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超教授专访: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医学abeycd 2023-01-06 发布于湖北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目前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000万-3000万例[1]。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成立30周年大会暨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召开期间,医脉通特邀请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吴超教授,就CHB患者的治疗现状及展望进行分享。

图片
图片

吴超 教授

  •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江苏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及肝病学分会  委员

  • 南京大学病毒与感染病研究所  所长

  • 美国、欧洲肝病学会(AASLD)(EASL) 会员

  • 欧洲临床微生物与传染病学会(ESCMID) 会员

  • 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专项4项、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

  • 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120.879,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1.421,包括Lancet Infect DisJAMA Network OpenJ HepatolHepatologyAm J GastroenterolAliment Pharmacol Ther等,其中3篇论著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为10余个SCI期刊的编委及特约审稿人。

医脉通:中国是乙肝大国,据估计,目前慢性HBV感染者有数千万例,请您谈谈我国CHB患者的治疗困境有哪些?

吴超教授:随着20多年来乙肝诊断和治疗领域的进展,我们对乙肝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在我国针对CHB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仍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第一,我国CHB诊断率和治疗率距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到2030年CHB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目标相差较远。近期数据显示,我国CHB诊断率仅22%、治疗率仅15%左右。诊断率较低的原因包括:①普通人群恐惧乙肝以及既往对乙肝携带者的诊断误区,以致患者大多不会主动前往医院定期检查;②大众对乙肝筛查不够重视,由于“污名化”的存在,入职/入学体检不会进行表面抗原筛查。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呼吁加强检测,提高检测率。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之目前提倡扩大适应症,也就意味着至少有6,000万的CHB患者需要治疗。

第二,目前临床对CHB的治疗指征仍存在较大争议。国内2019年指南推荐以及2022年扩大CHB治疗适应症专家共识均对乙肝的治疗标准提出了新的建议,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转氨酶的治疗阈值、HBV DNA的治疗标准、免疫耐受期是否治疗、非活动性的携带者如何治疗等。

第三,“观念”的问题。一是医生的观念,虽然目前专科医生已经逐步重视CHB治疗,治疗理念较先进,治疗意愿较强烈,但是很多非专科医生对CHB的治疗尚有较大认知不足,这种认知障碍主要来自于传统的观念,认为乙肝无特效药,治疗与否没有区别,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及时治疗。另外则是很多的医生和病人对于CHB治疗药物还不够信任,例如认为不能停药、需要终身治疗,或会出现耐药问题,以及目前的药物难以清除cccDNA等。

因而,我国CHB患者的治疗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问题。

医脉通: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CHB治疗方案不断优化,也出现了许多在研新药。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CHB的治疗方案和新药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

吴超教授:近几年来,新药研发突飞猛进,CHB的新药发展令人期待。CHB目前的治疗方案有两大类:核苷(酸)类似物及干扰素。一部分表面抗原低水平的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再通过治疗方案的优化,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如我国现在开展的“(珠峰)工程”项目,通过长效干扰素优化,使这类患者能够快速地获得临床治愈。另外还有对特殊人群的探索。第一儿童,目前我国诸多研究单位,如王福生教授等都在尝试对儿童进行早期的优化治疗,通过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让儿童(包括免疫耐受期的儿童)快速获得病毒清除。第二妊娠期患者,在围产期或者分娩后,快速启动治疗可为这部分人群带来较好的治疗效果。第三“小三阳”患者即免疫控制期,通过干扰素合并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可取得较好获益,但是有效率和总治愈率因人而异,不同研究中心得到的数据也不尽相同,还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进一步扩大探索。

新药研发主要分两大类。第一类:直接抗病毒药物,阻止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直接靶向cccDNA或HBV的基因表达,抑制核衣壳组装、表面抗原释放。第二类是针对宿主的药物,主要作用是提高宿主的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目前在研的新药约有上百种,较有潜力的有60多种,其中几种药物进展较快。

直接抗病毒药物中的第一种药物是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它是以核心蛋白为靶点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改变核心蛋白的构象来干扰核衣壳装配,进而影响病毒分子的组装和逆转录,最终抑制HBV的复制。如JNJ-56136379的II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它可以同时抑制HBV DNA、RNA,对表面抗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联合其他药物可能效果更佳。第二种是靶向病毒mRNA,包括RNA干扰和反义寡核苷酸这两类药物。其中GSK3228836(Bepirovirsen)表现较为出色,目前已经开始进行III期临床研究,其II期结果显示,GSK3228836对表面抗原及乙肝病毒整体都显示出较好的控制作用。第三种是表面抗原抑制剂,最常见的是核酸聚合物,主要通过阻止细胞内亚病毒颗粒的组装,抑制表明抗原的分泌。NAP Replicor公司研发的REP2139/2165的II期研究结果显示,与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三联治疗,降低表面抗原效果较佳,而且随访期间也未出现病毒反弹,这类药物将有较好的前景。第四种是HBV进入抑制剂,通过充当HBV进入受体,也就是牛磺胆酸钠协同转运多肽来靶向病毒进入步骤。目前这类药物中有治疗丁肝的Bulevirtide已在欧洲上市,对乙肝的研究也处在较好的状态,II期结果显示其联合干扰素可以降低表面抗原。该药物也值得期待。以上新药的研发已经展现出较好的势头,目前GSK3228836的III期临床研究已在国内开展,希望能够获得成功,尽早投入患者使用。

