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称帝后,对手下大臣睚眦必报,对待功臣刘伯温更是冷漠无情-今日头条

 昵称vUWeivtn 2023-01-06 发布于陕西

朱元璋称帝后,对手下大臣睚眦必报,对待功臣刘伯温更是冷漠无情

原创2023-01-06 11:49·子忆青衿

【“半人半神”刘伯温】系列(六):危机四伏心内惊

前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刘伯温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可他就是没有算到自己其实就是不适合在官场上混。

前半生,刘伯温在元朝官场摸爬滚打,滚出来好几次。而后,他一气之下投奔了朱元璋,还助其建立了大明王朝。

那么,在大明王朝的新体制中,刘伯温真就能过好吗?

其实,真不见得!

刘伯温对朱元璋与大明王朝都有很大的功劳,但是他的直言不讳实际上也使得朱元璋的心里非常不爽。

毕竟,朱元璋辛苦半辈子,终于当上了皇帝,肯定就想要为所欲为,可刘伯温却处处管着这位皇帝,喋喋不休地总说一些皇上不爱听的话,确实有些气人。

可想而知,朱元璋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委屈,因此就必须得给刘伯温这位老朋友一双小鞋穿一穿!

于是,命运再次开始重复,刘伯温在明帝国的为官生涯又坎坷了起来……

那么,成了皇帝的老朋友,朱元璋又是怎样折磨刘伯温的呢?

疑心病日益加重,善记仇草菅人命

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早期的关系相处得还是非常和睦的,可以说一个明君,一个贤臣,相得益彰。

明朝建国之前,他们二人虽说一个是主,一个是臣,但当时还是属于同甘共苦的战友关系。

明帝国建立之后,一君一臣,地位发生了改变,朱元璋也从一个草野贫民夺得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一刀一枪血战过来,自然也深知自己的皇位有很多人都在惦记着。

因此,朱元璋的猜疑之心也越来越重。

更要命的是,甭看朱元璋一副大老粗的长相,但他的心胸却非常地狭隘……

最初,朱元璋用刘伯温当谋臣,倾心信任,如今情况却不一样了,他已经当上了皇帝,所以无论是心态还是对待人的态度,都慢慢地开始发生了变化。

有一次,朱元璋在宫内接见一位官员,两人谈话的时候还挺高兴的,于是他就让官员陪自己一起用膳,当时这位官员也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但皇帝开口了,他也只得恭恭敬敬地陪朱元璋吃了一顿饭。

吃完饭后,官员就把筷子横放在了自己面前的碗碟上,朱元璋一看,马上把脸一沉,很不高兴地问道:“这是什么礼节?”

官员此时并没有发现朱元璋脸上的变化,答道:“此俗礼也。”(我们家乡的俗礼。)

朱元璋登时大怒,大声呵斥道:“俗礼岂可用于朕乎?”(如此俗礼竟敢用在我这位皇上面前?)

为此,朱元璋立刻下令把这个官员谪戍(因罪而被遣送至边远地方担任守卫)濠州。

此事见于明朝人徐祯卿的笔记,真是想不到,一顿饭就把自己变成了劳改犯!

这位官员虽说倒霉,好在性命得保,可接下来的这位就没那么幸运了……

有一次,朱元璋在上朝的时候表示,要减免某地的赋税,可过了几个月却忘了,因此就命令官员对此地继续征税。

当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跪地说道:“皇上,您是不是忘了,先前您已经宣布减免此地的赋税了,如果官府继续征收的话,岂不是失信于民吗?”

朱元璋一下子尴尬不已,脸色又变了,但是大臣又说得很对,于是沉默良久后说道:“好吧,那就不要再向此地征税了。”

此事看似好像过去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又过了一段日子,当初提醒他的那位大臣请假回家了,事先说好了十天回来,结果到了第十天,朱元璋上朝的时候却没有看见他。

又过了几天,这位大臣回来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朱元璋大声怒喝道:“朕不信于天下,汝不信于天子,遂命弃市。”(你之前说朕失信于民,如今你却失信于朕,于是便下令在人中聚集的闹市对其执行死刑。)

朱元璋对待别的大臣如此记仇,那么对曾经跟自己肝胆相照的刘伯温态度又如何呢?

