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难以产生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

 xianfengdui111 2023-01-07 发布于河北

很多人都会有疑惑,现在科学条件发达了,资料也充分了,为什么难以产生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

为什么难以产生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

现代文学从1919年到1949年,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产生了很多文学大师。比较著名的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简称“鲁郭茅巴老曹”,除此之外,还有沈从文、丁玲、郁达夫、朱自清等,一些大学的学术成就也很亮眼,即便经历了大学的西南联大时期,也仍然有很多教授孜孜以求,认真搞学术研究。那时候的条件不是很好,有时候还要带着学生“跑警报”,资料也不是很多,但教授们却能够研究一些大问题,提出一些大理论,一手搞研究,一手弄文学,两不误。鲁迅曾经被国民党特务列入暗杀黑名单,但他总是能够逃脱,杂文始终带着锋芒,也带着批判的力度。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到现在还是中文系必读书目。那为什么,现在的文学史一改再改,文学发展也很少出现一些像他们那样的大师呢?难道艰苦的条件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让人成为杰出人才?

当然不是。艰苦的环境能够磨练人,也能够摧残人,不是人们所能控制的。人只能适应环境,改变小范围的环境,而对大环境始终无能为力。在抗战艰苦的年月,文学大师辈出。从“五四”时期的作家出现到现在,文学作品很多,但产生很大冲击力的还是“五四”时期的作品,简直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能够启迪人心,让人知道所谓的历史是什么东西,知道国民性是个什么东西。即便胡适随便写了几首白话诗,也能成为诗人。要是现在的诗人在“五四”时期写几首现代诗,恐怕早就成了桂冠诗人。那是个时代诗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是现在的作家和诗人生活在那个年代,很可能就是大师了。毕竟,作家刚开始从文言文转为白话文写作,得风气之先,也就能够迅速出名了。时势造英雄,谓为信然。

为什么难以产生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

不过,那个时代并非比较封闭的时代,而是要砸碎万恶的旧世界,砸碎“孔家店”,砸碎拴在人们身上无形的礼教锁链,摧毁“铁屋子”,放人们到自由的地方去。在这种风潮之下,所谓审核的力度也就减弱了,甚至杂志和报纸为了赚钱,会自动放松审核,找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来扩大影响力。那时候的民主、科学已经宣传出来,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于民主和科学的理解比较透彻,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在国难面前,要游行示威,要给国民党当局施压,要他们拯救国民于水火之中,还不能成为反动军阀。于是,文学就有了革命的意味,伴随着“五四”的风气,迅速火爆起来。只要是知识分子,大多都读过一些文学作品,而不是像现在的知识分子大多都在玩手机。

知识分子是时代的先锋,也是能够领导革命的人物。也就是说,革命队伍中的知识分子能够冷静分析革命形势,带领革命队伍走到光明的境地去。但是,也有知识分子并不是以拯救国民为己任,就有可能走向投降主义,走向冒进主义。可以说,那时候的媒体不是很发达,没有自媒体,而作家们的文字成了最便捷的交流工具,尤其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看到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就会互相传阅,甚至互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文学青年大多憧憬美好的未来,也愿意拿起手中的笔揭露社会的黑暗。而那个时候,并非没有严格的审核,到了白色恐怖时期,很多进步青年遭到了暗杀。但文学作品还是会迅速流传,甚至会影响很多其他的进步青年。他们敢爱敢恨,敢写敢闯,不怕牺牲,也不怕被出卖。于是,文学就有了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也有了文学真实的意味。不像现在的很多小说,一写就是穿越,一写就是宫斗,就是都市白领生活,缺乏生活的深度和力度,更缺乏批判的锋芒。

文学因为有了批判,才有了讽刺的意义。按照鲁迅的话说:“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现在的文学,连揭出病苦都做不到,还怎么引起疗救的注意呢?当代作家们没有现代文学作家敢闯敢干的勇气,更没有他们牺牲的精神,只是耽于幻想,要以挣多少钱来衡量作品的好坏,其实已经被资本收买,进入了文学的误区。文学从来不是以作品卖多少钱来衡量水平高低的,而是以能否影响深远,能否流传久远来衡量的。很可能一部网络小说赚了上千万,但并不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影响深远。

为什么难以产生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曾经说过,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取鲁迅《朝花夕拾》里的一篇文章,并非言过其实,而是水平不一样,力度不一样,勇气也不一样。如果社会还是一如既往地发展下去,或许永远难以产生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