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戒毒管理局通过深入推进职业保障建设,提升了全系统民警的责任心、忠诚度和幸福感,促进了戒毒工作的科学发展,省直戒毒场所连续7年实现安全“六无”目标,涌现出了“全国司法行政先进集体”省赣西强制隔离戒毒所、“全省井冈先锋”钟万能、“全省禁毒先锋”舒弋波、“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吴源泉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用平安发展和良好形象为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收获了更多的社会赞誉。 戒毒是世界性的难题。从劳教转型而来的戒毒民警,不仅要政治过硬,更要掌握医学、教育、心理等诸多专业知识。为此,省戒毒系统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作风建设,有效预防了“本领危机”和“精神滑坡”风险。 一是在政治学习上“加温”。坚持政治建警这一主线,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忠诚、奉献、公正、专业”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确保了戒毒民警队伍政治坚定、思想稳定。 二是在业务培训上“加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要求,全面实施民警素质提升工程,举办两次大规模全省戒毒业务全员脱产培训,选派民警参加司法部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班,分批次组织民警赴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学习考察,不少民警成长为戒毒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是在作风建设上“加力”。持续深入开展“四风”整治,扎实推进“庸懒散”专项整治活动,聚焦队伍存在的作风问题,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评议、党风廉政建设巡视、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着力构建“以制度管人”的工作格局。 当前我省毒情形势严峻,场所收治人数长期超正常水平高位运行,极易对民警的思想和身心产生重大影响。对此,省戒毒系统通过机关减员、心理减压、思想减负,缓解基层民警心理压力,促进民警身心健康。 一是推动机关“减员”。加大警务模式改革力度,进一步精简机关内设机构和民警数量,将警力充实到一线,并在省戒毒局机关推行机关民警下基层蹲点和顶班制度。同时,积极探索购买社会服务方式,聘用辅警参与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加快信息化安防体系建设,进一步解放警力、提升效率。 二是力求心理“减压”。一方面,为民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邀请南昌大学等高校心理学专家到戒毒所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减压互动活动,对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的民警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另一方面,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 三是注重思想“减负”。扎实做好民警思想教育工作,定期召开思想动态分析会,针对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对策,稳定队伍和人心,实现了全省戒毒场所机构规格、场所建制、人员编制、行政资产“四个不变”的平稳过渡。 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目标考核、注重典型引导,发挥“乘数效应”,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发挥激励机制的“乘数效应”。强化职务晋升激励,使一大批能力强、敢担当、群众认可的民警脱颖而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注重精神激励,开展评先评优活动,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民警,给予奖励和公开表扬,授予荣誉称号。 二是发挥先进典型的“乘数效应”。举办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运用传统方法和新媒体手段全方位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是发挥绩效考核的“乘数效应”。坚持统一考核体系、统一评分结构、统一权责界线、统一重点环节,充分体现奖优罚劣的导向,将业绩考评与岗位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考评结果运用力度,作为民警职级晋升、评先评优、奖励优待的重要依据。 通过实施民警“暖心”工程,切实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帮助民警解决实际困难,解决工作的“后顾之忧”。 一是尽力在后勤保障上“除忧”。落实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和正常增长机制,为基层大、中队民警值班室增配了彩电、空调、热水器等生活设施,改善民警工作条件。 二是努力在生活上“除困”。坚持民警生日慰问、节日慰问、住院探视、直系亲属去世慰问、特别抚恤优待等制度,积极帮助民警解决家属工作调动、子女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推进编制、职数和各项津补贴待遇向基层一线倾斜。 三是着力在安全上“除虑”。为一线民警配备单警装备和执法记录仪,每年组织民警进行健康体检,加大民警安全防范知识培训,努力提升安全管理的物防、技防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