友臣已不再,找茬是常态

根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中的记载:

洪武元年正月,上朝的时候,刘伯温与朱元璋谈话,有一次朱元璋说道:“生民之众,万几方殷,朕中夜寝不安枕,忧悬于心。”(大明朝百姓这么多,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非常繁巨,急得我晚上睡不着觉,总是对此忧心忡忡。)

作为皇帝的近臣,又是老朋友,刘伯温此时自然得劝慰一下,于是说道:“陛下,如今天下已经太平了,您可以舒舒心了,不要再像原来那样每天揪着心,连觉都睡不着!”

岂料,对于刘伯温这几句安慰的话,朱元璋却表现得不以为然,当时就黑着脸对刘伯温说道:“一身小也,所行不谨或致癫蹶,况天下国家之重,岂可顷刻而忘警畏耶?”

大意是指,一个人的身体事小,但凡不小心还会摔倒,可天下之事、国家之事就太大了,怎么能有任何松懈的时候呢?

朱元璋言外之意是说:你刘伯温如今让我松弛下来,此话说得非常不妥当,搞不好是你别有用心吧?

试想一下,如果按照先前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关系,刘伯温说两句好话劝解他,他肯定不会发火,但现在即使是好话,也会被朱元璋责斥。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却能说明一个问题:对于帮助自己建立大明的刘伯温,朱元璋开始没事找事了,当年两个人的融洽与默契的交情,有事没事欢笑言谈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了!

刘伯温识相辞官,朱元璋毫不挽留

明朝建国不久之后,刘伯温因为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法,在经过朱元璋的批准后就把李彬给杀了。

而后,作为左丞相的李善长就一直在朱元璋的面前告状,表示刘伯温如今非常膨胀,不仅随便杀人,而且每次都在祭坛那种地方随便杀人。

如果按照朱元璋先前和刘伯温亲密的交情和感觉,朱元璋肯定是会向着刘伯温一边的,但此时的他态度却变了,而且还非常明显地表示出对于刘伯温行事的不满。

实际上,刘伯温也清楚地感觉到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变了,觉得南京是不能再待下去了,于是就借故说家中妻子生病了,自己要回家照看老妻,继而向朱元璋辞官。

刘伯温的表态,其实也算是一种试探,看看朱元璋是不是对自己真不待见了。

岂料,没有任何挽留的话,朱元璋立刻就同意了。

召回刘伯温要封赏,三等爵位是敲打

大家要知道,多年来南征北战,刘伯温一直都跟随朱元璋左右,但凡遇上什么事情,朱元璋都要去请教刘伯温,突然之间上朝的时候看不见刘伯温,朱元璋的心里一时间还是空落落的。

正巧,不久之后天象出现了问题,司天监大臣就报告朱元璋:太阳里出现了一些黑子。

原本,这件事情是自然现象,但当时的古人却非常迷信,觉得这是天人感应,是上天的示警。

此时,朱元璋马上想到了刘伯温,想要向其求教,但是刘伯温已经被自己打发回家了。

于是,朱元璋只得厚着脸皮写了一道诏书(《御宝诏书》),赶忙把刘伯温召了回来:去久未归,朕心有欠。今天下一家,尔当疾至,同盟勋册,庶不负昔者之多难。言非儒造,实已诚之意,但著鞭一来,朕心悦矣。

意思是说,先生你都离开我好长时间了,还没有回来,我于心有欠,你赶紧快马加鞭地回来,我还要封赏你呢!只要你骑上马赶回来,我的心里就舒坦了。

面对皇帝略带请求的诏书,刘伯温肯定得回去……

刘伯温再次回到了朝廷,而朱元璋也确实对其予以了奖赏,并且表示要封他一个公爵。

大家要知道,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中,公爵的爵位是很高的,仅次于封王。

因此,刘伯温马上表示自己不敢当。岂料,面对他的推辞,朱元璋挺不客气,见坡下驴,还真就不封了。

但是,事情也不能如此轻易了结,于是朱元璋就说道:“既然如此,朕就追封你的父亲和祖父为公爵!”

事实上,这样的追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对于当事人来讲,还是非常荣耀的。

其实,在明朝还没有开始大封功臣的时候,朱元璋当时已经封刘伯温的父亲和祖父为公爵了,此时等于是重复追封。

但是,等到朱元璋真正放开手封公爵、侯爵和伯爵的时候,他又把刘伯温放在了后面……

洪武三年,明朝大封功臣,当时封公爵的有六个人,其中没有刘伯温;封侯爵的时候,也没有刘伯温;封到伯爵了,还是没有刘伯温,直到二十多天之后,朱元璋似乎才想起来,觉得应该封刘伯温一个伯爵。

