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春翠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新探讨--推荐人:胡阳新

 昵称15221501 2023-01-06 发布于湖北
 
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初级中学 邓春翠 邮编:444324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把若干新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要,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情境教学呢?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现行语文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不易阅读的,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就可化难为易。
一、情境教学的途径
    1.角色扮演“学习任何东西,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都可以是有趣的,只要把它像游戏一样对待。”角色扮演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改造、概括,所扮演角色的言行思想反映了学习主题。角色扮演游戏主要有小品、相声、哑剧表演和其他游戏。通过扮演角色,学生体悟“知识”,在玩中学、乐中学。
    体验过程:活动准备—参与游戏—体验收获—反思。
    注意问题:①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选取活动,使活动开展简单易行;②游戏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突出放大在其中蕴藏着的道德情感;③对活动进行适时适度指导。
    实例:执教《羚羊木雕》时,与学生一起把课文编成剧本形式,让学生来表演,展现学生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同时展现思考问题:例举让你难以忘怀的人物的生动细节,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有这样深刻的印象。
    表演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谈到“我”和万芳形影不离的友谊,有的议起了父母重财轻义,有的辩论起“我”该不该去拿回羚羊木雕……虽没有教师的一句指导,但学生在表演和谈论中有了感悟,有了体验。
    2.音乐情境
    根据罗扎诺夫的理论,“一场精心安排的音乐课可以仅仅用5%的时间完成60%的教学工作”,从中可见音乐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与学习主题相结合的音乐,尽快让学生进入情境。
    体验过程:巧妙创设音乐情境—情感体验—开展讨论—谈感受—教师点评。
    注意问题:①音乐情境是与所学主题息息相关的;②情境展现可以有多种形式;③教师尊重学生对同一事物产生的不同感受和体验。
    实例:教《背影》一课,通过挑选一些歌曲来让学生体验父母的爱,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歌曲如:《天亮了》、《母亲》、《常回家看看》等。有时可挑选钢琴、古筝等弹奏的经典曲子,作为体验活动的背景音乐,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激情。
    3.想象联想
    运用想象联想进行情感体验,可通过音乐、图(漫)画和词语等创设情境。
    体验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建立一种情境—学生想象联想—谈体会感受。
    注意问题:①初中生的创造想象刚开始发展,教师最好能提供感性的东西来诱导学生充分进行想象;②重点在于想象和联想过程中的内心体验。
    实例:在命题作文《手》的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
    展示两幅画面。
    第一幅:5·12大地震图片。各种各样遇难的人的手,学生通过对这些“手”的观看,联想想象到震前的状况,生发出许多故事。
    第二幅: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手。地震发生的瞬间,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谭老师冰凉的手给了大震中4个孩子生命的新岸。要求学生围绕谭老师的手和张开双臂的姿势,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内心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4.示范演示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者做示范实验来讲演某些抽象的道理,使学生获得具体化的情感体验。演示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做实验、图解演示、录音、电影和多媒体演示等。
    基本模式:操作演示—情感体验—交流感受—点评。
    注意问题:①演示要有典型性;②强调学生要注意观察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③演示要同解说相结合。
    实例:学习席慕容的《贝壳》,通过flash课件演示大海,海边的贝壳,特写一枚漂亮的贝壳和珍珠。学生们学习着、观察着、思索着、争论着,一堂课就这样有了一段精彩的过程。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产生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情境教学的体验途径有很多,需在实践中不停地开发、研究和应用。
    二、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有三个要求:教师必须提供有关的感性材料;教师必须结合情境巧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有吸引力。布鲁纳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后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情境教学正是基于“好奇心或需要”而设计的。
      课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运用启发式教学,做到教师“启”而学生“发”,语文课堂教学应大胆改革,应把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大胆发挥,大胆想象,大胆畅所欲言。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在于学生,教师应把主要角色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否则,任教师嘴皮磨破,想把所有的知识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是无动于衷的,而且会收益甚微。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总之,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真情、爱心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进取的激情、唤醒学生的生活真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之中,才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投入、乐于探究,并获得主动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