性性格定型,老话说认命了,倒是焦虑少了很多。

这群1987~1996年出生的女性,大多希望成为职场和家庭共赢的超级女性,任何一端出现危机都能让她们极为焦虑,不过化解的方法也很多,与理性的论理,与感性的煽情,尤其有效的是变换生活的环境,也就是更换社交圈子,一段时间后焦虑自然化解。

2023年开始,我会聚焦自己的精力,仅针对这一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我也想借此对这一年龄女性有更多的研究,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