因此,如刘伯温这样一位开国功臣,实际上最终才得了一个三等的爵位,而且他的爵禄还低于其他人……

同样被封为伯爵的汪广洋,他的岁禄是每年360石(石:度量衡,一石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斤),而刘伯温的岁禄却只有240石。

而当时作为中书省左丞相的李善长是公爵,他与刘伯温的功劳差不多,但他的公爵岁禄却是整整4000石。

由此可见,刘伯温当年战功赫赫,跟诸葛亮一样,但在朱元璋封赏的时候,他在整个明朝的官僚队伍当中,地位的确是太低了。

换言之,此时的刘伯温在朱元璋心目中的位置,已经大打折扣了。

刘伯温再次告老还乡,誓不再提朝廷之事

看见如此情况,刘伯温心知肚明,知道皇帝对自己确实有了成见,因此再一次上疏请求辞职,而此次辞职的理由则是告老还乡。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如今臣已年迈,六十有余,精力不济,还请皇上批准老臣回乡养老。”

对于刘伯温此次的请辞,朱元璋依旧很快批准了,而此次告老还乡是在他被封为伯爵之后的第四个月。

事已至此,君臣二人已经彻底失去了当年心贴心的感觉了。

回到老家之后,刘伯温赶紧上表谢恩,把朱元璋捧得像尧舜一样,并且表示:承蒙陛下看得起,还封我一个伯爵,千恩万谢、没齿难忘!

不久之后,刘伯温又让自己的儿子再次送了一封谢恩表到南京,一而再再而三地感谢老主子朱元璋。

回到老家之后,刘伯温口不言功,整日以饮酒弈棋为乐打发日子,而且对于当地官场上的人和事,他也是一概不见、一概不问。

根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刘伯温在老家隐居的时候,青田县的县官得知这位大功臣在自己的管辖地,非常想去拜见,但刘伯温就是不愿意见。

于是,县官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脱去官服,自称是当地百姓来拜见刘伯温。

刘伯温从来不摆架子,听说有客人来拜见自己,正在洗脚的他马上让侄子将此人引入屋内,还准备了饭菜招待他。

县官一见到刘伯温,忽然“咣当”一声跪倒在地,一边磕头一边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当时刘伯温大惊,赶忙起身向对方行礼,并自称“草民”,而后又是避而不见,进到另一个房间再也不出来了。

自此以后,刘伯温再也没和这位青田县令有过任何交往。

我们从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可以看出,刘伯温回到老家之后,绝对是终日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再次陷入复杂的政治漩涡之内。

得罪豪强被诬告,赴京谢罪再不还

正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回家两年之后,在当地竟然又发生了一件和刘伯温有关的案子:谈垟案。

之所以称为“谈垟案”,是因为当时浙江地区把土地和田地都叫做“垟”,所以“谈垟”是个地名,属于浙江南部接近福建的一块空地。

由于此空地夹在两省之间,很长时间都属于两不管地区,一直以来都在闹土匪,地方上也特别不好控制。

因此,刘伯温曾经给朱元璋提过一个建议:应该在此地建立一个巡检司,用于加强管理治安。

恰恰就是刘伯温的建议,得罪了当地的一些豪强,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告到了南京,说刘伯温在谈垟设立巡检司是假,得到此地作为自己日后的墓地才是真,至于他为何非要用此地作为坟地,那是因为此地有王气。

豪强们的状子一来,此事实际上就大了,按照他们的诬告,刘伯温就成了心怀叵测,想在自己死后让后代们可以称王称帝。

不得不说,这些豪强们的智商不是一般的高,如果只是说刘伯温霸占此地是为了盖房子种地,谁都不会相信。但是,如果说刘伯温想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修建坟墓,那可就不得了了!

毕竟,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刘伯温能掐会算,懂得风水,还懂天命。得知大家拿此事来说事,刘伯温心里顿时非常清楚,自己已经是百口莫辩了。

无奈之下,刘伯温赶忙赴京谢罪,再也不敢回老家了,一直待在南京,等待皇帝对自己的处理。

按理说,如此无中生有的事情,朱元璋肯定应该还刘伯温一个清白。岂料,朱元璋不但处理了,而且还明明白白地表示说:“按照规定,朕应该对你严惩,但念你当年曾为朕出过力,所以就保留你的伯爵爵位。但是,朕要把你的俸禄全部免了!”

如此一来,刘伯温就成为了一个没有俸禄的空头伯爵。

自此以后,刘伯温就只得心怀惴惴地待在南京,再也不敢回青田老家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