第二类是调节免疫的药物。针对固有免疫的药物主要是Toll样受体激动剂,吉利德研发了针对Toll样受体8的小分子激动剂,其II期临床研究显示,一部分人表面抗原下降可超过1个log值。另外美国spring bank公司研发的先天免疫激动剂SB9200的研究显示,它可以降低HBV DNA载量及表面抗原水平,但研究后期患者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他们终止了研究。另外则是针对适应性免疫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中进展比较迅速的是我国研发的皮下注射抗PD-1/PD-L1抗体ASC22,可以导致表面抗原呈剂量依赖性下降,而且表现出较佳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目前该药也处于II期阶段。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治疗性疫苗、单克隆抗体,尚处于I期或II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全世界众多企业在乙肝新药研发方面均有多条管线在进行中,而且几乎所有在研新药都需要联合治疗,针对不同的病毒复制周期、不同的靶点协同作用,未来将有更多的新药进入III期临床研究。所以我们对于CHB临床治愈充满信心,前景相对比较乐观,但可能还需再等待一段时间。

医脉通:CHB患者的管理仍旧是目前的热点和难点话题,我们还面临着哪些挑战?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请谈一下您的见解。

吴超教授:首先,需要改变观念,近期庄辉院士反复强调,CHB需要“Test all and Treat all”——全员检测和全员治疗。在过去,国内外各大权威指南所规定的治疗标准较为严格,如果按照既往标准,仅约16%-20%的患者能够接受治疗。最近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对CHB的治疗标准进行了多次讨论,比如有专家提出:无论病毒载量和转氨酶水平,只要能检测到HBV DNA都应开始治疗。若按此标准,治疗可覆盖87%的CHB人群,比较接近WTO目标。

另外,随着循证证据的增加,大家已经发现“不确定期”CHB患者的肝癌发生率远高于正在治疗的患者。这是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近20年来发现的一个新问题,是CHB领域专家在总结经验的表现,也是专家们认为必须扩大CHB治疗适应症的前提之一。再者从传播角度来看,如果不治疗,始终处于病毒携带和HBV DNA阳性状态,仍具有传播能力,治疗一个患者就是消灭了一个传染源,也就切断了传播途径。而且现在药物可及性提升,伴随着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治疗获益也有所提升,降低了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即使是免疫耐受期患者通过治疗也能取得较高的HBV DNA抑制率。尽早治疗则能尽早获益。最后结合丙肝、HIV扩大治疗适应症的经验,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倡“Test all and Treat all”。这需要所有临床医生提升相关认知,并广泛宣传。

除了医生,乙肝感染者自身的理念也需要转变。过去有诸多患者在年轻时未积极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开始出现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现在CHB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追求转氨酶复常、HBV DNA转阴、表面抗原血清转换,更多的是阻止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不能把目光仅局限于表面抗原消失、临床治愈,更重要的是尽快开始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获益。

而提高治疗率的重要前提是提高筛查率/诊断率,这需要我们行业学会、企业和政府部门在未来共同努力。因此也呼吁把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作为常规检查,要应检尽检,尽量将乙肝患者筛查出来,这对于未来疾病控制,尤其是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都非常有利。

最后一个挑战则是患者的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对CHB患者连续随访的能力仍存在较大不足,如何提高患者随访依从性,建立相关措施对患者全生命周期紧密随访和管理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行政部门、医保部门、医疗机构,特别是如何发挥三级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医疗的紧密联络与协作等,这都是我们需要探讨和努力的方向。事实上,我国部分行政区域如浙江、海南等地,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了以区域协调筛查和诊断治疗管理方面的有益尝试。

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我们中心启动了“领航”项目,主要针对不确定期患者,根据最新指南建议,对这类患者进行长期的观察。与此同时,国内也有很多专家在做同类型的前瞻性研究,如高志良教授牵头的“(珠峰)工程”项目、陈新月教授牵头的“星光计划”等,都是针对不同CHB人群的前瞻性长期观察研究,以期能得到更多证据,为我国乙肝的防控做出更多的贡献。

图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等. 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0)[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20(03):281-2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